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蘇27,中國三代機會是怎樣的?

撲零


蘇27首先是人空軍開闊了眼界,知道了什麼叫先進的飛機。雖然蘇27與同類比航電並不先進。

之前的空軍觀念還是朝鮮戰爭時期的。表現在對法國的幻影2000非常青睞。其實幻影的優點主要是航電。火控導航比國內當時的裝備都是飛躍。

以前研製飛機,空軍只會提出性能指標,連空戰樣式還要設計師去科普。空軍的建設還是國土防空為核心。隨後的臺海危機彰顯了蘇27的重要性。

引進蘇27促使中國對沈飛進行技術改造,提升了製造技術水平。也促進了太行發動機和殲十的發展。

至於中國會不會自己研發一款重型三代戰鬥機,我看未必。沈飛也許會對殲八繼續升級改造,中國空軍會走西歐的道路——防空截擊機和對地攻擊機的組合。


天明遙遙山海關


當年中國代表團去蘇聯買戰機,蘇聯原先想推銷米格29來著,畢竟那時候蘇27還是個寶貝疙瘩,蘇聯空軍都沒裝備多少架,老毛子不捨得往外拿,但由於經濟困難,再加上中國確實想要,最終才同意出口。假如中國不知道蘇27的存在,或者蘇聯方面鐵了心不賣,那中國估計只能買米格29了。

蘇27戰機

如果買米格29,那中國國產三代機不會成長得這麼快。從性能上將,米格29跟蘇27相差甚遠,無論是航程,載彈量,速度或者機動性等,米格29都不如重型的蘇27。米格29名聲不好,素有“機場保衛者”的稱號,腿短成了它揹負一生的罵名。按照米格29的設計性能,肯定無法滿足中國這種幅員遼闊的國家的空防需求。
米格29


再者,從技術上來說,米格29遠不如蘇27有寶可挖。沈飛拿到蘇27之後,玩出了不少新花樣,可以說近20年中的大半時間都在研究蘇27,想要吃透這款經典機型的技術特點。這麼多年過去了,沈飛也交出了琳琅滿目的成績單,殲11,殲11B,殲11BS,殲15等都是沈飛在吃透蘇27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這些戰機的列裝,極大得豐富了中國三代機的陣容,而且最關鍵的是幫助中國建立了一套獨立的戰機研發產業鏈,不用再擔心國外卡脖子。
國產殲11戰機

這是中國戰機研發產業能夠大發展的基礎,而這個基礎,顯然米格29是帶不來的。如果當年拿到的是米格29而不是蘇27,那估計中國空軍的殲7,殲8不會退役的這麼快,中國重型殲擊機/多用途戰機研發生產問題不會這麼容易解決。



上世紀90年代,殲8還是國內主力戰機

如果沒有蘇27的加盟,國內又不滿意米格29的話,估計一大批殲8深度改進型還會出現,想要拿出國產化的重型戰機,還要延遲很久。
殲15“飛鯊”




兵者詭道也


殲-10已經基本完成氣動設計,唯一的問題就是渦噴-15發動機

1981年,國防科工委正式下達新一代殲擊機的研製任務,到1982年共有三家單位參與方案論證。

一是沈飛,常規佈局,基於已下馬的殲-13戰鬥機方案


二是成飛,鴨翼佈局,基於已下馬的殲-9戰鬥機方案
三是洪都,可變後掠翼佈局,基於強-6攻擊機的方案

最初大家廣泛看好601的殲-13方案,因為最為成熟,方案評審時獲得大部分舞臺。航空部甚至到開始時都未通知611參加評審,最後也只給611在評審會休息的15分鐘間隙作方案彙報。但在這命運的15分鐘裡,611的新鴨翼方案以其對於未來空戰的精準把握和分析,贏得全場一邊倒的認可。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方案完善,最終在1984年的第三次新殲擊機選型會上,正式確定成飛的三號方案為下一代殲擊機的方案。並選擇渦噴-15發動機作為主發動機,渦扇-10繼續研製作為後期選擇。到1986年1月,經最高領導人批示,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文,項目代號為10號工程,也就是殲-10。
早期曝光殲-10想象圖,腹部進氣道還是激波椎


