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從“豆坦克”到10式,坦克百年之日本坦克圖譜


試製一號坦克 : 1925 年初日本陸軍批准了陸軍技術本部的坦克研製計劃。1927 年 3 月,日本研製出“試 制 1 號坦克”,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負責生產,同年 6 月在富士演習場進行了演示。但在設計製造的過程中,該坦克未能達到陸軍的要求,因此並沒有量產。但這輛初代坦克,為日本坦克工業積累了最初的經驗,可以說是日本坦克的源頭。

八九式中型坦克 1928年3月28日八九輕戰正式立項,由陸軍技術本部第四研究所研發,1929 年研製成功。主炮最初為1門37mm坦克炮,後改為1門90式57mm短管坦克炮;另配備有兩挺車載機槍。89 式中型坦克有甲乙兩型,甲型裝汽油發動機,乙型為柴油發動機。儘管89式中型坦克並不先進,但卻是世界上最早採用風冷式柴油機的坦克。

91式重型坦克 整車裝甲板由鉚接接成,在車體前部設置了一個小型機槍塔,也在車體尾部設置了一個,前部裝甲20mm。全車重量和試製一號坦克一樣,共18噸。九一重戰採用一顆BMW IV水冷直列6缸汽油引擎提供224馬力的動力,公路最大時速25km。由於懸掛設計複雜等問題,九一重戰的原型車進行了數項實驗後,整個計劃就被停掉了。


九五式重型坦克 九一式重戰車的後續型,採用多炮塔設計,結合了戰爭期間德國、意大利坦克的設計元素。主炮塔安裝了一門70毫米炮,此外,該戰車還具備一門37毫米炮與兩挺6.5毫米機槍。發動機使用94式柴油發動機9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為45km,最大行進距離220km。於1925年至1930年研製並生產,參加過七七事變與1939年諾門坎戰役,九五式重戰車總共只造了4輛,戰爭中沒有損失。

九四式超輕型坦克 九四輕裝全長3.36m,寬1.62m,高1.63m;重3.45噸。全車裝甲由鉚接接成,厚度8-12mm不等。這個厚度是非常尷尬的:有時,抗日軍隊7.92mm口徑的中正式步槍就有幾率穿透九四輕裝,更不要提戰間期的37mm反坦克炮了。但由於中國缺乏反坦克武器,九四輕裝依舊能像一戰中的馬克一型坦克般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這種坦克俗稱“豆坦克”。

九七式超輕型坦克 該車型為94式輕型戰車的發展型,有更好的抗彈造型,並換裝了柴油發動機,提高了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改進是97式輕型戰車安裝了94式37毫米戰車炮,具備了相當強的反戰車能力,尤其是後期的97式輕型戰車還安裝了1式37毫米戰車炮,反戰車火力比日軍95式輕戰車還強,此型騎兵戰車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也發揮了巨大威力,但戰爭後期97式輕型戰車則完全無法與美軍的新式中型坦克抗衡。


95式輕型坦克 為代替89式中型坦克,1933年7月,日本陸軍技術部開始設計,由三菱製作所試製,1935年正式服役,由於這一年是日本皇紀2595年,所以定名為95式輕戰車。其中有一種生產數量很少的型號叫做“北滿型”的95式輕型坦克僅用來裝備侵佔我國東北地區北部的關東軍戰車部隊。

九八式輕型坦克 98式輕戰車的火炮為100式37mm戰車炮,這種炮是把按照KWK36型37mm反坦克炮製造的94式37mm戰車炮 進行了擴大炮膛容量,加長炮管的改進,可以發射發射藥量更大,彈頭更長更重的炮彈,因此穿甲能力提高不少。此型輕戰車採用了新的合金裝甲,可以部分採用焊接工藝製造,而且裝甲厚度比95式輕戰車有加強,但這型裝甲成本太高,所以98式輕戰車產量很小,戰爭期間總共裝備113輛。

九七式中型坦克 “97式中戰車”,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有名且發揮作用最大的戰車,機動力強,可靠性高。戰鬥全重 15t,有 4 名乘員,裝 1 57mm 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採用風冷柴油機、不對稱炮塔、鉚接結構裝甲車體和炮塔、無線電臺的框形天線、主動輪在前。97 式中型坦克是二戰期間日本生產量最多的坦克,總數達 1 500 輛。


97 式改中型坦克 1940 年,三菱重工為 97 式中型坦克換裝了新型炮塔和 47mm 長身管火炮,研製出 97 式改中型坦克。97 式改中型坦克複雜地形的機動能力強,射擊準確迅速,加上採取合理的戰術,對美軍坦克構成了較大威脅。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 97 式改中型坦克,後在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稱號。

