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康股份糊塗賬多

睿康股份上市僅六年,已經更換三任大股東,多方跨界屢戰屢敗,真實業績每況愈下。時至今日,公司內在價值已經所剩無幾。

本刊特約作者 路漫漫/文

睿康股份(002692.SZ)前身為遠程電纜,主要從事電線電纜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與銷售,於2012年8月在中小板上市後,迅速開始了買買買。

幾次操作下來,公司業績又如何呢?

2012年至2015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增加,併購進來的公司貢獻營業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淨利潤呈下降趨勢。扣除併購帶來的收入,公司營業收入比上市前下降了不少。

此後,實際控制人幾番變動,跨界效益並不如意。公司的價值,已經被一再折騰。

創始人套現走人

通過多次併購,公司營業收入看上去越做越大,但利潤卻越來越少,應收賬款越來越大,負債越來越多。2012年年末,應收賬款淨額4.44億元,佔資產總額的比例為26.16%,2015年年末這兩個數據變成了13.59億元和42.15%。短期借款從2012年末的2.82億元暴增至2015年年末的11.66億元,佔資產總額的比例從2012年的16.63%飆升至2015年的36.18%。資產負債率從2012年年末的32.81%飆升至2015年的52.83%。

2015年8月,公司上市三週年,原始股東可以解禁套現了。三大創始股東楊小明、俞國平、徐福榮分別持有公司29.11%、21.28%、16.25%的股份。

2016年2月1日,徐福榮打響了創始股東減持的第一炮,以7.79元/股減持300萬股,到了7月5日,徐福榮減持7次,共減持了2991萬股,剩餘6879.12萬股,累計套現3.14億元。8月17日,徐福榮遇上貴人——杭州睿康體育文化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杭州秦商體育文化有限公司,下稱“睿康體育”),以9.20元減持2390.73萬股,隨後一個多月時間,睿康體育兩度出手,累計耗資6.72億元,買入6879.12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9.58%。

徐福榮清倉離場,累計套現9.58億元。

此後,2016年10月,睿康體育以6.21億元收購楊小明持有的7.28%股權,以4.54億元收購俞國平持有的5.32%的股權。本次收購完成後,睿康體育持有公司 22.18%股權,最終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夏建統。

夏建統用時兩個多月,豪擲17.68億元成了公司實際控制人。

而在資本市場,夏博士早已聲名鵲起。

那麼,睿康股份是否可以重整旗鼓,吹響業績反轉的號角呢?

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25.33億元,同比下降17.02%;淨利潤9103.68萬元,同比下降28.91%。2016年前三個季度的淨利潤分別為2338.38萬元、4129.24萬元、2236.30萬元,而第四季度是夏建統入主的第一個季度,淨利潤只有399.76萬元,創下單季度盈利最少的紀錄,同比下降41.28%。但這個還真的不能怪新的大股東,因為2016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5.31%,淨利潤同比下滑28.2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同比下降71.35%,非經常性損益主要是蘇南電纜原股東業績承諾補償6079.71萬元。

況且,近一年來,夏建統面臨的麻煩比較多。

因擔任多家公司的要職,為了保證公司總裁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履行公司生產經營事務,2018年4月,天夏智慧(000662.SZ)解聘了總裁夏建統。2018年7月,蓮花健康發佈公告稱,當天,夏建統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董事、董事長及所有職務。此時距他接手蓮花健康43個月。

而夏建統旗下企業債務纏身、訴訟纏身,凍結一波接一波。蓮花健康2018年半年報披露,經查詢,實際控制人夏建統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和限制消費人員名單。

屢敗屢戰的跨界

新股東入主後,上市公司開始了跨界之旅。

2017年1月16日,公司以1億元全資設立浙江遠輝影視有限公司,打響跨界轉型第一炮。1月22日,繼續加碼,以5億元全資設立宜興遠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2月24日,以5000萬元設立全資子公司江蘇新遠程電纜有限公司。還計劃以1億元全資設立西藏睿遠電纜有限公司。

不過,新設公司從頭開始,費時費力,而併購效果可以立竿見影。併購才是重中之重。

2017年2月,睿康股份通過在香港設立的全資孫公司“SURE LEAD HOLDINGS LIMITED”(下稱“孫公司”)計劃以現金8216萬美元購買Trevor Short、Avi Lerner、Daphne Lerner 合計持有的A&T Media,INC. (下稱“A&T”)468股普通股股份,以現金1500萬美元對A&T進行增資,認購A&T新發行的86股普通股股份。公司將通過孫公司合計持有 A&T554 股普通股股份,佔A&T總股本的51.013%,包括其擁有的“千禧年影業”100%的電影片庫和商標。公司正式涉足影視文化行業。

