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

夜刀神丿十帅


1、中兴事件的沉重代价

关键的命门千万不能被别人攥在手里。今年的中兴禁运事件,再次敲响国内高端芯片自主可控的警钟,中兴零部件库存能够维持一个月左右的生产,产线上有许多软件工具和测量仪表来自美国公司,禁令制裁使公司立即进入休克状态。6月7日最终达成协议,根据新协议,中兴通讯必须向美国政府支付10亿美元罚款,并在商务部将中兴通讯从被拒人员名单中删除之前,另行拨付4亿美元的代管资金(如果再次违规,将没收托管资金)。加上中兴通讯已根据2017年3月和解协议向美国政府支付的8.92亿美元罚金,中兴通讯因禁运事件向美国政府缴纳的罚金将高达22.9亿美元(约合146亿元人民币),在十年期内发生额外违规,随时禁令将被启动。

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每年要花2000亿美元进口

众所周知半导体是电子产品的基石,被誉为“工业粮食”。从手机到组成超级计算机的服务器都需要半导体,中国对半导体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但自主生产的半导体仅占市场的16%,每年进口总额超过了石油进口的总额,可以说是除能源危机的第二大危机和最紧缺资源。

特别是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尖端行业,迫切需要自己的半导体。

以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为例,2016半导体材料市场总计443亿美元,但中国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不足1/3,国内产能全球占比不及4%,且主要供应中低端前道材料以及部分后道材料,目前从零开始打造本土芯片产业,最好的产品仍落后美国一两代。

3、这里普及下当年日本半导体半世纪的兴衰浮沉

日本索尼公司官网上至今都挂着这样一段历史,公司创始人之一井深大1952年在美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调查旅行,期间听说了西方电器公司(WE)有意转让晶体管专利,但代价高达25000美元,这相当于日本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索尼前身)总资产的10%,尽管心生向往,但井深大最终带着遗憾回国。索尼的另一创始人盛田绍夫后来于1953年赴美谈判,最终拿下了这项技术。

但他们并没有采纳WE的建议——将晶体管用做助听器,而是摸索出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1955年,索尼研制出全球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59年索尼收音机销售额达250万美元。

到196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继续追赶美国。当时日本政府以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为产业的起步“保驾护航”。但外资开始“叩响”大门,终于在1968年,美国德州仪器以合资的模式进入日本市场,但得遵守严苛的技术转让等限制。

当时日本国内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国产化比率只有20%,美国的反制措施让日本半导体产业意识到自身的被动。IBM在1970年宣布将在其新推出的大型计算机中使用半导体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开始替代磁芯,另外美国拒绝向日本提供IC集成电路,使日本电子计算器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繁盛时期的80%跌至了1974年的27%。

由此日本开始以“举国之力”来进行自主研发,一个官产学研发项目彻底改变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地位。这个项目就是日本通商产业省(经济产业省前身)发起成立的VLSI共同研究所(超LSI技术研究组合),“打造未来计算机必不可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口号显示了日本的巨大野心。

日本通产省将市场中的各大竞争对手(富士通、日立、三菱电机、东芝和NEC)的研发人员集结起来,总计投入700亿日元,政府出资290亿日元(几乎相当于当时通产省补贴支出的一半)。

1970年代日本对美国等外部的关键制程设备和生产原料依赖率达到80%,而到1980年代初,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国产化率达到了70%以上,为日后超越美国成为半导体业霸主奠定了基础。

由此日本半导体业开启了“黄金时代”,全球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1980年投入市场的64K DRAM为例,1981年日立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占40%的份额;第二位是富士通,占20%,NEC占9%。之后NEC主导了256K时代,东芝主导了1MB时代。到1986年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全球DRAM的市占率达到了80%,超越了美国。

这一时期的日本产业发展主要靠出口,1970-1985年的15年间日本该产业的产值增加了5倍,出口增加了11倍。但1980年代后期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一定程度上阻碍行业发展,最终以“日美半导体协定”了结。协定内容主要包括改善日本市场的准入和终止倾销。美国加快推进研发,成功夺回宝座。到1993年,美国半导体公司的世界份额重回世界第一,并保持至今。

4、可以说集成电路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有国家主导的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已进入运作中,首轮超过1000亿美元,截至2016年9月,在CICIIF批准的100亿美元基金中,约60%投向了芯片制造,27%投向芯片设计,8%投向封装与测试,3%投向设备,物料投资则占比为2%。从十三五期间最重要政策目标看,2020年国内核心基础零组件与关键基础材料自给率达40%,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70%。

我是跑赢大盘的王者,欢迎大家热评,如果对您的交易有帮助,认可我的回答,点赞并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跑赢大盘的王者


多大的代价才叫“不惜一切代价”?

