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为什么必须要用钝刀?


中国历史上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次要处决犯人之前,犯人的家属都会去贿赂刽子手,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刽子手用快刀,尽快结束犯人的痛苦。古时候刽子手可不是谁都能当,别的不说他们的砍头绝对是有技术的,想要犯人痛快的死去就会让犯人痛快的走,如果他想让犯人受更大的罪,也是可以的。

光绪帝在康有为等人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一开始慈禧对这件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着变法的发展,这场变法影响到了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满清贵族的利益,慈禧认识到不能让光绪这样继续胡闹下去,于是慈禧结束了这场闹剧。有趣的是谭嗣同等人一开始还不服,他们想要趁这次变法直接夺走慈禧的权,让光绪拿回实权。

变法的结局是毫无疑问的,慈禧说了才算,光绪压根没有实权,在慈禧眼里他就是在过家家。后来光绪被囚禁,变法的这些人都被杀,当然也有人提前逃跑。戊戌六公子全部被砍头,在慈禧眼里这些人就是谋逆的重罪,在行刑之前,慈禧专门说了一句用钝刀,瞬间大臣们冷汗就冒了一身,钝刀砍头,可是非常残忍的。

在任何的朝代,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之人都不会用钝刀来行刑,因为钝刀说白了就是没有开刃的一个铁片而已,也有史书说这种刀是当时的大将军刀,总之就是非常的钝,用这种刀想要砍下一个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没有刃,与其说是砍头不如说是连砍带锯。

这种场面想想都恐怖,同时也很好的警醒了百姓们,同时也是在警告其他有心思的大臣,至于戊戌六君子,一时半会肯定是死不了,只能一直承受痛苦,慢慢死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戊戌六君子被斩杀时,第一个被斩的是杨深秀,刽子手用的就是没有开刃的刀具,刽子手一般很少用到这样的钝刀,因为不知道掌握的力度,最后一刀下去的时候,只见鲜血直往外冒,但意外的是杨深秀并没有身首异处。

(午门刑场)

紧接着刽子手使用全身力气,一刀下去,竟然还没有断,如此反复多次,杨深秀才被斩断,其场面实在令人作呕,要知道在前几刀看下去的时候,杨深秀并未断气。

这其中究竟因何缘由?慈禧太后要这样斩杀戊戌六君子?

1898年,一心想要让清朝变得强大的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等人的不断鼓动下,开始决定学习西方国家,使用变法维新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慈禧太后并没有太多的干涉,有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但是维新派等人的改革维新并不成熟,有些过于激进,最主要的是,康有为等人竟然想要联合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企图刺杀慈禧太后,袁世凯本就是慈禧太后的人,自然要去告密,之后光绪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康有为)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倒霉的是谭嗣同等6人被抓获,决定秋后问斩,对于清朝斩首规矩,如果是斩百姓就用锋利的刀、斩当朝官员则用钝刀,据说官职越高,采用的刀就越钝。

对于戊戌六君子,慈禧可以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大卸八块,所以最后慈禧太后决定用最钝的刀具,就叫“大将军”,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斩杀大官员的,是清朝历史上最钝的刀。

慈禧太后之所以用这个刀,就是认为戊戌六君子属于官吏,并且犯下了谋逆造反的罪,要罪加一等,按最高规格斩首。

所以慈禧太后将戊戌六君子全部拉到午门斩首示众,有人说为什么不是菜市口,因为菜市口斩杀的大多是百姓,午门是斩首官员的地方。

之后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段,从杨深秀之后,刽子手一个个斩,直到第五个是谭嗣同的时候,刽子手看见他没有丝毫的胆怯,巍然不动,按理说前面砍了4个了,多少回有些胆怯。

可能是因为刽子手没有力气了,据说谭嗣同被砍了28刀,最后才被斩首,谭嗣同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直到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羽评郡主


