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其實也知道西方先進火器的威力,為何就是拒絕給全軍配備?

yuanyuanaiyl


首先是乾隆時期,西方武器還沒有那麼大進步。基本套路也是前裝滑膛火炮,使用黑火藥,武器是燧發槍,但是當時清朝本身也有燧發槍,火繩槍,不光是馬格爾尼帶來的槍械,清朝還從緬甸,尼泊爾,準噶爾繳獲過西方製造的燧發槍。

清朝認為燧發槍太複雜,對機件要求高,不適合大規模裝備,除非全面提高八旗綠營的文化素質和工匠水平。

其實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武器主要優勢,也是黑火藥配方更合理,炮身製作更精細,鑄鐵質量更好。但是,並沒有形成壓倒性優勢,畢竟清軍也有1100門洋炮(進口和仿造)。

中西方武器真正拉開距離是1840-1865年,這也是西方武器爆發性大發展的20多年。首先硝化甘油炸藥出現,威力是黑火藥的13倍,有旋轉炮塔的鐵甲艦出現,後裝線膛大炮也出現在戰場上。還有可以發射金屬子彈的後裝線膛步槍。

清朝與西方武器真正拉開壓倒性差距,就是在2次鴉片戰爭之間的20來年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也引進了一些西方武器,但是都是老式前裝滑膛炮和前裝步槍。

到了第2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已經是後裝阿姆斯特朗大炮和後裝步槍,清軍此時的武器無論是老式洋槍,還是火繩槍抬槍,都只能遭到屠殺式戰鬥。


深度軍事


曾經看過很多人舉出例子,說清朝的火器是多麼的先進,清朝的君主是多麼的開放和先知,熟悉西方火器,對其有相當的認知。


在這裡我們不否認是這樣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無論是康熙也好,乾隆也好,那都是打過仗的,對火器的認知恐怕你要說他們不知道不認識,那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清朝的火器是否先進,不敢說,但當時的火器技術,確實是有一定的進步的,

清軍打內戰的時候需要輕型火炮,而戰沙俄,戰臺灣的時候用到了重炮,所以當時清朝的火炮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而且其軍隊本質上也是渴望用到火銃的,畢竟所謂的弓馬嫻熟,甲於天下只是嘴上說說,射箭那是真要累死人的,不用力氣根本就拉不了硬弓,冷兵器的訓練殺殺殺的那也絕對是苦活。而拿著火銃可比學射箭簡單的多,裝上藥啪的一響,把個鐵丸打出去就可以了,是個人都可以完成,所以清軍從這時起,也是有相當的一部分裝備的。

但為什麼沒有全軍裝備直接過度到火器時代呢?

這就是統治者們的問題了,乾隆也好,康熙也好,其實都是聰明人,他們認識火器的威力,但是他們更注重的另外一點,那就是滿漢之分。


千萬不要說那時候是民族大團結,各族人民團結在以乾隆皇帝為首的中央政府下,享受陽光和幸福,都是瞎扯,清帝們認識火器,更認識漢人。


滿人有多少,漢人有多少?滿清政府本就是借漢人統治漢人,所以全國軍隊大部分都是漢人,如果全部裝備了火槍,就那麼簡單的操作,那麼容易的武器,哪個漢人要是想造反,那可怎麼辦?


要說比弓馬嫻熟,漢人比不上長期玩馬的滿人的,要說都拿火器出來亂射,那可就不一定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大家都玩冷兵器呢。

正是這樣的觀念,為了維護落後的滿洲封建貴族的統治,乾隆這些所謂的明君們才沒有將火器統一到全軍,有的也只是能夠掌握和值得信任的八旗軍兵,很多漢軍綠營都用著老掉牙的火器,更不要說先進的火器了。


