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5000年曆朝歷代立國之君、亡國之君、名君

上古時代


一、炎帝 神農氏,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又稱赤帝,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姜水(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炎帝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闢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絃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黃子孫。


炎帝

二、黃帝 軒轅氏 前2707~前2599 )《史記》中的五帝之首,遠古時期中國神話人物,被視為華夏始祖之一和人文初祖,少典之子,本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故號軒轅氏,因此新鄭市被稱為軒轅故里,建都於有熊(今鄭州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之後的夏朝、商朝和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基本上都是黃帝的後代。

黃帝

三、少昊 金天氏 前2598-前2525年),相傳少昊是黃帝之子,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中國五帝之一,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

四、顓頊 高陽氏《 前2514~前2437》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山海經》、《國語·楚語》有此說),居帝丘(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逼令順從黃帝族的教化。當時南方苗族又逐漸向北發展,自顓頊到禹,傳說中常見苗族、黎族與黃帝族的不斷衝突。

顓頊 zhuanxu

五、帝嚳 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河南商丘人,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祖父玄囂,是太祖黃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有功,被封於辛(今商丘市高辛鎮)。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今河南商丘)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今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帝嚳(kù)

六、帝摯 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帝摯是中國上古傳說的君王,帝嚳次妃常儀的兒子,帝嚳長子,號青陽氏。受帝嚳之禪而繼位。九年後禪讓給弟弟放勳(另一說是帝摯死後由堯即位)。

帝摯

七、唐堯 放勳 《前2357~前2258 》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祁姓,名放勳,號陶唐,諡曰堯,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堯有聖德,有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這位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傳說堯曾設官掌管天地時令,觀測天象,制定曆法,敬授民時,諮詢四嶽,用鯀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堯實行上述措施,使得萬邦和睦共處,友好交往,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出現了國家雛形。堯選擇舜為其繼任人,死後由舜繼位。這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推崇的禪讓。

唐堯

八、虞舜 重華 《前2257~前2208》 三皇五帝之一,名重華,字都君;生於姚墟,故姚姓,今山東諸城市萬家莊鄉諸馮村人。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虞舜

(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共432年妣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今山西雯縣)

一、夏禹 《出生日 不詳》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后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後安葬與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二、帝啟《在位九年》,姒禹之子。姒禹病死後,姒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繼位後,姒啟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姒啟在位晚期,發生武觀之亂,政局動盪。姒啟驕奢淫逸,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十七、履癸《在位52年》夏桀,又名癸、履癸,商湯把他諡號桀(兇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在位52年(前1818—前1766)。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生卒年不詳。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了桀的黨羽韋國、顧國,擊敗了昆吾國,然後直逼夏的重鎮鳴條(今山西省安邑縣西)。後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此。夏桀在位52年,國亡,被放逐而餓死,為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夏桀


一、商太祖(商湯) 《在位時間30年》商湯,姓子名履,廟號太祖,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創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商湯時建都於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後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商湯

二十、商世祖(盤庚)《在位28年》盤庚,祖丁子,陽甲弟。盤庚遷都於殷,商朝自此稱殷商。遷都後,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殷都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盤庚,甲骨**般庚,,名旬,生卒年不詳。祖丁子,陽甲弟。陽甲死後繼位。商代第20位國王,根據《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於在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遷都於殷。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病死,葬於殷(今河南省安陽縣小屯莊)。

盤庚

三十一、商紂王(帝辛)《在位52年》殷帝辛名受德,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國之君。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臂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於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後世評價褒貶不一。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焚於火而死”,商亡。帝辛死後,葬於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帝辛


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1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一、武王發 《在位7年》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鹹會,陳師牧野。商紂聞武王來,亦發兵70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臺自焚而死。於是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後崩,壽93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裡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姬發

五、周穆王《在位55年》姬滿,即周穆王,姬姓,名滿,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 他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稱“穆天子”,關於他的傳說,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則是《穆天子傳》。

姬滿

十、周厲王《在位37年》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兒子。在位37年。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他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於公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他出逃後,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紀年。 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姬胡的諡號是厲王。

