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父母的“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怎麼看?

LosAngeless


這句話是中國家庭教育中一脈相承的糟粕,還是糟粕中的精華。

我在大學的時候,我的室友要求參加面試,但是不知道怎麼寫簡歷,而我平時有看過這方面的書並且我在大學期間高價參加過某類職業能力培訓,因此我的室友就向我求助。我欣然幫助他,我把自己參加能力培訓的內部資料整理給他、還專門從圖書館給他借了一本書。可是兩個星期之後,他的簡歷還是寫得一塌糊塗,我這才發現我給他的資料,他連動都沒動。我很生氣,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你有給我東西的自由,我也有看和不看的自由。

我當時氣得不想理他,心裡很不舒服,就想告訴他:我TM這是為你好,我為你白費了這名多苦心,你難道就不珍惜一下嗎?

我最後沒有說出那句話。

雖然在這個事例中,我的室友明顯是用那句話有點無賴,但是仔細想來還是有一點道理的。

而我差點就犯錯,說了那句綁架人的話-“我這是為你好!”

什麼是對人好?我認為的“好”就是真的對你好嗎?其實不見得。但是在父母那裡(這是絕對的政治正確),顯然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孩子的自主選擇能力不夠,需要什麼都聽大人的,有時候小孩子不接受自己的安排,他們就會說:我這都是為你好!

是呀,你是為我好,就因為你是我媽我爸,所以我為了不辜負你們的好心,我就得聽從你們的一切,我就要去上我不喜歡的培訓班、去上我不喜歡的鋼琴課,週末沒有娛樂,因為安排了奧數班,因為這樣“將來可以找到好工作”,父母這是“為我好”。

有的還在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下,壓抑得受不了的反抗、叛逆;還有一些從小就是在父母“為你好”的教育下學會了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了一種扭曲的性格.....這樣教育的後果可能是中國父母想不到的。

父母的這種行為很多時候並不是出於真愛,而是他們內在的投射。他們不關注孩子內在的真正的需要,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懂”,另一方面也是他們會自覺或者不自覺把自己的小我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以自己的感受取代小孩的感受,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

孩子成了傀儡。

我想,真的愛肯定不是這樣的,是需要講求尊重的。

這就需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放手,樂於看到自己孩子的獨立。

那怕有一天孩子面對你安排的時候說了不,你也可以接受。

什麼才叫愛呢?

不就是那句話嗎,“愛不求回報”。

如果你付出就一定需要得到孩子的回應、或者是孩子拒絕你就用“我是為你好”對其進行綁架教育,你這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為了你自己。

因為你想要你付出對方就會接受,對方高興你才能高興。

如果對方不高興了或者拒絕了,那就是阻斷了你的高興。

那你這個不是愛,是自私。


白詩詩


我在大二那年想要休學出去打工。原因是我在學校裡面成天混日子。周圍的同學對我也沒有什麼促進作用。基本也就是打打遊戲睡睡覺。這種日子我過夠了。

我當時跟我家裡打電話,說我想出去酒吧裡打工。果不其然,被他們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因為父母都是老師出生,所以他們對學業的看重超過了其他的一切。更加不要提是去酒吧這種地方了,他們眼裡,那就是糜爛的代名詞。

我知道這樣子混下去對我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所以我下定決心,暗自的把這件事情給做了。

那時候我先找到輔導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跟他說了一大堆。我的目的只是想讓他不要讓我拿不到畢業證。輔導員那邊好不容易說通了。接著,我還得去找各個任課老師。還好,大部分都比較通情達理。他們給我的要求就是作業要認真做完,考試必須來參加。

就這樣,萬事俱備之後,我走出了學校。接下來的一年裡面,我基本上都是在酒吧裡度過的。

可以說,這一年是我人生的轉折點。我接觸到了很多人,學到了很多社會經驗。之所以我今天能成為社交和情感培訓師,那是從那一年開始的。

之後我自己做了公司,賺了錢。我也和父母坦白了之前打工的經歷。只是,他們已經不再說什麼了。而且一改之前的態度,甚至有點鼓勵的意思。我想可能是看我賺到了錢吧。

我以為,每個父母的出發點一定是好的,但未必是對的。

你在成長,他們在老去。有些時候你們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等的。所以我覺得人還是要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

