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漫画宫保鸡丁。不细看,还以为是麻辣里脊肉。哈哈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常见的宫保鸡丁

无论是五星级酒店,还是街边小饭馆,不管店里的招牌美食多么别出心裁、色香诱人,菜谱印制得多么精美别致、图文并茂,总有一道耳熟能详的菜无处不在,那就是宫保鸡丁。就连身在异国他乡开中餐馆的华人老板也会自信地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宫保鸡丁!"

可偏偏就有一些餐馆的老板,愣是把菜名改成了"宫爆鸡丁"。一字之改,很传神地描述了这道菜的烹饪方法;一字之差,却让这道菜的文化内涵荡然无存。其实,"宫爆"是不存在的,"宫保"才是这道菜的真名。那么,这"宫保"究竟源自哪里?为什么一盘普普通通的爆炒鸡丁,会有这么个菜名吗?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宫保鸡丁的发明者之一——丁宝桢,像个教书先生

一、爆炒比清蒸好吃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人。

贵州地面,"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下雨稀松平常,空气长期潮湿,吃辣椒成了当地百姓对付潮气的办法之一;山地丘陵随处可见,走路少不了翻山越岭,没点体力储备是不行的,所以只要有条件,当地家家户户都吃肉,不为别的,就为外出时能走得更远。

丁宝桢也不例外。小时候的他爱吃鸡,家里的厨师就常给他做清蒸鸡。当然,辣椒是少不了的。这种吃法陪伴了他的童年,似乎从没吃腻。

一天,他去好朋友王小勤家玩耍。可能是玩性太大,忘了做饭这茬。直到傍晚时分,王小勤才想起该做饭了,连忙准备杀鸡。无论是清蒸还是清炖,都需要很长时间。可这时大家都饿了,来不及等了。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宫保鸡丁的制作过程,还是朴素的

王小勤灵机一动,干脆把鸡块切碎,变成肉丁。那个年代,吃油是很奢侈的事,他家并不富裕,当然没油可吃。于是,就用鸡油爆炒肉丁,放入贵州本地的干辣椒、橄榄菜、蒜苗等,加水煮熟,也就几分钟的工夫,一道随便对付的菜就出锅了。

两个早已饿的前心贴后背的半大小子,赶紧碗筷齐上,大快朵颐。或许人到饿时,吃什么都是香的。几块鸡丁下肚,丁宝桢觉得口味甚好,连连赞不绝口。后来,爆炒就逐渐取代了清蒸,切丁取代了切块,成为丁宝桢家烹饪鸡肉的新做法。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不知道丁宝桢和宫保鸡丁的故事,有没有拍进这部电视剧

二、"吃货"总督的"知识产权"

丁宝桢不但是个"吃货",还是个"书虫"。他的学问很好,咸丰三年(1853年)就考中了进士,时年33岁。后来,官越做越大,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在清朝,一般的总督巡抚都是二品官,而他被光绪皇帝破例授予头品顶戴,还增加了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一大堆头衔,用来彰显权威。

官职节节高升,爱吃鸡肉的习惯却没改。在山东当巡抚时,他经常让家里的厨子烹制"酱爆鸡丁",很合胃口。做法跟王小勤那天傍晚的"发明创造"类似。不过,如今条件好了,不再用鸡油,不再用水煮,而是更加讲究酱料、讲究火候。

后来,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坐镇成都,离贵州老家不远。他想起儿时玩伴王小勤,便接到成都,一同居住。

丁宝桢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他在街边小馆吃饭,发现菜单上有道辣子鸡丁,很感兴趣,便点来尝尝。等小二把菜端来,丁宝桢仔细一看,原来是用这鸡丁是用花生米和干辣椒炒的。入口香醇,回味无穷。回到家里,他把见闻和口感告诉厨子,下令仿制。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如今餐厅的常见菜,竟是这样偶然的机会发明的

一天,丁宝桢在家里大摆筵席,请同僚吃饭。席间上了这道花生米炒的辣子鸡丁。大家举筷品尝,纷纷称赞。席间有人问他:"敢问大人,这菜叫什么名字?"

丁宝桢确实是吃货,只管爱吃,却不知此菜的名字,一时语塞。他只好请教王小勤。可是,王小勤目不识丁,当年也只是应急烹饪,根本说不出菜名。就在大家一脸茫然之际,丁宝桢的义子王藕丰发话了:

"各位大人,我认为凡是给菜命名,都要根据色泽、味道、形状和烹饪技巧等,各地均有不同。义父既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又对此菜情有独钟,何不将其命名为'宫保鸡丁'?不知此议是否妥当,还请众位大人斧正!"

