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德國克虜伯大炮是怎麼發射的?

29號青年


有關近代軍事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清末時代進入中國的克虜伯火炮,種類非常多,但是發射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下面根據歷史上北洋海防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操作規程,以其中的要塞炮為例,做個簡要的說明:

第一步:開炮閂

(克虜伯火炮炮閂打開時的狀態。左側拽出的物體就是炮閂,可以留意在炮閂上有一處圓形的內凹,那裡就是火門,發火管就從那裡裝入)

眾所周知,克虜伯大炮採用的是橫楔式炮閂,是從火炮尾部的側面開合。用專用的開閂扳手套到炮閂外表面的轉閂螺桿頭上進行旋轉,炮閂會慢慢移出,等限位鐵鏈拉直(一頭掛在炮閂外表面,一頭掛在炮身上),開炮閂就告完成。


第二步:察看炮閂、炮膛,裝引火

主要是檢查炮閂體上有沒有汙垢,炮閂中的拉火管中有沒有汙垢,炮閂上的氣密部件(鋼圈、鋼底)是否牢固,有沒有傷損,炮膛有沒有燒蝕痕跡等等。如有,必須立即處理。

在檢查完畢後,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裝引火,也就是發火管。前面有朋友說克虜伯大炮點火是靠藥捻子,那純屬扯。克虜伯要塞炮所用的引火管稱為螺絲拉火,屬於摩擦點火裝置,從炮閂後部的火門管擰入,露出一個銅絲圈(發火管內安裝有火藥,中間穿入一根銅絲,銅絲在管外彎成一個圓圈)。


第三步:裝彈

克虜伯大口徑要塞炮的炮彈為彈藥分裝式,即彈頭和發射藥包分開,裝填時的順序是先裝彈頭,後裝藥包。除此之外,在裝彈之前,要需要先往炮尾裡套上一個稱為子藥筒的特殊部件。據此大致的次序是:

(炮尾後方,與白色的炮身顏色不一的那個大套筒就是子藥筒)

(子藥筒全貌。裝彈前要把這個套筒先塞進炮尾)

1、將子藥筒塞進炮尾。所謂的子藥筒,實際上就是一個鋼套筒。因為克虜伯大炮的炮閂是橫楔式,當炮閂往一側轉出打開後,炮尾的另一側就露出一個大缺口,另外克虜伯大炮炮尾的內徑要大於炮膛內徑。如果直接往裡面懟彈頭,因為炮尾內空間大,彈頭在裡面就會咣噹,甚至擦著、碰著,所以要先塞一個內徑和彈頭直徑相配合的套筒進去,作為裝彈藥的限位“軌道”。

(克虜伯運彈車三視圖)

2、將彈頭裝入炮膛。大口徑要塞炮的彈頭重量很大,動輒上百斤,會配有專用的運彈裝置,即運彈車或運彈盤(類似小擔架造型,底部帶有輪子的稱為運彈車,沒有輪子的,用兩人一前一後抬著的,叫作運彈盤)。

(裝上運彈車上的彈頭被炮架上的吊杆移動到炮尾的情景)

(克虜伯火炮炮尾的兩隻“鹿角”。鹿角上有兩道彎,靠裡的一道用來掛住子藥筒上的掛鉤,靠外的一道用來掛住運彈車的掛環)

彈頭裝在運彈裝置上運到火炮後方之後,會用火炮炮架上的專用吊臂將彈頭連同運彈裝置一起吊起,移送到炮尾。再將運彈裝置的一端固定到炮尾後(克虜伯大炮炮尾裝彈口左右有兩個外形像鹿角一樣的掛鉤,子藥筒、運彈裝置上有對應的掛鉤和套環,可以套在上面固定)。然後用專門的送彈杆將裝在運彈裝置上的彈頭用力推入炮膛,以感覺到彈頭卡到膛線為準。(為了方便裝彈,運彈車/運彈盤的表面會塗抹一層肥皂或凡士林)

(克虜伯火炮專用的發射藥包皮筒)

3、將藥包裝入炮膛。發射藥裝在專用的皮筒裡運到炮尾,而後把皮筒上的蓋子取下,用專用的送藥杆把筒裡的藥包用力推進炮膛(發射藥包裝填時不能推得太靠裡,尤其是不能緊貼到前面的彈頭)。


