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其中所講述的歷史客觀嗎?

庭州行者


01

當年明月憑藉這本書爆紅網絡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當時沒有看過這書 ,但在雜誌和作文材料上邊看到過關於這本書和作者的介紹,印象深刻。

剛上大學的時候在手機上看了一遍,到了如今書中的很多情節都模糊了,許多人物事件也記不清楚了。但是我還能記起自己看書時候的那種投入、那種欣喜。當時完全是被書中的情節吸引了,大概用了一個多星期看完了,有時間就看,什麼事都放在一邊,上課連課都不聽了。

02

無論這本書怎麼樣,至少對於當時的我是感覺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當時在我的帶動之下,兩個室友也加入看書的隊伍中了。後來有位室友還買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的紙質版,雖然買的是盜版書。

聽說寫這本書的時候,作者才二十多歲。這麼年輕能有這樣的功力,是很了不起的。至少我是沒有這個水準,所以我是很佩服。

03

或許書中許多地方不夠專業,不夠嚴謹,但是這本書本來就不是一本專業研究歷史的學術書籍,作者的目的是想要寫一本歷史小說。正如他曾經說過,歷史是可以很好看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非常成功了。現在很多人模仿他,但是卻再也難以重現這樣的盛況了。

而且作者是一位非常低調的人,年紀輕起就得到了那麼大的名聲、那麼多的財富,可是他也並沒有像現在很多人那樣,自以為了不起,在那得瑟炫耀。如果換做我,恐怕很難做到這麼淡定了。


叔本華哲學智慧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我從我的個人視角來說吧,最早接觸這套書是在我初中的時候,現在我已經上大學了,而且成為了一名歷史學的學生。因此可以說對於這套書的看法變了很多。下面我就獻醜說一下吧。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套好書。

我初中的時候看了不少歷史類的書,其中諸如袁騰飛系列,我現在書架上還有好多如《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之類的。現在回頭看看,其實袁騰飛的書的問題還是挺多的,他對於史料的選擇不加辨析,隨意使用,而且分析起來也很不嚴謹。導致他的書中其實是有著非常多的問題的。

反觀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雖然不能說是十全十美,但是作者有自己的態度和寫作方式。最主要的是作者有感情,一種對於歷史的溫潤的感情,這一點讓我感覺比較舒服。人文學科的人,總要有一些人文關懷對吧。

而且當年明月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把歷史普及化了,給了無數人以閱讀歷史的興趣,也給了無數人學習歷史的想法。我上了大學之後,問了一些歷史學專業的同學,發現很多同學並非是調劑來的,而是主動學的歷史,其中很多同學的對於歷史真正感興趣的啟蒙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這僅僅是我身邊的個例,但是也可以看出《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力。(雖然學習歷史專業之後發現真的是很難很苦的。)

而且當年明月的書給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很多人都會忘記自己讀過的書的內容,我也一樣。但是當年明月的書雖然隔了很多年,但是我還是會記得裡面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如淮右布衣朱元璋,誅我十族方孝孺,“我還殺了一個”朱厚照……真的,印象太深刻了,只能說作者描寫得比較傳神,因此印象比較深刻。那些歷史人物都個個個性鮮明,有著自己所處在那個大時代的不容易之處,人人都在時代之中沉浮而不能左右這個時代。

這本書就是一定完美無缺的嗎?還真不是。裡面其實還是有一些小問題的,例如說作者個人喜好色彩比較重,人物臉譜化比較嚴重,作者在史料的分析上存在一定問題等。

但是瑕不掩瑜,這套書作為通俗歷史讀物或者是作為消遣讀物都很好,大家喜歡的話可以讀一下,後面聽說這套書再版了好幾次,做了一些更新,等著有空我也再買一套最新的,回憶一下以前《明朝那些事兒》帶給我的感動。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三國演義》是歷史嗎?如果是,《明朝那些事兒》也算是歷史吧!