渦噴-15是仿製米格-23改進型的圖曼斯基R-29渦噴發動機

所以不管有沒有蘇-27,國產的殲-10項目都不會受到影響。實際上在接觸到蘇-27這種內油超過殲-10空重,敏捷性絲毫不輸F-16的重型戰鬥機時,是有聲音取消掉殲-10,採購更多數量的蘇-27的想法。但是當時劉華清和林虎等老將軍堅決反對,並給予大力支持,到1991年殲-10完成了全尺寸金屬樣機。
但是相比較殲-10的進度,發動機遠遠落後,即使是仿製蘇聯70年代初水平的R-29渦噴發動機,依舊困難重重。在經歷過多種研製機型都最終因發動機問題而最終下馬痛苦之後,國防科工委不顧反對,堅持要求使用隨蘇-27一起引進的AL-31發動機。現在來看這一決定非常正確,渦噴-15無法保證殲-10三代機的作戰能力,即使在本世紀初強上渦扇-10,以當時渦扇-10噴零件的可靠性狀態,單發的殲-10恐怕會造成一系列機毀人亡事故。


為了適應新的發動機,殲-10後半段機身進行重新設計,最終在1998年殲-10在試飛員雷強駕駛下,成功進行首飛,這是我國航空史上的里程碑,終於能夠獨立完成跟得上時代的高性能戰鬥機。至於如果沒有蘇-27,重型殲擊機會如何問題?首先在殲-10沒整利索前,是不會進行新重殲的研發工作。同時飛豹註定沒機會,因為空軍一開始就看不上,是海軍航空兵堅持要空中反艦導彈攻擊機才得以繼續。

其次,沈飛在80年代中期就開始預研“新重殲”,也就是後來的“雪鴞”。如果沒有蘇-27,估計會在90年代中後期開始“新重殲”的研製,這個時間點成飛還沒有明確殲-20,沈飛獲勝可能性很大。我們至少到2010年左右才可能獲得重型戰鬥機,而且相應的四代機計劃時間也要繼續向後推。

沈飛雪鴞想象圖,沈霍伊動作都是很快很早的,但是等他整差不多了,就被後來的成洛馬彎道超車了。


五嶽掩赤城


1989年中蘇關係回暖後,我國於次年開始與蘇方就引進蘇-27戰機進行談判,此時蘇方更希望我國購買他們的米格-29,所以首次談判並沒能成功,直到後面的幾次反覆商討,蘇方才同意對我國出售蘇-27戰機。24架蘇-27戰機分別於1992年6月至11月交付我國。第二批次24架因為沒能及時付款,所以俄方(此時蘇聯已經解體)的交付也出現了推遲,後來劉華清副主席親自到俄羅斯進行談判,以貨物付款的方式解決了款項問題,同時還與俄羅斯達成了引進蘇-27生產線的協議,並於1997年開始在瀋陽飛機制造廠進行仿製,隨後生產出殲-11系列戰機。


我國的蘇-27戰機


在仿製蘇-27之前,我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全部是基於殲-7和殲-8的各種改進型號,而面對國外空軍飛速發展的現實,我國的第三代戰機研發計劃事實上也早在8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西飛研發的飛豹戰機在定位上屬於戰鬥轟炸機,主要還是想率先滿足海軍航空兵針對海上的低空反艦作戰能力;成飛當時也從殲-9改進後開始了殲-10戰機的研發,定義為類似F-16的單發輕型戰鬥機;相比於前面兩家,沈飛的三代機計劃可謂一波三折,同一時期,沈飛先後預研的型號就包括殲-13、殲-13-2、殲-14、93、新93等等,可是這些型號最終也只是以理論方案及模型方式出現,直到沈飛引進蘇-27生產線。



殲-10原型機首飛


新93型號



綜上可見,如果沒有引進蘇-27戰機,我國的三代機發展大致上就是以輕型空優型殲-10、戰鬥轟炸型殲轟-7、以及基於新93型號開發的戰機所構成。當然殲轟-7理論上也不算三代機,就算一機二用,作為空軍版本,最多也就是二代戰鬥轟炸機。三代機的標準為主要為機動性強、維護性高、採用電傳飛控技術、具備中距作戰能力等等,所以基本可以認定殲轟-7不會被做為三代機進行改進。西飛在新世紀後曾經還一度推出過一款新型殲轟-7,該型機從外觀上遍佈複合材料,進氣道也略有改變,所以被外界解讀為是隱身型號,不過最終也不了了之,傳聞早已下馬。


殲-9設計圖



新老飛豹


梁無咎


首先來說,殲-10應該會繼續搞下去,甚至裝備速度會比實際中的2003年更快,因為10號工程是84年確定的,91年就造出了全金屬樣機,98年完成首飛,不過,蘇-27沒引進,殲-10有一個問題在於發動機可能會沒著落,因為殲-10最早設想是使用技術上更差的渦噴15作為渦扇10“太行”發動機的過渡的,AL-31FN屬於蘇-27國產化一併引入的產物,如果俄羅斯賺不到中國的大生意,AL-31FN能否引進,這裡面就存在一定變數,渦噴-15版的殲-10,肯定是不如現在的殲-10的。

