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民党的军队下级军官喜欢叫上级什么座什么座的?有什么原因吗?

笑脸噜噜


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屁股。


这个“屁股”不是腰部下面的两瓣白花花的肥肉,是人所处的高度和位置,或者说是“座位”。

中国人历来很讲究座位次序,一个人能坐到什么座位,便意味着他拥有怎样的身份,所以后来便发展出了用“座”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明清两代生员在中举后便可称当时的主考官为座师,但是如果你没有中举的话便没有这个资格称主考官为座师。

对于国民党中的“某座”,我们多数人或许会认为是蒋介石时代的事,实际上并非如此。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遇刺杀,他在临死前让黄兴代他发了一封电报给袁世凯,电文开头是:“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

可见,“钧座”一词早在北洋时代便已经产生了。

为什么用“钧”呢?钧实际上在古代是重量单位,于是也衍生成了一个敬辞,表示对方的重要,比如张作霖曾经在给袁世凯的一份电文中说“谨率全师驻防荒僻,以俟钧命”,比如在给身份尊贵的人写信或者发电文时也可用“钧鉴”。

所以,“钧座”结合起来便成了“重要的座位”,重要的座位自然只能让重要的人坐,于是“钧座”也就成了敬称。

我们看下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给蒋介石发的“最后一电”:

重庆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我们可以看到,方先觉在电文中亦以“钧座”称呼蒋介石。实际上,国民党中下级称呼上级时,“钧座”多数应该是用于信件或者电文,在面对面时应该还是以司令、军长、师长这些军职称呼。

为什么会产生“委座”这个特殊的称谓呢?

秦始皇说,以后你们不许用“朕”自称了,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蒋介石被迫下野,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职务。1932年3月,蒋介石被推选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蒋委员长”的称谓便从这时候开始有了。虽然没了“主席”的头衔,可谁都知道国民政府还是蒋介石说了算,为了表示对蒋介石的尊敬,于是“委座”一词便应运而生。

除了蒋介石,没人能用“委座”,如“朕”成了皇帝的专属一样,“委座”也成了国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的专属,不像“钧座”那样谁都可以用。

所以,“委座”也象征着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至于什么军座、师座、旅座、团座,实际上是没有的,这些称谓只存在于影视剧中。或许是因为听到“钧座”,误以为是“军座”,于是便认为既然有了军长级别的“军座”,理当有师长级别的“师座”,以此类推,便有了旅座、团座,甚至一个小小的连长也成了连座。

钧座,是国民党军中下级对上级的敬称。

委座,则是蒋介石的专属敬称。


吾与吾国


现在许多关于国民党军队的电视剧、电影之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等级森严的国民党军队内部,下级称上级为“某座”,例如是长官为师长,就被下属称之为“师座”,军长则被称之为“军座”,甚至中级军官的团长,也被下级称之为“团座”。


而长期把持着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宝座的蒋介石,被人称呼最多的,除了大名鼎鼎的“校长”,便是“委座”了。真实的国民党军队中,下级对于长官真的是这么称呼吗?他们又为什么这么称呼呢?

首先明确,称长官为“某座”,并不是正式的称呼。“座”,有宝座的意思,那么被称为“某座”,除了恭维的意思,很显然也留有很浓重的封建军队礼节。

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尤其在军阀部队之中,军阀们视军队为个人私产,许多军阀都是封建家长的作风,对属下动辄打骂甚至杀害。而下属为了生存,也为了讨好掌握自己命运的长官,称长官为“某座”,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个讨好方式罢了。



其实在国民党军队,对于长官有许多种称呼,或为约定俗成,或为正式官衔,例如上峰,例如长官,例如某座。事实上,在国民党军队内部,称上级长官为“某座”的情况并不像影视剧中表现的那么常见。真正用得较多的,还是“钧座”和蒋介石的“委座”。


