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让产业发展遍地开花

近年来,碧江区精准运用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围绕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施力,产业发展遍地开花,取得打赢这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重大突破。

产业如何选?因地制宜是关键

碧江区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地施策,制定了结合地方实际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方针政策,按照“一村一特、一村多品”的产业布局,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利用资金、土地、山林等资源、资产入股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年底参与分红,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强势推进产业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我们这个地方气候、生态条件都特别适合养殖!”碧江区瓦屋乡丁家溪村支部书记刘元考说。丁家溪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该村经过多方调研验证,决定发展梅花鹿养殖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投资610万元,建起6700平方米的养殖场地,大力发展梅花鹿养殖产业。合作社负责产品加工、销售,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及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或参与务工增加收入,根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利润30万元,户均增收近2万元,带动贫困户300余人脱贫。

技术哪里来?培训农民是基础

该区全面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全员培训,采取“政府培训+企业签约”合作方式,组织用工企业参与乡级举办的农民技能培训活动,积极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昆山碧江合作开办“精准脱贫订单班”“昆山班”。同时,以村为单位开展种植养殖、水电工、挖掘机、厨师等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目标。另外,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该区特邀“三农”专家开办脱贫攻坚大课堂,扭转农民传统作物的种养习惯,让农民技术升级,推动农产品产量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技术服务如何保证?专家服务到村到户是路径

该区为补足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短板,帮助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针对全区8个深度贫困村,15名农业专家分成8个工作组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活动。目前,专家团已对8个深度贫困村开展三轮“集中会诊”工作,实地走访调研8个扶贫产业项目点(基地),解决12个产业发展问题或技术难题;帮助制定发展规划7个,协调项目7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个,推广新技术7项;走访群众30户,解决12个技术难题;组织开展技术技能培训4次,培训人数80人次。

该区还组建了12个扶贫产业技术指导组,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提供技术服务。群众有了技术,有了干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没有资金怎么办?统筹安排是方法

针对发展集体经济资金筹措难题,该区整合投入461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分别对贫困村按100万元/村、建制村(非贫困村)按30万元/村的标准发展集体经济,加大深度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村为单位组建集体经济市场经营主体,明确发展路径,构建“一短两长”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孵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目前,该区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积累达5万元以上,创建“双超村”3个,集体经济积累超过100万元的村5个。2017年,柑子冲村村级集体经济获得分红7万元,50户贫困户获得了分红,每户贫困户分到1000元。

组织方式如何确定?整合力量是妙招

该区通过“组织引领、龙头带动、分户经营、群众受益”的发展模式,实现各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技术团队全覆盖、贫困人口全覆盖。目前,全区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570余个,农业企业100余个,覆盖全区7000余户贫困户。

该区和平乡遥山沟村水土流失严重,帮扶干部认为栽种油茶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一举两得。该村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联合附近的八村和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共同开发,现已完成5800余亩油茶栽种,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预计每亩年产干油茶籽150-200公斤,山茶油30-50公斤,贫困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增收致富,人均纯收入不低于7000元。

产品卖给谁?产销对接显实效

碧江区通过创新开展“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实现农产品、市场、商家、消费者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白水贡米由于其清香四溢、口感细腻、余味无穷,在历史上曾名噪一时。但一度由于产销对接不到位,产品卖不出去,群众种植积极性深受打击。为了做强这一品牌,滑石乡于2015年注册碧江白水商标,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统购统销的模式,积极依托互联网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彻底解决了产销对接问题。该村白水贡米种植面积由150亩猛增到2000亩,283户农户仅种植水稻实现每户增收1万多元,群众端上了“金饭碗”,奔上了小康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利益联结机制如何建立?社企联合是方向

该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合理界定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民在集体经济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同时强化协议保障,帮助群众稳定获得劳动务工、政策红利、留转租金、入股分红等收益。

该区灯塔街道柑子冲村为了帮助群众获得稳定收益,建立健全贫困户与实体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30余名贫困群众到山庄务工,每人每月工资收入1600元;另有5户贫困群众以“精扶贷”入股集体经济,每户每年可获分红2000元,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丰富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出路,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该区环北街道大坳村食用菌产业项目技术总监杨新生兴致勃勃地说:“今年我们将扩大生产,发展食用菌80万棒,目前厂房已经建成,预计净利润将达到200万元左右。”该村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香菇与黑木耳产业,年产菌棒80万棒,目前干木耳市场价在30元左右一斤。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精扶贷”入股等方式拿到分红,另外,贫困户还可以通过进厂务工获得收入,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发展力量哪里来?基层党建不可少

该区以改革为抓手,探索设立片区联村党委,强化产业革命中的指导监管力度,加快农村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激发产业革命的内生动力。

坝黄镇在木弄和宋家坝两村设立了片区联村党委,搭起利益联结的“桥”,实现以党建联抓促产业联建,以产业联建反哺基层党建的工作格局。采取“支部+党员+农户+集体”的发展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木弄村、宋家坝村联村党委成立村级集体专业合作社2个,发展社员115人,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达到11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产业贫困群众全覆盖。同时,联村党委不断夯实服务基础,依托木弄红懂农林科技产业园,积极动员贫困户以每年700元/亩的租金流转土地,大力推动周边种植大户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贫困户流转700余亩土地,种植户发展花卉苗木1000余亩,直接产生经济收益100余万元,带动11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据测算,户均增收可达2.6万元。(罗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