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被老人帶的孩子,父母應如何幫他(她)建立家庭歸屬感?


90後們隔代撫養的經歷


大多數人的成長記憶中,都有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親密相處的場景。隨手在北京大學《愛的心理學》課程中同學們的自我成長經歷分析作業中摘抄幾個片段:

  • “……成長中影響我最多的應該是奶奶吧,我至今能夠記得的,就是在那些父母忙於工作而無暇照顧我的日子,我都是在奶奶的陪伴下度過的,不論是跟在好動的我後面敦促著我吃飯,還是在我被同伴欺負後揚言要幫我報仇,與其說是家長,不如說奶奶也是我童年裡的一個特殊的玩伴。”

  • “除了父母之外,我的奶奶是我整個童年佔據記憶最多的人,小學時代我每個週末都是在奶奶家裡度過的,我是她唯一孫子,她對我疼愛有加,幾乎會滿足我一切購買玩具、零食的願望。”
  • “大概是我兩三歲的時候,因為我父母都要上班,所以我姥姥每天都照顧我,無微不至的管理我的日常起居,自戀一下,據說小時候長得人見人愛,所以我姥姥特別喜歡抱著我出去炫耀什麼的,順便聊聊家常。我和我姥姥的感情也很深。”
  • “除了爸爸媽媽對我的影響,姥姥姥爺對我的人生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姥姥是小學老師,據說以前是中學數學老師,後來我姨上小學,姥姥為了照顧她更方便於是去了小學教書。姥姥是個十分認真負責而且很有韌性又做人很藝術的人,可以這麼說,姥姥是我的精神偶像,我十分敬佩她的為人。……姥姥的有韌性體現在,但凡她想達成的一件事,不管跑多少趟,不管多辛苦,她都能想辦法解決。我一年級讀完從上海轉來北京,因為兩個城市教材的差距,姥姥怕我跟不上班,於是用一個假期的時間教完我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數學,於是開學後的第一次考試,我考了全班第一,當上了學習委員。……而且,姥姥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哪怕自己再辛苦再困難,其實,不管是姥姥還是姥爺,都是非常寵溺孩子的,這或許是隔代親的定律,但敢可定的是,我的姥姥姥爺在我和表妹(尤其是我)身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絕對是非常多的。”

這些90後們的記憶深處,隔代撫養的經歷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們的發展。


隔代撫養不難替代父母的作用


但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畢竟是隔代撫養,他們不能替代父母的作用!

首先,修正下問題的提法。這個問題正確的提法是

:“父母應如何幫長期和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生活的孩子建立安全感?”


這是因為,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是可以給孩子帶來家庭歸屬感的!馬斯洛(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情感和歸屬的需求是第三層次的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有家庭,有工作單位,希望加入某個協會、某個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而歸屬感的缺失有可能導致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家庭正是可以滿足孩子這種歸屬感的地方。隔代撫養的孩子,同樣可以感受到家庭是個人生長、休息的地方,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同樣是他們避風的港灣。

但是,父母親是孩子依戀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這個作用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不能完全替代的!

Bowlby的依戀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釋途徑。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眾所周知,人們都有依戀的需要,這個可以依戀的對象必須是可以信任的並且能夠提供給我們支持和保護的重要他人。而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這個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媽媽來承擔的。如果媽媽是個“足夠好的”媽媽,這個媽媽所擔任的安全基地就會內化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長大後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如果沒有“足夠好”的媽媽呢?那麼在孩提時代就開始表現出某些特徵,比如索性不要媽媽,媽媽回來了,也會懶得理她,他們更關注自己的智力活動,不太有情感反應(壓抑了);或者他們表現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媽媽,但媽媽靠近了要擁抱他們了,又掙扎著要離開,對媽媽好像有很多怒氣,情感搖擺,缺乏理性。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沒有從母親那獲得安全基礎,所以或者發展成一種強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又想要母親又不信任母親。

也就是說,父母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一個重要的保障,就像海軍基地港口一樣,無論軍艦出海到多遠,去執行多麼高深的任務,最後也要回到這裡,進行給養和補充,士兵們會回到基地來進行休整!因此,父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周邊的環境!


父母如何幫孩子建立起安全感?


