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来自于物质还是意识?

Single___


关于幸福感这个话题的讨论,经久不衰。不过身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幸福感大概来源于这几个方面:

1.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精神。

2.足够的金钱

3.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4.从事喜欢的职业,并能以此为生

5.对自己感到满意

6.生活有意义,未来有希望

由此可见,幸福感的来源,有物质也有意识。


那么,这两者孰轻孰重,我们可以简单解析一下。


物质带来的幸福是必要的。

一个人最简单的幸福就是肚子饿了美食在前,天气凉了棉袄着身,住所安全有保障。当然幸福感的档位也有高低不同,当女人看到自己喜欢的名品首饰等,可以不再惆怅怨艾,男人遇见跑车别墅也不囊中羞涩,出门游玩潇洒自在,这就是来自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了。


但同时,如果只有这些,你的幸福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当买到你喜欢的物品,在得到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就会逐渐削弱。因为你不可能面对名品,新车新房,旅游胜地保持每天如一的满足感。它们都是身外之物,当时的拥有让人心满意足,却不能解决你内心深处的烦扰。

精神意识上的快乐才能打开长期幸福的大门。


当你可以一直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同时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通过学习和成长对自我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还能给身边人带来帮助,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使你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这样的状态,一定是一个人更持续的终生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人,想要的东西,想要的环境,幸福更是一种能力,是感受当下的能力,是给别人以愉悦,给自己以富足的内心。


咨询婚姻恋爱问题,欢迎关注私信小鹏姐姐哦!


周小鹏


我是朱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

心理咨询的故事

有一位34岁的女性想做心理咨询。她的问题是,十年来不断地做有妇之夫的情人,始终不能如愿建立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家庭。这位来访者的每一位情夫,都很有权势,可以满足她对于物质的多种欲望,这也是她最初选择他们(或许说相互选择)的原因之一——获得童话般的贵妇生活,画面很美好。


然而,骨感的现实是,在贵妇生活中,她总是孤单且抑郁,有妇之夫的总是不在场,使得她空虚失落,离梦想中渴望的幸福生活,渐行渐远。

看向这位来访者的生活起点,我们不难发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孩的初衷,不过是向往一段美满的婚姻,向往一个大于等于中产阶级的、有一个爱自己的人共建的家。所以,她通过欲望的满足得以实现幸福感。


在这里,物质便成为了实现幸福感的手段。对这位女孩而言,获得幸福的动机是没有问题的,出了问题的是方式,她所选择的这种方式反而使她陷入囹圄,背道而驰。假设通过心理咨询,她能够拨开障目、明确动机、修复内在关系的缺失,就会放弃拙劣的强迫重复的手段,而是以更加成熟的方式,获得幸福。

幸福感来自于物质还是意识

幸福感,既然是感受层面的概念,自然是一种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去知道它的产生、存在与消亡呢?这时候,我们需要物质,成为主观意识的载体。


因此,我以为,幸福感是以物质作为媒介所存在的意识。物质,是获得幸福的工具。每个人运用的工具有所不同,有的人是通过买“车表包”获得快乐与幸福,有的人是通过努力工作和社会认可获得快乐与幸福。在开头的故事当中,那些有妇之夫们,又何尝不属于有型的物质载体呢?同理,婚姻也是幸福感的载体。


眼下在纷繁复杂的欲望中,人们容易被生活的障眼法困惑,只看得到工具(物质)、却忘了工具所承载的能指(幸福)。


参透个中本质的人,便可参透追求物质的本质,直接指向“幸福的感受”本身,而非物质。


朱英,第八届中德班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学员、第二届中美班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自体组成员。从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

擅长领域:人际关系、自我成长、情感困扰、情绪障碍。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向作者提问咨询。

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回复:“微课堂”,送您华大心理精品微课。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我是暖心理咨询师陈旭龙。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什么是幸福(幸福感)?

1、幸福(人类情感),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并不与快乐、满足、方便划等号。(来自百度百科)

2、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识)对自我进行觉知时的满意状态。(《启蒙文》)

3、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发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认为幸福由五部分组成。幸福=积极情绪+成就+投入+意义+积极社会关系。这个公式翻译出来,就是幸福的人拥有积极的情绪、能全情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与人相处适应良好,当处于逆境时会有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支持,给予力量,帮助其尽快地走出逆境。

4、哈佛大学的一项76年纵向研究显示,幸福的人拥有更好的社会关系。他们发现拥有更好社会关系的人,主观幸福感更强,收入水平更高,也更长寿,生活也更丰富多彩。

5、《社会心理学》上把幸福称为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来自物质还是意识?