但是光有殲-10,還缺乏一種重型殲擊機。這裡面有一個現成的,就是殲轟-7,它是1988年首飛的,進度也在殲-10和蘇-27引進之前,可能會參考歐洲的狂風IDS(對地攻擊型)發展成ADV(防空型)的經驗,研製一種具有中距攔射能力的重型戰鬥機,不過機動性可能差一些,飛豹沒有采用電傳飛控和靜不安定佈局,還算不上是正牌的三代機,可能會成為一個應急方案。

1990年後,蘇-27國產化之前,沈飛倒是研製過“新93”三代半戰鬥機方案,是一種半隱形的高機動常規佈局戰鬥機,整體構型有點像F-18E/F超級大黃蜂,計劃採用國產的渦扇12中推發動機(類似F404,造出了中推核心機,後下馬),那應該是類似於歐洲“颱風”和法制“陣風”的一種三代半戰鬥機,但進度上要比殲-10慢不少,樂觀的話,能在2005年後服役。

總之,蘇-27如果沒引進,中國的三代機之路會走的比較坎坷,三代機列裝的時間也會晚很多,在上世紀90年代東南沿海局勢複雜,對岸空軍大批裝備F-16、幻影2000和IDF的背景下,是不可想象的,所幸的是,我們勒緊褲帶買下了蘇-27,“側衛”1992年就來到了中國。


跟烏龍漲姿勢


如果中國當年和蘇27失之交臂,中國的3代機發展會有應當的不同。假如沒有蘇-27,中國倒不會沒有3代機,只是出現的類型會非常的不同,殲10雙發版有可能面世。中國的三代機將和現在有非常大的不同。不會沒有,但會極大的不同。引進蘇27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實,引進蘇27的同時,中國的殲-10已經完成基本設計,但最大難題就是發動機。中國1986年就開啟殲-10研製,由於有之前殲9的經驗,殲-10的研製非常順利。但發動機方面中國差的太遠,根本制不出符合合要求的樣品。拉慢了整體計劃的研製速度。

引進蘇27的同時,也引進了配套的AL31F型發動機。這對陷入研製瓶頸的殲-10幫助非常大。而且其氣動性能讓中國科研部門相當震驚,這直接影響了殲-10的氣動外形改良,而且俄製發動機的引進還直接催生了仿製型號的渦扇10。不過渦扇10質量不達標,後來通過蘇27配套零件進口的渠道,大量進口了AL31,直接用於殲-10。

蘇27的引進還直接讓中國斷了引進F16這類西方戰機的念頭。曾經有段中美和睦的密月時期,美國人曾經大力向中國推銷使用F4發動機的簡配版F16。如果當時中國拍板這事是能成的,但美國捨不得用好發動機的騙人伎倆讓中國憤怒,幾經交涉沒有什麼進展,加上友誼翻覆,這個事就黃了。但中國當時一直想引進西方戰機,直到獲得蘇27,才打消這個念頭。

正是引進西方戰機的限制和艱難,加上外國戰機昂貴的價格,中國也曾考慮過自己研製3代機,飛豹就是這種計劃的成果之一。除了飛豹,還有一個雙發放大版的殲10改進型計劃。這種雙發放大版的殲10定位和蘇27差不多,都屬於重型戰機。但引進蘇27後計劃取消,僅停留在圖紙設計階段。但這個方案沒有徹底被放棄,其接替者和傳承者就是殲20。


利刃軍事


如果沒有蘇-27,那麼中國空軍的三代機發展就會緩慢一些,但也不可能遲很多年。1990年代大部分時間都拿出研究蘇-27了,逐漸熟悉了蘇-27戰機,在2000年之後逐漸形成戰鬥力和仿製能力,吃透技術至少是2005年之後的事了。

殲16的推出基本上是吃透蘇-27技術之後才有的,殲11的出現還不能這麼說。假如蘇-27沒有,那麼精力肯定集中發展殲10,殲10的數量會更多,同時雙發殲10也會出現。

