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赵构从登基开始就表现出了对金人的投降政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微影悼红


先不说赵构,先说几个客观事实规律:

1,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实力决定一切。当然单纯的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不代表综合实力强。否则哪里还会有以弱胜强,以小吃大?强弱大小都是相对变化的。有时候整体强大,但是局部弱小,这就是弱小蚕食强大的策略基础。

2,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无论后人如何评论。

3,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丰功伟业,万古流芳。没有人生下来就想为非作歹,十恶不赦,遗臭万年。

如果您不同意上述观点,请自行离开。如果认可,继续分析如下:

一,靖康之耻后,赵构在父亲兄长母亲被金人掠到北方,国破家亡之际,他必定和任何人一样,难忘国恨家仇,立志重整山河。这点,不容否认,否则,干脆学父兄直接投降算了何苦九死一生?

一开始,赵构收拾残兵败将,与金国军队周旋,由于实力差太多,一败再败,为了活命只能逃跑。如果因为他的逃跑就耻笑他,那就是唱高调,不切实际。

这段时间是最困难的,赵构都没有投降,可见其顽强意志。

二,历尽千辛万苦,形势稳定后,赵构也想收复失地,建功立业。但是,说句实话,南宋军队防守偿且吃力,反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南宋军队想深入北方,在冰天雪地中战胜来去自如的以骑兵为主的金国军队,几乎不可能。这在北宋开国赵光义初期已经证明。南宋赵构的部队比赵光义时期差距太多,更不可能。这是事实。把希望寄托到部分官兵身上,不堪也不靠谱。后人的一厢情愿改变不了当时现实的残酷。

三,再者,赵构还要提防武将尾大不掉的危险。因为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岳飞等人手握重兵,一旦和赵构无法形成默契互动,就难免君臣猜疑,赵构为了自己的江山稳定,也不敢放任武将做大。这样综合斟酌下来,和谈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四,中今古外,每次战争的最后都是谈判,和谈,不代表投降,妄战,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这都要审时度势。赵构绝对是个明智的人,在乱世中恢复了宋朝江山。这个功劳,摆在那,胜于雄辩。

五,和谈的结果,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奠定南宋一百多年基业。继续战争,死的只能是普通老百姓,统治阶级有钱有势的人得益。任何时候都是这样。

六,南宋后期,国势得以恢复,也曾经有过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这也可以佐证,农耕文化下的军队与游牧民族军队交战,很难占便宜。也佐证了赵构的有心无力,但绝不是投降主义。


才辰日月


我有点不赞成你说的投降政策。没有那个皇帝愿意刚刚继位就投降灭国。投降和主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时赵构更多的主和。希望通过谈判、割地、纳贡的形式让金国停止战争。在1140年岳飞收复中原洛阳、郑州等地进军朱仙镇之后。南宋已经具备和金国和谈的资本因此召回岳飞。

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南宋继承北宋的军队管理制度,虽然经济世界第一,但是武力很弱,军队战斗力很弱。换句话说不能打,但是有钱。于是从北宋开始就有对辽、西夏纳贡的历史。宋愿意付出金钱换来和平。但不意味着愿意投降灭国。


雨婷看历史


这很多人,就是那些篡改历史的后人吧?祖上无德,篡改历史,后人无良充当汉奸,视乎摸黑别人,就能洗白祖上的罪行?


晓风2016


不是投降,是主和。在当时宋弱金强的形势下,北伐条件不足,和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柳香677


事实远非如此,赵构的目的是为了当皇帝,只要让他当皇帝,别人干什么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