"太子少保"跟"太子太保"一样,虽然都是虚衔,却也是无上荣誉。由于是朝廷封的,故而简称"宫保"。丁宝桢的一大堆头衔里,就有"太子少保"一职,人称"丁宫保"。"宫保"爱吃且推荐的鸡丁,称为"宫保鸡丁"当然没问题。所以,众人一听,拍手叫好。

就这样,"宫保鸡丁"不仅成了这道菜的学名,而且跟丁宝桢的大名捆绑在了一起。"宫保鸡丁"成了丁宝桢宴客的必上菜,深受欢迎。"宫保鸡丁"的做法,也成了丁宝桢独享的"知识产权"。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病逝在四川总督任上。朝廷追授他"太子太保"衔。生前当过"少保",身后又永居"太保"。"宫保"的称呼要跟丁宝桢一辈子了。"宫保鸡丁"也被皇帝钦定为这道菜的菜名,并从丁家的私房菜推广为老百姓都爱吃,且都能吃得起的大众菜,和它的做法一道,一代代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权倾一时的晚清太监安德海,没想到折在了“宫保”手里

三、"宫保"出名:智斗权监安德海(上)

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皇宫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同治皇帝刚过了十四岁生日,大家开始为两年后的大婚典礼做准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太监安德海(1844-1869)甩出一份建议,在宫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原来,他向慈禧太后奏请出京,带人到南方采买龙袍和礼服,预备大婚之用。按照朝廷的规矩,皇室衣料都由江南三大织造贡奉;太监既不许过问政治,更不许离开北京。安德海不仅没必要出京,而且没资格出京。

安德海10岁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深得慈禧太后欢心。八年前,在慈禧太后与顾命大臣肃顺等人的殊死较量("辛酉政变")中,安德海从中穿针引线,立下汗马功劳,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慈禧的朝服像,有点神似《走向共和》里的扮演者吕中老师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慈禧六十大寿的照片

可是,安德海一旦得志,便恃宠而骄。他只是个六品太监,却敢干预朝政,不把皇帝和恭亲王奕放在眼里;搬弄是非,挑拨慈禧和同治的母子关系,让小皇帝经常挨训;在前门外的天福堂大酒楼大摆筵宴,正式娶徽班旦角马赛花(艺名"九岁红")为妻,搞出"太监娶妻"的闹剧。这些胡作非为,得罪了小皇帝,也得罪了恭亲王。

仗着有慈禧太后的力挺,他不仅活的很滋润,而且出京的奏请竟也恩准了。只不过,慈禧要他秘密行事,小心谨慎,别给外人留下话柄。

安德海最擅长溜须拍马,最不懂夹着尾巴做人。太后的提醒,被他当成了耳旁风。

六月,采买龙衣的大队人马离开北京。一路之上,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尤其在运河上,船只前后相接,丝竹不绝而耳。安德海身着四品官服端坐船中,俨然钦差大臣般威风。所到之处,开口要钱,毫不客气。地方官争相"孝敬",有求必应。安德海走一路,玩一路,吃一路,拿一路,搜刮了不少金银财宝。

不料,就在山东德州,他遇上了冤家对头——山东巡抚丁宝桢。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驰名中外的大运河,竟成了安德海的最后黄泉路

四、"宫保"出名:智斗权监安德海(中)

安德海虽然到处抖威风,却有个软肋。当初慈禧让他秘密出京,因而既没有"明降谕旨",知会地方,又没有给他任何公文印信,他的仆役下船采买物品,也没有朝廷颁发的"传牌勘合"。这一点,安德海忽略了,德州知州赵新立却发现了。谨慎起见,他把这件事上报给丁宝桢。

丁宝桢为官清正,性格耿直,对安德海的骄横行径十分愤慨。接到奏报,他马上写了一道密折,历陈安德海"震骇地方"的种种劣迹,要求"截拿审办,以昭慎重",而后派亲信送往北京。不过,这份密折没有直送皇宫,而是送进了恭亲王府,请奕转呈。

奕看到密折,心中窃喜。他早就想收拾安德海,如今机会来了。于是,他立即进宫,将密折呈给了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只见密折里这样写道:

"有安姓太监乘太平船出京,船插龙凤旗帜,携带女乐,一路上招摇撞骗,自命钦差大臣,沿途勒索敲诈,搅扰地方……"

这里,丁宝桢耍了个滑头,装作不清楚"安姓太监"是谁,又说其"招摇撞骗,自命钦差"。抓住安德海一无公文,二无知会的软肋,可以给他扣个假冒钦差的重罪。

这时,安德海的人缘起了很大的副作用。无论是小皇帝,还是慈安太后,都觉得应当惩治。况且还有祖宗家法,谅慈禧也说不出什么。于是,奕让军机处草拟一旨,由慈安和皇帝首肯,随即发往山东。

八月初六日,密旨送达济南。

丁宝桢没等密旨到来,就已经动手了。而这一切,慈禧太后都蒙在鼓里。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同治皇帝少年时代比较顽劣,对安德海恨之入骨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慈安太后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鬼子六”恭亲王奕䜣,跟慈禧的政治“蜜月期”已经结束,恶斗暗流涌动

五、"宫保"出名:智斗权监安德海(下)