综合以上,我认为幸福感来自意识更多一些,但不能脱离物质。在幸福感的组成方面,物质和意识并不是非黑即的关系,他们是一个向上的螺旋。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就会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幸福,又会努力地创造物质财富,会感到更幸福。如此不断的往上。

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陈旭龙

自我介绍:国二咨询师,陕西省心理师协会会员。从业4年,个案时长1500小时,督导时长300小时。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首先,我们从一些情况上来做一些对比,以中国的情况为例。

从区域上来说,中国幸福感较高的城市都集中在二三线城市,竞争压力小,生活节奏较慢,人均居住面积大,人均收入适中,生活环境较好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而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中的居民情况却和上述的一些优点恰恰相反,并且,财富差距很大,有钱的人不少,但没钱的人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所享受的生活品质,所以,幸福感的体验是较低的。

再从收入水平上来看,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就是家庭年收入至少是在30-40万之间,这部分占到了总人口的30%左右,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大概在10-20万之间,高产家庭至少是在100万以上了,对比他们的幸福度。如果按照物质至上的原则,高产家庭的幸福度应该大于中产家庭大于普通家庭,但是,据一项心理学的调查统计,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的,普通家庭的幸福度其实更高,因为在追求物质的这个层面上,普通家庭虽然存在一定的过压力,但实际压力远远小于高产和中产阶级所面临的一些风险。可能有的人并不认同,但是如果能够接触到中高产家庭并且和他们聊一聊,也就会清楚一些。

同时,我个人认为,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欲望需求,从而增加了幸福感,但是,幸福感的提升主要是来自于人的思维意识,对欲望的合理限制。从心理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所设定的人生目标是否合理,如果月薪5000,却追求开宝马、住别墅,那么这种理想和实际的差距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体验。如果你月薪5000,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父母健康,却依然对比着开宝马、住别墅的人,那么,这种思维状态也是无法体验到幸福感的。一个是我们对于幸福感的界定和感受性,一个则是我们对于所追求欲望的合理度,还有就是我们是否很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所追求的是否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三点十分重要。

所以,我认为,完全脱离物质的幸福感是理想化的,但是,想靠物质来提升幸福感也是不太可能的,毕竟,物质的提升并非短时间,并且,物质提升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责任,这是相辅相成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心理博学社



这是一个唯心主义的问题,幸福的感觉看似跟物质与意识息息相关,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完全绝缘的,因为幸福只是你自己的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感觉,它把来自于外界的喜事跟好事,这些事情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传达到了你的脑海之中。

如果我们这么说的话,想必很多人都会比较迷糊了,难道说幸福只是一种生物层面的感觉?事实也许的确是这样的,我国最大的宗教是佛教,而佛教的本质就在于寻找人类最终的幸福。

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本身是一个王子,然而他发现自己这一辈子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开心,这些事情可以是来源于自己找到了新的女人,并且她唱的歌很好听,又或许是找到了新的食物,这些食物能让自己觉得非常愉悦,然而不论是因为什么事情开心,这种感觉都绝对不会长久,很快他依然会陷入跟普通人一样的沉寂与苦闷,于是释迦摩尼开始思索幸福的本质,究竟人们要怎样才能一直幸福下去?

最终释迦牟尼悟了出来,而他的解决办法就是无欲无求,人们之所以觉得自己幸福,因为自己一直都在追求某个东西,当得到了之后就会觉得很开心,但这种感觉稍纵即逝,很快你就会去追求更多的东西,人的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所以你的幸福永远都只是一个人生大海的一朵浪花,而你大部分的时间其实是注定苦闷的,每个人对幸福与快乐的理解都不同,所以一切随缘就好。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 它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

虽然说幸福感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感受,但如果说幸福与物质无关,我想这也未免太唯心了。从马斯洛对人五个需求层次来说: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是一个递升的状态,也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意识逐层上升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全部满足这些需求,我们的毫无疑问,生活会处于一种非常丰满的状态,自然内心也会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所以,很难想象,一个整天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会产生幸福这种精神意识的心理情绪。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把快乐和幸福区分开来,我想即便成天游走在战乱中的灾民也会有自己片刻的欢乐,我想绝不会有那种持久的幸福感存在的。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是人们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前提。

要是说幸福与物质正相关,我感觉也是个伪命题了。其实,人对物质的需求也并不高。衣食住行,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衣服驱寒、如果能略有闲钱去逛逛则更好,这就是一般平凡人家的基本幸福基础。据调查,社会上幸福满意度最高的群体是公务员,而并非富贾,最幸福的区域在二三线城市,而非一线。我们经常也会听到名人在慨叹,平平淡淡总是真。这些都是在说明物质的富足,与幸福不是呈正比例相关的。

我对幸福感追求的理解是,知足常乐,有所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事万物,顺其自然,有追求而不强求。


鹈鹕心理


幸福感,在心理学中往往又被称为“主观幸福感”,也就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幸福感的根本来源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认知和感受。最佳的幸福感是一种物我两忘,身心酣畅的体验,这类体验不是由外在的诱因,比如他人的赞赏,金钱,奖励,而是完全是由内心的专注和内在的乐趣使然。

