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从“豆坦克”到10式,坦克百年之日本坦克图谱


试制一号坦克 : 1925 年初日本陆军批准了陆军技术本部的坦克研制计划。1927 年 3 月,日本研制出“试 制 1 号坦克”,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负责生产,同年 6 月在富士演习场进行了演示。但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该坦克未能达到陆军的要求,因此并没有量产。但这辆初代坦克,为日本坦克工业积累了最初的经验,可以说是日本坦克的源头。

八九式中型坦克 1928年3月28日八九轻战正式立项,由陸軍技術本部第四研究所研发,1929 年研制成功。主炮最初为1门37mm坦克炮,后改为1门90式57mm短管坦克炮;另配备有两挺车载机枪。89 式中型坦克有甲乙两型,甲型装汽油发动机,乙型为柴油发动机。尽管89式中型坦克并不先进,但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风冷式柴油机的坦克。

91式重型坦克 整车装甲板由铆接接成,在车体前部设置了一个小型机枪塔,也在车体尾部设置了一个,前部装甲20mm。全车重量和试制一号坦克一样,共18吨。九一重战采用一颗BMW IV水冷直列6缸汽油引擎提供224马力的动力,公路最大时速25km。由于悬挂设计复杂等问题,九一重战的原型车进行了数项实验后,整个计划就被停掉了。


九五式重型坦克 九一式重战车的后续型,采用多炮塔设计,结合了战争期间德国、意大利坦克的设计元素。主炮塔安装了一门70毫米炮,此外,该战车还具备一门37毫米炮与两挺6.5毫米机枪。发动机使用94式柴油发动机90马力,公路最高时速为45km,最大行进距离220km。于1925年至1930年研制并生产,参加过七七事变与1939年诺门坎战役,九五式重战车总共只造了4辆,战争中没有损失。

九四式超轻型坦克 九四轻装全长3.36m,宽1.62m,高1.63m;重3.45吨。全车装甲由铆接接成,厚度8-12mm不等。这个厚度是非常尴尬的:有时,抗日军队7.92mm口径的中正式步枪就有几率穿透九四轻装,更不要提战间期的37mm反坦克炮了。但由于中国缺乏反坦克武器,九四轻装依旧能像一战中的马克一型坦克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这种坦克俗称“豆坦克”。

九七式超轻型坦克 该车型为94式轻型战车的发展型,有更好的抗弹造型,并换装了柴油发动机,提高了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改进是97式轻型战车安装了94式37毫米战车炮,具备了相当强的反战车能力,尤其是后期的97式轻型战车还安装了1式37毫米战车炮,反战车火力比日军95式轻战车还强,此型骑兵战车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发挥了巨大威力,但战争后期97式轻型战车则完全无法与美军的新式中型坦克抗衡。


95式轻型坦克 为代替89式中型坦克,1933年7月,日本陆军技术部开始设计,由三菱制作所试制,1935年正式服役,由于这一年是日本皇纪2595年,所以定名为95式轻战车。其中有一种生产数量很少的型号叫做“北满型”的95式轻型坦克仅用来装备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北部的关东军战车部队。

九八式轻型坦克 98式轻战车的火炮为100式37mm战车炮,这种炮是把按照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制造的94式37mm战车炮 进行了扩大炮膛容量,加长炮管的改进,可以发射发射药量更大,弹头更长更重的炮弹,因此穿甲能力提高不少。此型轻战车采用了新的合金装甲,可以部分采用焊接工艺制造,而且装甲厚度比95式轻战车有加强,但这型装甲成本太高,所以98式轻战车产量很小,战争期间总共装备113辆。

九七式中型坦克 “97式中战车”,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名且发挥作用最大的战车,机动力强,可靠性高。战斗全重 15t,有 4 名乘员,装 1 57mm 短身管火炮,装甲厚度一般为25mm。采用风冷柴油机、不对称炮塔、铆接结构装甲车体和炮塔、无线电台的框形天线、主动轮在前。97 式中型坦克是二战期间日本生产量最多的坦克,总数达 1 500 辆。


