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的哪段经历对你影响最大?

闫孙


选择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对自己成长历程多一些探索和认知,更好的了解现在的自己。 当然此刻要准备写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有些忐忑。

追溯人生最初的几年,我认为自己得到父母的爱还是挺多的。那个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很多我想要的物质需求,父母没有办法都能满足我,一开始我会哭, 会闹, 慢慢也就接受,不再提及了。长大以后,大人们会说我很懂事,身边的朋友说我很隐忍,我想可能就是那个时候被磨练出来的吧。



父母都是勤劳而朴实的人, 我在上学以前,记得最清楚的画面就是爸爸在阳台的大砍凳上面做着家具,而我呢?就蹲在下面玩儿爸爸的工具和落下来的刨木花。爸爸曾经学过木匠,那时我们家的床,柜子,桌子, 椅子......几乎所有家具都是爸爸做的。不仅是我们家,还有伯伯家的,姑姑家的家具,也大部分都是爸爸亲手做出来的;甚至乎连爸爸的同事,家里需要做个什么桌子、椅子、柜子什么的,也都是请爸爸帮忙做。 从我有记忆开始,周末的日子,爸爸都不曾真正休息过(那时的周末还只有一天),但凡他有点时间, 就在阳台的大砍登上,砍砍锯锯,敲敲打打,那有规律的刨木的声音,锯子的声音和榔头敲击的声音都停留在我的脑海中。而恰恰是在这些声音中,保存着爸爸的那一份认真,坚持和勤劳。 一块块木方子,木板子,在爸爸大而灵巧的手中似乎有了生气, 榫卯也好, 钉子也罢, 总之它们被一点一点构架出一件件成品, 加上打磨, 刷漆, 每一件的完成都是一件大工程,这中间爸爸要花多少的精力去找原料, 去设计, 去琢磨功能, 有时还会有可能受伤。 想着,想着,眼睛竟然湿润了, 原来爸爸一直都在给我做出一个榜样,他对时间的管理,他一丝不苟的态度,他坚持认真的投入,还有他对承诺的付出。今天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份言传身教,或许今天的我没有了爸爸当年的那份吃苦耐劳,而是多了一份对于生活的享受和安逸。可是当我想起自己在遭遇困难挑战时,爸爸身上的那一份坚持和执着,其实也在我的身上有所体现,有所传承,只是我选择什么时候去使用,每次用多少。 我欣赏爸爸身上这些优良的特质,也感恩他将自己的这些特质或多或少地传递给我。


回看自己由小到大的经历, 除了能够感受父母满满爱和他们为我做出的榜样,有些时候我也会因为不被父母理解, 不被允许,甚至被打、被骂而产生的委屈, 愤怒, 无奈和悲伤的感受。再来看看如今身为人母的我,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因为不尊重孩子而伤害他的事情, 令他有过和我小时候一样的体验。 只是我很幸运,可以参加各种心理学和育儿课程的学习, 能意识到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当我可以用新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时候,我对于父辈们也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包容,去接纳他们的有限,就算是换做我自己在当时的情形也未必一定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为人父母, 做好自己方能教导孩子。


东琳的和谐一家人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父母闹离婚,妈妈为了去抓小三,每晚留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睡,我每天晚上都好害怕好害怕,遇到停电的时候,我就更加无助了。可是不管我怎么说,妈妈还是雷打不动的每晚出门“做事”,我很怕早上起床睁开眼睛的时候妈妈还没回来,我很怕妈妈这一走了就不会回来。成年后,我是所有人眼中的活泼开朗的女生,可是其实只有我知道,我是多么怕孤单,多没有安全感,多么害怕被抛弃。记得做“上方卡”的活动时,当我看到一个盒子上面写着“抛弃与拒绝”,光是看到这几个字,我的内心就揪在一起,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个盒子,我是如此的害怕失去。谈朋友也是,男友和女生谈笑风生,我心里就会胡思乱想,生怕他喜欢了别人不要我。在外人面前我只是用大声说笑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不自信。

今天当我做了父母,我深深的知道安全感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我很注重孩子安全感的培养,细心呵护孩子,每天都要和他说很多遍“我爱你”,每天晚上睡觉一定会先跟孩子玩一会,然后讲故事,然后聊一会温馨的话题,让孩子每天在美好,幸福的感觉中睡去。每天早晨看到孩子醒来都是给我一个大大的微笑我的内心就特别的满足,当有一天,他主动在睡前跟我说:妈妈,我爱你,晚安!的时候,我的内心对我自己说,我缺失的东西 终于没有再让我的孩子再缺失!


