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民黨的軍隊下級軍官喜歡叫上級什麼座什麼座的?有什麼原因嗎?

笑臉嚕嚕


屁股決定腦袋,腦袋決定屁股。


這個“屁股”不是腰部下面的兩瓣白花花的肥肉,是人所處的高度和位置,或者說是“座位”。

中國人歷來很講究座位次序,一個人能坐到什麼座位,便意味著他擁有怎樣的身份,所以後來便發展出了用“座”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如明清兩代生員在中舉後便可稱當時的主考官為座師,但是如果你沒有中舉的話便沒有這個資格稱主考官為座師。

對於國民黨中的“某座”,我們多數人或許會認為是蔣介石時代的事,實際上並非如此。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遇刺殺,他在臨死前讓黃興代他發了一封電報給袁世凱,電文開頭是:“北京袁大總統鑑:仁本夜乘滬寧車赴京,敬謁鈞座。”

可見,“鈞座”一詞早在北洋時代便已經產生了。

為什麼用“鈞”呢?鈞實際上在古代是重量單位,於是也衍生成了一個敬辭,表示對方的重要,比如張作霖曾經在給袁世凱的一份電文中說“謹率全師駐防荒僻,以俟鈞命”,比如在給身份尊貴的人寫信或者發電文時也可用“鈞鑒”。

所以,“鈞座”結合起來便成了“重要的座位”,重要的座位自然只能讓重要的人坐,於是“鈞座”也就成了敬稱。

我們看下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給蔣介石發的“最後一電”:

重慶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敵人今晨由北門突入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傷亡殆盡,刻再已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作育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我們可以看到,方先覺在電文中亦以“鈞座”稱呼蔣介石。實際上,國民黨中下級稱呼上級時,“鈞座”多數應該是用於信件或者電文,在面對面時應該還是以司令、軍長、師長這些軍職稱呼。

為什麼會產生“委座”這個特殊的稱謂呢?

秦始皇說,以後你們不許用“朕”自稱了,只有皇帝才能稱“朕”!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後,蔣介石被迫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職務。1932年3月,蔣介石被推選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蔣委員長”的稱謂便從這時候開始有了。雖然沒了“主席”的頭銜,可誰都知道國民政府還是蔣介石說了算,為了表示對蔣介石的尊敬,於是“委座”一詞便應運而生。

除了蔣介石,沒人能用“委座”,如“朕”成了皇帝的專屬一樣,“委座”也成了國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的專屬,不像“鈞座”那樣誰都可以用。

所以,“委座”也象徵著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至於什麼軍座、師座、旅座、團座,實際上是沒有的,這些稱謂只存在於影視劇中。或許是因為聽到“鈞座”,誤以為是“軍座”,於是便認為既然有了軍長級別的“軍座”,理當有師長級別的“師座”,以此類推,便有了旅座、團座,甚至一個小小的連長也成了連座。

鈞座,是國民黨軍中下級對上級的敬稱。

委座,則是蔣介石的專屬敬稱。


吾與吾國


現在許多關於國民黨軍隊的電視劇、電影之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在等級森嚴的國民黨軍隊內部,下級稱上級為“某座”,例如是長官為師長,就被下屬稱之為“師座”,軍長則被稱之為“軍座”,甚至中級軍官的團長,也被下級稱之為“團座”。


而長期把持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寶座的蔣介石,被人稱呼最多的,除了大名鼎鼎的“校長”,便是“委座”了。真實的國民黨軍隊中,下級對於長官真的是這麼稱呼嗎?他們又為什麼這麼稱呼呢?

首先明確,稱長官為“某座”,並不是正式的稱呼。“座”,有寶座的意思,那麼被稱為“某座”,除了恭維的意思,很顯然也留有很濃重的封建軍隊禮節。

眾所周知,國民黨軍隊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尤其在軍閥部隊之中,軍閥們視軍隊為個人私產,許多軍閥都是封建家長的作風,對屬下動輒打罵甚至殺害。而下屬為了生存,也為了討好掌握自己命運的長官,稱長官為“某座”,只是毫不起眼的一個討好方式罷了。



其實在國民黨軍隊,對於長官有許多種稱呼,或為約定俗成,或為正式官銜,例如上峰,例如長官,例如某座。事實上,在國民黨軍隊內部,稱上級長官為“某座”的情況並不像影視劇中表現的那麼常見。真正用得較多的,還是“鈞座”和蔣介石的“委座”。