從時間上看,可能會延後5至8年左右,畢竟拿下蘇-27戰機確實省了不少時間。但我們也需要明白,殲10和殲20都是成飛的,蘇-27是沈飛的,兩個是獨立的研發機構。

如果沒有蘇-27,我相信成飛也能搞得有聲有色,沈飛有可能至今還拿不出像樣的型號,你看今天的殲31,明顯比殲20要遜色一些。當然這是內部的對比,殲31和殲20都是中國國產隱身戰機,都是中國的驕傲。


軍情瞭望臺


沒有蘇27中國的戰機之路就很長

當時引進蘇27SK之前,中國殲10還沒有定型。當時的殲10遇到了技術性問題,後來引進蘇27SK之後給我國解決這個問題提供很好的思路。

所以如果沒有蘇27SK,中國殲10問題不會解決的這麼快,而且中國戰機的高低搭配作戰不會有這麼完善。

特別是引入蘇27SK生產線之後,我國學習到了俄國的製造工藝,這對我國後面所有戰機的研發都是有促進作用的,所以蘇27SK生產線的引進就是從現在來看中國都不虧。



引進一款戰機不光要看表面上的戰力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們學到了什麼?而蘇27SK戰機就讓我國學到很多東西,這些東西是買不來的。


李曉偉


那中國肯定得自己動手搞一款大航程重四代了。而且殲-10也會受不小的影響。

熟悉PLAAF的人都知道,殲-10這飛機不錯,但是航程,作戰半徑畢竟不是太夠,PLAAF裝備的Su-27系列的戰鬥機數量其實是比殲-10多的。殲-10其實只能夠解決有無問題,但是再進一步的需求就滿足不了。比如多用途,對地攻擊,巡邏東海等等,殲-10腿短過不去,而且掛架少也當不了炸彈卡車。如此一來,PLAAF的現代化進程至少要延後10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直到Su-30MKK列裝,PLAAF才真正具備了可靠的對地,對海支援能力。(當然你要說強-5那玩意就當我沒說)

而且殲-10的研發也是被髮動機拖了後腿的。當時搞的所謂的“渦噴-15”,搞到90年代都沒搞出來,殲-10一直沒發動機用,還得跑去俄羅斯買AL-31F的特供版31FN。要是沒Su-27的單子,毛子賣不賣AL-31FN都是個問題,那樣的話,殲-10等發動機可就等的久了。永遠不要忽視80-90年代中國對外軍貿合作的價值。


貞觀防務


中國依然會有自己的三代機、自己的四代機,依然會在航空器領域取得不凡的成就,這是一定的,蘇27才是陰差陽錯的。

圖:美國“雷鳥”赴華表演


自從20世紀80年代我們重新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時,在感嘆差距如此之大後,就萌發了製造自己的先進戰機、製造自己的航空母艦這樣的信念。不得不欽佩那個年代人的精神,那麼窮,卻不墜青雲之志。



1984年殲8試飛成功,這是我國對先進戰鬥機的一次大膽嘗試,雖然結果讓人沮喪,但是重要的讓我們看清了差距。

80年代中期,美國“雷鳥”飛行表演隊曾攜F16到中國進行飛行表演,近距離接觸三代機震撼了每一個人。為了彌補巨大的差距,中國甚至開出了F16、“幻影”、“黑鷹”、“鷂式”的採購清單。由於沒錢,啥也買不了,但是後期的殲8改進計劃卻讓我們摸到了三代機的眉目。


圖:引進的“黑鷹”

1986年,雖然請美國改進殲8的計劃已經開始,但同時國產殲10戰鬥機正式立項,中國正式向三代機制造發起了衝擊。雖然想通過殲8改進計劃,使殲8達到3代機的戰鬥力,但是依然決定要靠自己製造出三代機。



1990年,殲8改進計劃停止,1992年,從俄羅斯購買了蘇27,靠別人就是不靠譜,要造戰鬥機,還是得靠自己。

圖:還在美國的殲8機頭

1994年,殲10完成設計,轉入生產。


1995年,與俄羅斯達成技術協議,沈飛15年內可以生產200架蘇27,沈飛搞清技術後就終止了合同,自己生產殲11了。



1998年,殲10首飛成功,終於有了自己的三代機。



2011年殲20首飛成功,據說殲20立項於1997年,也就是美國F22首飛後。殲10第二年才能首飛,前一年我們就下定決心不但要搞出三代機,還要搞出四代機。


時間上看,中國戰鬥機的研製規劃,一直是按照自己的目標穩步推進。蘇27的引進,更多的意義在於使中國空軍在國產三代機研製出來之前就已經具備三代機的作戰能力。即使不引進蘇二七飛機,中國也已經下定決心要搞戰鬥力,取得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