《明朝那些事兒》首先是網絡小說,網絡小說的特點不言而喻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吸引注意力;作者可是不管什麼歷史史實、道聽途說、街談巷議、正史野史,只要點擊率能夠提高就行。

歷史的真相往往都是乾巴巴的,寥寥數語,不過從《史記》開始,太公就將散文的手法發揮到了極致,尤其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其實再往前面撥一下歷史的指針,看看孔子。“春秋筆法”,一字定褒貶自孔子開始——將個人的主觀看法附加在歷史人物身上。

歷史在哪裡?歷史在地下。明朝的歷史在哪裡?在堆積如山浩瀚的歷史檔案裡;有的在“故宮”,還有的在海峽的另一邊的故宮博物院裡。

“戲說”最開始來自香港影視工作者製片人。只有“商業化”了歷史,文藝才能有出路;市場才是決定,才是指揮棒和動力。

從《百家講壇》開始,歷史研究就變味了。本來讓歷史研究“大眾化”“娛樂化”“接地氣”應該是有爭議的事兒,網絡小說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專業的事情,最好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可是現在恰恰相反,大學招生“文史哲”的專業無人問津,播音主持人專業卻是趨之若鶩。

一句話,不要將“演義”當成來歷史——你並非皇帝,怎麼知道皇帝的心思?


閒看秋風999


《明朝那些事兒》是套好書,這毋庸置疑。

2006年出版的書,到現在依然暢銷,銷量突破1000萬,即是明證。

好在哪兒呢,說些個人愚見。

首先,它滿足了大眾對明朝歷史的好奇。

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在民眾中有很高的認可度。那麼,明朝的歷史,自然受眾也就非常多。不過,至少在我印象裡,在《明朝那些事兒》之前,除了正統的史書,很少有一套書,能完整地講述從明朝崛起到滅亡的完整歷史,作為靠業餘時間寫作的當年明月做到了,不間斷地連載了三年時間,終於把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大致捋了一遍。

它把明朝的脈絡理了出來,不再是東一片西一片的拼圖,你只要讀完這套書,明朝的基本印象就有了。

其次,這套書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語言。

在之前,似乎沒人嘗試過用如此通俗的語言來寫歷史,歷史給人的感覺都是壓抑的,沉重的,只能透過泛黃的故紙堆,才能探究歷史的真假。

在《明朝那些事兒》裡,以上觀念被徹底顛覆。石悅用當代貼近生活的文字,對歷史進行了重新解讀,書中甚至出現了不少當代流行語和一些網絡語言,這在以往不可想象,歷史原來還可以這麼寫。

《明朝那些事兒》可以說是用通俗的文字解說歷史的開山之作,從它之後,冠以《xxxx事兒》的歷史讀物突然密集出現,眾多作者也競相模仿,其中也有一些不錯的作品,不過大多數難以望其項背,從這一點上說,這套書就值得一讀。

當然,它也不是完美無缺。畢竟只是一部300多萬字的作品,而一部《明史》就有280多萬字,還是文言文。從字數上看,就能明白《明朝》必定是經過作者選擇的作品。

有人說它不是嚴謹的史學著作,這話也有道理,畢竟當年明月不算是正式的史學家,書中觀點也難免帶有個人感情色彩,其中錯漏也有不少,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哪本書敢說自己完美無缺,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呢。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雞蛋裡挑骨頭,至少《明朝》經受了時間考驗,大眾認可了,就是成功。

綜上所述,《明朝那些事兒》絕對是套好書,不管你是把它作為通俗讀物還是歷史讀物來讀,都能得到愉悅的閱讀享受。


小院之觀


說實話?那我對這書評價不是太高。我喜歡看書,也喜歡看歷史一類的書,《明朝那些事兒》我陸陸續續應該看了有兩遍吧,這本書咋樣。我是比較欣賞,但是我覺得這本書的名氣確實超過了它的內涵。

當年明月確實有才,能在二十多歲就寫成了這樣一本鴻篇鉅製的書,兩百多年的明代歷史他幾乎沒遺漏什麼。這本書我看了兩遍,我看也是受到了當時這本書的名氣影響,我看完後就沒覺得它好在哪裡,我說的好是它確實是言過其實了,它的內涵是難以與它的名氣匹配的。

因為我這些年確實也看了很多這些年有關於明史的書,很多都是專業歷史學的專家教授,和經過幾十年研究的人。這些書不管是從文字的組織還是對歷史事件的分析都好過於《明朝那些事兒》。我不是說當年明月就寫的不好,我是覺得他寫史還略顯智能和青澀,畢竟歷史這東西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參透的,中國的歷史畢竟水分太多,你不能照搬史書,我們讀史一定要帶著自己的見解能力去讀。所以說當年明月確實稍微差了點,但是他們在二十多歲寫出這樣的書已經實屬難得。