大将军!对,当年慈禧斩杀戊戌六君子,用的就是这把被称为“大将军”的刑具(具体请见下图)。在斩杀戊戌六君子前,这把刀已经被封存很多年了,所以,它不仅钝,甚至还带点锈。但恰是这样的刀,最符合慈禧的要求。
大将军

古代行刑,非常讲究,但拿“杀头”一项来说,刀具就有无数种。清代最出名的,除了大将军还有一个五件套,名字分别叫大爷二爷三爷四爷和五爷。根据名称不同材质也不一样,斩的对象也不一样。比如,大爷就专门只斩官员。
图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

为什么同样是砍头,刑具还不一样呢?一来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所以根据身份不同,行刑的时候也会有明显差异。二来,是犯人虽都是死刑,但所犯罪孽还是不同,所以行刑时又会依据罪孽程度,选择刀口(快刀、钝刀)。

在中国古代行刑时,越是老百姓越用快刀斩,因为大家觉得老百姓犯罪不过就是杀人、强奸等,一刀斩了就完事了。而位置越高的大臣、越大的贪官,或者叛变的大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就用越钝的刀斩,因为统治者最恨这种人。

再来看慈禧太后,在她眼里,戊戌六君子无疑是最痛恨的存在了。而且,依据律法,他们犯的是“谋反罪”,这个罪名如果有等级,想都不用想,绝对能排到金字塔顶尖。

戊戌六君子



加上,处决戊戌六君子之余,慈禧还想达到警告光绪还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为了达到最佳“警示”效果,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这把很多年都没用的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天生够“钝”,钝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根本没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块铁,跟锯子似的。另外,这把刀还曾“吃过”无数囚犯的人头,加上多年未被启用,对于死刑犯而言,它无疑是“嗜血狂魔”一般的存在。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把钝刀砍人到底什么效果呢?请看现场报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被执行死刑。

行刑时的情形被欲劫法场的谭嗣同兄弟,看了个正着。那天,他带着16位兄弟守在在法场周边,准备伺机劫法场。结果因为戒备等原因,劫法场的他们只得眼睁睁看着兄弟谭嗣同等残忍被砍杀。在描述当时情景时他是这样说的--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头一 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 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


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那天用的刀叫【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 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痛,谭嗣同面不改色……

而根据当时现场其他目击者的证实,给谭嗣同行刑时,由于一直砍不下来,刽子手只得把他压在地上按着用刀狂砍,才终于使他身首分离。其死状之惨可以想见,而当时的老百姓竟还在现场拍手称快,俨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场,谭嗣同虽然表现得英烈铁骨,但并未在现场吟诗。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实是押赴刑场时谭嗣同喊出来的!

这次行刑,戊戌六君子中每个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一二十刀,才把脑袋给砍下来。其死状之惨烈,真真难以形容。可以说,这把大将军刀,完全达到了慈禧预想的效果。

今天,关于戊戌六君子的死到底值不值,一直存在广泛争议,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六君子确实是非常英勇,为了中国的进步血洒菜市口,这种行为值得我们纪念!


记者李满


一个字,因为恨,慈禧太后对变法派恨得牙根痒痒,所以先是判了戊戌六君子一个凌迟处死,所谓凌迟处死就是千刀万剐,刽子手会用小刀把人身上的肉割三千多片,目的就是为了让犯人体会到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同时也是让围观的人还有广大民众心存恐惧,不敢再造次。



光是判了千刀万剐慈溪太后还觉得不过瘾,还特意强调要用钝刀,这可要了命了,本来用小刀割肉就够疼的,再用钝刀子割,那不成了锯木头,犯人受刑时的痛苦瞬间翻了几番,估计慈溪太后想到犯人受刑的痛苦和凄惨,内心才能稍稍感到欣慰,毕竟变法派差点就挟持着光绪帝夺走自己手中的权力,软禁了自己。



我们都知道,权力斗争历来都是残酷的,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可以设想,倘若当年光绪帝成功软禁了慈溪太后,那么慈溪太后的下场估计也是很惨的,这也就难怪慈溪太后会如此痛恨变法维新人士了,所以才会用万剐凌迟的方式来对待戊戌六君子了,因为慈溪也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诫众人,你们不要蠢蠢欲动,搞三搞四,谁跟老娘过不去,老娘就让你不得好死。



