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漫畫宮保雞丁。不細看,還以為是麻辣裡脊肉。哈哈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常見的宮保雞丁

無論是五星級酒店,還是街邊小飯館,不管店裡的招牌美食多麼別出心裁、色香誘人,菜譜印製得多麼精美別緻、圖文並茂,總有一道耳熟能詳的菜無處不在,那就是宮保雞丁。就連身在異國他鄉開中餐館的華人老闆也會自信地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宮保雞丁!"

可偏偏就有一些餐館的老闆,愣是把菜名改成了"宮爆雞丁"。一字之改,很傳神地描述了這道菜的烹飪方法;一字之差,卻讓這道菜的文化內涵蕩然無存。其實,"宮爆"是不存在的,"宮保"才是這道菜的真名。那麼,這"宮保"究竟源自哪裡?為什麼一盤普普通通的爆炒雞丁,會有這麼個菜名嗎?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宮保雞丁的發明者之一——丁寶楨,像個教書先生

一、爆炒比清蒸好吃

丁寶楨(1820-1886),字稚璜,貴州平遠州(今織金縣)人。

貴州地面,"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下雨稀鬆平常,空氣長期潮溼,吃辣椒成了當地百姓對付潮氣的辦法之一;山地丘陵隨處可見,走路少不了翻山越嶺,沒點體力儲備是不行的,所以只要有條件,當地家家戶戶都吃肉,不為別的,就為外出時能走得更遠。

丁寶楨也不例外。小時候的他愛吃雞,家裡的廚師就常給他做清蒸雞。當然,辣椒是少不了的。這種吃法陪伴了他的童年,似乎從沒吃膩。

一天,他去好朋友王小勤家玩耍。可能是玩性太大,忘了做飯這茬。直到傍晚時分,王小勤才想起該做飯了,連忙準備殺雞。無論是清蒸還是清燉,都需要很長時間。可這時大家都餓了,來不及等了。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宮保雞丁的製作過程,還是樸素的

王小勤靈機一動,乾脆把雞塊切碎,變成肉丁。那個年代,吃油是很奢侈的事,他家並不富裕,當然沒油可吃。於是,就用雞油爆炒肉丁,放入貴州本地的幹辣椒、橄欖菜、蒜苗等,加水煮熟,也就幾分鐘的工夫,一道隨便對付的菜就出鍋了。

兩個早已餓的前心貼後背的半大小子,趕緊碗筷齊上,大快朵頤。或許人到餓時,吃什麼都是香的。幾塊雞丁下肚,丁寶楨覺得口味甚好,連連讚不絕口。後來,爆炒就逐漸取代了清蒸,切丁取代了切塊,成為丁寶楨家烹飪雞肉的新做法。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不知道丁寶楨和宮保雞丁的故事,有沒有拍進這部電視劇

二、"吃貨"總督的"知識產權"

丁寶楨不但是個"吃貨",還是個"書蟲"。他的學問很好,咸豐三年(1853年)就考中了進士,時年33歲。後來,官越做越大,歷任山東巡撫、四川總督,成為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在清朝,一般的總督巡撫都是二品官,而他被光緒皇帝破例授予頭品頂戴,還增加了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等一大堆頭銜,用來彰顯權威。

官職節節高升,愛吃雞肉的習慣卻沒改。在山東當巡撫時,他經常讓家裡的廚子烹製"醬爆雞丁",很合胃口。做法跟王小勤那天傍晚的"發明創造"類似。不過,如今條件好了,不再用雞油,不再用水煮,而是更加講究醬料、講究火候。

後來,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坐鎮成都,離貴州老家不遠。他想起兒時玩伴王小勤,便接到成都,一同居住。

丁寶楨為官清正,經常微服私訪。他在街邊小館吃飯,發現菜單上有道辣子雞丁,很感興趣,便點來嚐嚐。等小二把菜端來,丁寶楨仔細一看,原來是用這雞丁是用花生米和幹辣椒炒的。入口香醇,回味無窮。回到家裡,他把見聞和口感告訴廚子,下令仿製。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如今餐廳的常見菜,竟是這樣偶然的機會發明的

一天,丁寶楨在家裡大擺筵席,請同僚吃飯。席間上了這道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大家舉筷品嚐,紛紛稱讚。席間有人問他:"敢問大人,這菜叫什麼名字?"