第四步:關炮閂

彈頭、藥包安裝完畢後,將之前裝在炮尾的子藥筒、運彈裝置全部撤走,而後用專用扳手轉動炮閂上的轉閂螺栓,使炮閂重新關合就位。

當以上各步驟完成後,炮架上的其他炮手撤離,各種無關雜物移除,炮長站到護身板(克虜伯要塞炮的炮尾部,通常有一面類似盾牌一樣的鋼板構造)後方,手裡牽一根拉火繩(繩子的一頭連接在炮閂火門外露出的引火管銅圈上),做好瞄準、發射準備。


第五步:瞄準

根據測距手測得的目標距離,按照炮長口令,俯仰手根據炮表,轉動火炮側面的俯仰轉輪,對應調整火炮的仰角。

(炮長站在護身板後方,手牽拉火繩,眼睛看著炮尾上的表尺進行瞄準)

(克虜伯火炮上的瞄準裝置。炮耳前方可以看到兩根尖銳的準星,在炮尾附近可以看到兩個用於安裝表尺的基座)

此後,炮長開始瞄準。克虜伯要塞炮上的瞄準裝置,類似於步槍。在火炮炮耳軸附近的炮管上方,左右各有一根準星。在火炮炮尾左右,左右各安裝有一根表尺。炮長瞄準時,以表尺頂端的缺口對準準星頂部的尖端,再瞄準目標,三點一線。作為配合,根據炮長的口令,橫移手在炮尾轉動火炮的移動裝置,調整火炮的轉向角度。


第六步、發射

在所有工作完成,瞄準完畢後,炮長用力拽發火繩,引火管內的那根銅絲會被拽出,在銅絲拽出的過程中,摩擦發火。引火管內即向炮膛方向竄出火焰,點燃前方的發射藥包,發射藥包劇烈燃燒後產生高壓氣體,將火炮推出炮膛。

之所以炮長要站到一塊鐵板後方,主要是怕拉火時引火管會向後躥火傷人。


上述,就是克虜伯火炮發射的簡單步驟。各位朋友如果有興趣瞭解更多更細節的問題,可以繼續交流。


海研會


以胡裡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為例,胡裡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是德國克虜伯兵工廠1893年生產的,每尊炮價約白銀八萬兩,德國海運及保險費(德國至閩江口):4萬兩白銀(以廠價的25%計)二次搬運費(閩江口至胡裡山)15079兩白銀。克虜伯大炮口徑為28生(即280毫米),大炮全炮重量為87噸,膛線84條,炮長13.9米,有效射程19760米,最大射程20km以上,8km內射擊難度較大,最小射程7km.。

該炮共陪有三種五類炮彈:實心鐵彈、穿甲開花彈(AP)與開花爆破彈(He)。其中穿甲開花彈與爆破開花彈又有重裝彈與輕裝彈的區別(主要是發射藥量不同)。採用普通彈頭(輕裝彈)發射時,穿甲開花彈炮口初速600米每秒,開花爆破彈炮口初速650米每秒;採用重裝彈發射時,穿甲開花彈炮口初速為670米每秒,開花爆破彈炮口初速為700米每秒。火炮炮彈藥裝填角度-4°,大炮高低射角0°~30°,設計時為全向360°可發射,後來改造後為東西方向各60°。現存炮彈28生彈頭28顆(其中14顆穿甲爆破彈,14顆開花爆破彈。)。

胡裡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射速每分鐘發射炮彈數量1~2發,按照現在的角度看,該炮使用了類似現代半自動的裝填方式。在裝填火炮時,使用運彈車將炮彈運送至火炮旁,火炮炮座上安裝有提彈機,可以直接將炮彈提上火炮,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人工搬運炮彈的時間,間接提高了火炮射速。

從此在歐洲的克虜伯大炮開始一尊接著一尊地飄揚過海運到中國,成為了中國國防的骨幹中堅,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庚子之役等中國近代的重要戰爭中隨處可見克虜伯大炮的身影。及至到了民國建立,已經在中國的國防戰線上服役了幾十年的克虜伯大炮老當益壯,依然活躍在軍閥大戰、抗日戰爭中,八一三淞滬大戰中,吳淞炮臺上的國軍士兵就是操著克虜伯老炮在抗擊日軍,克虜伯大炮質量之好可見一斑。


礪劍堂


說起克虜伯大炮,想必懂點軍事歷史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它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大家也應該知道它是德國人發明的,而在清朝末年,中國的海防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

大家可能不知道,德國克虜伯公司最初的時候竟然是一個鐵匠鋪,就是幹一些打鐵生意,後來傳到克虜伯手裡後,就創造出來了著名的克虜伯大炮。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訂購了大量的克虜伯大炮,清朝的幾艘戰艦想必大家肯定不陌生,像定遠艦、鎮遠艦都是德國製造的,而艦上的大炮都是克虜伯大炮。