最后再补充一点,其实凌迟这个刑罚说痛苦也痛苦,说不痛苦也不痛苦,主要看犯人有没有打点了,如果事先打点了刽子手,让他行刑的时候先给个痛快,几刀结果了犯人的性命,那么往后那三千多刀实际上犯人已经体会不到啥痛苦了,反之,如果犯人没有打点,或者犯人罪大恶极,引起了民愤,那好多刽子手真能割你几百几千刀才让你死,那这个痛苦可就有得受了。


心灵成长记


这个问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虐杀是一种极端变态的心理,多见于承受极大压力而导致的内心极度恐慌患者。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会这样的心理体验,譬如害怕时会尖声大叫,压力大的时候会想砸东西……破坏欲特别强。

和慈禧相比,普通人承受的压力再大,也没她老人家大。而面对压力能发泄的方式,也同样没这个老太婆能形式多样,穷凶恶极。

戊戌变法最大的败笔,就是只顾着改革,忽略了对原先既得利益者利益的考虑。

其实慈禧不反对变法,没有她点头同意,百日维新连一日都维新不起来。

通过变法让大清变强,是光绪的心愿,又何尝不是慈禧的心愿呢?

所以,断然说慈禧反对变法,那是不科学的。

慈禧反对的不是变法,而是变法不能把她的利益变没了,更不能把她的命给变没了啊!

如果变法变到这种程度,换你是慈禧,你也不会同意维新派把你脑袋给砍了吧?

但谭嗣同居然就真想做这种事了,他半夜揣了把刀就去找袁世凯,逼袁世凯带兵杀慈禧。

甚至威胁袁世凯说,你要不答应我,我就现在杀了你。

谭嗣同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是六君子中最有英雄气的一个!

但在政治这件事上,未免太幼稚了点。

袁世凯把这事和慈禧一报告,慈禧除了痛下杀手,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不仅要杀,还要杀的变态一点。

按说凌迟最变态,但慈禧不敢这么做,因为当时的维新运动,洋大人是支持的,而凌迟这种酷刑,英国人早已经明确提出抗议了,把以慈禧不敢这么搞。

但她又不想这些人死的那么轻松,于是,出了如此歹毒的一招。

慈禧用钝刀砍六君子,其实不是孤例。

那些年,慈禧杀人,走的都不是寻常路。

庚子事变后杀赵舒翘,先是吞金,不死;再吞鸦片,还不死;再用麻纸沾水蒙脸,再用绳子勒……前后折腾了两个时辰。

最后监刑的岑春煊都快撑不住了,求赵舒翘说:

——你就赶紧死吧!

数年后,她杀报人沈荩,更是下令不许用刀,必然是乱棍打死。

偏偏沈荩身体结实,打了个把小时,血肉横飞都没死,最后苦苦哀求狱卒:

——求你们拿根绳子勒死我吧!

其实不止慈禧如此,八国联军入京杀拳匪时,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下令:

——不允许枪毙拳匪,必须拿刀砍头!

这就像慈禧认为六君子的命配不上一把快刀一样,瓦德西认为拳匪的命配不上一粒子弹。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联军杀拳匪照片,基本上都是拉着辫子砍头的情景。


风谈天下


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戊戌六君子,特别是用最钝的将军刀去斩杀谭嗣同,原因就是她实在是太恨这几个人了,用钝刀方才能出了这一口气。用钝刀斩首,无法一刀毙命,往往在死之前还要遭许多罪,场面也极其血腥可怖。但是当天围观的百姓们却是连声叫好,特别是刽子手拿出大将军之时全场一阵欢呼,六君子悲壮至斯,可悲可叹。