而这两种称呼,除了蒋介石的“委座”是特指蒋介石之外,“钧座”并没有特指哪一位或哪一级军官,而是一个泛称,泛指下级对上级长官的尊称。


鸢飞九天2018


国民党军队中喜欢叫长官“某座”,这是蒋介石建立独裁权力的主要证据。

蒋介石此人,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但是委员长这个称谓,不够拉风,不够大气,当前有人叫出“委座”称号时,蒋介石欣然接受,各级军政要员要么争相效仿,要么不得已随大流,于是就形成趋势了。


委座这个词,带有两方面的含义。委,代表着蒋介石的委员长这个实权职位。座,代表着蒋介石集团成员对蒋介石的尊敬态度。这个称呼的流行,实在是很正常。

委座,如果直白一点说的话就是“委员长大人在上,受小的一拜”,蒋介石听了当然受用不已!

国民党,尤其是蒋介石集团,本质来说是用金钱和权力构建起来的大型团伙,这个团伙内部,没有信仰没有原则,反而不停有人拉帮结派互相攻击。这样,每个小势力的头头都想当一个“某座”。


大多数时候,各级军官都喜欢叫一个“钧座”,钧是尊称,座也是尊称,合起来还是普通的尊称,完全无法表达那种尊敬之情。

于是,国民党军队中那些溜须拍马之徒,开始了无节制的使用“某座”的称谓。在机关,局长叫局座,处长叫处座。在军队,师长叫师座,团长叫团座。最夸张的是,湖南某只军队中,还有连长叫“连座”的。

不妨想一下,纵容部下叫自己“某座”的那些“一把手”,通常都是已经把这只军队这个单位当成了自己的私产,如果蒋介石要反宗派集中权力,对着这些人开刀,排队枪毙,一个冤枉的都没有!

可是蒋介石自己都是严格区分嫡系杂牌,强调各级军官向他个人效忠,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他有什么资格清理这些小山头?

更何况,蒋介石集团统治力执行力差到了不得不倚重杜月笙黄金荣这样的大流氓,有哪里有力量哪里有决心清理党内的山头主义?

相比之下,我军的的称谓“首长”是不是很低调,很有范?

40年前,邓小平出山时,女儿邓琳问他“爸爸,你现在是首长,到了北京是什么?”邓回答说“比手掌大一点,是脚掌!”


历史知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种敬语。

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人是非常讲究礼貌的,也是中国的传统。

正常的交往中,人和人多用敬语,以表示客气。

尤其是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称呼的时候一般都用敬语,不会直呼名字。


多扯一句:萨沙曾经去山东过年,发现山东乡下过年的传统很多,亲戚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也很多,比江苏多太多了。一种说法,山东人比较保守,保留了当年很多的传统。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军阀头子一般自称大帅。比如张大帅,孙大帅,吴大帅。

皖系军阀段祺瑞字芝泉,就称为“芝帅”;奉系军阀张作霖字雨亭,就被称之为“雨帅”。

在军阀头子看来,大帅这个称呼已经很威风了。

然而,下面拍马屁的却不这么想。清末,什么座是对某些读书人一种尊称。

比如一些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会将自己的考官(也就是所谓的恩师),尊称为座师。