姬胡

十二、周幽王《在位11年》姓姬,名宮涅sheng(一聲)。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間在位,共11年,諡號幽王。《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引《搜神記》言“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幽王生”幽王二年(前780年),關中發生大地震,有一位叫伯陽甫的人認為這是周朝將滅亡的徵兆。幽王三年,絕世美女褒姒入宮,非常得到幽王寵愛,不久懷孕,褒姒生下一個兒子伯服。於是幽王廢其正室申後與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以其子伯服做太子。提到他不得不說烽火戲諸侯、只為美人一笑

姬宮涅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一、周平王《在位51年》(約前781年―前720年),姬姓,名宜臼,東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親是幽王的王后申後,申後是申侯之女。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經犬戎侵襲,十分殘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許、魯等諸侯擁戴,在西申(今陝西寶雞)即位,是為平王。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依仗晉、鄭、虢等諸侯的力量,勉強支持殘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各國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平王死後,因其太子洩父早死,立平王之孫林為太子,是為周桓王。周平王東遷洛邑,傳了23代王,至赧王亡,史稱「東周,雖長達500多年,但王權旁落,虛有其名,實權全在勢力強大的諸侯手上,不過,即使周天子再不像西周時名實相符,卻仍算是共主,得到有權勢的大諸侯表面尊重.在這500多年的東周,根據政局變化,又細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代。

姬宜臼

二十五、周赧王《在位59年》亦稱王赧,是東周的第25位國王,也是最後一位國王。姬姓,名延,為周慎靚王之子。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59年。但他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對於挽救危亡的周國都沒有什麼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前256年,赧王崩,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

姬延


(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一、秦始皇《在位11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故又稱趙政,漢族(當時稱“華夏”),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嬴政

二、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名胡亥,在位時間前210年―前207年,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的弟弟,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卒年24歲。

胡亥

三、秦三世《在位46日》嬴姓,名子嬰,或單名嬰。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在位僅46日。初稱皇帝,後來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子嬰性格仁愛,有節制。秦二世胡亥被弒後。趙高迎立始皇帝嫡長孫子嬰即皇帝位。其後不久,子嬰依趙高建議,廢帝號,稱秦王。子嬰即位五天後,趙高企圖招引起義軍到咸陽並承諾殺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嬰知道後先下手把他殺死,並誅殺趙高全家。四十餘日後,劉邦首先進入關中,到達灞上後勸子嬰投降,並得到子嬰的同意。子嬰用繩綁縛自己,並攜同皇帝御用的玉璽和兵符等,親自到劉邦軍投降。秦朝在子嬰投降的一刻正式結束。劉邦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不久,項羽亦率領大軍到達關中。劉邦因無力抗爭而撤退。項羽進入咸陽城後,立即殺死子嬰,並進行了大屠殺,秦朝累代之積至此一炬而盡。

子嬰


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一、漢高祖《在位8年》字季, 沛豐邑中陽裡(今徐州豐縣)人,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後成為漢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對漢族的發展,中國的統一強大,以及漢文化的發揚有突出的貢獻。

陳勝起事後不久發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楚漢戰爭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公元前202年,劉邦於汜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建立漢朝,史稱西漢。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

死後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毛**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

六、漢武帝《在位54年》劉徹(前156年-前87年),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生於漢景帝前元年(前156年)。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帝國、東並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的漢武帝窮兵黷武。徵和二年巫蠱之禍,徵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劉徹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一、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則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一、漢光武帝《在位33年》劉秀,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時代。

劉秀

十三、漢獻帝《在位32年》劉協(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又字合。漢族,祖籍沛縣(今江蘇沛縣),生於洛陽(今河南洛陽)。漢靈帝第三子,漢朝最後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初封陳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廢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他,後來逃出長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於曹丕。公元234年,劉協病死,享年54歲。葬於禪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北小風村),諡號孝獻皇帝。

劉協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一、魏文帝《在位年7》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魏書》記載,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後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去世後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諡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

曹丕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一、昭烈帝《在位3年》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病逝於白帝城。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劉備

二、漢後主《在位41年》劉禪(shàn)(207-271),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又字升之(《魏略》)。小名阿斗。劉備之子(非長子,劉備的長子是誰已不可考,但肯定是多次被呂布以及曹操俘虜),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

劉禪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一、東吳大帝《在位31年》孫權(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十九歲時兄長孫策遭刺殺身亡後,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219年,孫權派呂蒙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自稱吳王,建立吳國;229年稱帝。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的。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晚年“多嫌忌,果於殺戮”,而且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252年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大皇帝。