清朝判以极刑之时,是根据罪犯的身份来选择斩头刀的。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是用的最锋利的刀,如果家属再塞点钱给刽子手,一般能够一刀毙命,不用受太多的苦。而越是高官越是会用钝的刀,权力越大危害也就越大。毕竟高官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如果对皇帝不忠或者贪赃枉法,也算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用钝刀有一种警示之意,也是对百姓的一种交代。

人之将死别的都是浮云了,唯一在乎的无非是死的痛快点,这是人性,除了疼别的又有何惧?所以对戊戌六君子用钝刀其实是出于慈禧个人的一种报复心理。在当时的百姓心中,发动戊戌变法先进人物都是谋逆的国贼。戊戌六君子在押送到刑场之时,受到了沿路百姓的辱骂,人们将垃圾扔到他们身上以泄愤恨。

因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已经逃走,慈禧将所有的憎恶全都扣在谭嗣同一人头上。谭嗣同是第五个行刑的,慈禧有意让他看到其他人被钝刀一刀一刀折磨,在十几刀之后才能最终砍下首级。她以为谭嗣同为面露惧色,甚至痛苦悔恨,以让百姓们看到这些所谓的新政执行者是多么地狼狈无用。

当年纪最小的杨锐被砍下首级之后,年纪最大的刘光第在众人的欢呼之中将他的头捧了起来,他十分小心的擦去杨锐脸上的血迹,重新将头颅放归脖子之上,对其深拜一礼。谭嗣同面对同伴的死亡和无知百姓们一声声的欢呼雀跃,却没有一点胆怯,十分淡定地吟唱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出身在官宦人家,他的父亲是晚清要臣,可他从小就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也不愿受到礼教的约束。相对于官场,他更向往侠义的江湖生活。变法的一百天让谭嗣同找到了一直想要寻觅的生的意义,为忠为义,他都觉得死而无憾。

他大步走到已经被献血染透的木墩前从容就义,他被钝刀砍了几十刀后才砍下了首级。有胆小的百姓看了谭嗣同行刑的全过程,终还是十分不忍,叹息道:这哪是砍人,简直就是锯人啊!


木剑温不胜


因为是慈禧故意的,慈禧就是不想让这些人死的痛快,所以才会有用钝刀去斩首的事情,钝刀是什么样子的刀呢?就是那种一点的都锋利的刀,一般斩首的时候都是用锋利而且大的刀,目的就是一刀下去直接身首分离,痛痛快快的死。而用钝刀的话受刑者是很痛苦的,因为可能几刀下去还没有死,那种皮开肉绽的感觉很多人看了估计想吐。



在斩首这六个人的时候都是一个刽子手行刑的,开始几个刽子手也有力气,几刀之后就毙命了,没有特别的痛苦,到了后面刽子手也累了,毕竟不是特别锋利的刀,斩起来也是很费劲的事情,而在后面斩首的谭嗣同据说斩了28刀才身首异处,想想这个真的觉得自己的脖子都凉凉的,这根本就是活活痛死的。



那么为什么慈禧这么恨这些人呢?这还要从当年的戊戌变法说起,当年在康有为等人的主持之下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通过变法来改变国家的前途,但是你改革也好,传播思想也罢,千不该万不该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生冲突,发生冲突之后的慈祥自然是选择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的,所以产生冲突的结果就是慈禧发动了著名的戊戌政变。



光绪帝被囚禁,变法为首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了法国和日本,而剩下的没走的就是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了,所以慈禧当然是有恨泄恨,拿这六个人开涮,最后这几个人就被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原本是为了国家前途考虑的有志青年,在行刑的时候无知的百姓居然也是拍手叫好,总结一句话那个时代并不缺少有志青年,反而缺少生根发芽的"土壤"。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1898年9月28日,维新人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斩,史称"戊戌六君子"。根据野史别籍的记载,行刑用刀是久闻大名的“大将军刀”。乍一听,刀名威猛刚劲,实则刃钝刀重,非刀中上品,不利格斗,仅限宣威泄愤,以儆效尤的行刑刀具。一般死于此刀之下的鬼不多,仅限于砍斫悖逆篡朝之臣。可叹六君子中的部份人,临刑时苦恐交加、涕泗横流,惟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终之遗言,振聋发聩、上干天宇、纵横神州、横迈百年。