對於他的書我覺得更像是偶像劇,他這書的表達方式確實容易吸引人。其實我們現實中是大多數人不喜歡讀史的,但是當年明月那種搞笑的寫史方式確實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讀者。偶像劇可能更能吸引普通大眾,但是偶像劇畢竟是偶像劇,它偶像劇沒有太多內涵。

這些年我陸陸續續看到了很多模仿當年明月寫史的作家,對於這樣的情況我不加評價,事實已經證明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紮紮實實研究學術才是硬道理,而不是模仿別人


高宗1986


平心而論,本人看過這部叢書的一部分,但沒有全部看完。我認為但凡接觸過這部叢書的人,都應該對它要有一些自己的觀點和評價。學識水平和閱讀深淺程度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每位讀者對它的評價,但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們追求的不應該是最高明的觀點和見解,而是本著“聞過則喜”的態度虛心接受別人的不同見解,甚至是批評,如此才能不斷進步。這部作品誕生於十多年前並且能火熱至今,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該叢書的觀點,以期大家指正:

一、關於作品的一些認識,創作風格等。

用“歷史小說”來定位《明朝那些事兒》這部作品應該是客觀準確的,它不具備傳統正史的學術水準,但也不像一般的純屬虛構的小說。瞭解這部作品的人應該都知道作者“當年明月”(真名叫石悅)是基於《明史》等正史文獻來創作該作品的,簡單說就是在《明史》等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加工寫出的。所以該作品講的基本上都是“真歷史”,我給真歷史加上引號是因為《明史》本身記載的都未必是絕對真實的歷史,這點我相信大家會認可。這部作品一共有7本書,內容涵蓋了從明朝建國前後到1644年明朝滅亡這300年間的史事。作品以明朝十幾個皇帝為節點,然後選取每個皇帝在位期間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加以展開,以此來貫穿講述整個明朝的史事。當然該作品也不是純粹的對正史進行另一番解讀,其中有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和觀點,而且敘述風格是相對風趣的,不像正史那般晦澀。簡單說就是它是一部涵蓋了整個明朝歷史的而且通俗易懂還有趣的歷史小說。

二、流行的原因。

我認為該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廣泛興趣,主要在於作品本身的體裁、內容完整性以及敘述風格這三點。如上所述,它是一部歷史小說,它比正史通俗易懂又比一般小說更接近史實,這點是很符合歷史愛好者的口味。其次,它講述的是一整個朝代的故事,而不是一個短時期的故事,這點是有優勢的,可以讓讀者一口氣看完一個朝代的故事,所以也正中讀者的胃口。此外,該作品在敘述風格上具有很大的優勢,風趣的敘事風格加上作者在書中人物心理活動方面的刻畫,很能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該作品盛行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成功掌握了一大批讀者的心理:對那些喜歡聊歷史但又不愛看正史書籍的讀者,這本書就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看完這本書很快就有了吹歷史的資本。

三、評價、意義。

對《明朝那些事兒》的評價是基於它的體裁定位,作為一部歷史小說,它成功引起了廣泛的閱讀興趣,所以它算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次《明朝那些事兒》這部作品很好的向大眾“科普”了明朝這個朝代的歷史,引起了很多人對歷史的興趣,具有很積極的意義。不過《明朝那些事兒》並不具備開創性的意義,在其之前十年出版的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才是被普遍認為改革了史書寫作風格的著作。當然即便如此,有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歷史小說是繼《萬曆十五年》這部明史研究專著之後少有的一部引起廣泛興趣的好作品。


歷史守望者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成功的暢銷書。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正能量的暢銷書。

但是!但是也有硬傷。

硬傷是什麼?——英雄史觀!

對,當年明月先生秉持的歷史觀是英雄史觀。

來,咱們先跳出明朝那些事兒,做兩個假設以理解英雄史觀的侷限性。

第一個假設:假設有一個公司老闆是個很有市場意識的老闆,對於市場前景以及市場演變有著清晰的認知,我們還假設這個認知是正確的。那麼這個公司靠老闆這一個人就可以做起來了嗎?他是不是需要尋找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是不是需要尋找具有專業技能的執行者?