八月初二日,总兵王正起奉丁宝桢之命,带兵追到山东泰安,联系当地知县何毓福一道,截住了安德海的船队。一众兵丁跳上船头,将安太监及手下人五花大绑,任其叫骂,没人理会。只是快马加鞭,返回济南。

八月初七日,巡抚衙门。

丁宝桢端坐堂上,面对众人推搡着押来的安德海,冷笑一声,没有说话。此前一天,他收到了朝廷密旨,心里早已有底。只见安德海依旧趾高气昂,大吵大闹。丁宝桢知道,这种困兽犹斗的做派只能吓唬胆小鬼。他站起身来,拿出谕旨,朗声宣读: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山东巡抚)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隶)境(内),即著(直隶总督)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就地正法"四字,犹如晴天霹雳。安德海的骄横顿时消散,剩下的只有乞怜求饶。然而,丁宝桢早已不为所动,而是轻轻挥手。接着,求饶声由近及远,直至再也听不见。随后,辕门外一声炮响,安德海人头落地

安德海为自己的不可一世付出了血的代价。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既惊又怒。然而,谁让安德海既犯了禁律,又惹了众怒,还没带公文印信,让人抓住口实,扣上"招摇撞骗"的帽子。她只吃个哑巴亏,顺水推舟地发一道懿旨,痛打落水狗,处死安德海的党羽,表彰丁宝桢。其表现出的高姿态,反倒博得了满朝文武的一片喝彩。

安德海的死,非但没让慈禧式微,反而坏事变好事,成全了慈禧不徇私情的"美誉"。另一个受益者就是丁宝桢。非但没有丢了官职,反而在朝野上下获得了好名声。"宫保"出名,由此开始。

或许,丁宝桢性格中耿直、果断的因子,与宫保鸡丁的爆炒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丁宝桢的人品无可挑剔,连慈禧也不服不行

小贴士一:宫保鸡丁的做法和特色

选用肉嫩而肥的仔公鸡,宰杀后将鸡肉剔骨,切成肉丁,大小如算盘珠。然后配以湿淀粉、干辣椒、料酒、酱油、精盐、醋、蒜、姜、花生米等佐料,辅之以高汤。用旺火爆炒而成。至于配菜,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混搭,比如黄瓜、胡萝卜、大葱等,但也得切成丁。

"宫保鸡丁"色泽鲜亮、肉质鲜嫩、辣香味浓、辣而不猛、油而不腻,端上饭桌,老少咸宜,是佐酒下饭不可多得的硬菜。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有点黑暗料理的感觉

小贴士二:宫保鸡丁的另一种传说

湖南人左宗棠也是个爱吃鸡的主儿。家里的厨子同样是吧鸡肉切成丁,配上花生、竹笋丁、木耳等一起爆炒。但比起丁宝桢,湖南人左宗棠更爱吃辣。所以这道菜里,辣椒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多多益善。

于是,满是辣子的爆炒鸡丁就成了左宗棠的最爱——是美味,地球人都爱吃。

比丁宝桢更牛的是,左宗棠不仅生前被授予太子少保,就连太子太保这样的高规格头衔,也是生前获得的。于是,双料"宫保"左宗棠爱吃的爆炒鸡丁,就被称为"宫保鸡丁"。

丁宝桢和左宗棠,谁才真正拥有"宫保鸡丁"的"知识产权",至今也没弄清。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细细考证吧。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左宗棠的历史成就,不光是宫保鸡丁。他对西北边疆的统一贡献杰出

小贴士三:宫保鸡丁到底属于哪个菜系

宫保鸡丁的菜系归属,至少有四种说法:

——川菜说。这是多数人想当然的印象。毕竟宫保鸡丁是放辣子的,而且是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给它命名的。可是,吃辣子的省份,又何止四川一家?

——黔菜说。无论是"知识产权"拥有者丁宝桢,还是误打误撞的"发明者"王小勤,都是贵州人,因而宫保鸡丁是贵州菜。但人们对于贵州菜的印象,似乎主要是"酸汤鱼"。

——鲁菜说。宫保鸡丁的前身,是丁宝桢在山东当巡抚时爱吃的酱爆鸡丁。况且现在很多饭馆的宫保鸡丁,配菜里主要是大葱。将其划入"无菜不葱"的鲁菜,似乎也有道理。

——湘菜说。双料"宫保"左宗棠的最爱,加上美味可口的辣子,说宫保鸡丁是湖南菜也不为过。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大概是川菜的做法吧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宫保鸡丁也有了这样的绘本

如今,宫保鸡丁的做法虽然总体一致,但早已融入各地菜系,以适应当地食客的需求,细节和口感千差万别。谁都可以自称正宗,其实谁都不再正宗。因此,我们只能将其笼统地称为"中华美食"。

清朝人物志 宫保鸡丁——“吃货”总督丁宝桢家的私房菜

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对宫保鸡丁赞不绝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