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作品其實就來自於這四個套路

很多國家都有針對青少年群體的閱讀書單,這份書單中很大一個比例的內容就是“經典著作”,包括經典文學等。而很多青少年往往很難讀懂這麼“經典”的內容,比如偉大的作品《等待戈多》、《聖誕頌歌》等等,並不是學生們不認識“字”,反而是不知道如何“讀”,也就是讀書方法的問題。而托馬斯·福斯特的新書《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就是針對青少年群體閱讀文學著作的困難而提出解決方法的書籍。他總結了一套解讀文學書籍的方法,也就是套路、模式,讓學生們順藤摸瓜,即可讀懂名著了。這些套路,主要分為三類:

偉大的作品其實就來自於這四個套路

第一,經典模式:探險模式

在這個模式下,文學書籍的寫作套路一般包括五個內容:探險者、要去的地方、要去的公開的理由、途中的艱難困阻、要去的真正理由。舉個栗子,經典書籍《指環王》的模式,主人公弗羅多是個探險者,他要去地獄摩多,他的公開理由是毀滅掉黑暗戒指,但實際上呢,他最終並沒有毀滅掉戒指,這一路上遇到了無數艱難困阻,有獸人軍團、精靈軍團、人類軍團、矮人種族等等,但最終弗羅多還是到了摩多。那他要去摩多的真正理由呢,其實是發現自我的過程,在這一路的艱難困阻的旅程中他找到了自我。你瞧,大多數文學書籍就是如此簡單。

第二,學會把握文學書籍的象徵意義

在馬克·吐溫的名著《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哈克與奴隸死裡逃生乘坐木筏順密西西比河而下,那麼河流在這裡就是“自由”的象徵,它表示費恩和奴隸擺脫了囚禁的困境,重獲自由的新生。但在其他書籍中,河流不是一直都安靜流淌的,也會河水氾濫,造成人類死亡,而在這些作品中,河水就象徵著災難、魔鬼。所以,福斯特在書中告訴我們,每個人讀同一本書,帶來的體驗都是不一樣的,你的理解和象徵可能與我的理解與象徵不同,這與我們的背景、思維、故事融入度等等相關,但即使如此,也要帶著深挖象徵的方式去讀文學書,因為文學書中的象徵意義才是表達書籍核心思想的地方。

偉大的作品其實就來自於這四個套路

第三,要用書籍需要的眼光去讀書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非常創新的內容:不要用當下的眼光去讀。比如,在鉅著《伊利亞特》一書中,阿基里斯摧毀了他最珍愛的東西,而他自己也因為傲慢而死亡了,書中有很多類似的場景,在我們當下的時代看來有些不可理解。但作者告訴我們,應該用古希臘人的眼光去讀,我們需要知道荷馬時代的人是怎麼想的,他們如何看待阿基里斯的傲慢行為,然後再去思考書中的故事情節,就能發現他的暴力、殺戮、復仇等等都是有意義的。不過從青少年或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有些難度,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麼豐富的知識儲備,他們怎麼知道荷馬時代的人是怎麼想的呢。

第四,天下就一個故事

作者提到很多故事或者電影看起來很有新意,但如果有足夠的閱讀量就會發現他們其實和其他書籍或電影的情節非常相似。這讓我想起了《西遊記》這本著作以及各類改編的書籍、故事、電影、遊戲等等,如周星馳的《大話西遊》,雖然這是一部電影,而非書籍,但知名度卻反而不亞於原著。而很多類似的書籍、電影也是舊瓶裝新酒,用舊故事的情節改編成新的作品。

為此,當我們去讀一本小說,甚至自己寫一本小說時,同樣也可以借鑑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主要探尋類似的情節,然後對經典情節進行改編,要記住,摘抄和改編自經典作品的內容一定也不會太差。

偉大的作品其實就來自於這四個套路

最後,作者在書中的最後一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了一個故事《花園茶會》,以這個故事為案例來剖析常見的寫作手法,並告訴我們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如果對前面的手法有些模糊的話,直接通過這個案例或許更容易掌握。文學書、尤其是經典文學書,一定要透過故事表象來理解書中內容,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的男人!歡迎關注我的公號:千城撩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