我觉得到目前为止,现在所有的手段都还没有到“不惜一切代价”的地步,毕竟当年不惜一切代价搞两弹一星才是称得上举全国之力。但是如果真的是到了那个地步,让全国人勒紧裤腰带搞芯片,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危险的,至少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办法像当年那么折腾了。

所以,以现在中国的国力,根本就到不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地步。

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已经不少了,但是依然不够,应该加钱。

国家早就已经把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并且从2006年-2020年,一共要投入1000亿元以上的研发基金。

1000亿,看起来还是不少的,但是不要忘了,这是十多年的研发投入,而且不是给芯片一家的。

而实际上芯片的投入可远远不是者1000亿人民币能够打发的。仅仅是台积电刚刚宣布要研发5nm芯片技术,就要投资超过250亿美元,所以这1000亿人民币还是不够用的。还是需要进一步加钱。

发展芯片是必然的,好处也很多。

目前中国每年花在进口芯片的钱超过了2000亿美元,当然了,这2000亿美元不是说白白花出去、听不见响的,也是买到了东西的。但是这样的数目已经是很惊人了。而且芯片这种东西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意思就是说,中国生产2000亿美元的衣服,那么最终只能够挣100亿美元,而外国生产2000亿美元的芯片,却可以赚500亿美元。这么赚钱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自己生产、养活我们的高科技人才,却要让外国人生产、让他们赚钱呢?所以说发展芯片是必然的。

同时,发展自己的芯片,也会让上游企业发展起来,比如说材料、高精密仪器等企业,并且让下游企业,比如说手机、电脑等厂商,拥有更多的议价权。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对于消费者也是利好消息。

国家投资总量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投资。

国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能够乱花的。所以如何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的力量,让这笔钱花的值当,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比如说,把所有的投资一股脑的就扔给科研机构,那么可能效果就不那么好,毕竟科研机构自己没法筹集资金,也没法做产品、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如果可以把这个投资变成减免的税费,或者科技补贴,那么无疑就可以让更多的企业爆发出更大的积极性,而企业的话他们可以更方便地融资、让科研成果更快变成产品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一块钱的国家投入,可能后面就会变成10块钱的总投入,这样的才会更加有效率。


SilentTurbine


芯片产业是科技产业中最核心的产业,很多国家其实都想能够在其中有所建树,但是,现在最大的两个芯片制造商,一个叫英特尔,一个叫高通,全球几乎大部分的PC和手机芯片都是他们生产的。而且,这片市场是相当巨大的。

如果真的要发展芯片产业,不管是手机芯片还是PC芯片,都会和这两家公司形成正面的竞争。

为什么要自研芯片呢

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苹果很多都是在中国组装的,但是,中国却并没有赚到苹果多少钱,因为其中的核心技术都不是中国的。

因此,就好像中兴一样,美国一纸禁令,就可以让中兴面临关门的风险。而且中兴的用户也会人心惶惶,害怕自己曾经购买的中兴产品在未来得不到维护。

这些所有的问题都在于,中国没有芯片,也没有能够有左右芯片的能力。因此,中国需要小小的芯片,即使不自研芯片,也就能够在芯片领域有说话的分量。

不是不可以发展芯片产业,只是不能不惜一切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一块小小的芯片背后,也是有非常多的技术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如果中国要发展芯片行业,要么得到这些技术和原材料供应商的支持,要么自己干。

能得到支持那是最好的,就好像华为一样,麒麟的芯片就使用的英国ARM公司的架构和GPU,当然,现在麒麟也开始使用自研的GPU了。这样,就避免了自己再去做很多重复的事情,浪费很多财力和人力,最后得到的结果还不一定好。

而如果得不到支持,那还要走这条路,差不多就需要不惜一切的决心了。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时间,最后得到一个可能还没有别人好的产品。

如果是一个国家这么做,造成的就是国家在芯片领域投入加大,其他领域减少,如果成功自然好说,如果不成功,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一个公司这么做,那么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和贾跃亭现在的处境差不多。

怎么发展芯片才是相对不那么危险呢?