而這兩種稱呼,除了蔣介石的“委座”是特指蔣介石之外,“鈞座”並沒有特指哪一位或哪一級軍官,而是一個泛稱,泛指下級對上級長官的尊稱。


鳶飛九天2018


國民黨軍隊中喜歡叫長官“某座”,這是蔣介石建立獨裁權力的主要證據。

蔣介石此人,長期擔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但是委員長這個稱謂,不夠拉風,不夠大氣,當前有人叫出“委座”稱號時,蔣介石欣然接受,各級軍政要員要麼爭相效仿,要麼不得已隨大流,於是就形成趨勢了。


委座這個詞,帶有兩方面的含義。委,代表著蔣介石的委員長這個實權職位。座,代表著蔣介石集團成員對蔣介石的尊敬態度。這個稱呼的流行,實在是很正常。

委座,如果直白一點說的話就是“委員長大人在上,受小的一拜”,蔣介石聽了當然受用不已!

國民黨,尤其是蔣介石集團,本質來說是用金錢和權力構建起來的大型團伙,這個團伙內部,沒有信仰沒有原則,反而不停有人拉幫結派互相攻擊。這樣,每個小勢力的頭頭都想當一個“某座”。


大多數時候,各級軍官都喜歡叫一個“鈞座”,鈞是尊稱,座也是尊稱,合起來還是普通的尊稱,完全無法表達那種尊敬之情。

於是,國民黨軍隊中那些溜鬚拍馬之徒,開始了無節制的使用“某座”的稱謂。在機關,局長叫局座,處長叫處座。在軍隊,師長叫師座,團長叫團座。最誇張的是,湖南某隻軍隊中,還有連長叫“連座”的。

不妨想一下,縱容部下叫自己“某座”的那些“一把手”,通常都是已經把這隻軍隊這個單位當成了自己的私產,如果蔣介石要反宗派集中權力,對著這些人開刀,排隊槍斃,一個冤枉的都沒有!

可是蔣介石自己都是嚴格區分嫡系雜牌,強調各級軍官向他個人效忠,強調人身依附關係的,他有什麼資格清理這些小山頭?

更何況,蔣介石集團統治力執行力差到了不得不倚重杜月笙黃金榮這樣的大流氓,有哪裡有力量哪裡有決心清理黨內的山頭主義?

相比之下,我軍的的稱謂“首長”是不是很低調,很有範?

40年前,鄧小平出山時,女兒鄧琳問他“爸爸,你現在是首長,到了北京是什麼?”鄧回答說“比手掌大一點,是腳掌!”


歷史知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種敬語。

清末和民國時期,中國人是非常講究禮貌的,也是中國的傳統。

正常的交往中,人和人多用敬語,以表示客氣。

尤其是下屬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稱呼的時候一般都用敬語,不會直呼名字。


多扯一句:薩沙曾經去山東過年,發現山東鄉下過年的傳統很多,親戚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也很多,比江蘇多太多了。一種說法,山東人比較保守,保留了當年很多的傳統。

民國初期,軍閥割據,軍閥頭子一般自稱大帥。比如張大帥,孫大帥,吳大帥。

皖系軍閥段祺瑞字芝泉,就稱為“芝帥”;奉系軍閥張作霖字雨亭,就被稱之為“雨帥”。

在軍閥頭子看來,大帥這個稱呼已經很威風了。

然而,下面拍馬屁的卻不這麼想。清末,什麼座是對某些讀書人一種尊稱。

比如一些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會將自己的考官(也就是所謂的恩師),尊稱為座師。