說,這個老闆並沒有能力隨便的指派某一個人去完成某項工作,然後工作就做好了的可能性吧!他這個老闆也沒有辦法讓他的親人一定可以學會某些專業技能和他一起做公司的吧?

就是說,這個老闆能做的也就是尋找人才,大家合作。公司不是老闆一個人可以開起來的。

第二個假設:假設一個窮鄉僻壤的文盲家庭,忽然出了一個很會讀書的孩子,我們都應該承認這種可能性是有的吧!這個孩子呢一路過關斬將的考上了清華北大。

那麼這個孩子改變他家庭命運的途徑是不是就可以走高科技路線呢?相信不會有人認為這個孩子可以領著他的家人做高科技吧!

這個孩子能做的最好的也就是給現金於他的家人了,我們也都知道,有些文盲你給她很多的錢真的不是好事的。對不對?

所以說,這個會讀書的孩子也大概率的讓他的家人繼續待在那個窮鄉僻壤,他沒有能力帶領那些文盲直接進入現代文明生活的。

這個孩子要開始他的新生活,要開始他的不同於他老家一樣的新生活,他必須某種程度上的拋棄他的親人們,畢竟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他一個人是改變不了他家人的命運的。必須國家社會拿出大量的物資巨量的時間,才可以改變某些還不是全部的窮鄉僻壤的命運。

你看,有大錢的老闆做不了英雄可以一個人弄一個公司。

你看,有文化的清華畢業生做不了英雄直接改變文盲的命運。

好了,那麼回到朱元璋,朱元璋走運也靠著個人聰慧一直做到吳王,這不奇怪,他同時代的好多人走到了他這一步。大家亂打亂殺的,拼的是身體素質和運氣。

一做到吳王呢,性質就變了,朱元璋不是某個具體的個人了,朱元璋是某個政治集團的代名詞了。朱元璋不是朱元璋了。

那麼這個朱元璋政治集團的運轉是不是朱元璋一個人就可以應付的呢?不會有人認為他一個人可以應付吧!上面的第一個假設說過了,朱元璋需要四處尋找具有專業級技能人才來一起維護他這個政治集團運轉的。他沒有能力隨便指派某一個個人去做某項工作,然後那個個人就會做工作了。是不是?

第二個假設也說明了,朱元璋作為貧家出來的清華大學生,能做的也就是給些錢財於他的那些沒用的親戚,好容易有個外甥看著能用上一用,其實難用的很,後來還是廢掉。

就是說,朱元璋能做的是順勢而為,他擋不住統治機器的運轉的,他左右不了趨勢的。天下那麼亂,必須有個“朱元璋”出來收拾收拾,大家過個安穩日子。

就是說,朱元璋能做的也就是不要讓道路走偏,比如及時出手制止他外甥的胡鬧,必須有個“朱元璋”出來,採取行動防止有人阻礙大家過安穩日子的努力。

一句話,朱元璋如果不主動做“朱元璋”,朱元璋他只有步張士誠、陳友諒的後塵。

說那麼多,還是要回到問題本身。

《明朝那些事》把“大家一起努力過個安穩日子”的努力過程,置換成了個人英雄朱元璋“給了大家一個安穩日子”的給予過程了。

邏輯因果反了!

哪裡還有客觀而言?是不是?


葭明通半瓶歷史


應該算是內容比較詳實的一本歷史書。只是以小說體寫出來,還參照《資治通鑑》的“臣光曰”加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感受和註解,讓全書讀起來比較有趣味性。

作者寫作時研究了大量明史相關書籍,鳳凰衛視採訪他時有說過。並不是“水煮”體,“麻辣”體能攀得上的。


知行史話


自2006年開始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兒》一經發表便是大火,書中作者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闡述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到明思宗朱由檢自縊煤山期間二百九十多年的歷史,基本涵蓋了明朝所發生的大事件。該套書已經推廣,便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明朝熱”,此後大量“明粉”踴躍江湖,以《明朝那些事兒》為依據,開始了吹捧大明的事業。