一步一步来,海思麒麟的路其实国内的芯片企业都可以借鉴。

我们从产品入手,我们有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为我们的产品配套相应的芯片。如果没有产品,我们就联合国内的相关产品制造企业,一起来做。

不要一次性什么都自己做了,一步一步来,先使用别人的技术,然后在升级换代的时候,慢慢的通过自研来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升级替换。

中国的电子产品非常的多,是电子产品的出口大国,但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很多确不是中国自己的。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产品中,一步一步的进行自研。这样,就能够避免受制于外国了。


会技术的葛大爷


再不长点“芯”,我们就安全了吗?赚钱难吧?那大家还不惜一切代价去赚钱。为得是什么,活的有尊严。

15年的时候,中国的半导体市场份额就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集成电路进口超过原油进口;至今,已经连续三年都是远超原油进口。

芯片高达九成需要进口,而芯片对于产品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

要是大家都打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租不如借的态度的,那么中兴事件就会成为日后的家常便饭。

发展集成电路得有:

一、产业基础(技术还得不一般)

二、钱是无底洞地狠砸。(都是百亿为单位)

三、大批大批的技术人员。

四、集聚效应(不能单干)

这么看来就是得有当初“全民投身炼铁造钢”的精神和勇气一心一意地为了中国芯,但最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

这一点上吴敬琏教授说得没错,风险何其之大,中国钱是很多,但是人更多。但是当初,原子弹难吧,危险吧,上月球难吧,都上天了……

但是我们还是成功了,所以重点不是有多危险,而是取决于国家的态度。只要表态:造!

那么肯定大家都会上,但肯定不是说一定得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代价”说的是态度,而实际是在调控好各方面,创造合理的环境让其好好发展。

不然的话,等到中国芯都被别个握在手中。岂不更危险?


镁客网


我是台湾人,从事半导体行业将近30年,做的是半导体行业中最稳定,利润最高的光学元件,ccd,cmos,dsp,公司开过dsp芯片,对半导体行业算是有些了解,个人的意见,消费型芯片不需要用国家之力进行投资,因为消费型芯片是全然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产物,国家意志无法主导全世界的消费需求模式,但是半导体制造设备,材料,光学元器件这些如果没有国家主导,民间是做不出来的,特别很多人知道光学元件的重要性,只要是与光学有关就是德国与日本的天下,电子光学元件更几乎是日本的天下,未来机器视觉绝对是人工智能的重中之重,没有自主研发的光学元件非常严重,而光学产品进入门槛极高,比CPU,GPU,操作系统难度大多了,至于一般消费型芯片,让民间华为,小米,OPPO,vivo,锤子,这类硬件公司成立基金研发,操作系统让bat,TMD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共同研发 这样应该会比政府主导研发更有效率


八串冬瓜


西门观点:吴教授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是对科学的尊重,对市场的敬畏。喊这种口号的人大都只凭一时热情,说话不过脑子。

最近,由于美国随中国发动贸易战,首先中枪的是“中兴”被停供高端“芯片”。于是,舆论哗然,网友愤慨,有人喊口号说:“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企业”。

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教授看到这样的口号说,“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企业”是危险的。这种口号增加了国家主义优势,说白了就是用巨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有关产业。

这使我想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种地。那时候是农业社,每年地里种什么庄稼都是上面说了算,种地的农民说了不算,这块地要你种什么,必须种什么。

那时候,我们家乡粮食不够吃,上面号召大种高粱,因为高粱亩产高,于是派人到海南岛学习种高粱。回来后地里全部种了高粱,但结果因为气候和水土问题,亩产没有高,人吃了却拉不下,最后不了了之。

行政干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问题,如今,国家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反对行政干预。对于企业来说,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而不是靠行政支持,行政可以支持一阵子,不可能支持一辈子。

芯片是目前的高端技术,技术含量很高,而且研发周期长,更新换代越来越短,很多时候,当你的产品还在研发阶段,很可能已经被更新的技术淘汰,所以,风险很大,所以投资一般都比较谨慎,不是你投资了,就一定有结果,有回报。

我们国家在靠行政支持企业发展上已经吃过不少亏,吴敬琏的观点是对科学的尊重,对市场的敬畏,绝不能让这种“国家主义”观念再危害国家,危害企业。

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门白甫


老先生老了,跪惯了,直不起腰!

