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術家吳斌樓走了,中華武術拳法,又要如何傳承?

本文為武術家吳斌樓與其弟子張大為的故事,前情6篇回顧點擊上方鏈接。謹以此文感懷師恩

80年代,由著電影《少林寺》的熱映,在全國興起了一片習武熱潮,而一些人自我標榜,胡亂吹噓,收徒納財,誤人子弟的現象也很普遍。

武術家吳斌樓的弟子張大為先生,曾任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社長,總編,既身在其位,他想借此為心愛的武術做些事情。由他策劃,製作出《傳統武術技擊精華》《中國武術大觀》等武術教學片一百多集,做成光盤,在習武者中引起一定反響,認為這才是“真東西”!

一代武術家吳斌樓走了,中華武術拳法,又要如何傳承?

為了宣傳恩師武術家吳斌樓先生,為了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傳承古老的戳腳翻子拳,張大為先生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寫武術文章,且筆耕不輟,前後在《體育報》《中華武術》《武術健身》《武魂》《武林》《精武》等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數十萬字。他所著的《武術諺語釋義》深入淺出,使讀者能獲得切實的指導。他和師弟洪志田、鍾海明合著的《吳斌樓戳腳翻子全書》更是成為戳腳翻子拳習練者的教科書。

尤其是他在2013年出版的《武林叢談》,全書架構嚴謹。涉及武林江湖中的行當、規矩、習俗,武術各派的形成、發展史。其所引證的史料,客觀真實,並在其間表述出作者獨到的觀點,文風生趣盎然,使人觀之不倦。對於像我這樣的評書演員,幾乎可以算是一本要隨時取出翻看的工具書。

一代武術家吳斌樓走了,中華武術拳法,又要如何傳承?

提起寫作,張大為認為,撰寫拳史事件、記錄歷史人物,來不得半點虛構,必須有所依據,必須有書證、物證等過得硬的證據,不能道聽途說就信以為真,不能不負責任的以訛傳訛,更不能自己想當然的胡編濫造。尤其是名家之作,更需謹慎,否則就是誤導後學,誤人子弟,是種缺德的行為。

我們的社會平和有序,已絕少有能顯露武功的機會了。那今天武術的價值何在?觀民國時武術家的照片,皆無兇蠻之氣,大多面目清癯,一副學者的樣子。他們做事有條不紊,又顯得輕鬆自然,而在這些背後,是苦功帶給的自信與勇氣。

一代武術家吳斌樓走了,中華武術拳法,又要如何傳承?

張大為的文人氣或許更濃一些。他是個職業出版人,他主編的《京劇經典大觀》曾獲1998年首屆全國優秀文藝音像製品獎三等獎;他任副主編的《地方戲曲經典大觀》獲同一屆二等獎,他主編的《馬連良金唱片》獲2000年第二屆全國優秀文藝音像製品獎二等獎。他曾參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出版規劃的論證。並參加過中國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出版界大獎的評獎工作。似乎他的文化作為顯現於前,而武學奉獻隱於其後。

一代武術家吳斌樓走了,中華武術拳法,又要如何傳承?

採訪結束,我剛離開張老師的家不到幾分鐘,張老師便打來電話,告訴我,筆記本落在了他家。

我於是折返回來,見張老師早已等在巷子口,我連忙致謝,接過本子,看到老人的目光中流露出的寧靜與慈祥。我想,當年的吳斌樓先生也曾這樣望著他吧?

第二天去小學教課,看到操場上,孩子們隨著老師的口令,樸步掄棍,砸在地上。遠遠看去,整個操場煙塵四起,便感到,這個民族蒸騰著希望。

連載故事《現文隱武-7完結》文/祝兆良,還原真實中華武林故事和那些武術人。往前翻閱,可看到武術家吳斌樓的人生經歷,往後看還有更精彩的後記。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