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的哪段經歷對你影響最大?

閆孫


選擇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對自己成長曆程多一些探索和認知,更好的瞭解現在的自己。 當然此刻要準備寫的時候,心裡還是會有些忐忑。

追溯人生最初的幾年,我認為自己得到父母的愛還是挺多的。那個時候家裡的經濟並不寬裕,很多我想要的物質需求,父母沒有辦法都能滿足我,一開始我會哭, 會鬧, 慢慢也就接受,不再提及了。長大以後,大人們會說我很懂事,身邊的朋友說我很隱忍,我想可能就是那個時候被磨練出來的吧。



父母都是勤勞而樸實的人, 我在上學以前,記得最清楚的畫面就是爸爸在陽臺的大砍凳上面做著傢俱,而我呢?就蹲在下面玩兒爸爸的工具和落下來的刨木花。爸爸曾經學過木匠,那時我們家的床,櫃子,桌子, 椅子......幾乎所有傢俱都是爸爸做的。不僅是我們家,還有伯伯家的,姑姑家的傢俱,也大部分都是爸爸親手做出來的;甚至乎連爸爸的同事,家裡需要做個什麼桌子、椅子、櫃子什麼的,也都是請爸爸幫忙做。 從我有記憶開始,週末的日子,爸爸都不曾真正休息過(那時的週末還只有一天),但凡他有點時間, 就在陽臺的大砍登上,砍砍鋸鋸,敲敲打打,那有規律的刨木的聲音,鋸子的聲音和榔頭敲擊的聲音都停留在我的腦海中。而恰恰是在這些聲音中,保存著爸爸的那一份認真,堅持和勤勞。 一塊塊木方子,木板子,在爸爸大而靈巧的手中似乎有了生氣, 榫卯也好, 釘子也罷, 總之它們被一點一點構架出一件件成品, 加上打磨, 刷漆, 每一件的完成都是一件大工程,這中間爸爸要花多少的精力去找原料, 去設計, 去琢磨功能, 有時還會有可能受傷。 想著,想著,眼睛竟然溼潤了, 原來爸爸一直都在給我做出一個榜樣,他對時間的管理,他一絲不苟的態度,他堅持認真的投入,還有他對承諾的付出。今天在我看來,這就是一份言傳身教,或許今天的我沒有了爸爸當年的那份吃苦耐勞,而是多了一份對於生活的享受和安逸。可是當我想起自己在遭遇困難挑戰時,爸爸身上的那一份堅持和執著,其實也在我的身上有所體現,有所傳承,只是我選擇什麼時候去使用,每次用多少。 我欣賞爸爸身上這些優良的特質,也感恩他將自己的這些特質或多或少地傳遞給我。


回看自己由小到大的經歷, 除了能夠感受父母滿滿愛和他們為我做出的榜樣,有些時候我也會因為不被父母理解, 不被允許,甚至被打、被罵而產生的委屈, 憤怒, 無奈和悲傷的感受。再來看看如今身為人母的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也做過一些因為不尊重孩子而傷害他的事情, 令他有過和我小時候一樣的體驗。 只是我很幸運,可以參加各種心理學和育兒課程的學習, 能意識到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當我可以用新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時候,我對於父輩們也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包容,去接納他們的有限,就算是換做我自己在當時的情形也未必一定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為人父母, 做好自己方能教導孩子。


東琳的和諧一家人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父母鬧離婚,媽媽為了去抓小三,每晚留我自己一個人在家睡,我每天晚上都好害怕好害怕,遇到停電的時候,我就更加無助了。可是不管我怎麼說,媽媽還是雷打不動的每晚出門“做事”,我很怕早上起床睜開眼睛的時候媽媽還沒回來,我很怕媽媽這一走了就不會回來。成年後,我是所有人眼中的活潑開朗的女生,可是其實只有我知道,我是多麼怕孤單,多沒有安全感,多麼害怕被拋棄。記得做“上方卡”的活動時,當我看到一個盒子上面寫著“拋棄與拒絕”,光是看到這幾個字,我的內心就揪在一起,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這個盒子,我是如此的害怕失去。談朋友也是,男友和女生談笑風生,我心裡就會胡思亂想,生怕他喜歡了別人不要我。在外人面前我只是用大聲說笑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和不自信。

今天當我做了父母,我深深的知道安全感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所以,我很注重孩子安全感的培養,細心呵護孩子,每天都要和他說很多遍“我愛你”,每天晚上睡覺一定會先跟孩子玩一會,然後講故事,然後聊一會溫馨的話題,讓孩子每天在美好,幸福的感覺中睡去。每天早晨看到孩子醒來都是給我一個大大的微笑我的內心就特別的滿足,當有一天,他主動在睡前跟我說:媽媽,我愛你,晚安!的時候,我的內心對我自己說,我缺失的東西 終於沒有再讓我的孩子再缺失!


