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用户隐形贫困?这份调研报告得罪了半个手机圈

前两天千千看到一份由调研机构MobData给出的国内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报告,瞬间懵逼了。

这份报告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

华为用户有车有房,苹果用户隐形贫困?

手机真的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吗?

“苹果穷,华为富,OV只有做主妇?”

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列举的用户画像:

苹果用户隐形贫困?这份调研报告得罪了半个手机圈

从中看出,他们将苹果用户概括为女性、未婚、青年、较低学历、低收入等几个标签。

并用一个“隐形贫困人口”概括为苹果用户的画像。

而华为则被简单概括为高端商务人士。拥有较高的收入。

其他的品牌也分别给出了一个确切的画像描述。

乍一看,里面描述的好像和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认知有些相似。

隐形贫困——割肾买的苹果

高端商务——爱国中年人手中的华为

入门白领——小米是“屌丝机”

顾家主妇——OPPO和vivo是“智商检测机”

这些都是人们口中的笑谈,类似的话我们听过了不止一次。

那这样的描述,真的对吗?

将某一品牌用户一概而论并不合适

“同一部手机,使用它的人是各种各样的”

我们借用MobData自己的数据来理性看看这个问题。

以iPhone为例:

与大家想象的奢侈消费不同。动辄4~5千的苹果,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谨慎理性的选择。

苹果用户隐形贫困?这份调研报告得罪了半个手机圈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主要的用户群体还是在使用6、6s、7这三代老机型。累计占到60%以上。

这部分用户选择iPhone的理由可能并不是贪慕高端,而是信赖iPhone的使用寿命。

当一台5000元的iPhone,成本平摊到3年使用时间里时,并不比那些一年一换的千元机贵到哪里去。

并且还随手机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愈发划算,毕竟像iPhone一样能用五六年的安卓机是极少数。

使用iPhone的也并不都是穷人,有大量没挣钱的学生。

苹果用户隐形贫困?这份调研报告得罪了半个手机圈

iPhone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淘汰率低。

往往一台iPhone的生命周期中会经历好几个主人,其中包括二手交易和亲友间的转赠。

淘汰下来的手机,往往流向了收入薄弱的老年群体和学生群体。

从纯数据角度来说,18岁以下用户占比19.9%也侧面印证了大量学生手中持有iPhone的情况,而月收入过三千的初高中生实属凤毛麟角。

除去这部分无收入人群,34.4%用户收入小于三千这个数据看似惊人,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

再来看看华为:

同样,华为用户也不是都是有钱一族。

苹果用户隐形贫困?这份调研报告得罪了半个手机圈

从数据来看,购买3000元以下华为手机的用户占到了总数的78.5%。一千元以下档位更是有整整22.7%,在几大品牌中止仅少于小米。

支撑起华为的也不单纯是简单的爱国情结。

苹果用户隐形贫困?这份调研报告得罪了半个手机圈

在3000~4000元档华为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这得益于近两年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

在今年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的高端款Mate20 Pro也处于安卓阵营的领先地位,受到手机发烧友们的普遍认可。

从苹果和华为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购买同一个品牌的手机用户,其实购机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能用单一的标签来做一个普遍的论定。

标榜手机人设,是为了让你买买买

“手机厂商的套路”

苹果用户隐形贫困?这份调研报告得罪了半个手机圈

心理上的认同感,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品牌和产品决策的先决条件。

国内手机市场在经历了从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的变化后。

厂商们为了抓住细分市场上的用户,也开始了自己的“人设”建立。

比如华为的“爱国”、OV的“年轻”以及小米的“发烧”。厂商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去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户。

而代言人和定制产品在某些层面上也就成为了厂商为了延续这种“人设”所做的一种策略。

苹果用户隐形贫困?这份调研报告得罪了半个手机圈

不过所谓的“人设”也是可以随着市场而改变的。例如我们能在2018年看到大秀技术的OPPO,vivo;以及主打自拍美颜的小米。

而打“人设牌”的“明星”,最终总会“人设崩坏”。不是吗?

重要的,是你选择了手机,而不是手机决定了你。

最后皮一下

买台一万二的iPhone

可能会让你成为一段时间的“贫困人口”

但也没听说谁买了华为手机

从此发家致富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