孫權

四、吳末帝《在位17年》孫皓(242-284),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出自《冊府元龜》)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公元264-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孫和之子。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

孫皓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一、晉武帝《在位25年》司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晉朝開國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馬懿孫,曹魏權臣司馬昭長子,魏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4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置軍士,希望互相維繫,拱衛中央。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並嚴禁私募佃客,並廢屯田制。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晉武帝鑑於曹魏末期為政嚴刻,風俗頹廢,生活豪奢,乃“矯以仁儉”,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穀人五斛,免逋債宿負,詔郡國守相巡行屬縣,並能容納直言。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講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並親身聽訟錄囚。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荒淫無度。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峻陽陵。

司馬炎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一、晉元帝《在位5年》司馬睿(276-323年),字景文,東晉的開國皇帝,318-323年在位。宣帝司馬懿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司馬睿於290年襲封琅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於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311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317年稱晉王,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323年去世,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牛繼馬後”之說稱其是牛金之子。

司馬睿

十一、晉恭帝《在位2年》司馬德文(386年-421年),東晉的末代皇帝。為晉孝武帝之子,晉安帝之胞弟,母親是淑媛陳歸女。司馬德文最早封琅邪王,之後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晉安帝被桓玄所廢時,司馬德文與晉安帝都居於潯陽;桓玄敗死後被遷至江陵。418年劉裕改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420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與劉裕,東晉自此滅亡;司馬德文被廢為零陵王,421年九月,劉裕便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得年三十六歲,死後葬於衝平陵。

司馬德文

一、宋武帝《在位3年》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祖籍彭城縣綏輿裡(今江蘇銅山),生於京口(今鎮江),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劉宋開國之君。於隆安三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後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了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致力於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重大貢獻,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劉裕

八、宋順帝《在位2年》劉準(467年—479年),字仲謀,小字智觀,父劉休範,母陳法容。泰始五年七月癸丑生,建元元年五月己未,殂于丹陽宮,時年十三。在位2年(477年—479年在位)。

史書記載“劉準為宋明帝劉彧的第三子”,但都說“劉彧無性功能”,其實,劉準是桂陽王劉休範之子,母親是昭華陳法容,劉準相貌出眾,性情乖巧。最早封為安成王。

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後廢帝劉昱被弒之後,劉準在蕭道成的擁立下即位,是為宋順帝,並封蕭道成為相國、齊王;雖然劉準名義上是皇帝,但是權力都被蕭道成掌握。升明三年(公元479年),蕭道成要求劉準禪位,並且派部將王敬則率軍進宮。劉淮說出:“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一句話說出了身為末代皇帝的悲哀。同年四月,劉準禪位與蕭道成,劉宋到此滅亡,劉宋的宗親都被幽禁而死。

蕭道成即位之後,封劉準為汝陰王,遷居丹陽(一說丹陽宮)並派兵監管。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五月己未日,監視劉淮的兵士聽得門外馬蹄聲雜亂,以為發生了變亂,便殺害劉準。劉準時年十三歲,諡為順帝。6月15日,葬末代皇帝劉準於遂寧陵(今南京江寧)。

劉準

一、齊高帝《在位4年》蕭道成(公元427年~482年)字紹伯,小名鬥將,漢族,南朝齊建立者,在位四年。《南齊書·高帝紀》載,齊高帝蕭道成乃“漢相蕭何二十四世孫”。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南齊書·武帝本紀》載:高祖蕭整於東晉初過江,寓晉陵武進(今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故蕭氏遂為南蘭陵(今常州)人。少從名儒雷次宗受業,治《禮》及《左氏春秋》。仕宋,初為左軍中兵參軍,後領偏軍徵仇池,進軍距長安八十里,以兵少,又聞宋文帝崩,乃還。

蕭道成

七、齊和帝《在位1年》蕭寶融(488年—502年5月2日),字智昭,南齊的末代皇帝,今江蘇丹陽人,齊明帝蕭鸞第八子。公元494年被封為隋郡王,499年改封為南康王並任荊州刺史,駐守江陵。 公元501年3月,蕭衍發兵攻打蕭寶卷,並且立蕭寶融為皇帝;蕭衍進入建康後,便將蕭寶融於502年接入建康。同年,蕭寶融封蕭衍為梁王,不久蕭衍以蕭寶融名義殺害湘東王蕭寶晊兄弟,後來又殺掉齊明帝其他的兒子。不久蕭寶融便被迫禪位與蕭衍,南齊到此滅亡。 蕭衍即位後封蕭寶融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宮室供其居住;而不久蕭寶融也被蕭衍所殺。