可惜观刑百姓若魂游太虚、无动于衷,反抛些菜叶、唾沫以哂临刑之六君子。国民这种不理国是、得过且过的心态,恰是晚清国政昏庸聩道、国破民颓的真实写照。“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变法成了旦夕急需的改良孤策。说实在的,事后,由于历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对“戊戌变法”的横加涂饰,“戊戌变法”却生生地演变成为“六君子”和“康党”们的变法。慈禧倒成了阻碍维新变法的顽固派势力。下面就粗略地分析一下,在“戊戌变法”之中,慈禧的所做所为,以及小编所认知的,老妖婆在此事件中的历史作用。以图抛砖引玉。


慈禧是晚清卖国输城的首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讨论慈禧在该历史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前提。离开这一点,就失去了历史评价的客观性,也有为慈禧涂脂抺粉之嫌。更是伤害我大汉民族感情和动摇国民认知的不智之举。但历史的逻辑需要挖掘,历史的评价也必须要客观,不能以感觉、好恶来评价历史人物,更应以无欲淡定、不横加凃饰,来因应历史的底层逻辑、回眸那段逝去的岁月!

以中国皇权独栽制的结构,被“圈禁”的光绪帝从未真正掌控过皇权,坐镇权力蜘蛛网中心的,还是慈禧老蜘蛛。以历经两千年的皇权之成熟设计,103天的“戊戌变法”没被慈禧所察觉,或察觉后无力打击,那是骗人的鬼话!满清权贵虽说无力抵抗洋枪洋炮,灭你个维新派的书生、叛臣,却是分分秒钟、须顷电闪之间的事。所以,人虽退居、权力却没退居二线的老妖婆,必定是“戊戌变法”背后的最初支持者和决策者。这是沉没在岁月冰山之下,必然的历史逻辑和自洽合理性。否则,便是视皇权政冶建构为无物的不智和天真,也是乱弹中国数千年来“精英冶国”精巧绝纶政冶智商的愚蠢和偏执。大略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说国人在世界民众中智商当属上流之列的话(这个毫无疑问),而皇权却足足统冶了无数聪慧国人长达数千年之久。所以,说慈禧在戊戌变法中一无所知,那不是在说慈禧很蠢,只能在说明,说这话的人对凶险的政治很无知。


从1895年全国上下民众、对甲午之战败而辱订《马关条约》的迅猛反应来看,以康有为引领梁启超等”康党”为核心,数千名举人的联名投书朝庭的“公车上书”为标志,算是中国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阶层——士绅阶层,痛哭流涕、群情激愤,盼求改良政制、培植国力的最早的“上访”之举了。这个上书虽被清廷所拒绝,但康有为及”康党”诸人并没因此而遭受斥贬,这说明上层的态度仅仅是未予首肯而已,并非是对变法持反对或剿灭的态度。这说明了满清权贵在犹豫!




以累积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清廷对变法所持的拒绝态度,只是一种皇权长期运行后,制度的惯性表现,是习惯了惟我独尊的旧制度在改良主张面前,一种对变法的期盼和害怕交积而成的犹豫和权衡;同时也说明了满清权贵,特别是慈禧一党,并非是完全的守旧和循陋。否则,这些上书之人当初就死了。这个,在强大的皇权铁壁之前,碰得稀碎的,当然只能是这些举人。这种事在晚清之前,又不是没干过。当然后党权贵维新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奉以高大上品的”解放民众”之初心,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统治利益。说到后党,李鸿章算是个核心人物了。是很多卖国输城条约签订的执行者,就是这位后党重臣。当初在维新派核心组织的“强学会”成立伊始,却出白银2千两充资以示仰慕。足见慈禧“后党”对维新并不反感,甚至还是有点儿感兴趣的。整个“后党集团”核心人群的政冶素养和执政敏感度可定为优秀,因为尽管腐朽的无可救药,但却对新事物还有着不天然和无脑的拒绝的敏锐的政治素质!是不是事实,请看下文对史料的拆解。