如果不不惜一切代价发展中国的芯片产业,继续依靠“拿来主义”,那才是中国高技术制造的危险,而且危险已经爆发。

中国进口芯片花费超过了进口原油,让美国人赚得盆满钵满 。

更要命的是,美国宁愿有钱不赚,也决不再向中兴通讯供应芯片,目的就三个字;“要你死”!

——这超过了畸形商业贸易范畴,上升到了美国遏制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层面。

芯片还成为了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打出的讹诈大牌,企图迫使中国放弃合法的经济权益,让美国肆意剪羊毛。

那个老先生只会打账房算盘,没算政治账:

——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不受制于人,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造出“争气芯片”!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打破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斩钉截铁的说;“原子弹,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人勒紧裤带,搞出了“两弹”,挺起了大国的脊梁,立于东方不败。

今天,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经济威胁,我们要重温伟人雄魄,树雄心壮志,“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

“芯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谌人


作为一个电子产品从业人员,我想就这个问题来说说我的想法,没有什么专业的术语,也没有从百度上搜索一大堆的理论,纯粹只是个人想法。

很多人觉得60年代我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用算盘和简单的计算器都能搞出来两弹,现在的条件比那时不知道好多少,为什么还搞不出自己的芯片产业。这个是有误区的,两弹是特例。其实介于两弹和芯片产业之间的,有一正一反两个案例,一个是大飞机,还有一个就是汽车产业。

现在是全球化社会,地球是平的。不可能还回到过去闭关锁国的情况下闭门造车。芯片产业肯定是要发展的,但如果不惜一切代价就值得斟酌了。市场经济讲究投资回报,而芯片产业又是个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行业。试想,你投资巨大的人力物力,花费数年时间开发出来的芯片,如果是个过时了的产品,那还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这才是很多大佬说“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根本原因,没有经济效益。

当然,芯片行业作为这么重要的行业,事关国家安全,如果就这样一直被人掐着命门肯定也是不行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因特尔,三星们也不是一年两年就把芯片产业发展起来的,这需要很多年时间的积累。厚积薄发,不能急功近利,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而不是想着不惜一切代价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的汽车产业应该值得借鉴。最初的“市场换技术”并没能将这个产业发展起来,相反的很多老牌的车企却过于依赖外国技术导致自身研发停滞,经过近十多年的纠正,我们看到现在吉利、长城和比亚迪都还发展的不错,大有赶超国外车企的势头,这可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起来的。

相信在国家的扶持下,在国内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在未来数年内,我们的芯片产业一定会发展起来的。

让因特尔和三星的等着颤抖吧!


流年逝水空余恨


我国对紫光集团的扶持见效慢,说明芯片产业仅仅靠国家意志、举国之力并不能有奇迹。产业涉及到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尤其是核心专利和技术极大的影响后来者。其中,核心设备就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紫光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进步并非神速。与台积电、三星的差距并没有迅速缩短。半导体行业仅仅靠资金不行,论资金我国仅仅外汇就达3万亿美元以上,加上企业个人高达5、6万亿美金。世界第一。半导体产业仅靠资金、决心并不能保证成功,只有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创造奇迹。也就是培养能够创新的土壤。有些国家为什么全世界最牛逼的高科技企业云集,成为主宰者。因为它有自由的思想、允许创新型企业失败,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完善的配套机制。还有教育,大学培养的人才适合实战,具有开拓性和冒险精神。能够客服困难,奋勇向前。之所以说不惜一切代价是错误的,是因为高科技行业有起发展规律,已有的核心专利、技术就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可以弯道超车,问题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有人收费。除非我们另外在修一条路,才能超越领先者。


北风之神9399


这是典型的胡说八道!中国全力发展芯片危险在哪里?一不会死人,二不会拖累经济,只能使中国更强大!听到有人说中国发展芯片会有危险,突然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大汉奸汪精卫说的一句话:战必败,再战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