於是就自食其果,時代的大勢不是想阻止就阻止的了的,滿清明君們的這些舉措,也就成了笑柄罷了。


試想當時如果能夠全軍裝備火器,倡導民族平等和國家榮耀,後來的結果怎樣,還真不一定吧。


關河南望


最根本的原因是乾隆沒動力了,乾隆在位時大清的對手都被乾隆搞定了,“十全老人”已經“天下無敵”,那就沒有必要全軍配備列裝火器了。對火器的重要性大清不是沒有明白人,有個叫高晉的總督曾經建議乾隆考武進士時增加考試火槍的項目。被乾隆否決了,因為清朝一直禁止民間接觸火器,乾隆時期鎮壓起義軍能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軍有火槍火炮,起義軍基本上都是冷兵器,所以火器絕不能擴散到民間,哪怕是考武科舉也不行,朝廷必須要保持對民間的武器優勢。再說了,能指揮列裝了火器的部隊的將領都是乾隆信的過的心腹,不是心腹的部隊都裝備了火器也是個麻煩的威脅。乾隆這一招確實厲害,最先進的武器只能是親信軍隊才有,可惜乾隆不能預料他死後才40年,拿著更先進火器的英國人打進來了


立志成蟲


不給全軍配備其實很好理解啊!

第一,給全軍配備了打誰去?乾隆皇帝那個“十全武功”,雖然很多都是灰頭土臉,但起碼都通過堆人堆錢搞定了。

既然現有的軍事體系能解決周邊的問題,幹嘛要給自己的軍隊更新換代?更新武器不需要錢啊?而且你更新了武器打誰去?此時距離鴉片戰爭還有好幾十年呢!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又沒懟到乾隆皇帝的眼前,打誰去?

第二,防備漢人!

一方面,乾隆皇帝這個人其實對於滿漢大防特別注意。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漢臣杭世駿指出全國的巡撫常是滿漢各一半,總督則沒有一個漢人。結果乾隆皇帝大怒,斥責“見解悖謬,語中挾私”,將其革職。

另一方面,乾隆皇帝也清楚的認識到八旗子弟們的腐化墮落,“貪圖安逸、畏服勞苦”。這就意味著,早晚有一天漢人會逐漸掌握住清帝國的武力,而他要做的就是延緩這一天的到來。

這種情況下,乾隆皇帝怎麼可能努力改革軍備,難道為漢人武力的崛起做嫁衣嗎?

比如乾隆四十二年,地方官員上奏希望召集民兵練習鳥槍用於鎮壓各地反清起義,但乾隆用防止漢人反清武裝獲得火器的理由禁止。有官員提出的將武科考試改為考試鳥槍,以培養軍事人才,提高軍隊素質的方案,仍然被乾隆制止。他甚至希望“各督撫、不動聲色。將鳥槍改為弓箭”。

連火繩槍這種落後裝備乾隆皇帝都不想普及,怎麼可能去普及新式火器?


冷兵器研究所


為什麼要給全軍配備呢?火器花費的錢要比冷兵器多了去了,僅僅是日常維護就是一筆不少的消費,這比錢誰來掏?

放眼整個天下,大清國天威赫赫,八旗官軍鐵蹄陣陣,弓馬騎射就能讓周邊宵小俯首稱臣。

有這樣的“康乾盛世”撐腰,乾隆怎麼會願意去全軍換裝備呢?這筆錢還不如省下來遊遊江南,或看看後宮女人的鬥爭,快樂的享受著人生。

作為滿清思想控制最嚴重,也是最敗家的皇帝,乾隆的對漢人的防範之心從來就沒有放鬆過。


他不願意全軍更換火器裝備,還有一個最根本原因就是擔心漢人掌握了火器後不堪他的殘暴統治,一怒之下將他推翻。

何況又沒有洋人來挑釁乾隆的威嚴。英國使者馬戈爾尼再不願意,最後還是彎下了那雙羅圈腿向他屈服了,給足了“大清國最尊貴的皇帝”的臉面,既然如此又何必費那個心思去更換火器裝備呢?

所以乾隆恪守祖宗傳統,堅持所謂的滿洲弓馬騎射的傳統,而無視大清國日漸衰弱的軍備,最後將一團爛攤子扔給了他兒子嘉慶,一直到死也不管身後的洪水滔天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明末時期,關於火槍兵的使用已經很正確了,主要是士兵缺乏訓練而已,不然滿清入不了關。況且訓練一個火槍兵頂多一年,訓練一個弓射嫻熟的騎兵得從小訓練十多年。萬一漢人得到火槍,滿清肯定完蛋。乾隆的腦子又沒問題……康熙也是


絕對kiss你


因為沒有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