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行業凜冬將至?資本告訴你才不是!

大数据行业凛冬将至?资本告诉你才不是!

文 | 王霄

近日,時常挑動中國消費者神經的“大數據殺熟”一詞,入選“2018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這基本上反映了公眾對大數據的認知。

但是這樣恐怕並不全面,尤其是大數據在國內的發展情況究竟怎樣,更是少有評估。對此,我們從各城市的大數據專利和融資情況入手,梳理我國大數據行業的發展脈絡。

我們統計了2017-2018年裡我國大數據專利的發明申請數和授權數,共計5857件(注:本文專利數量統指發明申請數和授權數總和),發現北成深廣四城大數據專利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浪潮系相關公司在大數據創新主體中突圍,而大數據創業公司“錢途”更是可期。

北成深廣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我們發現,在大數據專利數據庫中共涉及我國213個城市(包含中國港澳臺地區),而專利擁有量超過50件的共計23個城市。這23座城市專利擁有量共計4661件,佔全國總量的79.6%。其中,北成深廣躋身全國大數據的第一梯隊,合計專利數量約佔全國34%。

北京專利數量又一次在全國領跑,擁有747件。成都僅次於北京,擁有435件專利,當真是大數據產業中的黑馬。據悉,2017年底,成都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數據資源、人才優勢和大數據產業佈局不容小噓。排名第三的是深圳,共405件專利。廣州以393件專利數量位列第四。

大数据行业凛冬将至?资本告诉你才不是!

圖1 我國城市大數據專利數量排名前23統計

全國各省市紛紛佈局

在大數據專利數據庫中的專利共涉及我國32個省級行政區,其中專利擁有量超過50件的共計17個。這17個省級行政區大數據專利擁有量共計5539件,佔全國總量的94.6%。其中,廣東省大幅領先其他省市,專利擁有量達1121件,佔全國總量19%左右。在大數據遍地開花的時代,約佔全國五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實屬難得。而在與省級行政區相比較的情況下,上海專利數量跌出前四、排名僅列第七位。通過分析上海市專利數據趨勢可知,上海市2018年(截至11月)專利數量同比2017前11個月下降56.4%,呈現“半腰斬”的狀態,不知是創新後力不足還是大數據市場發展疲勞?

大数据行业凛冬将至?资本告诉你才不是!

圖2 我國大數據專利地區分佈圖

創新市場的逐雄之戰

通過分析此次收集的5857件專利,我們發現創新主體主要包括公司、院校/研究所、個人和政府機構等類型。其中,以公司作為專利權人的專利數量達到3971件,佔比總量68%左右。院校/研究所申請(授權)的專利數量為1297件,約佔總量的22%。而以個人作為專利權人的專利數量為526件,僅佔9%。可見,我國大數據創新市場競爭主體多樣,形成了以企業和科研機構為主的知識產權創新格局,並推動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市場競爭。

大数据行业凛冬将至?资本告诉你才不是!

圖3 我國大數據專利主題類型統計

通過分析排名前20的公司類型創新主體,我們發現浪潮系共有三家公司在大數據領域中突圍,以總計91件的專利數量在大數據專利公司主體中拔得頭籌。這三家公司分別是鄭州雲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浪潮信息孫公司)、濟南浪潮高新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浪潮雲服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浪潮信息子公司),以第1位、第13位和並列第15位佔據在前20的排名中,可謂是大放異彩。

大数据行业凛冬将至?资本告诉你才不是!

圖4 我國大數據專利排名前20的創新主體(公司類型)

大數據創業公司“錢途”可期

大數據企業的融資事件數也在不斷增長,2005-2018年融資事件數達2109起,融資總額超過2254億元(僅計算公佈融資數據的事件)。2016年,大數據行業的融資事件數達到558起,為近年最高峰。而2018年(截至11月),融資金額約為1273.1億元,堪稱近年的最大“錢景”。

大数据行业凛冬将至?资本告诉你才不是!

圖4 歷年中國大數據行業融資數量及總額

值得注意的是,導致此次融資規模井噴的最大原因是,螞蟻金服獲得了140億美元(近900億人民幣)的融資總金額,也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單筆私募融資。儘管如此,除去這一因素,2018年前11個月的融資金額也將近是2017年的兩倍。雖然大家紛紛討論2018年“寒冬已至”,但是資本市場永遠是運作的,而好項目永遠“值得”被投資。

可見,不論是創新專利或是商業領域,中國大數據在近幾年得到迅速發展。就如麥肯錫提道:“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我們看見了上文所說的數據科學與商業智能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不僅僅是技術和能力,也包括我們的城市,正在發生著實際價值的轉移。

□王霄(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林維 實習生:張曉旭 校對:範錦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