先看六君子中的杨锐,其人本是首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的幕僚,更是两广总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肱股。如果没有得到张之洞,或许是更高层面的首肯,杨锐会加入维新派的组织,而自毁性命么(当然,最后杨锐也死了,那是另一回事)?这分明是“后党集团”对维新公司的先行注资和预想控股。再看史书,其载杨锐常与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上意见不合,互有攻讦,曾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同时他又混至维新派核心“强学会”的要员,对维新政见的推广有藏否的掣肘之力。另一君子杨深秀也是张之洞的人,这些人分明代表了官方参与维新的一个隐晦的信号。说明了慈禧一党中的先见前瞻之员,只是限于统治阶层之隔,不好意思直接赤膊上阵而已。而且,如若维新大成,则皆大欢喜,如若不成,还可让维新派为“乱国篡朝”去背个大大的“黑祸”。这老娘们的政冶手腕着实厉害的很,一出手便进退自如。坐收一场决定国运的改良红利不说,光绪所代表的维新派如搞不掂国政维新,便立陷凶多吉少,前路渺茫之途。事实也正是如此,事后,光绪皇帝背锅被圈禁,维新派则被大刀伺候。


那么,变法既然是慈禧后党、满清权贵扭扭捏捏的意愿和政治花招,那为什么慈禧还将六君子,弃市菜市口呢?说来说去,“戊戌变法”,不过是慈禧为提振国力、维护满清统冶的工具而已。”康党”和“六君子”,不过是慈禧治国棋盘中的一枚棋子,如果维新派仅是为提振国力,却维护不了满清权贵统冶的话,那么,这个提振国力的维新变法,就不仅与慈禧无关,而且还有害于权贵的统冶,自然会灭了你。

变法所涉及的开放言路、裁撤冗官、君民合治、满汉平等、制订宪法、新开国会、改庙为学、鼓励私企、留学习洋、增设新军,及至到了密谋借力袁世凯的新军“围园弑后”的高潮,慈禧终于悬崖勒马般地下了剿杀”康党”的命令。康有为、梁启超见势不好避祸急去、光绪帝被裭权圈禁、六君子被急速收监弹压,马上来了个“不审而诛”。最后,搞得连实力派人物张之洞,去营救“六君子”中自己人的机会也来不及给了。


反观地方实力派的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重臣,既搞了“洋务运动”的维新,又搞了看似叛逆的“东南互保”,却一点事也没有,反屡受慈禧的嘉奖。特别是张之洞,六君子中有2个是他的人,还出资5千两白银,充话费给事后定性为逆党的“强学会”,不也是照样当他的封疆大吏么。表面上看,好象是慈禧老妖婆怕汉臣、不怕书生,柿子专拣软的捏。实质上,却是洋务派重臣们所行的维新之举,行事谨慎、眼光老道、进退适度、从不敢突破满清后党维持统治的底线。这才是没有和维新派一同殉葬的本质原因。

说到底,慈禧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冶家,维新也好、维旧也好,只要能维护满清的统冶利益,提振国力的维新变法,她凭什么不支持你?如果变法是“围园弑后”、剥夺满清权贵的权力,你就是提振天力,她又凭什么不杀你呢?何况,这帮书生小吏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效国之技、政冶感觉迟钝幼稚、行事急于求成,未经严格培训,一上岗就玩起国运予夺的大票。


103天,颁诏1百+,一天一诏。施政如此儿戏荒唐,除了有着一腔热血报国之志,维新派还有什么值得赞赏的政治先见和技巧么?在看似措施涉及洋洋大千的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纷繁紊乱之举,却架不住慈禧老妖婆的猴精眼毒呀。她一眼就看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法”之后,满满隐蒇着“夺权”这二个字,于是她便立即将六君子逮捕、“不审而决“,反手一巴掌,把六君子全给拍墙上了。而且在行刑时,以篡逆谋朝的待遇,施以钝刀之刑,以儆效尤。她对变法目标和路径的清晰把握,除了先行国有参股、便于暗控维新之利外,与康有为等人仅有模糊空乏的维新目标,而无有效的实施路径,所导致乱政的原因不无关系,两相一比、云泥立判。