申明一下,我不是鼓勵大家和我一樣逃課。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你是沒有的。所以,不要只看到表面現象,不然這可能會害了你一輩子。

以上。


源靖


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都聽父母說過這句話,“別聽不進去,我們這都是為你好”。

年少時遇到和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候,我會反駁,“你們以為對我的好,卻並不是我所認為的好。”

他們馬上又會反駁,“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吃的鹽比你走的路都多,還能害你嗎?”

多數情況下,事情以我緘口告終, 因為明知有代溝,所以說服不了父母,也明知在關鍵的事情上我不會讓步。

憑著年少的一股豪氣,我離家上大學,一個人想家的時候也常會想起父母的話,更羨慕週末可以回家團聚的北京同學。但我知道,當初如果不離家的話,我現在週末回家享受團聚的時候,反而會後悔自己當初沒堅持到北京上大學的志向。

憑著年輕時的闖勁兒,我一個人來到美國,讀書就業安家養育孩子,沒有任何人能幫上忙(這裡真要感謝有哥哥姐姐照顧父母解除我的後顧之憂),當上班、帶小孩子、照顧家庭讓我焦頭爛額的時候,我也會想起當年父母阻攔我“別一個人走那麼遠”,但是我知道,如果這個異鄉夢不做的話,現在我後悔的是從未嘗試過白手起家把異鄉過成故鄉的奮鬥過程。

父母所說的“都是為我們好”,是他們眼中真正的“好”。

而我們眼中的“都是為我們的好”,卻未必是我們想要的“好”。

其實這世界原本沒有絕對的好,也原本沒有絕對的不好,如果你把自己認為好的給孩子,卻不是孩子想要的,某種程度上在孩子眼中就是不好;如果孩子的選擇在父母的眼中是不好的,但卻是孩子想要的,父母是很難說服孩子改變看法的。

所以如今我在和女兒丫丫的關係上,以尊重她是獨立的個體為主,很少會去強加給她什麼“都是為你好”,我會首先問她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我會繼續問這樣選擇的利弊,如果她說的不完全,我會裝作漫不經心地補充,最後在利弊清楚的情況下,丫丫基本上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判斷,哪怕和最初的意見相左。當然有的時候不管怎麼樣孩子就是堅持和我不一樣的觀點,我也明知這樣做會走彎路,但我會讓她去嘗試,年少的資本就是犯了錯有時間和機會糾正,慢慢地她便會自己做出理智的決定了。


心路獨舞


這是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話,大家都是聽著這句話長大的。對說這句話的父母而言,它是樸實直白的真心話;對聽到這句話的孩子們來說,它是容易惹人生氣的話,因為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它。我們不妨從如下幾個維度來大致分析一下這句話:

第一、它是父母的真心話。除了極個別的一些特例之外,父母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甚至於打罵行為,其出發點都不是要害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更好,這一點必須明確。那些教育方式對不對可以討論,但是不要去質疑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天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第二、它是特別容易惹孩子生氣、傷心、失望的話。孩子有貪玩的天性,有探索一切的好奇心,但同時也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做事全憑興趣,不會去分析利弊與安全,因此常常做出一些出乎父母意料之外的事情,被笑稱為“熊孩子”。大多數父母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會選擇跟熊孩子講道理,只是由於孩子太小根本無法理解,只好丟下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愛怎麼想怎麼想吧,等到熊孩子經歷的事情多了,思想成熟了,也就慢慢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

