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趙構從登基開始就表現出了對金人的投降政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微影悼紅


先不說趙構,先說幾個客觀事實規律:

1,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實力決定一切。當然單純的人口多經濟總量大不代表綜合實力強。否則哪裡還會有以弱勝強,以小吃大?強弱大小都是相對變化的。有時候整體強大,但是局部弱小,這就是弱小蠶食強大的策略基礎。

2,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沒有一個是等閒之輩,無論後人如何評論。

3,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出人頭地,做出一番豐功偉業,萬古流芳。沒有人生下來就想為非作歹,十惡不赦,遺臭萬年。

如果您不同意上述觀點,請自行離開。如果認可,繼續分析如下:

一,靖康之恥後,趙構在父親兄長母親被金人掠到北方,國破家亡之際,他必定和任何人一樣,難忘國恨家仇,立志重整山河。這點,不容否認,否則,乾脆學父兄直接投降算了何苦九死一生?

一開始,趙構收拾殘兵敗將,與金國軍隊周旋,由於實力差太多,一敗再敗,為了活命只能逃跑。如果因為他的逃跑就恥笑他,那就是唱高調,不切實際。

這段時間是最困難的,趙構都沒有投降,可見其頑強意志。

二,歷盡千辛萬苦,形勢穩定後,趙構也想收復失地,建功立業。但是,說句實話,南宋軍隊防守償且吃力,反擊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南宋軍隊想深入北方,在冰天雪地中戰勝來去自如的以騎兵為主的金國軍隊,幾乎不可能。這在北宋開國趙光義初期已經證明。南宋趙構的部隊比趙光義時期差距太多,更不可能。這是事實。把希望寄託到部分官兵身上,不堪也不靠譜。後人的一廂情願改變不了當時現實的殘酷。

三,再者,趙構還要提防武將尾大不掉的危險。因為他已經吃過一次虧。岳飛等人手握重兵,一旦和趙構無法形成默契互動,就難免君臣猜疑,趙構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定,也不敢放任武將做大。這樣綜合斟酌下來,和談便成了最好的選擇。

四,中今古外,每次戰爭的最後都是談判,和談,不代表投降,妄戰,不一定是最佳選擇。這都要審時度勢。趙構絕對是個明智的人,在亂世中恢復了宋朝江山。這個功勞,擺在那,勝於雄辯。

五,和談的結果,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奠定南宋一百多年基業。繼續戰爭,死的只能是普通老百姓,統治階級有錢有勢的人得益。任何時候都是這樣。

六,南宋後期,國勢得以恢復,也曾經有過北伐,都以失敗告終。這也可以佐證,農耕文化下的軍隊與遊牧民族軍隊交戰,很難佔便宜。也佐證了趙構的有心無力,但絕不是投降主義。


才辰日月


我有點不贊成你說的投降政策。沒有那個皇帝願意剛剛繼位就投降滅國。投降和主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當時趙構更多的主和。希望通過談判、割地、納貢的形式讓金國停止戰爭。在1140年岳飛收復中原洛陽、鄭州等地進軍朱仙鎮之後。南宋已經具備和金國和談的資本因此召回岳飛。

還有一方面是因為南宋繼承北宋的軍隊管理制度,雖然經濟世界第一,但是武力很弱,軍隊戰鬥力很弱。換句話說不能打,但是有錢。於是從北宋開始就有對遼、西夏納貢的歷史。宋願意付出金錢換來和平。但不意味著願意投降滅國。


雨婷看歷史


這很多人,就是那些篡改歷史的後人吧?祖上無德,篡改歷史,後人無良充當漢奸,視乎摸黑別人,就能洗白祖上的罪行?


曉風2016


不是投降,是主和。在當時宋弱金強的形勢下,北伐條件不足,和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柳香677


事實遠非如此,趙構的目的是為了當皇帝,只要讓他當皇帝,別人幹什麼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