久而久之,座成為一種對文化人的尊稱。

搞笑的是,軍閥頭子大部分都是粗魯的武人,卻最恨別人說他沒文化。

下面拍馬屁的知道軍閥都愛附庸風雅,開始將他們稱為某座,以表示尊敬,比如師座、旅座、軍座之類。

軍閥頭子對這種有文化的尊稱很是喜愛,很快流傳開(感覺就像山東濟南人稱別人為老師)。

最後連普通士兵都這麼搞,把團長、營長也叫做團座、營座,甚至小小的連長都變為連座,就差出現排座了。

但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則不是這樣。

作為革命的軍隊,他們摒棄了舊軍隊的很多壞習慣。

到了30年代,只有蔣介石被稱為委座,這也是他成為委員長之後的事情。

但即便是新軍隊,也擺脫不了和以往的聯繫,更別說後來又收編了大量的地方軍閥部隊。

於是,逐步的座又流行起來。但不在具體區分級別,下級只對上級只尊稱為鈞座。

鈞是指重要的單位,所以鈞也可以做敬辭。

而且鈞座這個詞也不常用,偶爾用一用。

在淮海戰役,杜聿明最後給老蔣發電:學生不忍拋棄數十萬忠勇將士而隻身撤走,一息尚存,誓為鈞座效忠到底。

而士兵稱呼師長、團長一般說:我們師長、團長,而不會說我們師座、團座。


現在的歷史電影的編劇,大部分不太懂歷史,也不懂軍事。他們認為既然有了委座、鈞座,自然就會有軍座、師座、團座了。

其實這是一個大烏龍。

寫到最後,薩沙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局座這個詞。


薩沙


看到本題,想起一句話,“忽悠,接著忽悠”,是的,國民黨軍中內部稱為“座”的,實際上只有兩種,其他的都是影視劇中的腦洞,虧得你也信。

1、先說下什麼是“座”。

每年過年回老家農村的時候,免不了閤家團圓喝酒吃菜,但我們村大部分長輩還是比較傳統的,講究尊卑有序,身份不同,坐席不同,尊貴之人坐在能看見門的位置,我們村叫做上座,其他的人,按照身份尊卑順序坐開。

在古代更是如此,更講究尊卑有序,古代人宴席用的八仙桌,“桌朝大門,位尊者居前”,大概和我們村的風俗一樣吧。後來項羽劉邦什麼的,鴻門宴什麼的,都按照這個習慣安排座位的,因此上座慢慢就代表了位高權重,或者一軍之統帥的位置。

2、古裝劇中也會聽到大帥經常自稱“本座”的,其實也是一種誤導。

按照古人的說法,“本座”是個幕府詞彙,只可以用於幕府,不展開說了,本座的意思就是個專有詞彙,專門指位高權重的一軍將領,代表著地位和權利。

3、國民黨軍隊內部稱為“XX座”的只有兩個稱呼。

一個是“委座”,而這個詞也是對國民黨最高統帥蔣介石的尊稱,蔣委員長嗎,還有稱呼他為“校長”的,也有更文雅一點稱他為“介公”的。

另一個是“鈞座”,在軍隊中是對長官的尊稱,沒有實際職務,任何下級對上級都可以稱為鈞座,甚至平級之間也可互相稱為鈞座。

4、影視劇是腦洞和編劇的臆想罷了。

你以為編劇們都很懂軍事,很瞭解歷史嗎,非也。

有時候為了劇情需要,隨便想像出一個什麼,不足為奇,而且編劇們的腦洞也都很大,既然“座”是尊稱,那麼既然有委座,不妨再多幾個“座”嘍,於是乎,什麼師座、旅座、團座、營座、連坐等應運而生。

所以,分得清現實和歷史吧,影視作品看看就好。


李阿冰


首先真正的歷史上國民黨的軍隊中並沒有流行什麼軍座、師座、旅座這些叫法。至於題主會這麼認為,99.99%是受現在那些抗日神劇的影響,在這些劇中連一個排長都被稱為排座,只能說神劇就是神劇你只能當笑話看看,如果當真你就輸了。



至於為什麼電視劇要這麼做?淺層次的原因可能就是作為後來者的編劇自己認為以前的國民黨下級就應該這麼稱呼上級,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就是為了醜化國民黨的形象罷了,只是想讓人覺得“你看國民黨的軍隊士兵和軍隊的等級是如何的分明,部隊裡還是那麼的封建,這樣的軍隊是絕對帶領不了中國走向繁榮的”。

當然至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就不得而知,反正只要知道電視劇那些什麼座什麼座都是假的,當不得真就好了。



當然國民黨的確有流行兩個座,一個是委座,另一個是鈞座。委座是蔣介石的稱呼,當時的他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也就是軍隊的最高領導者,所以在軍隊裡無論是將軍還是軍官,只要不是黃埔系的都尊稱蔣介石為委座,當然黃埔系的都尊稱蔣介石為校長。而鈞座就是軍隊裡下級是上級的尊稱,也就是說在只要你遇到比你軍銜高的人,但你不知道他是怎麼稱呼,但是又不能不敬禮,你就可以叫他鈞座。



