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村宛如迷宮600年無人敢盜 入選“中國十佳古村”卻少有人知


位於湖南會同縣高椅古鄉境內的高椅古村,是湖南省境內一處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村落。村內現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清代的古建築104棟,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館”,併入選了“中國十佳古村”排行榜。

高椅古村座落在巫水河岸,因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而得名,村口的碼頭曾是數百年來販運煙土的著名水陸交通樞紐。古村現有居民2205人,其中85%為楊姓侗族人口,據說是南宋誥封“威遠侯”楊再思的後裔。

村內古民居依山而建,灰牆青瓦此起彼伏。值得一提的是,古村地形極為複雜,建築以五通廟為中心呈梅花狀分佈,將村落分為五個自然村莊,縱橫交錯的街巷按八卦陣佈局,宛如迷宮,因此600年來古村從未受過土匪、竊賊的騷擾和盜竊。

古村最大的建築特色是二層穿鬥式木質樓房。這些明代古樓以高大馬頭牆圍閉,數百年來乾燥不潮,牆上僅開小窗,外人無法強行進入,具有極好的防風防火防盜功能,近百年來,高椅古村尚沒有一起因失火殃及四鄰的案例。

古村裡既有木結構的普通民居,也不乏高牆深院的大戶人家。建於清同治年間的“月光樓”,因房主曾在國外求學,返鄉後將老屋改建成“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其窗戶上不但裝飾有精美的泥塑、木雕,窗戶兩側還繪有栩栩如生的草木彩繪壁畫。

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古村第一宅”是高椅古村現存最早的一棟古民居。門窗隔扇龍騰鳳舞,圖案各異,木窗上至今可見一幅對聯字跡:“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內金釵十二行”。此聯原寫於紙上,歷經百年風蝕,紙已脫落,而墨汁竟滲入到木窗內。


以前古官道從村裡穿過,一些趕路的行人經常在村中歇腳。始建於明正統二年的涼亭橋,是村民和行人歇息納涼的場所,據專家考證,這座罕見的斗拱官式建築是江南諸省中僅存的一座官式涼亭。

開鑿於清嘉慶末年的“紅黑魚池”是村中的一處蓄水池,與整個村落的排水系統相通,能夠起到消防取水的功能,池中間一條過道將其分成兩部分,因分別飼養金魚和青魚而取名“紅黑魚池”。數百年來古村因交通不便,長期與世隔絕,古建築原貌才得以完整保存,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