蕭寶融

一、梁武帝《在位48年》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人。南梁政權的建立者,廟號高祖。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丹陽尹知事,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諡為武帝,廟號高祖。

蕭衍

四、梁敬帝《在位3年》蕭方智(543年―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南朝梁皇帝,梁元帝蕭繹第九子。公元555年即位,公元557年,梁敬帝禪位於陳霸先,南朝梁滅亡。

太清三年(549年),蕭方智被封為興梁侯。承聖元年(552年),被封為晉安王。承聖二年(553年),被封為平南將軍、江州刺史。

承聖三年(554年)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陷,梁元帝及太子蕭方諸遇害。次年,陳霸先、王僧辯擁立蕭方智以太宰承製於建康,但是之後北齊將貞陽侯蕭淵明(梁武帝之侄)送回,王僧辯被迫擁立蕭淵明為皇帝,以蕭方智為太子,改元天成。當年陳霸先誅殺王僧辯,擁立蕭方智即位,改元紹泰。在位期間“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於己”,受陳霸先控制。太平二年(557年),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梁滅亡。陳霸先將他安置在江陰,並以江陰郡建江陰國,作為梁王朝最後的封地。

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後薨於外邸,時年十六,追諡敬皇帝。

蕭方智

《四》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陳武帝《在位3年》陳霸先(公元503年—公元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實之後。通過平定“侯景之亂”,滅絕羯族,功高一世的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稱帝后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餘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霸先飲馬,揮師千里,亂舞群魔立克。侯景伏誅,翦除僧辨,民族除壓迫。身經百戰,臨危受命,鼎立三分踐祚。澤華夏,英謀雄算,大公無我。以太平元年十月受禪,改元永定,在位三年,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養子陳茜即位。

陳霸先

五、陳後主《在位7年》陳叔寶(553—604),字元秀,南朝陳最後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89年在位,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年),隋軍入建康,陳叔寶被俘。後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諡曰煬。

陳叔寶在位期間,正值隋文帝開皇年間。隋文帝本有削平四海之志,於是隋之群臣,爭勸文帝伐陳。文帝下詔數後主二十大罪,散寫詔書二十萬紙,遍諭江外。有人勸文帝說兵行宜密,不必如此張揚。文帝說:“若他懼而改過,朕又何求?我將顯行天誅,何必守密?”於是修建了許多戰艦,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總管韓擒虎、賀若弼等,率兵分道直取江南。隋軍有五十一萬八千人,東接滄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裡,無不奮勇爭先,盡欲滅了陳朝。

陳叔寶

隋朝 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隋文帝《在位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

楊堅

三、隋恭帝《在位半年》楊侑(605年-619年),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李淵攻入長安後擁立他為帝。在位半年,武德二年(619年)去世,年僅15歲,葬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鄉乳臺村南500米處。

楊侑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唐高祖《在位9年》李淵(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李淵出身於北朝的關隴貴族,七歲襲封唐國公。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之後便統一了全國。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貞觀九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唐玄宗天寶十三載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二、唐太宗《在位23年》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李世民

五、武則天《在位16年》(624年-705年),幷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3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

七、唐玄宗《在位43年》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隆基

二十一、唐哀帝《在位3年》李柷(“柷”,拼音:zhù;892年9月27日-908年3月26日),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除武則天以外,904年9月27日-907年5月12日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死,享年17歲,葬於溫陵。

李祝

五代:

《一》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朱全忠《在位6年》(公元852—912年),原名朱溫,歸唐後賜名朱全忠,稱帝后又改名朱晃,原豐縣(第)一鄉艾村裡午溝集人。但這是一個籍貫尚存爭議的人物,現行史書中多記為宋州碭山午溝裡(今安徽碭山)人。家世為儒,祖朱信,父朱誠,皆以教授為業。幼年喪父,家貧,母王氏傭食於蕭縣劉崇家。朱溫成人後,與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溫尤兇悍”,“不事生業,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