這裡再說些題外話,其實個人感覺現在的抗日劇都有意或者無意的忽視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說實話在當時的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的功績絕對是巨大的,淞滬會戰國民黨軍隊以陣亡約29萬將士的生命,徹底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上高會戰國軍以40000餘人的兵力血戰70000餘人的日軍,並最終擊斃1.5餘萬的日軍;南京保衛戰雖然最後失敗,但是國軍為了抵禦日軍對於南京的進攻,數十位將軍以身殉國,5萬餘名將士戰死沙場;太原會戰國軍以陣亡10餘萬將士的生命,擊斃日軍3萬餘人,並最終成功的日軍南下的作戰行動;滕縣保衛戰,國民軍122師和124師在王銘章將軍的帶領下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下堅受數日,最終以王銘章將軍殉國,全師無一人投降,無一人撤退全部戰死沙場的結局下為臺兒莊大捷的勝利打下堅定的基礎。



可以說國軍還有著很多很多這樣的悲壯的抗日英雄事蹟,他們為中國抗戰所做出的貢獻絕對事巨大的,甚至可以說在抗日戰爭史上國軍是最大的功臣。所以我真的很希望那些抗日劇不要再故意去抹黑國軍,也不要再去刻意去貶低國軍的功勞,我們不能讓這些為我們的國家完整,為我們的百姓的安定付出自己生命的國軍將士英烈們寒心啊,我們不能讓他們流血又流淚啊!他們的英雄事蹟和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應該被我們的後人永遠銘記,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強大的祖國和安定的生活。


澳古說歷史


在電視裡經常可以看到,國民黨隊伍中,下級對上級經常稱呼“某某座”,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一種禮儀

“座”這個詞最早是在唐代,當士子中舉後,稱呼“有司”(主管某部的官吏)為座主,自稱門生。

到了明代後,稱“有司”為座師。

清末民初,開始稱長官為“鈞座”,可以對所有的長官都用這個詞。當用上“座”的時候顯得非常尊重領導。

國民黨普遍使用,起自蔣介石

1932年3月5日,國民黨在河南洛陽召開四屆二中全會,在這會上,蔣介石被選為國民黨委員長。從那時開始,國民黨人開始叫蔣介石為“委座”。

俗話說得好,上行下效,領導人是大家的風向標,這個有文化的“座”稱,就此開始被推廣。

“總司令”被稱作“總座”,“軍長”被稱作“軍座”,“師長”被稱作“師座”,“旅長”被稱作“旅座”,“團長”被稱作“團座”,“營長”被稱作“營座”。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對“連長”也開始叫“連座”了,就差“排座”和“班座”了。

為什麼國民黨人那麼愛用“座”?

首先,用“座”這個尊稱,顯得有文化,因為這有歷史淵源,上級愛聽。大家都知道,軍隊裡文化人比較少,但軍隊的領導們卻喜歡有文化的東西和稱呼,這感覺很“受用”。這就是所謂的“附庸風雅”。

其次,用“某某座”稱呼上級,顯示的是下屬對上級的尊敬,所有上級都喜歡來自下面人的“尊敬”。

第三,用“某某座”形成了習慣,上級也習慣了,下屬也習慣了,於是,就形成了一個語言習慣,整個系統都是如此,如果你不這樣叫,會顯得格格不入。

所以,下級稱呼上級為“某座”時,顯露的是真誠和尊敬,其文字裡透露著文化,形成了語言風格和習慣。


藍風破曉


我們在影視劇或者其他文藝作品中經常看到國民黨軍官稱呼上司為軍座、師座、局座之類的,其實這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史實,基本上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抗戰勝利以前,人們一般稱呼蔣介石為“委座”

國民黨時期稱呼上司一般是職務,比如軍長、師長、局長;或者是長官,類似於今天的首長;在文件、書信、電文等書面語言中一般稱呼鈞座,這其實就是影視劇中“某座”的最初由來。

鈞座中的“座”是寶座的意思,鈞座一詞可以是下級對上級的稱呼,也可以對別人特別是官員的尊稱,這個詞語在民國期間特別流行,經常出現在電文、書信等書面文件中,比如徐特立在《致張敬堯的公開信》中這樣寫道:"鈞座為地方長官,似應一查真象。" 與鈞座一詞相對應,國民黨內在抗戰以前稱呼蔣介石一般為委座,這是因為蔣長期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職的緣故。在現存的原國民黨高官將領回憶錄、日記和書信中,經常可以看到委座這個稱呼,抗日名將戴安瀾曾在日記中記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中國遠征軍出征國外期間,戴氏迷路,忽然一輛汽車駛來,戴以為是英軍汽車,上前攔住用英文問路。這時車內下來一名認識戴安瀾的國軍軍官,對戴:“你發什麼瘋,這是委座座車。”可見當時在口語和書面語中常常使用委座一詞。