說起克虜伯大炮的發射方式,在當時應該可以說是比較先進的,因為他大部分採用機械動力。我個人認為克虜伯大炮的發射大致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步,將炮彈運往提彈機下方,然後通過提彈機把炮彈提升到裝彈口位置;

第二步,打開炮門,將炮彈推入炮膛中;、

第三步,將藥包放入藥室,關閉炮門與炮尾的鎖緊機構;

第四步,瞄準,拉動繩子,將炮彈發射出去。

現在在廈門胡裡山炮臺至今還保留一門克虜伯大炮,這門290毫米的克虜伯大炮重約87噸,光炮管就達到驚人的11.2米,最大射程更是達到19.76千米,射速是1-2發每分鐘。由於這門大炮巨大而沉重,戰時需要30多個人才能操作。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去廈門看看這門大炮。

我是李哥,專注於歷史揭秘,分享歷史趣聞,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想法,歡迎大家下方評論區留言。


李哥講史




我們先說說這個大炮的構造。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炮管長11.2米、重44噸,仰角可達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彈3000米內可穿透65.8mm的鋼板,每分鐘可發射1—2發炮彈。



克虜伯大炮是清朝後期的主要軍事裝備之一,李鴻章在1871年就購買了328門克虜伯大炮裝備清兵。



清後期的克虜伯大炮與今天的差異不大, 前期的是明代仿紅衣大炮。 炮身只有前開口,炮藥、炮彈全是從清後期前膛塞入。



炮身後部設有火門,火繩,用於點燃引線。



清朝官員試射大炮合照。


小小小守護


清朝光緒,李鴻章從德國購進克虜佰,譯文非常準確大氣,克虜,壯志飢餐胡虜肉,就是想用它成為剋制胡虜的利器,從中可以看出先人的愛國情懷。要比以前的“大將軍”炮更加有氣勢。可惜了,“克虜伯”的好名字,有此利器,還得強國。

現存於夏門胡裡山炮臺的克虜佰大炮,是世界上唯一一門十九世紀最大的海岸巨炮,進入上海吉尼斯之最。製造國德國要用20噸黃金回購。被拒絕。

克虜佰巨炮,口徑28釐米,全長13米,重達60噸。炮車被安置於圓行鐵軌上,能360°無死角炮擊,吊車裝填炮彈,後裝炮彈。拉動皮繩炮閂擊火,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可惜,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沒有發揮它巨大威力,只留下守關將士的血淚。


泉240830234


清朝的克虜伯大炮分艦船炮和海岸炮兩種,是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公司生產的。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鎮遠號、濟遠號都來自德國,而艦身的大炮都來自克虜伯公司。

這裡我們主要說說清朝的海岸克虜伯大炮,海岸炮是指佈置在陸上,主要射擊海上目標的火炮。比較著名的就是廈門的胡裡山炮臺,此炮臺建於光緒年間,配備的克虜伯280毫米大炮總重量達87噸,該炮總長為13.9米,其中炮管長11.2米,最大射程為19.76千米,射速為每分鐘1至2發,威力巨大。大炮通過搖把調整射擊角度,依靠鐵軌移動位置。由於炮體巨大而沉重,在戰時需要30人才能操作,這其中10人負責水平瞄準,10人負責俯仰角瞄準,另外10人則負責搬運和裝填炮彈。



胡裡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曾被鑑定為“世界現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並榮獲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


雨後青山秀


1866年清政府第一個外交使團訪問德國,全面瞭解了克虜伯,187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購買了300多門克虜克大炮,克虜伯公司向清政府提供了軍事教官指導操煉炮法。1888年清政府選派了一批優秀學生前往德國進行軍事炮法培訓,其中就有後來淮軍中的段祺瑞。這以後,克虜伯大炮成為了中國國防的中堅骨幹,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庚子之役等近代重要戰爭中隨處可見克虜伯大炮的身影。