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帝,自行稱帝,改名為晃,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史稱“後梁”,後人稱為梁太祖。封李柷為濟陰王,次年又殺李柷,自此唐朝結束289年的統治,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梁太祖朱全忠在位時頗重視農業發展,下令兩稅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連年戰事,民不聊生,開平四年(910年)發生柏鄉之戰,與晉王李存勖矛盾加劇。晚年宮廷內陷入權力鬥爭,皇后張氏臨終前勸他:“君人中英傑,妾無他慮,惟‘戒殺遠色’四字,請君留意。”朱溫生性殘暴,殺人如草芥。夫人在世時尚能勸止,死後卻大肆淫亂,甚至亂倫,包括兒媳都得入宮侍寢。乾化二年(912年)被三子朱友圭刺殺,享年61歲,在位6年。

朱全忠

二、朱友貞《在位11年》後梁末帝,朱溫子。朱溫即帝位,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 馬步軍都指揮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朱友貞為東京留守 、開封尹。次年,與趙巖等密謀推翻朱友珪 。鳳曆元年(913)即帝位。923年為後唐所迫自殺,時年36歲。

朱友貞

《二》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李存勖《在位4年》(有時被寫作“勗”,885年-926年),即後唐莊宗,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門)人,五代時期後唐政權的建立者。唐末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的長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亞子”。908年繼晉國王位,之後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北卻契丹、南擊朱梁,東滅桀燕(劉守光)使得晉國逐漸強大起來。923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是為後唐莊宗。同年十二月滅後梁,實現了對中國北方的大部統一。以勇猛聞名。存勖雖武人,但洞曉音律,能度曲。存詞四首,載《尊前集》。926年死於兵變。

李存勖

四、李從珂《在位2年》(885年-936年),鎮州(今河北正定)人,五代時期後唐皇帝,原為後唐明宗李嗣源義子,本姓王。934年-936年在位,死後無諡號及廟號,史家稱之為末帝或廢帝。

李從珂

《三》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石敬瑭《在位6年》石敬瑭,生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幹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即後晉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石敬瑭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當時正值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雄,石敬瑭衝鋒陷陣,戰功卓著。

石敬瑭

二、石重貴《在位4年》石重貴(914年―964年),後晉皇帝,石敬瑭養子,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七年(942年),後晉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貴繼位,沿用高祖天福年號,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開運。石重貴不肯向契丹稱臣,契丹攻後晉,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佔開封,後晉滅亡。石重貴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氣的皇帝,他敢於同契丹開戰,可惜他身邊卻無可用之人。他在位只有4年,國破後病死,終年51歲,葬於今遼寧省開原縣。

石重貴

《四》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劉知遠《在位2年》(895年—948年),後漢高祖,五代後漢開國皇帝。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年號天福,稱天福十二年,同年六月入汴京,自稱為東漢顯宗八子淮陽王昞之後,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改元乾佑,更名劉暠,同月因病崩於萬歲殿。諡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劉知遠

二、劉承佑《在位2年》後漢隱帝劉承佑(930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沙陀族,後漢的最後一位皇帝,高祖劉知遠和李皇后之子。948年---950年在位,後漢高祖乾佑元年(948年),劉知遠死後,他即位,沿用後漢高祖年號乾佑,在位時期大權旁落,後誅殺權臣,引發了郭威叛變,後漢隱帝承佑三年(950年),叛軍攻開封,劉承佑被殺,後漢亡,時年21歲。

劉承佑

《五》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郭威《在位3年》公元948年,他奉命討平了李守貞的叛亂,後封為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50年,後漢隱帝劉承佑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殺郭威。郭威起兵反漢,下令攻進了京城,允許士兵大搶10天。7天后郭威進入汴京,縱軍大肆搶掠,並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稱帝,國號為周,定都汴京,建年號為“廣順”,史稱後周。

郭威

三、柴宗訓《在位1年》(953年—973年),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原封為梁王。周世宗於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午日繼位,沿用周太祖年號“顯德”。