根據依戀理論,安全感的建立是發生在嬰兒期的,是在由主要照顧著(通常指父母,尤其是母親的作用比較大)和嬰兒之間的互動基礎上發展得來的。如果父母能夠在這個階段給予孩子足夠的積極關注和安全保護,那麼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就比較容易了。Bowlby也提到了安全感的建立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父母的反應敏感性

是指父母能夠及時注意到孩子的信號,正確地解釋這些信息,並採取合適的反應,滿足孩子的需求。當然父母的反應不敏感並非指敵意或者令人不快的行為。而是指不能覺察孩子的狀態或目標,不能提供支持性的反應,從而不能幫助孩子達到他想要的目標。


根據依戀理論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Ainsworth等人的研究,決定了孩子是安全型依戀的父母行為包括:

  • 他們的母親在觀察中,敏感的反應性很高
  • 孩子哭泣的時候,及時過來,判斷孩子需要什麼,並幫助孩子得到它
  • 孩子餓的時候,及時餵食
  • 當孩子需要咀嚼或者吞嚥的時候,在喂下一勺食物之前會耐心等候
  • 當孩子需要抱的時候,及時抱起孩子
  • 當孩子想進行探索活動(如玩玩具)的時候,不會去幹涉
  • 當母親或者家庭進行社會交往,需要將孩子移動到不同地方的時候,會小心地指導孩子進行移動
  • 當孩子疲勞的時候,會及時將他安頓好,讓他入睡
  • 當孩子學會爬行後,母親要給與適當的限制,而不是粗暴的喝斥,以便讓孩子在安全地帶爬行,同時也鼓勵孩子進行聯繫,以便發展起運動技能,和探索外部的世界。

父母的情感效用性(Availability)


這主要是指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親能夠在孩子身邊。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大的孩子,缺乏的恐怕是這一塊!


所以,對於處於自身奮鬥、努力平衡著事業與家庭的年青父母親來說,儘量抽出事件來多陪陪孩子,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玩耍是最重要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調查的大多數家長,更多地是採取了另外一種教養方法,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教練,不斷地花錢花精力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班,並嚴格管教。這樣帶來的一個可悲的後果是:讓孩子覺得“親媽變成了後媽”!

因此,請各位年輕的父母記住:

三流的父母當保姆

二流的父母當教練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

想象下,當你在家拿起書的時候,孩子也會模仿你,拿起書來閱讀的!


李同歸


對於我自己來說我是不會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的,因為身邊也經常聽到一些關於丟孩子的真實情況,有一次就聽到兩個老婆婆在講自己的兒媳為了掙錢把剛開始是她自己帶的孩子到了兩歲就給了奶奶帶,結果剛開始孩子是不願意的,後來就習慣跟奶奶一起吃一起睡了,突然,有一次她兒媳又想跟孩子親近親近,想要孩子晚上跟自己睡,可是孩子反倒是不願意了,死活都要跟奶奶一起睡,後來還引起了婆媳矛盾,就是孩子跟媽媽睡孩子鬧奶奶不願意,跟奶奶睡媽媽又怕孩子慢慢跟她越來越沒感情了。所以,站在我的角度考慮我是不會把孩子給老人帶的,有人或許就會說了要是自己沒錢呢,還會選擇自己帶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自己帶,因為現在我也在經歷這樣的事,只是日子過得苦點。所以我也建議爸爸媽媽自己帶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讓孩子有一個家庭歸屬感。


範嬌251834622


丫頭從出生家裡就有我,老公,公婆四人照顧,我從過月子就恨不得把丫頭給公婆帶,自己好和老公出去吃吃喝喝玩玩。覺的我們出門丫頭不哭不鬧還有放心的公婆照顧,心態是得意的,再說,又不是不住在一起,即使白天不在晚上不也在家嗎,每天每天依然能陪伴丫頭。

後來,公婆因為有事,走了幾個月,這期間,我是24小時與寶寶不分離,漸漸的,那種母愛完全被激發出來。不再想著玩什麼的,完全不去想,就像全心全意照顧好她,看著她一顰一笑,幸福真是流淌在心。

自此,我沒在丟手給公婆,自己帶到現在,準備丫頭九月份上幼兒園我再工作。

不說公婆大概怎麼疏遠爸爸媽媽的,我就說我親自和我老公帶之後寶寶和我們的親密程度。丫頭會在任何一個場合,毫不顧忌的表達說,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每隔幾分鐘就自主表達一下,在場人都說真是貼心小棉襖呦,你家女兒好乖哦……

爸爸雖然每天上班,但是對丫頭的照顧一點都不少,所以丫頭和爸爸感情也非常好,經常白天說想爸爸,天稍晚些就問我說爸爸怎麼還沒到家。有次問爸爸說爸爸你明天上不上班,爸爸說上啊,不上怎麼有錢給你買玩具啊,我家女兒非常喜歡玩具,可是她竟然說,爸爸我不要玩具了,你不要上班了好不好!當我聽到這話時,心裡面好感慨,慶幸我們我們作為爸爸媽媽一直陪伴著寶貝,可是即使這樣,在寶寶的內心還需要更多!

