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用戶隱形貧困?這份調研報告得罪了半個手機圈

前兩天千千看到一份由調研機構MobData給出的國內第三季度智能手機市場報告,瞬間懵逼了。

這份報告給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

華為用戶有車有房,蘋果用戶隱形貧困?

手機真的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嗎?

“蘋果窮,華為富,OV只有做主婦?”

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來看一看他們列舉的用戶畫像:

蘋果用戶隱形貧困?這份調研報告得罪了半個手機圈

從中看出,他們將蘋果用戶概括為女性、未婚、青年、較低學歷、低收入等幾個標籤。

並用一個“隱形貧困人口”概括為蘋果用戶的畫像。

而華為則被簡單概括為高端商務人士。擁有較高的收入。

其他的品牌也分別給出了一個確切的畫像描述。

乍一看,裡面描述的好像和我們平時生活中的認知有些相似。

隱形貧困——割腎買的蘋果

高端商務——愛國中年人手中的華為

入門白領——小米是“屌絲機”

顧家主婦——OPPO和vivo是“智商檢測機”

這些都是人們口中的笑談,類似的話我們聽過了不止一次。

那這樣的描述,真的對嗎?

將某一品牌用戶一概而論並不合適

“同一部手機,使用它的人是各種各樣的”

我們借用MobData自己的數據來理性看看這個問題。

以iPhone為例:

與大家想象的奢侈消費不同。動輒4~5千的蘋果,對很多人而言是一種謹慎理性的選擇。

蘋果用戶隱形貧困?這份調研報告得罪了半個手機圈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主要的用戶群體還是在使用6、6s、7這三代老機型。累計佔到60%以上。

這部分用戶選擇iPhone的理由可能並不是貪慕高端,而是信賴iPhone的使用壽命。

當一臺5000元的iPhone,成本平攤到3年使用時間裡時,並不比那些一年一換的千元機貴到哪裡去。

並且還隨手機使用時間的延長而變得愈發划算,畢竟像iPhone一樣能用五六年的安卓機是極少數。

使用iPhone的也並不都是窮人,有大量沒掙錢的學生。

蘋果用戶隱形貧困?這份調研報告得罪了半個手機圈

iPhone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淘汰率低。

往往一臺iPhone的生命週期中會經歷好幾個主人,其中包括二手交易和親友間的轉贈。

淘汰下來的手機,往往流向了收入薄弱的老年群體和學生群體。

從純數據角度來說,18歲以下用戶佔比19.9%也側面印證了大量學生手中持有iPhone的情況,而月收入過三千的初高中生實屬鳳毛麟角。

除去這部分無收入人群,34.4%用戶收入小於三千這個數據看似驚人,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

再來看看華為:

同樣,華為用戶也不是都是有錢一族。

蘋果用戶隱形貧困?這份調研報告得罪了半個手機圈

從數據來看,購買3000元以下華為手機的用戶佔到了總數的78.5%。一千元以下檔位更是有整整22.7%,在幾大品牌中止僅少於小米。

支撐起華為的也不單純是簡單的愛國情結。

蘋果用戶隱形貧困?這份調研報告得罪了半個手機圈

在3000~4000元檔華為可以說是一枝獨秀,這得益於近兩年在技術上的持續投入。

在今年的新品發佈會上,華為的高端款Mate20 Pro也處於安卓陣營的領先地位,受到手機發燒友們的普遍認可。

從蘋果和華為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購買同一個品牌的手機用戶,其實購機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並不能用單一的標籤來做一個普遍的論定。

標榜手機人設,是為了讓你買買買

“手機廠商的套路”

蘋果用戶隱形貧困?這份調研報告得罪了半個手機圈

心理上的認同感,是消費者作出購買品牌和產品決策的先決條件。

國內手機市場在經歷了從增量市場變為存量市場的變化後。

廠商們為了抓住細分市場上的用戶,也開始了自己的“人設”建立。

比如華為的“愛國”、OV的“年輕”以及小米的“發燒”。廠商們企圖通過這種方式去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戶。

而代言人和定製產品在某些層面上也就成為了廠商為了延續這種“人設”所做的一種策略。

蘋果用戶隱形貧困?這份調研報告得罪了半個手機圈

不過所謂的“人設”也是可以隨著市場而改變的。例如我們能在2018年看到大秀技術的OPPO,vivo;以及主打自拍美顏的小米。

而打“人設牌”的“明星”,最終總會“人設崩壞”。不是嗎?

重要的,是你選擇了手機,而不是手機決定了你。

最後皮一下

買臺一萬二的iPhone

可能會讓你成為一段時間的“貧困人口”

但也沒聽說誰買了華為手機

從此發家致富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