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模式:农牧联动构筑多种循环

“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让民和县粮食生产步入新阶段的同时,也悄悄地为民和走出了另一条路子,一条崭新的循环之路。

首先,以农户为主的内部小循环。利用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做文章,农牧结合,大力实施沼气建设工程,建立了“畜-沼-果”“畜-沼-粮”等多种循环模式。

经农牧部门对照试验,施用沼液沼渣后农作物亩增产显著,其中小麦亩增产33.75公斤,油菜11公斤,玉米70.5公斤。目前,全县构筑起了以农户为主的内部小循环,并建成户用沼气池、养殖小区可产生沼液沼渣近20万立方米,施用面积达0.67万公顷(10万亩),年粮食作物产量平均增加430万公斤。

其次,以联动为方式的产业中循环。民和县依托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以改造旱区农业、发展养殖业,循环利用、联动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打造农区畜牧强县的目标。

“2018年全县推广全膜玉米2.67万公顷(40万亩),可产饲草160万吨,可满足200万只羊一年的粗饲料,极大地解决了养殖业的饲料需求,带动了养殖业的兴起。”

民和县农牧局副局长毛德虎介绍,2018年全县草食畜饲养量达75.23万头(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又极大地解决了农户的有机肥需求,仅全县60.1万只羊可提供1.71万公顷(25.6万亩)的有机肥,节约成本2289万元,从而实现了“玉米→秸秆→养殖→肥料→玉米”的循环效果。

另外,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大循环。整个县域范围作为循环农业的试验场和责任田,依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立了生态养殖示范园、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示范园和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2018年,民和县共完成饲草生产、玉米秸秆加工62.7万吨,同时,形成了转导乡、古鄯镇、新民乡等8个循环农业示范乡镇,强化辐射带动,以园区为载体,实现了全县范围内的大循环。

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又极大地解决了农户的有机肥需求,实现了“玉米→秸秆→养殖→肥料→玉米”的有效循环,循环农业的探索发展,实现了“以农带牧、以牧促农”的联动效果。

“我们这里都是浅山,以前耕作都是二牛抬杠,特别费人力、畜力,现在家家用上了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转导乡前坪村村民马正蛟种植全膜玉米达到20公顷(300亩),还发展起了肉牛养殖场,机械成为耕种的主力,年纯收入达10多万元。

随着“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栽培技术”面积推广,民和县机械化耕种水平直线上升。据县农牧局统计,2007年全县农机具购置总投入只有265.6万元,购置补贴机具1320台,到2017年,全县农机具购置总投入1616.29万元,购置补贴机具1692台。

自2008年以来,全县围绕全膜玉米等主导产业,推广应用了一大批覆膜机、玉米割晒机、玉米脱粒机、玉米青贮机等农用机械,目前,各类农机具达到46024台套,受益农户达到34776户,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循环农牧业高效发展提供了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