丁寶楨確實是吃貨,只管愛吃,卻不知此菜的名字,一時語塞。他只好請教王小勤。可是,王小勤目不識丁,當年也只是應急烹飪,根本說不出菜名。就在大家一臉茫然之際,丁寶楨的義子王藕豐發話了:

"各位大人,我認為凡是給菜命名,都要根據色澤、味道、形狀和烹飪技巧等,各地均有不同。義父既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又對此菜情有獨鍾,何不將其命名為'宮保雞丁'?不知此議是否妥當,還請眾位大人斧正!"

"太子少保"跟"太子太保"一樣,雖然都是虛銜,卻也是無上榮譽。由於是朝廷封的,故而簡稱"宮保"。丁寶楨的一大堆頭銜裡,就有"太子少保"一職,人稱"丁宮保"。"宮保"愛吃且推薦的雞丁,稱為"宮保雞丁"當然沒問題。所以,眾人一聽,拍手叫好。

就這樣,"宮保雞丁"不僅成了這道菜的學名,而且跟丁寶楨的大名捆綁在了一起。"宮保雞丁"成了丁寶楨宴客的必上菜,深受歡迎。"宮保雞丁"的做法,也成了丁寶楨獨享的"知識產權"。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病逝在四川總督任上。朝廷追授他"太子太保"銜。生前當過"少保",身後又永居"太保"。"宮保"的稱呼要跟丁寶楨一輩子了。"宮保雞丁"也被皇帝欽定為這道菜的菜名,並從丁家的私房菜推廣為老百姓都愛吃,且都能吃得起的大眾菜,和它的做法一道,一代代傳了下來,直到今天。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權傾一時的晚清太監安德海,沒想到折在了“宮保”手裡

三、"宮保"出名:智鬥權監安德海(上)

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皇宮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

同治皇帝剛過了十四歲生日,大家開始為兩年後的大婚典禮做準備。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太監安德海(1844-1869)甩出一份建議,在宮裡引起了軒然大波。

原來,他向慈禧太后奏請出京,帶人到南方採買龍袍和禮服,預備大婚之用。按照朝廷的規矩,皇室衣料都由江南三大織造貢奉;太監既不許過問政治,更不許離開北京。安德海不僅沒必要出京,而且沒資格出京。

安德海10歲入宮當太監,由於辦事機敏,善於察言觀色,深得慈禧太后歡心。八年前,在慈禧太后與顧命大臣肅順等人的殊死較量("辛酉政變")中,安德海從中穿針引線,立下汗馬功勞,成了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慈禧的朝服像,有點神似《走向共和》裡的扮演者呂中老師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慈禧六十大壽的照片

可是,安德海一旦得志,便恃寵而驕。他只是個六品太監,卻敢幹預朝政,不把皇帝和恭親王奕放在眼裡;搬弄是非,挑撥慈禧和同治的母子關係,讓小皇帝經常挨訓;在前門外的天福堂大酒樓大擺筵宴,正式娶徽班旦角馬賽花(藝名"九歲紅")為妻,搞出"太監娶妻"的鬧劇。這些胡作非為,得罪了小皇帝,也得罪了恭親王。

