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究竟是誰焚了書,又坑了誰……

文|趣味閒談Q


“焚書坑儒”究竟是誰焚了書,又坑了誰……

對於秦始皇的為人不管是褒是貶,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即這位始皇帝在統一中國之後“焚書坑儒”大開殺戒,活埋了400多位儒生,然而對於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事件,學術界一直也有不同的意見。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件事究竟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要“焚書”

“焚書坑儒”究竟是誰焚了書,又坑了誰……

1、當時秦國剛剛建立,面臨大一統的局面。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思想局面顯然不適合思想大一統。而且當時要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更適合運用法家思想。焚書坑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就是為了適應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遊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導致秦始皇不滿。《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3.在關於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及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由此可見,所謂的“焚書”只是針對於民間藏書,秦國大一統需要的也是思想的統一,而“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也足以說明秦國書庫有著較為完善的《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

秦末年間群雄爭霸,以西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為代表,二者商議誰先攻入咸陽尊誰為王,結果劉邦先於項羽入咸陽,但由於勢弱不得不出門迎項羽入咸陽,二者還上演了“鴻門宴”事件。隨後在項羽入住咸陽以後發生了流傳至今的“火燒阿旁宮”事件(一說是咸陽宮)大火燒了三個月,從而導致秦朝藏書全部燒燬。

“坑儒”到底坑了誰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焚書坑儒”究竟是誰焚了書,又坑了誰……

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460人並全部活埋。

以此觀之,所謂的“焚書”其實是為了思想統一而做出的政策,真正焚書之人是西楚霸王項羽;而所謂的“坑儒”也並不是事實,坑的是以方士盧生、侯生為首的一些江湖術士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