第三、它是權宜之計、無奈之舉,如果能有更好的辦法,父母是不會選擇這句話的。中國有句老話,“養兒方知父母恩”,一件事如果你沒經歷過,你就很難理解它。其實父母還是很希望能跟孩子講道理的,只可惜孩子還小,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都十分有限,那條路基本上走不通,那就只好暫時擱置爭議,獨斷專行了。很多人是在自己為人父母后,才恍然大悟當年父母的行為舉動。人生就是這麼奇妙,角色在不停輪換。

總的來說,“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雖然在年輕人中不賣座,但是它自帶著強烈的感情光環。既有父母的愛,也有父母的無奈,既有年輕的激情,也有年輕的懵懂。也許大家暫時還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沒關係,請大家努力做到至少兩點:其一,別一聽到這話就炸毛,心態放好一點;其二,趁父母還健談的時候,多陪他們說說話。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正是老唸叨“我都是為了你好”的父母。


陳向東


生活中,當我們的所作所為不能給別人帶去正面的影響,反而造成傷害時,我們往往會找盡各種理由安慰自己,心理學把這樣的一種行為稱之為“合理化”。

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父母成長的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秉持的價值觀念和他們的孩子所接受的,被灌輸的價值觀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例如,我們的父母從小到大都被灌輸說要節約各種資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出生的時候,社會的物質還不夠充裕。

而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爆炸的時代裡,想要什麼都可以得到滿足,加上很多人多年以來,被各種各樣的公眾號文章所洗腦,崇尚精英式的消費主義,以至於賺錢能力還沒有上去,消費水平就蹭蹭蹭往天上飛了。

就拿我的同事來說吧!

她現在已經50多歲了,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被她的父母要求做一個乖乖女,凡事都要節儉,不能亂花錢,所以她的消費觀是能省則省,即使是有時候花些小錢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她也捨不得花。

而她兒子的消費觀,則是一切可以提高生活質量的開銷,都是值得的,根本就不去談什麼節約不節約。

有一次他們就上下班該不該叫順風車這件事情吵了起來。

同事說可以坐公交車,為什麼要多花錢去叫順風車?她的兒子則認為叫順風車可以節省大量時間,有些錢不該省就不要省!

這樣的爭吵,其實一抓一大把。

彼此成長環境的不同,導致了父母和子女經常因為各種小事產生衝突。

而父母會利用自己的年齡優勢,給子女造成心理上的打壓,以此達到子女服從自己的目的。

但順從之後,父母經常會感到內疚,所以在內疚的時候,他們經常這樣子安慰自己:

我也是為他好!


曾少賢


我都是為了你好,可是有的時候放手不也是對孩子好的一種表現嘛!



對於這句話,我的感觸還蠻大,就在前幾天還體會了一遍。

小編今年大三,開學不久就會面臨著畢業季。所以在這個兩個多月也相當於人生中最後一個暑假中,我想做一件瘋狂而值得懷念的事!

我想要去做義工,打工換宿!


那個地方有點遠,甚至很遠,在遙遠的呼倫貝爾滿洲里,處於與俄羅斯的交界,而我是江蘇人,相隔甚遠。我聯繫好了一家青旅的老闆,他在招義工,在此我想說我是認證了他是真實的不是騙子。我也確定好了去的線路,但是青旅老闆突然來了一句:

你能確定你的家人同意嗎,你一定要和家人說清楚……

然後,我在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姑夫哥哥一大家子的全體談話中以失敗而告終。其實對於這個結果我是意料之中,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我們不給你去是為了你好」,可是我是一個成年人了,也即將步入社會去工作,終究會走出家門,我說「為什麼別人可以,而我不可以」?


但是再多的話也是徒勞,他們就是為了我好,而我就是不可以去!

最終,我大哭了一場,似乎從小到大的不滿都哭出來了,然後他們很擔心、很擔心,其實我也被自己嚇到,那時哭的雙手雙腳都麻木了,哪裡都動不了,連嘴唇都變了色,告訴他們我不舒服後,看著他們擔心焦慮的幫我戳著手,我覺得我失敗了,我敗在了家人的擔心上。
看著爸爸發的信息,我覺得既可笑又可憐,什麼時候家長也需要看著孩子的臉色了,我們不是就該是聽話的那一方嘛!