仗著有慈禧太后的力挺,他不僅活的很滋潤,而且出京的奏請竟也恩准了。只不過,慈禧要他秘密行事,小心謹慎,別給外人留下話柄。

安德海最擅長溜鬚拍馬,最不懂夾著尾巴做人。太后的提醒,被他當成了耳旁風。

六月,採買龍衣的大隊人馬離開北京。一路之上,旌旗招展,浩浩蕩蕩,前呼後擁。尤其在運河上,船隻前後相接,絲竹不絕而耳。安德海身著四品官服端坐船中,儼然欽差大臣般威風。所到之處,開口要錢,毫不客氣。地方官爭相"孝敬",有求必應。安德海走一路,玩一路,吃一路,拿一路,搜刮了不少金銀財寶。

不料,就在山東德州,他遇上了冤家對頭——山東巡撫丁寶楨。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馳名中外的大運河,竟成了安德海的最後黃泉路

四、"宮保"出名:智鬥權監安德海(中)

安德海雖然到處抖威風,卻有個軟肋。當初慈禧讓他秘密出京,因而既沒有"明降諭旨",知會地方,又沒有給他任何公文印信,他的僕役下船採買物品,也沒有朝廷頒發的"傳牌勘合"。這一點,安德海忽略了,德州知州趙新立卻發現了。謹慎起見,他把這件事上報給丁寶楨。

丁寶楨為官清正,性格耿直,對安德海的驕橫行徑十分憤慨。接到奏報,他馬上寫了一道密摺,歷陳安德海"震駭地方"的種種劣跡,要求"截拿審辦,以昭慎重",而後派親信送往北京。不過,這份密摺沒有直送皇宮,而是送進了恭親王府,請奕轉呈。

奕看到密摺,心中竊喜。他早就想收拾安德海,如今機會來了。於是,他立即進宮,將密摺呈給了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只見密摺裡這樣寫道:

"有安姓太監乘太平船出京,船插龍鳳旗幟,攜帶女樂,一路上招搖撞騙,自命欽差大臣,沿途勒索敲詐,攪擾地方……"

這裡,丁寶楨耍了個滑頭,裝作不清楚"安姓太監"是誰,又說其"招搖撞騙,自命欽差"。抓住安德海一無公文,二無知會的軟肋,可以給他扣個假冒欽差的重罪。

這時,安德海的人緣起了很大的副作用。無論是小皇帝,還是慈安太后,都覺得應當懲治。況且還有祖宗家法,諒慈禧也說不出什麼。於是,奕讓軍機處草擬一旨,由慈安和皇帝首肯,隨即發往山東。

八月初六日,密旨送達濟南。

丁寶楨沒等密旨到來,就已經動手了。而這一切,慈禧太后都矇在鼓裡。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同治皇帝少年時代比較頑劣,對安德海恨之入骨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慈安太后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鬼子六”恭親王奕訢,跟慈禧的政治“蜜月期”已經結束,惡鬥暗流湧動

五、"宮保"出名:智鬥權監安德海(下)

八月初二日,總兵王正起奉丁寶楨之命,帶兵追到山東泰安,聯繫當地知縣何毓福一道,截住了安德海的船隊。一眾兵丁跳上船頭,將安太監及手下人五花大綁,任其叫罵,沒人理會。只是快馬加鞭,返回濟南。

八月初七日,巡撫衙門。

丁寶楨端坐堂上,面對眾人推搡著押來的安德海,冷笑一聲,沒有說話。此前一天,他收到了朝廷密旨,心裡早已有底。只見安德海依舊趾高氣昂,大吵大鬧。丁寶楨知道,這種困獸猶鬥的做派只能嚇唬膽小鬼。他站起身來,拿出諭旨,朗聲宣讀: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山東巡撫)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隸)境(內),即著(直隸總督)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就地正法"四字,猶如晴天霹靂。安德海的驕橫頓時消散,剩下的只有乞憐求饒。然而,丁寶楨早已不為所動,而是輕輕揮手。接著,求饒聲由近及遠,直至再也聽不見。隨後,轅門外一聲炮響,安德海人頭落地

