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發貸入選社科院文集案例

農發貸入選社科院文集案例

11月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中國小額信貸聯盟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國小額信貸與普惠金融發展研討會暨《從小額信貸到普惠金融——中國小額信貸發展二十五週年回顧與展望》(以下簡稱為“《回顧與展望》”)紀念文集發佈會”。作為紀念文集作者之一,國內領先的三農金融服務平臺農發貸創始人楊世華應邀出席該發佈會。

農發貸入選社科院文集案例

《回顧與展望》一書全面回顧了中國小額信貸實踐的背景、演化過程和階段性成果,梳理了相關國際經驗的本土化過程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各類小額信貸服務機構在提供農村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和遇到的挑戰,從業機構由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的“一枝獨秀”發展到農民資金互助、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各類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互聯網金融企業競相參與的百花齊放。

作為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代表,農發貸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案例被寫成案例收錄於此書,一同入選實踐案例的還有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微眾銀行以及宜信等機構。

農業供應鏈特色風控 普惠金融又一實踐新路徑

回顧25年發展,小額信貸功能從農村扶貧工具發展成扶持城鄉小微企業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金融手段,其業務內容從單一的小額貸款發展到包括存款、支付、匯兌、保險等綜合性的小微金融服務。但小額信貸和普惠金融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如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仍需加強、農民金融知識缺乏等普遍困境仍然存在。

農發貸入選社科院文集案例

與會學者提出,為了小額信貸和普惠金融事業的健康發展,應以可持續的思想指導小額信貸行業的發展,把握小額信貸的發展趨勢的特點。小額信貸具有雙重價值,即社會目標和金融目標,要防範片面強調補貼式或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傾向,注意普惠金融中逐利與弘義的平衡與統一;小額信貸機構更加專業化,已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競爭性的市場;此外,推動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

其中,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創新和補充,它能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普惠性,有助於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普惠金融體系。

《回顧與展望》一書詳細介紹互聯網金融的代表案例——農發貸供應鏈金融模式,立足於供應鏈,運用金融科技手段,能夠實現低成本的全國重要作物區域的覆蓋,並結合先進有效的風控體系,將更多的資金配置到農村,為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提供一些新思路和實踐路徑。

農發貸入選社科院文集案例

據農發貸聯合創始人兼CEO楊世華介紹,農發貸有一支長年深扎一線的專業團隊,上門對農業供應鏈大數據中篩選出來的優質經銷商、零售店、農場、規模種植戶等小微金融借款主體,進行全面細緻的現場調查,包括歷年的經驗情況、銷售情況、財務數據、為人口碑、負債情況,精確地獲取農戶的用戶畫像。並對數據進行上下游的交叉驗證,形成必要的上下游擔保關係。這樣極大地提高了風控安全,也真正服務到了需要金融支持的新型農業生產主體。

在研討會上,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所教授汪小亞認為,金融科技的運用要深入產業鏈,才能減輕農民的融資成本。她評價,農發貸的供應鏈金融模式能瞭解不同種植種類的農戶的借款週期,制定靈活的借款週期,最大程度避免資金限制,實實在在降低了農民的融資成本,值得鼓勵。

創新金融 服務新型農業生產主體

會上,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三農處代表介紹,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以及國家政策對三農金融的扶持情況。同時也指出,目前逐漸規模化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額度在10萬~200萬之間的這部分群體,他們的資金需求還得不到滿足。


農發貸入選社科院文集案例


楊世華認為,伴隨著國家大力鼓勵農業現代化、土地流轉提速,產生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的新型生產主體,他們通過投入技術、資本支持進行農業生產模式革新。但目前中國農村地區徵信缺失,普遍缺乏抵押物,他們無法通過資產抵押或信用貸款等方式,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當前整個農業至少面臨3萬億的金融缺口。

農發貸一直聚焦農業種植的細分領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群體一直是平臺服務的主要對象。目前,農發貸與全國100多家的優秀農藥、化肥、種子、農機企業合作,建立供應鏈大數據,精準獲取客戶信息。一方面,通過金融的介入,可幫助農資經銷商解決長年的賒銷難題,盤活資金,用於擴大規模;一方面,可為種植戶解決生產資金問題,通過受託支付方式從農資經銷商獲得所需農資,此外平臺還為種植戶推薦穩定收購商,解決其農產品銷售。

楊世華認為,從我國鄉村的歷史變革及發展中,不難看出我國農村經濟建設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作為農村經濟重要支撐的農村金融也將迎來發展契機。而這也為三農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和條件。 農發貸的金融創新模式,可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普惠性,可對傳統金融進行有效的補充。

從2015年上線至今,農發貸累計借貸資金超過90億元,覆蓋全國27個省及自治區、4000多萬畝耕地面積,服務上萬名農資經銷商、規模種植戶,帶動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鏈、規模化種植產業等產值超過300億元,為農業生產主體提供資金保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動力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