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俄烏刻赤海峽衝突背後“棋局”

原標題:封鎖、施壓、突破北約重圍:解析俄烏刻赤海峽衝突背後“棋局”

急劇惡化的俄烏關係,近期又因刻赤海峽事件而再度緊張。在衝突發生後,烏克蘭緊急向東部和南部地區增派兵力、籌劃攻勢,宣佈部分地區進入“30天”戰時狀態。針對烏克蘭的舉動,俄羅斯一方面扣押了3艘烏克蘭艦船上的全部人員,迫使他們承認自己侵犯了俄羅斯的領海權益,並宣稱要對他們提起訴訟。另一方面,俄方又順勢利用原本通行能力就有限的刻赤海峽大橋對烏克蘭進行封鎖,斷絕了從烏西部地區駛向亞速海沿岸的航道。一時間,俄烏似乎處於劍拔弩張、可能隨時開戰的緊張態勢。然而,在扣船事件發生近3周後,被西方媒體熱炒的“熱戰”甚至“入侵”並未發生,俄烏之間的“冷戰”卻在悄然蔓延。

俄羅斯在刻赤海峽發起的封鎖行動,不僅切斷了烏克蘭連接東南部地區的海上航線,還使得烏東南地區陷入經濟危機中。據美國《紐約時報》近日發佈的專題文章稱,3年前的烏東地區衝突並未給烏東南部港口城市馬裡烏波爾、別爾江斯克帶來太大影響,但這些港口的經濟形勢卻在刻赤海峽事件發生後陷入低谷。

烏克蘭邊境管理部門稱,在俄軍採取封鎖行動後,俄方多次拒絕了烏方船隻通過刻赤海峽的申請。截至12月12日,已有超過100艘船隻滯留在海峽以外。同時,馬裡烏波爾——這個昔日繁榮的港口也陷入蕭條之中,擁有18個泊位的碼頭空空蕩蕩,已多日沒有大型船隻停靠。

解析俄乌刻赤海峡冲突背后“棋局”

圖為烏克蘭馬裡烏波爾港

考慮到馬裡烏波爾等地的產業結構和交通佈局,俄方此舉可謂對烏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一擊致命”。作為繼承自蘇聯時代的烏克蘭東部經濟區的一部分,馬裡烏波爾和別爾江斯克的經濟支柱都是本地的鋼鐵產業。在烏東衝突爆發前,該地區依靠南通亞速海-黑海、北連頓巴斯經濟區(即由爆發衝突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和俄羅斯羅斯托夫等地組成的一體化工業區)的地理位置,以及運力強大的海上運輸線和鐵路網,一直保持著持續發展勢頭。

然而,自烏東局勢惡化以來,頓涅茨克的戰火使該地區獲取原材料、能源並將產品外運的陸上交通線斷絕,海上運輸量也驟減為此前的約三分之一,只能勉強維持生產生活。尤其此番俄方封鎖海峽後,烏東南部地區更是徹底陷入了產業鏈條和交通斷絕的困境,經濟發展難以為繼。

除了用全面封鎖耗盡烏東南部地區的經濟潛力外,俄羅斯還在下一盤與烏克蘭爭奪人心的“大棋”。根據《紐約時報》文章作者的觀察,隨著俄羅斯在烏東南部地區的行動“加碼”,該地區民眾的政治傾向可能發生微妙變化。馬裡烏波爾和別爾江斯克當地民眾原本不支持烏東民間武裝的行動。在2014年一股烏東民間武裝進入馬裡烏波爾市郊活動時,該市民眾組織的民兵還將這股武裝擊退。然而,由於烏克蘭政府對該地區發展的投入乏力,使得該地區經濟復甦乏力,導致近年來馬裡烏波爾市政府和議會中的親俄力量日漸增加。前者普遍認為,馬裡烏波爾已成為俄烏衝突的“人質”,而當地經濟蕭條在相當程度上應歸結於烏克蘭政府的對俄敵視態度。

刻赤海峽事件發生後,馬裡烏波爾政客和民眾的態度更是耐人尋味。曾擔任頓涅茨克州州長、現任馬裡烏波爾市議員的富商謝爾蓋·塔魯塔認為,在烏克蘭無力與俄羅斯對抗的情況下,烏政府宣佈進入戰時狀態的行動只體現了烏總統波羅申科的“政治算計”,對地區安全和發展毫無益處。而據美媒觀察,當地民眾對俄烏衝突的反應也相當平靜,其立場與烏中央政府的態度存在巨大分歧,卻顯然為俄羅斯提供了可乘之機。

如果俄羅斯能適時利用烏東南部地區與中央政府的分歧,利用烏東和俄北高加索地區的交通設施與產業資源(馬裡烏波爾等地與這一地區的經濟聯繫原本就非常密切),向該地區提供經濟和社會援助,當地民眾就可能將進一步與中央政府“離心”,烏東南部地區很可能就此成為烏親西方力量與烏東地區的“緩衝區”,甚至在烏中央政府籌劃對烏東地區發動攻勢時,對烏軍的行動進行干擾和阻撓。由此,俄羅斯便可在未顯著激化與烏克蘭的衝突、也未付出經濟和軍事代價的情況下,大大改善其南部地區的安全態勢。如果俄羅斯能夠在俄烏漫長的陸海邊界推廣這種模式,則北約對其進行封鎖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此外,俄羅斯此舉也可能意在對烏克蘭政府施加壓力,緩解克里米亞半島資源困境。烏克蘭獨立新聞社網站發佈的評論文章認為,近年來克里米亞地區降水稀少,使得該地區的水庫水位已下降超過50%。由於該地區的水質較差,烏克蘭政府又在烏東衝突後斷絕了向半島的供水,當地民眾的生活可能很快會受到缺水的影響。文章認為,俄羅斯封鎖刻赤海峽的行動,或許是對烏克蘭給克里米亞“斷水”的“以牙還牙”,試圖以此向烏克蘭施加壓力,以開放海峽航道換取烏政府恢復向克里米亞供水。一旦俄方的意圖達成,其對克里米亞半島的控制會得到進一步鞏固,也為該地區的未來發展開闢了新前景。(文/馬騏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