做为实际上的晚清最高统冶者,慈禧注重国家权力生态的平衡和养护,善于从洋人、帝党、后党、义和团、太平天国等各种力量中投机取巧、纵横捭阖。从这个角度来看,慈禧虽是个大坏种,但绝不是个政治上的庸才,而是个极为专业的晚清顶级政坛精英人物。别说是康党及六君子之流,就是晚清的荣禄、端郡王载漪、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头牌的政冶家,其政冶操盘的能力,也是难望慈禧之项背。



还有一个证明慈禧作为支持变法的幕后决策者的证据是,慈禧利用汉臣的“东南互保”,保住东南财税之地、又假手洋人,灭了被她怂恿攻击洋人的义和团,返京后,顾不上喘口气,便撤帘训政,不计前嫌,重用袁世凯、张之洞等汉人实力派,继续运行经慈禧改写,并植入木马的新政程序。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其所推行的新政之中,很多都是“戊戌变法”章程中,所提到的措施,不过,都改良成不威胁满清统冶的维新之措了。从某种角度上说,她把”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分得很清楚,六君子借变法谋逆篡权该死,变法维新、提振国力、利于统冶当予续行推广。这老娘们玩政冶、树维新搞得很溜,实在是一点儿也不顽固、杀伐决断加从善如流的卖国贼、大坏蛋啊。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据说每次菜市口杀人,老百姓们都要奔走相告,去观赏脑袋落地,血溅七尺的大戏。

要是碰见钝刀或者更为艺术写意的凌迟,必须搬个小凳等到曲终才人散。

慈禧这个老女人说过一句话:谁让我难受一时,我让他难受一世。

戊戌六君子变法,可是奔着革慈禧太后项上人头这个终极目标去的。

可惜时极不成熟,反到成了袁世凯的投名状。

慈禧也是让吓着了,按其脾性没用人彘 、凌迟等传统顶级工艺大招,钝刀杀人算是有负盛名了。

老女人只是最终没想到自己还没变成干尸,阴宅便被孙殿英给掘墓了!

老女人想乍尸跳跳跳也不可能了,只能说是报应到了!!


冷眼旁观酱油客甲


如此残忍的做法,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官方记载,但当时围观行刑的百姓,却把戊戌六君子受刑的场景口口相传。据当时的见证者,武术家胡致廷回忆:

当时所用的无刃大将军刀,落在谭嗣同的脖子上,无异于锯头,比斩首痛苦千百倍;其它五君子身受数刀而死,而谭嗣同足足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

何为钝刀?我想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刃部没有开锋的刀具,拿这样的刀来杀人,自然不能手起刀落,给人个痛快。死刑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如何行刑才是最决定刑犯痛苦程度的。

论及残忍程度,古代刑罚自然以凌迟最为凶残,此外腰斩也着实令人毛骨悚然。另外,就要数“钝刀”杀人了。由于刀具没有开锋,说白了就只能往下剁、反复剌。

按照胡致廷的说法,戊戌六君子中最惨的,是谭嗣同,他足足被砍了三十刀,其间无异于是在锯头。而其他五位受刑者,也都被砍了好几刀。

以钝刀杀人,是一种十分残忍的做法。而慈禧之所以又对谭嗣同尤为“关照”,则是因为此人性情更为耿直。说白了,他越是具有牺牲精神,宣扬变法维新,就越遭慈禧的痛恨。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话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钦佩不已,为之动容。然而,同样的话在慈禧耳中,却无意于是乱臣贼子。

她恨维新派,更恨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侥幸逃走,也只能拿六君子出气。就这样,六位爱国志士,在菜市口被杀,留下了一段带血的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