後周恭帝柴宗訓(公元953年9月14日--公元973年4月6日,公元959年--公元960年在位),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逝,柴宗訓即位,時年7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柴宗訓在位期間,特別重用趙匡胤,使他產生了做皇帝夢。公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賀柴宗訓時,鎮(今河北省正定縣)、定(今河北省定縣)兩州忽然有人來報說,遼和北漢合兵南侵,其實這是趙匡胤和其他將領編造的謊言。範質便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北上抵禦。禁軍到達陳橋驛後,突然發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趙匡胤回師開封,建立宋朝,廢黜柴宗訓,降封他為鄭王。後周滅亡。 不久,柴宗訓被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居住。他於被廢13年後去世。諡號“恭”,陵號“順陵”,史稱柴宗訓為恭帝。

柴宗訓

一、宋太祖《在位16年》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趙匡胤

八、宋徽宗《在位25年》趙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裡處)。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

趙佶

一、宋高宗《在位36年》趙構(1107——1187),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即宋高宗。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於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遷至紹興、臨安,建立南宋政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岳飛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條件向金人求和,殺害岳飛。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禪位於宋孝宗,自稱太上皇。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趙構

九、宋懷宗《在位2年》趙昺(昺 古同“炳”)(1272年——1279年),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歲。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南宋於1279年3月19日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於廣州崖山(今香港獅子山)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

趙昺

元朝 :l271-l368,共97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忽必烈《在位35年》(1215年—1294年),元世祖。元朝創建者,軍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他一生征戰,一統天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忽必烈

第十一位皇帝(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北元第一位皇帝,廟號惠宗,諡號宣仁普孝皇帝。

生於1320年農曆四月十七日,1370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去世。1333年農曆六月八日-1370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在位。公曆1333年7月19日-1368年9月14日為元朝皇帝,1368年9月14日從大都退回漠北草原,1368年9月14日-1370年5月23日為北元皇帝。在位37年,享年51歲。

在位期間共使用四個年號,分別是:

至順1333年農曆六月-1333年農曆十月

元統1333年農曆十月-1335年農曆十一月

至元1335年農曆十一月-1340年(元世祖時期有過至元年號,元惠宗時期再次使用此年號)

至正1341年-1370年元惠宗是大元王朝統治全國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元順帝被後人稱為“魯班天子”。

注: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順帝,是因為明太祖攻打大都時,元惠宗不進行抵抗,僅帶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後又逃至應昌,因為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抵抗,明朝史官認為他順應天意,故在明朝史書中都以元順帝稱呼元惠宗。

妥懽帖睦爾

一、明太祖《在位31年》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幼時甚貧困,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覺寺。[1-2]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佔集慶路後改為應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先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

朱元璋

十六、明思宗,《在位17年》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國之君。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即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節儉樸素,並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其性格剛愎自用。在位期間農民起義猖獗,關外清朝勢大,已處於內憂外患交集的境地,加之其性格原因使其在施政和用人方面屢屢出錯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後,於煤山自縊身亡,為江山社稷而死,終年35歲,在位17年。廟號思宗,後改毅宗、懷宗。清朝上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朱由檢

清朝


1644--1911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其實就想寫十位 但知道一些人還是希望看到皇太極 額 就在這一貼介紹一下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 公元1592年(壬辰年)-公元1643年),愛新覺羅氏,清太宗文皇帝,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稱天聰汗,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州,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為下階段大清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曆八月九日,勤於政務一天的清太宗晚上亥時(21點至23點),在清寧宮南炕突然停止了呼吸,有關清代官書上記載“無疾而終”,實際上是因病而死。據史料記載,崇德五年,皇太極“聖躬違和”,崇德五年農曆七月到鞍山溫泉療養。崇德六年松山大戰前夕,前線告急,皇太極原定於崇德六年農曆八月十一日親征,卻因鼻衄推遲三天。崇德七年,因“聖躬違和”,在大清門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又“聖躬違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慶賀禮,而且再次大赦,並向各寺廟禱告,施白金。皇太極一生勤於政事,事必躬親,導致積勞成疾,加之宸妃之死,悲痛不已,使潛伏的重病一朝突發,瞬間猝死,遂引起諸多猜疑。

皇太極

十、愛新覺羅·溥儀《在位3年》末代皇帝,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辛亥革命以後,宣佈退位。抗戰時由於充當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傀儡皇帝,被定為戰犯,後被毛澤東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1967年在北京死去。其為清朝皇帝在位時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偽滿洲國皇帝位時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