如果是爺爺奶奶的帶的,寶寶和爸爸媽媽疏遠是肯定的,但是爸爸媽媽只要有空就能去陪伴寶寶,我想你們的感情會越來越親密的!


用戶7995330396219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如果真的沒有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而無奈要把孩子放在父母身邊生活,那就放吧!不要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太大!

就算不能時時守在孩子身邊,我們同樣也會有好多辦法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愛!定期定時打電話關心孩子。在孩子重要的時刻一定要在,比方說家長會、六一兒童節這些需要父母參與或者互動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想盡辦法參加!

如果離得太遠,一定要定期回家,還要不定時的給孩子準備禮物!讓他知道,爸爸媽媽現在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守在孩子身邊,但是爸爸媽媽是愛孩子的!是在乎孩子的喜怒哀樂的!

只要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關心和愛,那他的家庭歸屬感就會一直在!


靈犀呀咿呀


很早就接到了邀請,可我一直在猶豫~這個問題對於我來說太扎心了~~十年前,剛剛二十歲的女兒不聽勸阻,偷偷的拿走了戶口簿,偷偷的領了結婚證,懷孕三個月了我都被矇在鼓裡~~~直到實在瞞不過去了才~通知了我!!!不比晴天霹靂吧也差不多,我實在是看不上這個女婿,不在於有錢沒錢,他是個混蛋!!!沒大沒小,一個嘴巴抽的他媽脖子歪了一個多月~女兒嫁給他,我從來就沒有放心過!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擔心,果然,孩子不到一歲這個混蛋就離家出走了!!!一走就是兩年,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後來,找到他女兒和他離了婚,可憐我那外孫子,從此就過上了沒爹沒媽的日子,(離婚時他們家搶這娃娃,不給他們就不離婚)談什麼歸屬感,孫子說~我爸從來沒有對我笑過~~~奶奶也常常喝的爛醉如泥,孩子差點丟了兩次!!!身上經常有被打後留下的傷痕~~~我的淚已經流乾了,這幾年我每年都要住幾次醫院,心都疼碎了~~有時我給外孫洗澡,做他愛吃的飯時他輕輕的說~你要是我媽媽就好了~~~哭的我啊~~~是的,爺爺奶奶姥姥只能做到生活中照顧他,絕對不能替代父母帶給他家的歸屬感~~~在這裡我跪求未婚的男男女女孩子們~你們對待婚姻要慎之又慎,不要輕易結婚,更不要輕言放棄婚姻!!!最可憐最倒黴的就是無辜的孩子!!!


手機用戶沙倫玫瑰


大寶寶出生剛一個半月媽媽就開始上班了,大寶寶大多都是爺爺奶奶帶著。因為小大寶寶是吃母乳,所以四個月前,只要媽媽上班,每天的上下午就由爺爺奶奶推著小車到單位去喂。因為平時媽媽帶的比較少,除了想吃奶的時候外,小大寶寶對媽媽總是為所謂的樣子。後來由於媽媽要考試,大寶寶斷奶以後媽媽就回小家住,偶爾才抽空來看大寶寶一次。或許因了長期不在一起的緣故,大寶寶對媽媽的感情越來越淡,媽媽來也好去也罷,大寶寶從來都是不聞不問,再後來竟然發展到媽媽來接大寶寶都不回去,為此媽媽很傷心。

奶奶知道對寶寶來說,爸爸媽媽的愛無可替代。為了找回寶寶對家庭的歸屬感,奶奶費了不少的心,具體做法如下:

(1)那段日子,奶奶在小傢伙面前總是說媽媽的好,說媽媽如何想寶寶,經常讓寶寶跟媽媽通話;奶奶還對寶寶說媽媽如何如何疼愛寶寶,把媽媽給寶寶買的玩具一件件拿給寶寶玩;同時奶奶還教寶寶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2)人是感情動物,情感是在接觸中培養起來的,所以奶奶偷偷告訴媽媽,有空就多回來陪陪大寶寶,陪寶寶去超市,陪寶寶去遊樂場等。

