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很长,但关键的决定往往就那么几个

人这一辈子很长,但关键的决定往往就那么几个

罗宾斯,一个让每一位学过管理学的人都记忆深刻的名字。我从本科学管理学,直到考博,一直在这位大师的光环下汲取管理学的给养。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会选择管理学,而不是工科、理科等等?

我当年是如何做出以及为什么会做出那个“决定”的呢?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原因,直到看到这本大师罗宾斯写的《做出好决定》,我才发现,原来我是属于很容易受人影响型的。而且,这本书里还讲述了更多与做决定有关的干货知识。

《做出好决定》这本书一共150多页,薄薄的一册,但内容非常丰富实用。这不是罗宾斯仅仅依靠自己“写”的,而是他结合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查看了1000多篇顶级、前沿的文献后发现了“做决定”的规律,并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解释。全书核心点有三个:

人这一辈子很长,但关键的决定往往就那么几个

第一,做出理性决定的六个步骤

  • 识别和确定问题
  • 确认决策标准
  • 评估标准
  • 制定备选方案
  • 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 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如果能按照这六步进行决策,一般情况下,你做出的都会对自己或事情最好的决策。比如我当年高考填志愿时,什么都不懂,也不了解学校和专业,就靠父母、亲戚朋友推荐,就草草做了决定。而按照罗宾斯的决策六步骤,我应该这么做。

  • 先知道我想学什么?或者为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
  • 在我的高考分数所能报考的范围内,把所有的学校都梳理一遍,并找出前20个最可能、最有价值的学校。
  • 确立并评估我的决策标准,学校所在城市?专业就业方向?男女比例?知名度?
  • 对这20所学校,按照各个标准进行打分
  • 再次确认我的打分是真实、客观、有效的
  • 选择得分最高的那个学校

其实,不仅仅是高考,生活中任何事都需决策,我们在遇到事情时也要尽可能的模拟这六步骤,或者简化版也可以。经过这么一番决策下来,做出的决策一定是“最优”的决策,而不是后来会后悔的决策。

人这一辈子很长,但关键的决定往往就那么几个

第二,你必须知道的16个“决策绊脚石”

实用书的好处就是,有时候单看标题,或许就能知道书中的大概意思。比如,罗宾斯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在解释16个决策陷阱,或决策绊脚石。分别是:过度自信、惰性、追求即时满足、锚定效应、选择性知觉偏差、证实偏差、框定偏差、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误、熟悉度偏误、沉没成本、有限搜索错误、情感卷入、自利性偏差、适应性偏差、后视偏差、表象遮掩。

这些决策绊脚石都是心理学领域的知识,但恰恰是我们的心理和思考模式影响了我们的决定和结果。而组织行为学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决策心理学,不管是普通个体还是公司高管,因为都是“人”,都具备“人”的基本属性,自然就会有共性的因素,而这16个绊脚石就是我们在做决策时的共性因素。

好的决策者可以避免这16个绊脚石,或者很好的处理它们,而坏的决策者却往往在这里栽跟头。了解和掌握这16个绊脚石,以后在做决策的时候遇到了它们能有效规避,我们做出的决策就会更好。

人这一辈子很长,但关键的决定往往就那么几个

第三,给你的3条高效决策的建议

有目标,才能有效决策。点菜是一个让很多人头疼的事,不管是自己吃,还是团体聚餐,点什么菜都是永恒的难题。如果胡乱点菜,往往会点的不好吃、不满意。而如果来回纠结,却会浪费很多时间。而罗宾斯在这本《做出好决定》里告诉我们,先有目标,才能尽快做出好决策。比如,今晚不吃辣、少吃肉、多吃海鲜等等。其实就是给自己设定可选择的范围,从而做出好的决定。

有时候,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好决定。最著名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古代的皇帝到最后都喜欢给自己立碑,但武则天却选择不在碑上刻字,留给后人去评说自己。这就是一个不做决定的好决定。因为她知道自己不论怎么写,后世都会有人评价自己,索性干脆不写,反倒让后世哑口无言。

给自己的决策不要超过六个。任何上过学的人都了解,我们上学考试的选择题,最多也就6个选项,单选一般都会4个,而多选题可能是4个、5个、6个,偶尔也有7个的选择题。这就说明过多的选项只会增加自己做选择的难度,真正有效的备选范围也就是6个备用决策。

人这一辈子很长,但关键的决定往往就那么几个

最后,这本书里有个章节与路遥写的《人生》特别像,就是“人的一辈子很长,但关键的时刻往往就那么几个”。同样,人的一辈子会做很多决定,而真正重要的决定就那么几个。只有做出有效的决定,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更有收获和成效。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的男人!欢迎关注我的公号:千城撩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