抗戰勝利後,軍委會改組,蔣介石不再擔任委員長一職,委座一詞逐漸絕跡,代之以總裁和總統之稱。

所以說,在國民黨時期鈞座和委座經常使用,但其他的如軍座、師座之類的就很少見到了,這在目前留下的檔案和資料中可以得到證明。當然也不能排除個別部隊或者人員如此稱呼自己的上級,但不是普遍現象。

最後再多說一句,其實國民黨內的稱呼與共產黨差不多,黨內或單位內部互稱同志,對政府或者黨內負責人稱幹部,稱呼自己乾的工作為革命工作等等。這都是聯俄、聯共時期受蘇聯影響所致,以後逐漸延續下來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所謂的“座”,是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中對於他人的一種尊稱。“座”的概念源自古代科舉制度,在唐代,舉子中舉、榜上有名之後,往往會稱監考老師為“座主”以示尊重。到明清兩代,這一稱謂又變更為“座師”,但涵義沒有變化。可見,“座”最早與行伍無關,而是文人之間的一種敬稱。歷史上,“座”用於對軍事官員的稱謂源於宋朝。按照宋人胡繼宗在 《書言故事·監司·帥使》中的記載,“諸路安撫曰帥使、帥座、帥臺。安撫掌一道兵權,故曰帥”,可見當時帥使這一職務已經有了“帥座”的稱呼,但這與民國時期下級稱呼上級有所不同。民國推翻清政府後,雖然科舉制度不再延續,但在文人當中“座”作為一種尊稱仍然被延續下來。

軍閥混戰時期,很多附庸風雅的軍閥為體現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地位,也在各自的武裝力量當中推廣“座”這個稱呼。在使用最為氾濫時,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隊伍中甚至連連長都被士兵稱為“連座”(恰好與古代的“連坐”制度諧音,也不知道被稱呼為“連座”者會怎麼想)。不過,“座”這個概念也不能濫用。雖然目前的影視作品當中類似於“師座”“團座”之類的稱呼屢見不鮮,然而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當中實際上僅有“委座”(對委員長也就是蔣介石的尊稱)和“鈞座”(下級對上級的泛用性尊稱),其餘的“座”事實上幾乎不存在。至於近些年來網絡上對於退役海軍少將張召忠“局座”的稱呼,則完全已經是一種網絡流行文化而已經完全沒有等級色彩的意味了。


軍機圖


座是一種尊稱,取寶座之意,是一種客套的說法,是封建社會下級對上級的一種阿諛奉承之詞。中華民國建立後,各地軍閥林立,皇帝雖然沒有了,但是封建社會的森嚴等級制度還是繼承下來了。比如說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就被下屬尊稱為“委座”;又比如,總司令可稱為“總座”,軍長可稱為“軍座”,師長可稱為“師座”,參謀長可稱為“參座”,局長可稱為“局座”等等。


中國有歷史悠久的官本位思想,人人都想有個一官半職,管幾個人,做幾件事,噹噹官吏做做領導。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官越大坐的位置就越突出,坐的凳子就越好,所以官位被人們尊稱為寶座。根據你的實際官位,再加上一個座字,就成了某座,這是一種尊稱或者說諂媚之稱。有的人當個連長,都要下屬稱他為“連座”。

當然國民黨的軍隊裡也有官方叫法,直接稱官職或者軍銜。比如稱團長為中校團長,稱師長為少將師長,稱軍長為上將軍長等等。這種官方的叫法聽起來還是不舒服,特別是加上軍銜後更不安逸,很多人會認為他的軍銜低了,不配他。所以稱之為團座、師座、軍座這樣可以避免軍銜高低的尷尬。



現在某座的稱呼是沒有了,但是姓加官職還是普遍使用。比如趙局長、錢科長、孫教高、李院長等等。我們工程領域的工程師一般也不直接稱呼名字,而是姓加一個工,比如很多工人都稱我為蔡工、蔡總工。因此尊稱也好,諂媚也好,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還是流傳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