之後,睿康股份發佈公告稱,A&TMedia,INC.的員工養老福利計劃轉移過戶已經完成, 雙方已進入交割階段。再發公告稱,雙方交割進展順利,部分重要交割文件已完成確認。隨後發公告,雙方交割進展順利,大部分重要交割文件已完成確認。直至2017年8月30日發佈公告稱,經雙方審慎評估後認為交割進度遠低於預期,並且全部交割完畢存在一定的困難,為避免交割期限不能確定或交割失敗給雙方造成的不利影響,終止收購、終止交割,雙方從影視領域的其他方面尋求戰略合作,以達雙贏目的。

2017年12月之後,公司又股票停牌籌劃擬以不超過9億元購買安防行業標的深圳市協勤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協勤”)的股權。但最終未能達成一致。

2018年2月至4月期間,公司股票停牌籌劃購買房地產、能源開發行業標的 PT.WIJAYA KARYAREALTY(下稱 “WIKA REALTY”)及PT.WIJAYA KARYA INDUSTRI ENERGI(下稱“WIKA EN-EGI”)的股權。後也終止。

從影視行業到安防行業再到房地產、能源開發,夏建統入主後盡心盡力,短短一年時間為上市公司運作了三起上億美元的跨界大併購,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雪上加霜的是,監管部門並不滿意睿康股份的任性重組,對其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質疑。

資金佔用

在夏建統入主後,睿康股份的業績沒有起色,重組停牌倒是五花八門。此外,還發生一件資金佔用的惡劣事件。

2017年7月11日,睿康股份與福建平潭嘉業久安投資管理中心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嘉業久安”)作為共同借款人與重慶海爾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海爾小貸”)簽訂借款合同,根據合作雙方之間簽署的關於《公司額度借款合同》之補充協議規定,睿康股份享有3000萬元的借款額度。2017年7 月20日,董事長夏建軍在違規使用印章,未履行使用印章前的審批手續,也未對合同內容進行審慎審閱,使得自海爾小貸發放的3000萬元貸款未能及時轉入公司銀行賬戶,直接被嘉業久安佔用,該筆借款的期限自2017年8月20日至2018年1月20日。截至2018年4月23日,上述借款本金及其所產生的利息等由嘉業久安歸還海爾小貸。夏建軍的上述行為實質構成上市公司對外提供財務資助,但公司未按規定履行相關審議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內部管控存在漏洞。

夏建軍正是夏建統的兄長。

再換大老闆

2018年3月,深圳市深利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現更名為深圳秦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深利源”)成為上市公司新的大股東,持有睿康股份22.18%的股權。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李明。

從17.68億元接手到14.46億元甩賣,加上利息等費用,夏建統虧了不少錢。

因公司股價連續下跌,睿康體育質押的部分公司股份已突破平倉線。此後,睿康體育及其控股股東深利源與質權人進行磋商簽署補充協議並已追加20套商業用房、5套住宅共計5770.07㎡建築物作為質押物來應對平倉風險。

目前,睿康股份的股價4元,縮水了56%,李明也被深深套住了。

2017年11月,上市公司披露稱,夏建統有增持公司股份計劃,增持股份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 2%且不低於1 億元。2018年6月,深利源也表示增持公司股份。

然而,實際情況是前後兩位大股東都沒有實施增持。

新老闆表示,將增持承諾的履行時間延長6個月。而上市公司發佈的公告顯示,鑑於實際控制人已發生變更,且變更後的新實際控制人李明已有新的增持承諾,故夏建統未在計劃時間內進行股份增持。

銀行賬戶被無端凍結?

2018年10月30日,睿康股份披露稱,公司部分銀行賬戶被凍結,涉及1個基本戶、4個一般戶,凍結賬戶總金額為1.11億元,佔公司 2018年9月30日淨資產的 7.28%,賬戶被凍結事項已對公司資金週轉和日常經營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據公告,2018年1月19日,睿康體育將持有的3550萬股睿康股份股票質押給杭州市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獲得1.9億元借款。2018年4月睿康體育的原股東將睿康體育100%股份轉讓給深利源,並由其承接了睿康體育的所有債權債務關係。

睿康股份表示,鑑於公司並未對此筆債務做連帶責任擔保,與本債務無直接責任關係,經睿康體育與杭州市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友好溝通,目前雙方已達成一致意見,杭州市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出具了關於公司銀行賬戶被凍結的書面聲明,承諾會盡快解除對公司賬戶的查封並撤銷對公司的起訴,確保不影響上市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

截至回函日,公司尚未收到關於訴訟事項的相關法律文書。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合併範圍內的有息負債共計10.8億元,公司未發生逾期借款,也不存在債務違約的情形。

但2018年11月6日,睿康股份發佈公告稱,近日,公司查詢銀行賬戶獲悉公司名下的中國銀行宜興官林支行賬戶內的7200餘萬元資金已經解除凍結。

這就非常奇怪了。睿康股份既沒有提供擔保,也沒有與債務發生任何關係,那麼為何銀行賬戶被凍結?不但銀行賬戶被凍結,睿康股份還要被起訴,只不過後來經雙方友好協商,對方撤銷起訴了。如果睿康股份真的沒有一點關係,對方為何凍結銀行賬號及起訴睿康股份?