然而,事實證明,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只能說是作為一本比較靠譜的歷史小說來讀著玩,大概的瞭解瞭解明朝中國的發展狀況和一些大事件還是可以的,但真要是把它作為歷史論據,那它就有點不靠譜了。任何書籍,除非官修是加入了政府的意志,其他多多少少都會有作者的感情在裡面(當然不能包括學術論文),而小說就是提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個很好的載體,《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為了凸顯出大明的強大,刻意的貶低了周圍國家的實力。把一些其實沒有什麼的東西又吹的跟跨世紀的黑科技一樣。對人物的講述也過多的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

1.吹上天的大明火器 很多論壇裡經常可見明粉們將大明的火器吹上天,以此來嘲諷滿清固步自封,落後捱打。確實,終明一代都非常注重火器的發展和運用,火器在軍隊中的比例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明代的神機營更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而且在明初到明朝中前期,中國的火器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先進。但止步於此,明中期開始,大明的火器逐步落後,到了1521年的屯門海戰,已經完全不是西方火炮的對手了,但是憑藉著人海戰術和時代的侷限,大明贏得了這次戰爭。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大明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就蔑視其他國家的科技,對於葡萄牙的大炮,明政府下令進行仿製研究。一時間,出現了很多中佛郎機大炮,這些佛郎機確實增強了明軍的戰鬥力,但沒有《明朝那些事兒》說的那麼神,很多種型號只是有少量產品存於北京,沒有投入軍事戰鬥。而且佛郎機的一大缺陷就是氣密性問題,這使得佛郎機射程很近,不過明軍人數眾多,因此可以形成很大的密集火炮火力,這點在平壤一戰可見一斑。後來的紅夷大炮,也就是歐洲的12磅艦載加農炮,也只能說和世界處於同一水平。



像出水火龍、神火飛鴉等武器其實並不實用,可控性不強,因此不是清朝人傻不研究火器,你這麼個飛行航線不穩定的玩意“湊”一下出去了玩意打著友軍咋辦。

2.過於偏激的人物評價

典型代表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和大太監魏忠賢,對於魏忠賢,確實,這就是個人渣,但人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出於魏忠賢的貪婪,國家才有機會收取商業稅,這就解決了軍餉問題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對於朱由校,直接評價傻子皇帝。而且根據書中的描寫,朱由校的傻屬於弱智那個級別,如果真是這樣,東林黨第一個就不會保這種皇帝(弱智是先天的),而對內放任魏忠賢應該是真對勢力龐大的文官集團,畢竟歷史上文官集團真的很討厭。就是說熹宗可能沒文化,但還不至於傻成哈士奇。



總之,《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很好的明朝啟蒙讀物,但是讀書不可盡信,書裡說啥是啥,那你還學習啥自助思考能力。


火器工坊


大明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到明鄭結束。

《明朝那些事兒》,網絡連載歷史小說,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讀者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那些事兒》寫的還是非常好的,能寫出這樣的歷史科普讀物的人不多。

和史學家不同,作者是一個史學愛好者,他對明朝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握的很不錯,史料背景也很紮實。

學歷史的時候,教科書上不會告訴你,哪個皇帝是好人,哪個皇帝是壞人。

在歷史教科書裡,只有經濟、政治、歷史意義,缺少的是人情味兒。

實際上,所謂“不正經”正是與傳統教科書、正史相比的不正經,在這本書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他所闡述的不僅僅是歷史帶給現代的進步意義,更重要的,他把歷史背景的人情進行了充分的剖析。

但這不是史書,有個人感情偏向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可能像對待《明史》一樣對待這部書。

總的來講,作者對明朝的各代皇帝的評價基本上是正面的,對於皇帝出現的荒唐,殘酷,虛偽的行為粉飾過多。表現了作者對明朝這個歷史時期的喜愛傾向。

所以,我們不必為這部書當中的所謂“主觀錯誤”進行評論,因為有些對主觀錯誤的評價,恰恰是另一個主觀。

因為,這部書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而是帶有作者的明顯個人評價的“歷史文學”。

書,

是百花園

將我帶入夢一般的天堂,

書,

是翅膀,

帶著我遨遊神奇的天空,

書,

是飛奔的馬,

載著我在遼闊的大草原上自由飛翔,

書,

是生命之源,滋潤著我那枯乾的心靈。

文化領域創作者雲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