現在在廈門胡裡山炮臺完整地保留著一門280毫米的德國克虜伯大炮,而且還完整保留著28顆與其相配套的克虜克炮彈,參觀時還有詳細的圖片展示大炮的裝配及發射的演示。

清朝時伯虜克大炮的發射要有專門的推車裝上炮彈運送到炮膛前,炮彈送入炮膛後關上炮膛門,在炮尾的燃線上點燃引線後大炮就能發射了。

對於軍事愛好者這個問題能延伸出很多可討論的話題,筆者就沒有其它可多說的了,附張伯虜克大炮的圖片大家鑑賞吧。


陳晨孕育育兒專欄


看過電影《甲午風雲》的人們都知道,一門炮要十幾個人進行操作(克虜伯大炮分為陸地、艦船兩種),此時的引信就是一根藥捻子,點燃炮座後面的火藥,利用火藥推力把彈丸推射出去,炮彈是從前膛裝入。當時的炮彈分為3種,一種叫做實彈,既圓型鐵蛋,專門對付固體目標的。一種叫做散彈,一顆母彈發射出去後變成若干小彈丸,專門對付集中的人群,提高殺傷力。再一種就是可以爆炸的炮彈,利用彈皮四射,殺傷敵人。

只可惜,這樣先進的武器到了清軍的手裡,卻沒發揮出其應有的威力,只能這麼說,炮是好炮,只是清政府腐敗無能罷了。


打開車窗看景色


德國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管長11.2米,重44噸。仰角可達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彈3000米內可穿透65.8mm的鋼板,每分鐘發射一到倆發炮彈。是一尊由克虜伯家族創造出的罐鋼,造出的優良的鋼鐵後膛大炮。

此炮由清朝北洋水師李鴻章1871年從德國購回,之後的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庚子之役,甚至到了抗日戰爭中,八一三淞滬大戰,吳淞炮臺上的國軍還用克虜伯老炮抗擊過日軍,可見克虜伯大炮質量之好。克虜伯這個名字是中國人翻譯過來起的,也曾經是中國海方的代名詞。清北洋海軍,定遠艦(丁汝昌指揮的),鎮遠艦,濟遠艦都裝備了這種炮。

克虜伯大炮是產自德國埃森的克虜伯公司,在19世紀中葉普魯士用這種大炮打敗過奧地利和法國後,克虜伯大炮在世界上是非常有名。

那德國克虜伯大炮是怎麼發射的呢?

流程順序是,先把炮彈運送到提彈機構下方,通過提彈機構把炮彈提升到炮尾裝彈位置。打開炮閂,將炮彈推入炮膛到位,然後在把藥包送入藥室,藥包不能超出身管。關閉炮閂與炮尾鎖緊,將門針沿門藥管插入藥室,把藥包刺破,抽出門針。放入門藥,裝入拉火管,將牛皮套圈與拉火螺絲環連接。然後就能開火了,開火前先瞄準,然後拉動牛皮繩,炮彈就發射出去了。


夏有涼風61


關於克虜伯大炮的發射流程,大家已經描述得很細緻了。這裡講點克虜伯大炮的“花邊新聞”,克虜伯大炮與中國的情緣的關鍵點在於洋務運動和海防倡導人李鴻章。

李鴻章在1871年接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同上大臣後,被德國媒體是成為中國的副國王(Vizekönig),而李鴻章之所以被叫做東方俾斯麥(Bismarck Chinas)則是來自克虜伯公司的奉承。

在面對巨大利益面前,老外拍馬屁的能力也是很強的。在1867年李鴻章派出的代表團前往歐洲,在英法均受冷落的情況下,克虜伯公司的投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ed Krupp)卻好吃好喝好伺候,給代表團留下了深刻印象。緊接著,在1868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普法戰爭中克虜伯大炮的威力讓奧地利、法國軍隊吃盡了苦頭,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歷史也是克虜伯軍工的成名史。因此1871年,中國正式下了一個328門大炮的訂單給克虜伯公司。

德意志統一後克虜伯公司的營業額主要依靠出口,1875年其79%的營業額來自出口,尤其是中日於1874年在琉球問題上衝突後,中國市場對於克虜伯更為重要,因此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尤其注意維護和李鴻章的良好關係。於是就有了1875年當李鴻章被授予獨一無二的文華殿大學士榮譽稱號時,克虜伯不僅如以前一樣給李鴻章寄來最新大炮樣本和保證供應最先進的大炮,更是用了讓李鴻章極為滿意的措辭:東方俾斯麥。

在1877至1896年之間,清朝一共購買了克虜伯公司大炮2000多門,此外還有炮彈、鐵軌等物資,以至於在中國從北至難的岸防上無處不見克虜伯大炮的身影,同時其影響年代也較為深遠,在抗日戰爭中克虜伯大炮依然是國軍的利器。目前,廈門的胡裡山炮臺上的大炮正是當年從德國進口的克虜伯大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