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觀點後,現如今的國際社會的光景?

Mrs_Ma


題主是不是打錯字了吧,是要提問國際社會的反應吧。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用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其實很難理解的。

在兩千多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拉開秦朝滅亡序幕。而陳勝吳廣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經過太史公的史記傳遞至今,其深刻的意義在於告訴所有國人,沒有天生的貴族,只要肯努力肯奮鬥,人人都可以做人上人的貴族。



這種思想是古典的平等思維,雖然有貴族存在,但是承認人人都有當貴族的權力。所以傳統的國人,在遭遇壓迫的時候,通常會採取暴烈的造反,對施加暴政的君主進行無情的打擊。以自身奮鬥來改變先天命運的思維,是中國人獨有的。



但是在印度和其他國家,是缺乏這種改變命運的思想。印度的主流思想印度教。是一種極其強調命運的宗教。這種命運是神賦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能通過今生的苦修,來換取來世的命運的改變。



在印度教裡,分為四個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另外還有一種達利特,被稱之為不可接觸的賤民。在目前的印度,首陀羅和達利特佔印度絕大多數人口

在歷史上首陀羅無任何政治權力,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只能從事繁重的體力活動。而達利特,走路需要把自己的影子避開路人,甚至需要自帶掃把,邊走邊清掃走過的的路。



在我們現代思維下,如此受壓迫且毫無出路的達利特和首陀羅,會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則暴動四起。受壓迫的人會將施暴的人進行徹底的報復,直到把社會變成一片廢墟。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常見的,歷代王朝末期的農民起義,其過程都有殘暴成分。但是這種情況在印度極其罕見,真正成規模的運動,是二戰以後爆發的農民運動,但是在印度也很難說是深入人心。



所以說印度的種姓制度讓印度人形成命運不可違的思維,英國人擊敗印度,是命運的安排,印度人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在戰場上擊敗英國,所以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趕走英國人是不可能的。

甘地的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正是鑑於印度人深深的英國人不可戰勝的思維下提出的。由於英國人不可戰勝,那麼只能通過非暴力的反抗方式。由於英國人在印度是為了獲取利益,所以反抗的手段就是讓英國人賺不到錢。



為此甘地號召印度人紡紗,不再購買英國出口的布。為打破英國人的食鹽專營,甘地率領印度人徒步400公里到達海邊親手煮鹽,史稱食鹽進軍。甘地親身實踐不合作,同時也譴責印度人對英國的暴力反抗

。在1922年,印度北方2000多人將英國警察局燒燬,遭到甘地的批評。



非暴力不合作的影響下,英國人最終放棄了印度,甘地也成了印度的聖雄和國父。但是需要說明一點,印度的獨立,主要原因在於英國人在二戰期間被美國的削弱。

租借法案導致英國人幾百年殖民期留下的上百個全球範圍的軍事基地全部落去美國手上,英國人就此喪失了在本土之外的立足點,再也無力阻攔殖民地的獨立傾向,大英帝國就此解體。



作為女王皇冠上最明亮的明珠,英國丟失印度後,徹底退出世界大國的序列,從此只能成為美國最忠實的跟班,現在英美特殊關係是英國外交的重點。但是作為成為印度國父的甘地,卻很難說成功。

非暴力不合作的出發點是種姓制度下的命運不可違,在此思想下,印度人安於天命,對於現實生活並無多少追求

,可以忍受極其惡劣的生活條件。但是在現代社會里,獲得美好生活的願望,驅使民眾努力工作和學習,是促進經濟發展極其重要的原因。



而對命運不可違深信不疑的印度人,缺乏改變生活的雄心,是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而甘地以非暴力不合作贏得印度獨立,成為印度人心目中的聖雄,無疑是加深了印度人對命運不可違的篤信。

而在命運不可違的思維下加強的種姓制度,在甘地的巨大影響下,又使印度人的種姓制度更加頑固。無論獨立後的印度怎麼在立法上取締種,都無法改變現實中印度人的種姓制度。所謂頭上的辮子容易剪掉,但是心中的辮子很難剪掉,甘地是將種姓制度的辮子牢牢栓在印度人的心中。



甘地的尊稱嚴格按照意譯,是富有智慧、受人尊敬和品格高尚的意思,中文翻譯成聖雄是極其不恰當的,雄在中文裡頗有強健之氣,

無論英雄和梟雄,都是強有力的形象。甘地的所做所為,和強有力沒什麼關聯,倒是和慫更像,稱之為聖慫更合適。



現代的印度政府,對甘地的態度其實很微妙。印度需要現代化。需要改變種姓制度的下的種種問題,就不能強調甘地的意義。但是作為印度的國父,又是繞不開的人物。所以甘地在現在的印度是高高掛起的存在,逢重大節日提及甘地,表示不忘甘地帶領印度獨立之功勞,但是在具體解決問題時,甘地就只能靠邊站了。



而在國際上,甘地的讚美之聲一直都不絕於耳。畢竟甘地的存在是印度繞不過的坎,不解決則印度很難走向現代化。而作為十幾億人口的印度,一旦實現現代化,會極大的衝擊世界格局。所以對能拉印度後的甘地,自然廣受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