此娛非彼娛


幾年前有一次,我在路上碰到了一個朋友。當時我正準備去吃拉麵,於是朋友就陪我一起。我點了一盤牛肉一碗拉麵,他說他吃過飯了不準備再吃。我邊吃拉麵和牛肉,邊覺得過意不去,就勸他也一起嚐嚐牛肉。我說這個牛肉真的很好吃,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牛肉了。勸了好幾次,他終於吃了兩塊。結果後來,從別人那裡,我聽說這個朋友得了腎衰竭,牛肉這種高蛋白的食物,對於腎衰竭或者說腎不好的病人是負擔非常大的。所以他當時真是給足了我面子,才吃了兩片牛肉的。再後來我們又聊起這件事時,我還調侃,說你當時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你的腎不好,或者告訴我你不愛吃牛肉也可以啊?他說,看你那麼真心實意邀請我,那我就嘗一嘗嘛,兩片牛肉也不礙事。

但這個事情給我留下的印象卻特別深刻。如果我是一個古人的話,我可能會編出一個成語叫做 “吾之蜜糖,乙之砒霜”,可惜我是個現代人,有時候我們聽一些成語寓言小故事,道理好像都懂,但只有自己真的經歷過一次之後,才能實實在在的明白這些成語所表達的道理,真的都是大智慧。


大多數父母都會經常這麼說 “我都是為了你好”,可實際上有沒有可能,父母以為的蜜糖,正是我們覺得的砒霜呢?什麼是真的對另外一個人好?是用自己覺得對他好的方式對他,還是用他喜歡的方式對他好呢?哪個更好應該是一目瞭然的吧。

當父母跟我們說 “我都是為了你好”,他們其實並不把我們當成一個獨立的、有自己想法的人,更像是在養寵物。寵物不會說話,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主人覺得什麼是對寵物好,那就是什麼好。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告訴父母,我不是你的寵物,我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該平等的交流和溝通,你應該聽聽我說的。我覺得什麼對我來說是好,才是真正的好。

有的時候父母是明白的,但他覺得你有自己的想法沒錯,可你的想法未必對。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通過努力,把自己的想法梳理解釋清楚。為什麼這樣對你來說更好?你不能說,我覺得舒服,我覺得爽,我就是喜歡。這個理由,連你自己都說服不了,又怎麼可能說服本來就心存疑慮的父母?

你該做的事情是先說服自己,有條有理的告訴自己,我對生活的規劃是什麼樣的,這些事情在我的規劃裡面到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所以這樣才是對我好的。當父母明白你對自己的生活是有想法的,你能夠照顧好自己,你做這件事情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有深思熟慮的,是有人生規劃的。這個時候,父母自然會覺得你能夠對自己好。連你自己都能對自己好了,父母自然就放心的按照你的方式來去對待你了。這一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方向是沒錯的。


科學家種太陽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父母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孩子身上,什麼“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快樂,我就快樂,你痛苦,我更痛苦”“你若受罪,我生不如死”“我因為你才有活著的意義,才有活下去的力量”之類……無不顯示了撫養者嚴重缺乏自我邊界、自我價值感、對他人需求的覺知和尊重的意識。

我們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無論孩子多大了,都是粘連或共生的關係。這樣關係下長大的孩子,當進入新的家庭後,會因缺乏人際邊界而處不好親密關係。

中國文化創造了國人的核心情結:戀兒女,或叫依賴兒女情結。父母是依賴兒女“好”自己才好,是依賴兒女“出息”自己才有價值。這一核心情結的牢不可破,是受幾千年來“養兒防老”的信念支撐,這幾乎成了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情結。國外人是不用防老,活得灑脫自在,我國的家庭卻有許多防備情結。