这种极致的幸福体验被心理学家米哈伊叫作“福流”。这种意识流有下面这些特征:1)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能够忽略外部的影响,沉浸在自己的做事中;2)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行动和想法高度融合;3)物我两忘,忘记时间和地点;4)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5)不以结果为导向,完全享受过程;6)内心的陶醉感,超越一般的快乐体验。

当然,这种幸福感的产生,并不是说闭上眼睛,然后就能开始这种高级意识流活动的。福流的产生也包括若干客观条件。首先,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如果非常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做了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有利于福流体验的产生。其次,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反馈,激发继续投入这件事情的热忱和兴趣。最后,能力和挑战是能够匹配的,如果设定的挑战过高,但是自我能力过低,反而会产生挫折感。只有当挑战和能力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时,才能更好地进入到福流状态。

因此,幸福其实是一种自我的生活体验。它有物质的层面,来源于我们的身体,来源于我们的行动,更多地也有意识的层面,来源于我们的心灵和感受。两者完美高度融合,创造出了极致的幸福体验。


鹈鹕心理陈小康


题主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幸福感,准确的来说叫做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简单理解起来就是一个人幸不幸福并不是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或者拥有了什么,而是我们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作出说什么样的解释,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在认知上有什么样的加工。

所以对于题主这个问题,那么真的就是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是马斯洛提出了一个需要层次理论,说的是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简单来讲,就是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最先要满足的是我们的对于生理上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除了性之外)没有得到满足,人体的机能剧无法运转,这个时候,幸福感可能就来自于有衣可穿,有食果腹,有觉可眠吧。

从此推演下去就是可以说我们的幸福感,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满足感与追求,循序渐进的过程吧。

祝好~


每日谈心


什么是幸福?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者认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我也比较同意并支持这样的观点。光有感官上的快乐而没有意义和价值,那是纸醉金迷;光有意义而没有快乐,那是苦修;既没有快乐又没有意义,那就是灰暗的人生。

幸福究竟是来自于物质,还是意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幸福感的产生是多种神经递质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本质上来说是物质的。但是这和我们通常说的“物质”概念不同。我们通常理解的“物质”指的是房子车子金钱等等,实际上就是“财富”。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幸福的来源受到财富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还有很多荣誉感、家庭关系、利他行为……等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意识”层面的影响。

一定的物质财富基础,是幸福的保证之一。比如,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年收入才几千元,为了温饱得不断奔波,还有的地方,如非洲沙漠地区等,人们因为缺水,每天大清早一起床就要去很远的地方运水。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有幸福感是比较困难的,人们首先要满足活下去的需要。

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并不是物质财富越多越幸福。一项调查发现,2012年中国人经济上的乐观情绪为82%,但生活满意度却只有21%,其中收入满意度更是只有10%。物质上的富足感并不和幸福、满意度成正比。

物质富足到一定程度,达到衣食无忧,比较富裕了之后,物质也其实就和幸福感关系不那么大了。此时的幸福感开始存在于一些非功利的部分。比如,人与人之间真诚而亲密的关系,一场优质的睡眠,一次说走就能走的旅行,做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能和相爱的人厮守,能从所做的事情上体验到价值和意义,以及懂得感恩的心绪等等。

在心理学家眼里的幸福感其实要更偏向于意识层面,如果你内心深处充满了忧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就算是万人之上的国王、首领、CEO,也不见得真有幸福感。你看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辛酸往事就知道了。而玛丽莲梦露、张国荣这样的影视明星,有名有利,但却都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前者小时候频繁寄养在不同的家庭,缺乏安全感,成年后婚姻不幸;后者从小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缺乏父母之爱,成年后患上了忧郁症,最后自杀……

所以,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咨询实践发现,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一段健康、有意义而稳固的关系。你从小有没有同父母之间建立较好的安全型依恋的关系,决定了你以后是否能够获得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如果你从小同父母(或者主要带养人)之间充满了疏离、不信任、焦虑甚至紊乱的关系,那么成年后,你将很难建立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以获得亲密的认同感、归宿感,内心充满失落、痛苦破碎,难以体会到爱与被爱,自然也很难体会到幸福感。

除此之外,你能否做让自己感觉最有意义,最有兴趣的事情,并从中获取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成就感,圆满感,也是幸福之源。

目前有些人盲目拜金,认为金钱就能带来幸福,也是一种误区。金钱是最好的仆人,却是最坏的主人。金钱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已,绝不是目的。目前很多人在倡导财富自由,这本没有错,财富自由虽然能带来一定程度心灵自由的感觉,但并不能等同于幸福。

你是愿意一个人孤独地享受物质,还是更愿意和爱人共同取暖,一起过身心健康,内外富足,平静喜悦的日子呢?好好地爱自己,也敢于去好好爱别人,体贴别人,服务于社会,并懂得感恩知足,慈悲喜舍,始终是幸福的主旋律。


肖震宇的科学小屋


我觉得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觉得幸福就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