久而久之,座成为一种对文化人的尊称。

搞笑的是,军阀头子大部分都是粗鲁的武人,却最恨别人说他没文化。

下面拍马屁的知道军阀都爱附庸风雅,开始将他们称为某座,以表示尊敬,比如师座、旅座、军座之类。

军阀头子对这种有文化的尊称很是喜爱,很快流传开(感觉就像山东济南人称别人为老师)。

最后连普通士兵都这么搞,把团长、营长也叫做团座、营座,甚至小小的连长都变为连座,就差出现排座了。

但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则不是这样。

作为革命的军队,他们摒弃了旧军队的很多坏习惯。

到了30年代,只有蒋介石被称为委座,这也是他成为委员长之后的事情。

但即便是新军队,也摆脱不了和以往的联系,更别说后来又收编了大量的地方军阀部队。

于是,逐步的座又流行起来。但不在具体区分级别,下级只对上级只尊称为钧座。

钧是指重要的单位,所以钧也可以做敬辞。

而且钧座这个词也不常用,偶尔用一用。

在淮海战役,杜聿明最后给老蒋发电:学生不忍抛弃数十万忠勇将士而只身撤走,一息尚存,誓为钧座效忠到底。

而士兵称呼师长、团长一般说:我们师长、团长,而不会说我们师座、团座。


现在的历史电影的编剧,大部分不太懂历史,也不懂军事。他们认为既然有了委座、钧座,自然就会有军座、师座、团座了。

其实这是一个大乌龙。

写到最后,萨沙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局座这个词。


萨沙


看到本题,想起一句话,“忽悠,接着忽悠”,是的,国民党军中内部称为“座”的,实际上只有两种,其他的都是影视剧中的脑洞,亏得你也信。

1、先说下什么是“座”。

每年过年回老家农村的时候,免不了合家团圆喝酒吃菜,但我们村大部分长辈还是比较传统的,讲究尊卑有序,身份不同,坐席不同,尊贵之人坐在能看见门的位置,我们村叫做上座,其他的人,按照身份尊卑顺序坐开。

在古代更是如此,更讲究尊卑有序,古代人宴席用的八仙桌,“桌朝大门,位尊者居前”,大概和我们村的风俗一样吧。后来项羽刘邦什么的,鸿门宴什么的,都按照这个习惯安排座位的,因此上座慢慢就代表了位高权重,或者一军之统帅的位置。

2、古装剧中也会听到大帅经常自称“本座”的,其实也是一种误导。

按照古人的说法,“本座”是个幕府词汇,只可以用于幕府,不展开说了,本座的意思就是个专有词汇,专门指位高权重的一军将领,代表着地位和权利。

3、国民党军队内部称为“XX座”的只有两个称呼。

一个是“委座”,而这个词也是对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尊称,蒋委员长吗,还有称呼他为“校长”的,也有更文雅一点称他为“介公”的。

另一个是“钧座”,在军队中是对长官的尊称,没有实际职务,任何下级对上级都可以称为钧座,甚至平级之间也可互相称为钧座。

4、影视剧是脑洞和编剧的臆想罢了。

你以为编剧们都很懂军事,很了解历史吗,非也。

有时候为了剧情需要,随便想像出一个什么,不足为奇,而且编剧们的脑洞也都很大,既然“座”是尊称,那么既然有委座,不妨再多几个“座”喽,于是乎,什么师座、旅座、团座、营座、连坐等应运而生。

所以,分得清现实和历史吧,影视作品看看就好。


李阿冰


首先真正的历史上国民党的军队中并没有流行什么军座、师座、旅座这些叫法。至于题主会这么认为,99.99%是受现在那些抗日神剧的影响,在这些剧中连一个排长都被称为排座,只能说神剧就是神剧你只能当笑话看看,如果当真你就输了。



至于为什么电视剧要这么做?浅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作为后来者的编剧自己认为以前的国民党下级就应该这么称呼上级,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丑化国民党的形象罢了,只是想让人觉得“你看国民党的军队士兵和军队的等级是如何的分明,部队里还是那么的封建,这样的军队是绝对带领不了中国走向繁荣的”。

当然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就不得而知,反正只要知道电视剧那些什么座什么座都是假的,当不得真就好了。



当然国民党的确有流行两个座,一个是委座,另一个是钧座。委座是蒋介石的称呼,当时的他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也就是军队的最高领导者,所以在军队里无论是将军还是军官,只要不是黄埔系的都尊称蒋介石为委座,当然黄埔系的都尊称蒋介石为校长。而钧座就是军队里下级是上级的尊称,也就是说在只要你遇到比你军衔高的人,但你不知道他是怎么称呼,但是又不能不敬礼,你就可以叫他钧座。