中國文化也導致我們父母對“愛”有很深的誤解,以為付出就是愛。卻不知,付出是對人成長的能力剝奪,當長大的兒女缺乏獨立與愛的能力時,反責怪兒女無用。他們如何不是在無意識層面,想方設法拴住兒女在身邊,以使自己永遠地佔有和擁有呢。

由此,才有了那牢不可破——共生關係的強迫性重複。即便現在是隔代分家了,卻也普遍存在,人在婚姻新家,心在原生家庭,或是進入婚姻後,彼此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原生父母,渴求或索要被愛、被關心,雙方上演著共生依賴的幕幕情節。

進一步理解,父母做不到“放下”兒女,正緣由他們世世代代被形成的那份感受:與兒女共生才有存在感、重要感。這樣的家庭以及家教,令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有共同的不舒坦:壓抑,不自由。對此我們應有所反省:父母以錯位的角色和理念,去教育(不如說控制)孩子,孩子可能不幸成為他們“好心”的犧牲品——心理發育滯緩、物質依賴、抑鬱症等心理障礙者。

那些心理未長大的成年人,無論在建立親密關係的初期,還是結了婚,都有可能因為不斷被激發、被喚起的他們那極為熟悉的“共生依賴”感,驅策他們死心塌地尋找、索取“被關愛”。我們也可熟悉地預測,這關係下去的後果,多半是失意、失衡、甚至失去親密關係。


熊玲心理諮詢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是因為愛而會為你思考,安排事情,儘管你不一定願意接受。

父母因為自己本身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所以對待很多事的時候會有自己的一個看法。

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他們把你看得很重要,所以不捨得讓你經歷錯誤的事情,會把他們認為正確的做法強加於你。

從人的角度來講,這種單方面的“為你好”的行為,是一種不理解與不尊重對方的做法。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雖然是強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但是我想重點強調,不要把個人意志強加到他人身上。

理解他人的真正需求,尊重他人的選擇,給出你認為的適當建議,剩下的路就是別人自己走了,我們無權干涉。

總之呢,當父母出於愛子之心,而對你說出“為你好”的話時,請認真冷靜地思考。

爸媽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意見,但是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所以與父母做好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切忌任性妄為,與父母置氣,傷了父母的心,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溝通~



在下一罐豆奶,我的心願是,讓世界充滿愛...


是蘿拉阿


有兩句話:

我們做一件事,是因為覺得他是對的;

我們覺得一件事是對的,可不一定會做這件事。



父母心總是想讓孩子好的(至少這麼說的父母大部分都是,那些不為孩子考慮的父母一般不會這麼說)。但是他們想讓你好,也是以他們的判斷標準進行,所以對你來說是否真的好,很難說。

說句實話,當父母說出這句話時,就好像他們自己混的很好很聰明一樣,其實大部分也就是普通人。

普通人其實沒啥資格指導孩子,只能謹慎地提一些建議,並謙虛地告訴孩子這只是他們的個人看法,不見得正確。

在正常情況下,放手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決策,他們收穫更大。

據我觀察,中國的很多父母,不僅觀念愚昧,更顯著特徵就是對子女的佔有慾和控制慾極強。這種慾望表現為以“為你好”為理由,消解子女的反抗意識和個性發展,使子女陷入自我否定的痛苦中。大到子女的人生選擇,小到生活瑣事,無一不想以自己好惡橫加干涉,往往比嬰兒還不可理喻。

更嚴重的是,往往在這佔有慾和控制慾下,更發展成對子女的毀滅欲。不僅很多“為你好”真照做對子女有害,父母的那種觀念上的狹隘、壓制手段的粗暴武斷,實在看不出真心是處於子女利益的考量。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擅用各種道德綁架和情感控制術的手段。


總之,不要以為父母年紀大,就心智成熟了,年紀大說明經歷多,但觀念和性格這東西真跟年紀關係不大。一旦攤上這種父母,就必須止損,尋求獨立。獨立意味著邊界清晰、權界明晰,意味著“自己”的事務的最終決定權的“歸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