Zita7166790266


初中毕业那年,中考成绩不理想,父母费劲心思给我找学校,报了护校的我虽然晕血可是还是想成为白衣天使,然而父母却通知我不读护校改读体校,理由是体校毕业之后有工作指标。

在我生日那天,全家人没有给我一个笑脸,因为那天家里人请体校的校长吃饭拜托我上学的事情。我一个人坐在包房外面哭了,没有人想知道我为什么哭,甚至觉得我不懂事,让他们很丢脸。

顺利进入体校学习、顺利毕业、工作,妈妈的沾沾自喜却是我的痛。或许他们从来不知道倾听孩子是什么。

最近我家小宝出现了分离焦虑的反复,除了爸爸妈妈其他人一律不许靠近,醒来见不到我就哭,我下班回家也哭,每天睡觉前都会说不要妈妈上班或者要跟妈妈上班。我一直在找让他这样的原因在哪里,虽然孩子的表达能力没有那么好,我也不要忽略他的情绪,不接纳他,不倾听他,不接受他的情绪。因为我知道,被“放逐的小孩”一直会在那里吹着冷风哭泣。


静待小花开到灿烂时


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泡脚,爸爸和妈妈突然凶起来了,妈妈生气地把水洒在地上,然后嘴里一直咕噜咕噜地骂,爸爸气得把喝茶的杯子摔在了地上。我记不清当时自己有没有哭,我只告诉自己:“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他们要开战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摔门而去,我不知道这次又是要去哪里?爸爸骑上摩托车,载着我,说是去找妈妈。

小时候,大人的争吵也是造就今日我性格缺陷的一大因素,我遇事不镇定,总是往最坏的方向想,动不动就发脾气,我自己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我就是动怒了。

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和先生快要吵架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难道自己小时候的痛苦还要再孩子身上继续吗?不可以。


魔心魔音魔心



之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12岁之后,才和爸爸他们一起生活。我们家是组合家庭,妈妈在我3岁时因病去世,在我8岁时,爸爸找了后妈,后妈带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比我们小,我自己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与爸爸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那段经历对我影响特别大。在那个年龄段,正值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刚步入这个家庭非常不习惯,还要与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后妈那时候心态不好,自己的弟弟比较调皮,经常与后妈对着干,我比较内向,有很多看不惯,受委屈的时候,默默的藏在心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久而久之,导致了我现在不善言谈,害怕与人接触,内心敏感,对人察言观色,总是小心翼翼地像个刺猬。现实中不敢与后妈对抗,前几年有时候梦里竟然与她吵架(多次),自己竟然不知道造成的阴影有如此深。所以现在我特别注重女儿的心理健康,让她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对孩子太重要了。


刘晓燕166795283


看到这个话题,真的心里酸酸的,小时候的事情很多,但打开这个问题冒在我脑海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要特别的感谢我的父亲。

我是来自一个小小的矿区的女孩子,父亲是煤矿职工,母亲是煤矿子弟校的老师。

记得小学时候的我是一个笨笨的、傻傻的、反应慢慢的、胆子小小的、引不起人们注意的小丫头。那个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很差,基本上在倒数。对于具体的事情,我忘记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只模糊记得很多人和父亲说:你的女儿这样子以后可怎么办呢?我当时感到害怕、担心,但当我听到父亲这样说:没关系,我们是大气晚成。我一下子释然了,很感动。

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不知道哪里来的动力,我一路从倒数到正数、从人们认为的只能上技校到考上大学。

我要在这里真诚地对父亲说:感谢有你。


晋城正面管教艳艳


上初中时有次学校开运动会,班上体育很好的同学们很快都报了名,其实我一直很想参加这种学校运动会,但是又怕自己得不了名次,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鼓足了勇气,我来到班主任的家告诉她我想参加运动会,班主任想都没想就说好啊,而且还说了鼓励我的话,于是我如愿以偿参加了校运动会,运动会上我拼尽全力终于拿了个名次,但是是名次里的最后一名。班里的其他参赛同学都拿了第一名,我觉得特别的失落,但是班主任对于我们却是一视同仁,给我们颁奖的时候,她给了我一个鼓励的眼神和笑容,在期末成绩单的评语里,还特意写了感谢我在运动会上的努力以及为班级的荣誉做出的贡献,当时我真的深深的感受到了班主任给我的鼓励,心里特别的感动。