这里再说些题外话,其实个人感觉现在的抗日剧都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说实话在当时的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的功绩绝对是巨大的,淞沪会战国民党军队以阵亡约29万将士的生命,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上高会战国军以40000余人的兵力血战70000余人的日军,并最终击毙1.5余万的日军;南京保卫战虽然最后失败,但是国军为了抵御日军对于南京的进攻,数十位将军以身殉国,5万余名将士战死沙场;太原会战国军以阵亡10余万将士的生命,击毙日军3万余人,并最终成功的日军南下的作战行动;滕县保卫战,国民军122师和124师在王铭章将军的带领下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坚受数日,最终以王铭章将军殉国,全师无一人投降,无一人撤退全部战死沙场的结局下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打下坚定的基础。



可以说国军还有着很多很多这样的悲壮的抗日英雄事迹,他们为中国抗战所做出的贡献绝对事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在抗日战争史上国军是最大的功臣。所以我真的很希望那些抗日剧不要再故意去抹黑国军,也不要再去刻意去贬低国军的功劳,我们不能让这些为我们的国家完整,为我们的百姓的安定付出自己生命的国军将士英烈们寒心啊,我们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啊!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应该被我们的后人永远铭记,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强大的祖国和安定的生活。


澳古说历史


在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国民党队伍中,下级对上级经常称呼“某某座”,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一种礼仪

“座”这个词最早是在唐代,当士子中举后,称呼“有司”(主管某部的官吏)为座主,自称门生。

到了明代后,称“有司”为座师。

清末民初,开始称长官为“钧座”,可以对所有的长官都用这个词。当用上“座”的时候显得非常尊重领导。

国民党普遍使用,起自蒋介石

1932年3月5日,国民党在河南洛阳召开四届二中全会,在这会上,蒋介石被选为国民党委员长。从那时开始,国民党人开始叫蒋介石为“委座”。

俗话说得好,上行下效,领导人是大家的风向标,这个有文化的“座”称,就此开始被推广。

“总司令”被称作“总座”,“军长”被称作“军座”,“师长”被称作“师座”,“旅长”被称作“旅座”,“团长”被称作“团座”,“营长”被称作“营座”。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对“连长”也开始叫“连座”了,就差“排座”和“班座”了。

为什么国民党人那么爱用“座”?

首先,用“座”这个尊称,显得有文化,因为这有历史渊源,上级爱听。大家都知道,军队里文化人比较少,但军队的领导们却喜欢有文化的东西和称呼,这感觉很“受用”。这就是所谓的“附庸风雅”。

其次,用“某某座”称呼上级,显示的是下属对上级的尊敬,所有上级都喜欢来自下面人的“尊敬”。

第三,用“某某座”形成了习惯,上级也习惯了,下属也习惯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语言习惯,整个系统都是如此,如果你不这样叫,会显得格格不入。

所以,下级称呼上级为“某座”时,显露的是真诚和尊敬,其文字里透露着文化,形成了语言风格和习惯。


蓝风破晓


我们在影视剧或者其他文艺作品中经常看到国民党军官称呼上司为军座、师座、局座之类的,其实这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基本上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抗战胜利以前,人们一般称呼蒋介石为“委座”

国民党时期称呼上司一般是职务,比如军长、师长、局长;或者是长官,类似于今天的首长;在文件、书信、电文等书面语言中一般称呼钧座,这其实就是影视剧中“某座”的最初由来。

钧座中的“座”是宝座的意思,钧座一词可以是下级对上级的称呼,也可以对别人特别是官员的尊称,这个词语在民国期间特别流行,经常出现在电文、书信等书面文件中,比如徐特立在《致张敬尧的公开信》中这样写道:"钧座为地方长官,似应一查真象。" 与钧座一词相对应,国民党内在抗战以前称呼蒋介石一般为委座,这是因为蒋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职的缘故。在现存的原国民党高官将领回忆录、日记和书信中,经常可以看到委座这个称呼,抗日名将戴安澜曾在日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中国远征军出征国外期间,戴氏迷路,忽然一辆汽车驶来,戴以为是英军汽车,上前拦住用英文问路。这时车内下来一名认识戴安澜的国军军官,对戴:“你发什么疯,这是委座座车。”可见当时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常常使用委座一词。