安德海為自己的不可一世付出了血的代價。消息傳到北京,慈禧太后既驚又怒。然而,誰讓安德海既犯了禁律,又惹了眾怒,還沒帶公文印信,讓人抓住口實,扣上"招搖撞騙"的帽子。她只吃個啞巴虧,順水推舟地發一道懿旨,痛打落水狗,處死安德海的黨羽,表彰丁寶楨。其表現出的高姿態,反倒博得了滿朝文武的一片喝彩。

安德海的死,非但沒讓慈禧式微,反而壞事變好事,成全了慈禧不徇私情的"美譽"。另一個受益者就是丁寶楨。非但沒有丟了官職,反而在朝野上下獲得了好名聲。"宮保"出名,由此開始。

或許,丁寶楨性格中耿直、果斷的因子,與宮保雞丁的爆炒做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丁寶楨的人品無可挑剔,連慈禧也不服不行

小貼士一:宮保雞丁的做法和特色

選用肉嫩而肥的仔公雞,宰殺後將雞肉剔骨,切成肉丁,大小如算盤珠。然後配以溼澱粉、幹辣椒、料酒、醬油、精鹽、醋、蒜、姜、花生米等佐料,輔之以高湯。用旺火爆炒而成。至於配菜,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混搭,比如黃瓜、胡蘿蔔、大蔥等,但也得切成丁。

"宮保雞丁"色澤鮮亮、肉質鮮嫩、辣香味濃、辣而不猛、油而不膩,端上飯桌,老少咸宜,是佐酒下飯不可多得的硬菜。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有點黑暗料理的感覺

小貼士二:宮保雞丁的另一種傳說

湖南人左宗棠也是個愛吃雞的主兒。家裡的廚子同樣是吧雞肉切成丁,配上花生、竹筍丁、木耳等一起爆炒。但比起丁寶楨,湖南人左宗棠更愛吃辣。所以這道菜裡,辣椒不僅必不可少,而且多多益善。

於是,滿是辣子的爆炒雞丁就成了左宗棠的最愛——是美味,地球人都愛吃。

比丁寶楨更牛的是,左宗棠不僅生前被授予太子少保,就連太子太保這樣的高規格頭銜,也是生前獲得的。於是,雙料"宮保"左宗棠愛吃的爆炒雞丁,就被稱為"宮保雞丁"。

丁寶楨和左宗棠,誰才真正擁有"宮保雞丁"的"知識產權",至今也沒弄清。這個問題,還是留給歷史學家去細細考證吧。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左宗棠的歷史成就,不光是宮保雞丁。他對西北邊疆的統一貢獻傑出

小貼士三:宮保雞丁到底屬於哪個菜系

宮保雞丁的菜系歸屬,至少有四種說法:

——川菜說。這是多數人想當然的印象。畢竟宮保雞丁是放辣子的,而且是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給它命名的。可是,吃辣子的省份,又何止四川一家?

——黔菜說。無論是"知識產權"擁有者丁寶楨,還是誤打誤撞的"發明者"王小勤,都是貴州人,因而宮保雞丁是貴州菜。但人們對於貴州菜的印象,似乎主要是"酸湯魚"。

——魯菜說。宮保雞丁的前身,是丁寶楨在山東當巡撫時愛吃的醬爆雞丁。況且現在很多飯館的宮保雞丁,配菜裡主要是大蔥。將其劃入"無菜不蔥"的魯菜,似乎也有道理。

——湘菜說。雙料"宮保"左宗棠的最愛,加上美味可口的辣子,說宮保雞丁是湖南菜也不為過。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大概是川菜的做法吧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宮保雞丁也有了這樣的繪本

如今,宮保雞丁的做法雖然總體一致,但早已融入各地菜系,以適應當地食客的需求,細節和口感千差萬別。誰都可以自稱正宗,其實誰都不再正宗。因此,我們只能將其籠統地稱為"中華美食"。

清朝人物誌 宮保雞丁——“吃貨”總督丁寶楨家的私房菜

就連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對宮保雞丁讚不絕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