另外,一共5個銀行賬戶被凍結,目前僅僅解凍了金額最大的一個,另外4個銀行賬戶還在凍結中,這又是怎麼回事?

錢去了哪裡?

IPO募集資金6.8億元,加上從銀行新增了約8個億,加起來差不多15個億,錢到底用到哪裡去了呢?2017年年末,應收賬款淨額12.33億元,2012年年末4.44億元,增加近8個億。收入沒增加多少,客戶的欠款卻增加的挺快。2017年營業收入25.73億元,而2012年22.97億元。據招股書,公司結算政策根據客戶不同情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針對電力系統等其他大型客戶,客戶一般收到貨物並驗收合格後6個月內支付合同全款的90%至95%不等,剩餘合同價款的5%至10%作為質保金,待質保期到期後若無質量問題, 則付清剩餘價款,質保期一般為6個月至2年不等(少數合同質保期為2年以上);二是針對部分沒有質保金要求的中小客戶,客戶收到貨物並驗收合格後的6個月以內支付合同全款。

與同行業上市公司對比,睿康股份的規模最小。2017年,睿康股份是唯一一家營業收入下滑的公司,與2012年相比,睿康股份也是增長最慢的公司。 應收賬款增速最快,回款最慢的公司。

壞賬準備靈活計提

隨著回款越來越差,睿康股份的壞賬準備計提的越來越多。從2014年開始,公司壞賬準備計提集中在第四季度,這樣前三季度財報看起來好看不少。由於在前三季度計提的少,四季度計提的多,導致四季度的業績最差。2014年第四季度淨利潤1719萬元,同比下降三成,2015年淨利潤681萬元,同比下降超過六成,2016年400萬元,下降超過四成。2014年、2015年、2016年第四季度的淨利潤佔全年淨利潤的比例分別為17.44%、5.32%、4.39%。2017年第四季度把業績補償扣除,虧損約3000萬元。

2014年、2015年、2017年第四季度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1856萬元、2756萬元、5018萬元,佔當年資產減值損失的比例分別為82.75%、65.54%、66.85%。而2012年、2013年該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2016年是個例外,第四季度衝回1020萬元,衝回的主要理由是加大應收賬款回籠力度,收回賬齡較長應收賬款,從財報可以看出公司的努力。2016年半年報顯示,賬齡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餘額4290.53萬元,到了年報的時候,該金額減少至2578.74萬元,這個賬齡壞賬準備比例100%,意味著衝回了1711.79萬元。賬齡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收回的難度非常大,睿康股份能收回這麼多,可以說非常厲害。

因為賬齡長的應收賬款收回較多,2016年全年計提壞賬準備減少至1298.22萬元,而2015年該數據為3488.26萬元。得益於壞賬準備的衝回,第四季度可以盈利400萬元,如果不是衝回,第四季度虧損數百萬。

2017年年末賬齡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暴增至8826.44萬元,增加了6247.70萬元,意味著2016年年末賬齡2-3年的應收賬款有六成沒有收回,在2017年賬齡變成了3年以上。

公司不是在2016年加大對賬齡長的應收賬款回籠力度嗎?為何2017年賬齡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增加這麼多,是沒有加大力度,還是2016年為了業績人為調節應收賬款賬齡?

暴增的銷售服務費

睿康股份的營業收入起起落落,但銷售服務費卻一直快速穩健增長。2011年銷售費用1301.15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0.49%,2017年這兩項數據分別為8794.07萬元、3.42%。2018年上半年銷售服務費用高達5386.06萬元,同比增長113%,而同期營業收入增幅僅僅18.80%。上市之前沒有銷售服務費,只有中標服務費,銷售服務費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增長如此迅速,金額如此之大,公司是否需要解釋解釋呢?

其他費用作為管理費用中僅次於工資及附加第二大費用,為何不披露更多明細?另外,2017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的其他費用2727.27萬元,為何全年才2607.23萬元?作為上市公司,其他費用不應該是糊塗賬吧?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聲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