抗战胜利后,军委会改组,蒋介石不再担任委员长一职,委座一词逐渐绝迹,代之以总裁和总统之称。

所以说,在国民党时期钧座和委座经常使用,但其他的如军座、师座之类的就很少见到了,这在目前留下的档案和资料中可以得到证明。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部队或者人员如此称呼自己的上级,但不是普遍现象。

最后再多说一句,其实国民党内的称呼与共产党差不多,党内或单位内部互称同志,对政府或者党内负责人称干部,称呼自己干的工作为革命工作等等。这都是联俄、联共时期受苏联影响所致,以后逐渐延续下来了。


民国年间那些事


所谓的“座”,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对于他人的一种尊称。“座”的概念源自古代科举制度,在唐代,举子中举、榜上有名之后,往往会称监考老师为“座主”以示尊重。到明清两代,这一称谓又变更为“座师”,但涵义没有变化。可见,“座”最早与行伍无关,而是文人之间的一种敬称。历史上,“座”用于对军事官员的称谓源于宋朝。按照宋人胡继宗在 《书言故事·监司·帅使》中的记载,“诸路安抚曰帅使、帅座、帅台。安抚掌一道兵权,故曰帅”,可见当时帅使这一职务已经有了“帅座”的称呼,但这与民国时期下级称呼上级有所不同。民国推翻清政府后,虽然科举制度不再延续,但在文人当中“座”作为一种尊称仍然被延续下来。

军阀混战时期,很多附庸风雅的军阀为体现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地位,也在各自的武装力量当中推广“座”这个称呼。在使用最为泛滥时,湖南军阀张敬尧的队伍中甚至连连长都被士兵称为“连座”(恰好与古代的“连坐”制度谐音,也不知道被称呼为“连座”者会怎么想)。不过,“座”这个概念也不能滥用。虽然目前的影视作品当中类似于“师座”“团座”之类的称呼屡见不鲜,然而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当中实际上仅有“委座”(对委员长也就是蒋介石的尊称)和“钧座”(下级对上级的泛用性尊称),其余的“座”事实上几乎不存在。至于近些年来网络上对于退役海军少将张召忠“局座”的称呼,则完全已经是一种网络流行文化而已经完全没有等级色彩的意味了。


军机图


座是一种尊称,取宝座之意,是一种客套的说法,是封建社会下级对上级的一种阿谀奉承之词。中华民国建立后,各地军阀林立,皇帝虽然没有了,但是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制度还是继承下来了。比如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就被下属尊称为“委座”;又比如,总司令可称为“总座”,军长可称为“军座”,师长可称为“师座”,参谋长可称为“参座”,局长可称为“局座”等等。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官本位思想,人人都想有个一官半职,管几个人,做几件事,当当官吏做做领导。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官越大坐的位置就越突出,坐的凳子就越好,所以官位被人们尊称为宝座。根据你的实际官位,再加上一个座字,就成了某座,这是一种尊称或者说谄媚之称。有的人当个连长,都要下属称他为“连座”。

当然国民党的军队里也有官方叫法,直接称官职或者军衔。比如称团长为中校团长,称师长为少将师长,称军长为上将军长等等。这种官方的叫法听起来还是不舒服,特别是加上军衔后更不安逸,很多人会认为他的军衔低了,不配他。所以称之为团座、师座、军座这样可以避免军衔高低的尴尬。



现在某座的称呼是没有了,但是姓加官职还是普遍使用。比如赵局长、钱科长、孙教高、李院长等等。我们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一般也不直接称呼名字,而是姓加一个工,比如很多工人都称我为蔡工、蔡总工。因此尊称也好,谄媚也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流传下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