民和模式:農牧聯動構築多種循環

“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讓民和縣糧食生產步入新階段的同時,也悄悄地為民和走出了另一條路子,一條嶄新的循環之路。

首先,以農戶為主的內部小循環。利用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做文章,農牧結合,大力實施沼氣建設工程,建立了“畜-沼-果”“畜-沼-糧”等多種循環模式。

經農牧部門對照試驗,施用沼液沼渣後農作物畝增產顯著,其中小麥畝增產33.75公斤,油菜11公斤,玉米70.5公斤。目前,全縣構築起了以農戶為主的內部小循環,並建成戶用沼氣池、養殖小區可產生沼液沼渣近20萬立方米,施用面積達0.67萬公頃(10萬畝),年糧食作物產量平均增加430萬公斤。

其次,以聯動為方式的產業中循環。民和縣依託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推廣,以改造旱區農業、發展養殖業,循環利用、聯動發展的思路,提出了打造農區畜牧強縣的目標。

“2018年全縣推廣全膜玉米2.67萬公頃(40萬畝),可產飼草160萬噸,可滿足200萬隻羊一年的粗飼料,極大地解決了養殖業的飼料需求,帶動了養殖業的興起。”

民和縣農牧局副局長毛德虎介紹,2018年全縣草食畜飼養量達75.23萬頭(只),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又極大地解決了農戶的有機肥需求,僅全縣60.1萬隻羊可提供1.71萬公頃(25.6萬畝)的有機肥,節約成本2289萬元,從而實現了“玉米→秸稈→養殖→肥料→玉米”的循環效果。

另外,以園區為載體的區域大循環。整個縣域範圍作為循環農業的試驗場和責任田,依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建立了生態養殖示範園、農副產品加工綜合利用示範園和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示範基地。

2018年,民和縣共完成飼草生產、玉米秸稈加工62.7萬噸,同時,形成了轉導鄉、古鄯鎮、新民鄉等8個循環農業示範鄉鎮,強化輻射帶動,以園區為載體,實現了全縣範圍內的大循環。

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又極大地解決了農戶的有機肥需求,實現了“玉米→秸稈→養殖→肥料→玉米”的有效循環,循環農業的探索發展,實現了“以農帶牧、以牧促農”的聯動效果。

“我們這裡都是淺山,以前耕作都是二牛抬槓,特別費人力、畜力,現在家家用上了播種機、旋耕機、收割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不僅節約了成本,還極大地提高了效率。”轉導鄉前坪村村民馬正蛟種植全膜玉米達到20公頃(300畝),還發展起了肉牛養殖場,機械成為耕種的主力,年純收入達10多萬元。

隨著“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面積推廣,民和縣機械化耕種水平直線上升。據縣農牧局統計,2007年全縣農機具購置總投入只有265.6萬元,購置補貼機具1320臺,到2017年,全縣農機具購置總投入1616.29萬元,購置補貼機具1692臺。

自2008年以來,全縣圍繞全膜玉米等主導產業,推廣應用了一大批覆膜機、玉米割曬機、玉米脫粒機、玉米青貯機等農用機械,目前,各類農機具達到46024臺套,受益農戶達到34776戶,也極大地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轉變,為循環農牧業高效發展提供了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