二式輕型坦克 二式輕型坦克是二戰期間由日本帝國陸軍所開發的輕型坦克,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98式輕戰車的改進型,在減輕了重量的情況下,還提高了所有的性能,不過數量稀少,也沒有派駐過戰場 。

三式輕型坦克 三式輕型坦克,是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95式坦克基礎上改進的最後一款量產的輕型坦克。該坦克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換裝了97式57毫米火炮。與95式輕型坦克相比,多了1名乘員。這型戰車的研發是因1942-1943年間日本沒發展過新坦克。

四式輕型坦克 四式輕戰車為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製造的輕戰車。四式輕型坦克由三菱重工公司在九五式輕型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總計生產約100輛。裝備57毫米戰車炮1門,九七式車載7.7毫米機關槍1挺。

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中型坦克是日軍為準備“本土決戰”,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天皇在位年代2601年的後1位數字。是以九七式中戰車改良在太平洋戰爭後期量產的中型戰車。主要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97改的改型,是向戰車對戰方向過渡的型號,機動性與防禦力比97改有較大提高。


三式中型坦克 三式中戰車Chi-Nu是日軍第一型主要任務是進行戰車對戰的中戰車,也是日本於二戰末期最後一款量產的中型戰車。裝備三式2型38倍徑75毫米戰車炮1門 備彈70發,九七式車載重機槍1挺 備彈3670發。到戰爭結束時共服役160輛,全部駐守本土,戰爭中沒有實戰記錄。

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戰車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研發的中型坦克(日文:中戰車),這是全新設計和以坦克大決戰為主的新式坦克。主要用途是戰車對戰,性能比美軍M4中型坦克優越的多,但發展的太晚,戰爭結束前只完工了6輛,另有2輛準備裝150毫米榴彈炮與150毫米加農炮的改型在產,沒有實戰記錄,4式中戰車基本代表了日軍戰時中戰車的最高技術水平。不過四式中戰車與1式/3式中戰車都可視為97改中戰車的變型。

五式中型坦克 五式中戰車被美軍所繳獲、尚未完成的五式戰車樣車是舊日本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所研製的一種中型坦克,其比當時日本擁有的最先進中戰車——四式中戰車來的更重型、戰鬥力更強。 主要用途是戰車對戰,但仍特別注重伴隨掩護步兵的性能,這種中戰車與97式中戰車雖有瓜葛,但在理論上基本屬於全新發展,戰爭中只有樣車。


61 式主戰坦克 日本陸上自衛隊成立後,使用的都是美製坦克。但是,這些坦克並不適合日本人的身材,比如開艙駕駛時腳夠不著踏板而只得站著操縱坦克。於是日本在 1955 年決定以美國 M47/48 坦克為原型進行仿製,1961年定型生產。61 式坦克的主要武器是 1門 90mm 線膛炮,炮口的 T 字形消煙裝置是其明顯標誌。最大速度為 45km/h。在性能上可與當時的蘇制 T-54/55 坦克相匹敵

74式主戰坦克 1974 年,日本的第二代坦克74式主戰坦克定型,並於次年裝備部隊。在火力上,使用 105mm 線膛炮及鑄造炮塔。火控裝置使用激光測距儀和彈道計算機,裝有紅外夜視瞄準裝置,夜間有效視距可達 1200m。裝甲防護方面使用了高錳、鎳、鉻合金材料,車體前部裝甲最厚處達 110mm。74 式坦克的總生產量為 873 輛,至今仍在陸上自衛隊服役。

74式主戰坦克,性能還可以,標準的二代主戰坦克 ,但日本的後勤保障確實很給力。

90式主戰坦克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防衛廳開始研製新型主戰坦克以滿足日本陸上自衛隊的需求。起初被稱為TK-X主戰坦克,第一批樣車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完成研製,之後,定型為90式主戰坦克,1992年生產出第一批定型坦克。採用德國L44 型 120mm 滑膛炮;以及複合裝甲。1,120千瓦 的大功率柴油機,最大速度70公里/小時。90 式坦克整體性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10式坦克 10式坦克是為服務於日本新的國家和軍事戰略,以及適應信息化戰爭的需要研製的。綜合來看,10式坦克較日本之前的主戰坦克而言,在外形、內部結構、火力、防護能力和機動能力上都有了明顯進步,其信息化程度更接近於信息化戰爭的要求,而其“輕量化”設計理念也從側面反映了日本未來發展和運用坦克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