97 式改中型坦克 1940 年,三菱重工为 97 式中型坦克换装了新型炮塔和 47mm 长身管火炮,研制出 97 式改中型坦克。97 式改中型坦克复杂地形的机动能力强,射击准确迅速,加上采取合理的战术,对美军坦克构成了较大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就是缴获的 97 式改中型坦克,后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称号。

二式轻型坦克 二式轻型坦克是二战期间由日本帝国陆军所开发的轻型坦克,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8式轻战车的改进型,在减轻了重量的情况下,还提高了所有的性能,不过数量稀少,也没有派驻过战场 。

三式轻型坦克 三式轻型坦克,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95式坦克基础上改进的最后一款量产的轻型坦克。该坦克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换装了97式57毫米火炮。与95式轻型坦克相比,多了1名乘员。这型战车的研发是因1942-1943年间日本没发展过新坦克。

四式轻型坦克 四式轻战车为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制造的轻战车。四式轻型坦克由三菱重工公司在九五式轻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总计生产约100辆。装备57毫米战车炮1门,九七式车载7.7毫米机关枪1挺。

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中型坦克是日军为准备“本土决战”,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天皇在位年代2601年的后1位数字。是以九七式中战车改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量产的中型战车。主要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7改的改型,是向战车对战方向过渡的型号,机动性与防御力比97改有较大提高。


三式中型坦克 三式中战车Chi-Nu是日军第一型主要任务是进行战车对战的中战车,也是日本于二战末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战车。装备三式2型38倍径75毫米战车炮1门 备弹70发,九七式车载重机枪1挺 备弹3670发。到战争结束时共服役160辆,全部驻守本土,战争中没有实战记录。

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战车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发的中型坦克(日文:中战车),这是全新设计和以坦克大决战为主的新式坦克。主要用途是战车对战,性能比美军M4中型坦克优越的多,但发展的太晚,战争结束前只完工了6辆,另有2辆准备装150毫米榴弹炮与150毫米加农炮的改型在产,没有实战记录,4式中战车基本代表了日军战时中战车的最高技术水平。不过四式中战车与1式/3式中战车都可视为97改中战车的变型。

五式中型坦克 五式中战车被美军所缴获、尚未完成的五式战车样车是旧日本陆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所研制的一种中型坦克,其比当时日本拥有的最先进中战车——四式中战车来的更重型、战斗力更强。 主要用途是战车对战,但仍特别注重伴随掩护步兵的性能,这种中战车与97式中战车虽有瓜葛,但在理论上基本属于全新发展,战争中只有样车。


61 式主战坦克 日本陆上自卫队成立后,使用的都是美制坦克。但是,这些坦克并不适合日本人的身材,比如开舱驾驶时脚够不着踏板而只得站着操纵坦克。于是日本在 1955 年决定以美国 M47/48 坦克为原型进行仿制,1961年定型生产。61 式坦克的主要武器是 1门 90mm 线膛炮,炮口的 T 字形消烟装置是其明显标志。最大速度为 45km/h。在性能上可与当时的苏制 T-54/55 坦克相匹敌

74式主战坦克 1974 年,日本的第二代坦克74式主战坦克定型,并于次年装备部队。在火力上,使用 105mm 线膛炮及铸造炮塔。火控装置使用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装有红外夜视瞄准装置,夜间有效视距可达 1200m。装甲防护方面使用了高锰、镍、铬合金材料,车体前部装甲最厚处达 110mm。74 式坦克的总生产量为 873 辆,至今仍在陆上自卫队服役。

74式主战坦克,性能还可以,标准的二代主战坦克 ,但日本的后勤保障确实很给力。

90式主战坦克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防卫厅开始研制新型主战坦克以满足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需求。起初被称为TK-X主战坦克,第一批样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研制,之后,定型为90式主战坦克,1992年生产出第一批定型坦克。采用德国L44 型 120mm 滑膛炮;以及复合装甲。1,120千瓦 的大功率柴油机,最大速度70公里/小时。90 式坦克整体性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10式坦克 10式坦克是为服务于日本新的国家和军事战略,以及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研制的。综合来看,10式坦克较日本之前的主战坦克而言,在外形、内部结构、火力、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上都有了明显进步,其信息化程度更接近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而其“轻量化”设计理念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未来发展和运用坦克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