(3)奶奶還抓住寶寶天生喜歡玩的天性,讓媽媽擠時間抽空帶寶寶出去玩,讓寶寶親近大自然。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奶奶潛移默化和媽媽的共同努力下,大寶寶在情感上漸漸就起了變化。媽媽每天下班回來,先是知道叫媽媽抱,後來見了媽媽又是笑,又是親,再後來媽媽騎車走的時候,大寶寶就會追著要坐車。有幾次,奶奶正帶著小大寶寶在操場玩,媽媽上班路過時被小大寶寶看到後,追著攆著要跟媽媽,媽媽只好停下車來抱了一會兒。這邊媽媽一動身要走,大寶寶把小嘴一撇就會哭。雖然看到大寶寶哭,但是奶奶心裡卻很開心。原因很簡單,大寶寶終於找回了歸屬感,要知道寶寶戀媽媽可是天性喲!


智慧奶奶


我本人是無法接受讓孩子長期跟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在一起生活的。

我覺得父母既然生了子女,就要為他的養育而付出,那麼這種付出並不只是物質上的付出,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長成一個心理健康的感情豐富的人。

即使由於父母雙方工作都比較忙,或者是沒有過多的精力來照顧子女的話,那麼我建議就會僱用育兒嫂,或者是讓家裡的老人來幫忙照看孩子,而每天都要見到孩子都要和孩子交流。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跟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在一起生活很久了,父母的角色已經空缺了很久,那麼我覺得應該首先讓孩子跟父母之間建立熟悉感,而不是突然之間就將孩子帶離了老人身邊。這樣跟孩子之間建立了熟悉感,進一步建立信任感,自然而然的就會增加孩子的歸家庭歸屬感。


十八線mama


因為隔輩親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孩子更喜歡跟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因為爸爸媽媽有太多的不可以。

如果條件可以,家長儘量把孩子在自己身邊養,不要長期寄養在老人身邊。因為一個是孩子對父母感情的缺失,再一點就是考慮到老人年歲已大,在看孩子方面,有時真的是力不從心,孩子在老人面前更得意,一些壞習慣,老人說,孩子也未必能聽。

真的是迫不得已,孩子長期在老人身邊,爸爸媽媽一定要抽出更多的時候,儘量與孩子保持溝通,比如,電話,視頻……只有溝通,才能瞭解孩子的真實的想法,和遇到的問題。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的壞習慣,也不能用強硬的手段制止,而採用講道理,模擬場景的形式,讓孩子知道不這麼做的原因,選擇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愛有時是感受不到了,一定要大聲的說出來。父母常常和孩子表達他們的思念,他們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在父母身邊是放鬆的。


我和她的故事


我身邊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都在孩子出生幾個月後將孩子留給家裡的老人撫養,夫妻兩人卻踏上了外出打工這條路。因此,我身邊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
曾經一度我也有出去打工的念頭,我也想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來撫養,但是後來我朋友的遭遇讓我迅速打消了這個念頭。
朋友告訴我,她跟老公在外面打工打了三年,攢了一大筆錢,為了省錢,他們倆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一趟,其餘時間都是跟孩子打電話來保持聯繫的。他們本想的是孩子小,什麼都不懂,等孩子長大後需要錢的時候他們回來就剛剛好。可是就是在今年過年的時候,她發現孩子根本就不理她,根本把她當作是一個陌生人。這讓她很傷心,看見我的孩子跟我特別粘,她特別的羨慕。
其實,想讓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建立家庭歸屬感的方法就是家長不要離開孩子,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也是有感覺的,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嚐到孤單的滋味,這對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如果家長迫不得已非要離開孩子的話,那麼回家後一定要多多陪孩子。


諾雅媽咪愛育兒


如果父母如同陌生人一樣陌生,如果家如同暫住的賓館沒有愛和溫暖,孩子怎麼可能有家庭歸屬感?

就如問怎樣幫助他愛上我一樣可笑,你不是要幫助孩子,而是要討好孩子。要做出努力和改變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十月懷胎不如十月養育。不管是犯罪心理學專家及大學教授李玫謹,還是教育學專家孫瑞雪、尹建莉,都極力反對父母不親自帶孩子。在孩子幼年的成長過程中缺席,所造成的後患可能一輩子都難以彌補。父母如果有心,就多努力吧?多關心,多主動親近,不要嚴苛。孩子只有從心裡喜歡親近、依戀父母,有心事能告訴父母,有困難能主動找父母求幫助,父母才是孩子內心真正承認的父母。

金錢和安全感幸福感,孰輕孰重?面臨決擇的年輕父母,都應好好掂量掂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