娜娜166996246


小时候,我家奉行的是惩罚式的棍棒教育。对于一次挨打的经历,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爸是小学老师,三年级的时候,我爸教我语文。那时候我的个子很矮,座位在第一排中间紧靠着讲桌的位置。

一次上课,我爸让我站起来朗读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当我读到“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的时候,【仅】字不会读,这个字在前面的课文《群鸟学艺》里面曾经学过,我爸就让我把书本翻到前面去看,但是当时在《群鸟学艺》文章里,我并没有标注上拼音,所以还是不会读【仅】字,这时我爸生气了,就劈头盖脸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打了一顿。


对于女孩子来说,虽然小,但是都有自尊心和羞耻心,被打了之后,我感觉很丢人,总有一种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的感觉。从此自己变得越来越沉默,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课间也不再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踢毽子、跳皮筋了,而是远远的躲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别人玩。

从那以后我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害怕和别人交往,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懦弱,做事情总是想着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只要别人认为好,我自己苦点累点多干点活真的没什么。

即便是到现在我还是这样。

我知道自己的性格有缺陷,成为父母之后,我不想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我会细心地呵护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犯错误之后采用温和的手段,而不是用打来解决问题。我会和孩子分析原因,讲道理,然后吸取犯错误的经验,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想让我的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作为母亲,我要努力学习正面管教的相关知识,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改变。


妈妈错了


记得在小学五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我回老家过暑假,一天把要妈妈签名的学生成绩手册随意地放在了电视机柜上,没有收拾好。结果被堂弟当玩具撕成了碎片,根本就无法修补。当我看到时就非常伤心地哭了,妈妈知道后也没有安慰我,就说:谁让你放在电视柜上,哭也没有用,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听完以后我哭得更伤心了,妈妈忙着做家务,见我哭得伤心就吼我:你还好意思哭,是你自己没有放好的,不许哭。结果我越哭越伤心,一发不可收拾了,妈妈见到我怎么都不听也生气了,拿来了小竹鞭,一边打我一边说:你有什么理由哭,自己明知道重要的西还到处放,被弟弟撕烂了也活该,你这样的习惯就是今天不被撕烂,以后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就这样,那天我在哭泣和疼痛中收获了终身难忘的教训。

在这件事中,我学会了做事情要有良好的习惯,不要随随便便到处放,重要的东西自己要收拾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对于我今天做父母的影响是:孩子会有错,但是父母如何与孩子一起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很重要。如果只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问题,孩子未必能理解和接受。在问题发生的时候,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回想起这件事情,我觉得自己当时一直哭不肯停的原因是:妈妈没能读懂我的伤心,我学要她的安慰和关注,所以我拼命地哭,要把自己的委屈哭出来。


凌玲37


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长成一个成年人,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经历的事情估计自己也记不清楚,数不清楚了。其实每件事情,每段经历对我们都是有影响的,只是影响的大小和程度不尽相同而已。我很难说出有哪段经历对我影响最大,但是当我回忆自己的童年岁月,有一件事总是会冒出来。
小学三年级,一个平常的上午,下课之后,坐在第一个儿的我把下节课要用的音乐书放在桌子上就跑出去玩了。等上课铃响,回到座位上的我却发现我的音乐书不见了。这时那位令人畏惧的音乐老师已经站在了前面,敲着我的桌子说“音乐书呢?”我胆战心惊地站起来说“我刚才放在这儿了。。。”“你就是没带,还狡辩!”我虽然害怕但还是斗胆说“我刚才就放这儿了。。。”“你不要狡辩,什么态度,写检查,家长签字!”
中午回家写了检查,妈妈签了字,庆幸的是妈妈并没有埋怨我,因为她相信我说的话。检查交了,音乐书再没有找到,我只好找高年级的邻居借了一本音乐书,度过了那个学期。
我不是那种很敏感的孩子,所以似乎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心理阴影,唯一的后果是我从此不再喜欢自己一直非常喜欢的音乐课,不再有事儿没事儿都哼着歌。所幸这并没有耽误我读书升学,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音乐的感觉都只停留在“好听”的水平。
当我的孩子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一点儿天赋之后,我忍不住会暗自琢磨,孩子的天赋是不是遗传自我?如果这位老师当年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会不会和音乐有更深的缘分?没人知道答案。
让我们一起摸索如何做父母,在孩子成长之路上做合格的陪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