Zita7166790266


初中畢業那年,中考成績不理想,父母費勁心思給我找學校,報了護校的我雖然暈血可是還是想成為白衣天使,然而父母卻通知我不讀護校改讀體校,理由是體校畢業之後有工作指標。

在我生日那天,全家人沒有給我一個笑臉,因為那天家裡人請體校的校長吃飯拜託我上學的事情。我一個人坐在包房外面哭了,沒有人想知道我為什麼哭,甚至覺得我不懂事,讓他們很丟臉。

順利進入體校學習、順利畢業、工作,媽媽的沾沾自喜卻是我的痛。或許他們從來不知道傾聽孩子是什麼。

最近我家小寶出現了分離焦慮的反覆,除了爸爸媽媽其他人一律不許靠近,醒來見不到我就哭,我下班回家也哭,每天睡覺前都會說不要媽媽上班或者要跟媽媽上班。我一直在找讓他這樣的原因在哪裡,雖然孩子的表達能力沒有那麼好,我也不要忽略他的情緒,不接納他,不傾聽他,不接受他的情緒。因為我知道,被“放逐的小孩”一直會在那裡吹著冷風哭泣。


靜待小花開到燦爛時


有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三口在泡腳,爸爸和媽媽突然兇起來了,媽媽生氣地把水灑在地上,然後嘴裡一直咕嚕咕嚕地罵,爸爸氣得把喝茶的杯子摔在了地上。我記不清當時自己有沒有哭,我只告訴自己:“趕緊找個地方躲起來,他們要開戰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摔門而去,我不知道這次又是要去哪裡?爸爸騎上摩托車,載著我,說是去找媽媽。

小時候,大人的爭吵也是造就今日我性格缺陷的一大因素,我遇事不鎮定,總是往最壞的方向想,動不動就發脾氣,我自己知道這樣很不好,但是我就是動怒了。

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和先生快要吵架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難道自己小時候的痛苦還要再孩子身上繼續嗎?不可以。


魔心魔音魔心



之前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我12歲之後,才和爸爸他們一起生活。我們家是組合家庭,媽媽在我3歲時因病去世,在我8歲時,爸爸找了後媽,後媽帶了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比我們小,我自己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與爸爸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那段經歷對我影響特別大。在那個年齡段,正值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剛步入這個家庭非常不習慣,還要與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生活在一起。後媽那時候心態不好,自己的弟弟比較調皮,經常與後媽對著幹,我比較內向,有很多看不慣,受委屈的時候,默默的藏在心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久而久之,導致了我現在不善言談,害怕與人接觸,內心敏感,對人察言觀色,總是小心翼翼地像個刺蝟。現實中不敢與後媽對抗,前幾年有時候夢裡竟然與她吵架(多次),自己竟然不知道造成的陰影有如此深。所以現在我特別注重女兒的心理健康,讓她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一個完整健康的家庭對孩子太重要了。


劉曉燕166795283


看到這個話題,真的心裡酸酸的,小時候的事情很多,但打開這個問題冒在我腦海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要特別的感謝我的父親。

我是來自一個小小的礦區的女孩子,父親是煤礦職工,母親是煤礦子弟校的老師。

記得小學時候的我是一個笨笨的、傻傻的、反應慢慢的、膽子小小的、引不起人們注意的小丫頭。那個時候我的學習成績很差,基本上在倒數。對於具體的事情,我忘記了具體的時間、地點,只模糊記得很多人和父親說:你的女兒這樣子以後可怎麼辦呢?我當時感到害怕、擔心,但當我聽到父親這樣說:沒關係,我們是大氣晚成。我一下子釋然了,很感動。

這件事情對我影響很大,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一生。不知道哪裡來的動力,我一路從倒數到正數、從人們認為的只能上技校到考上大學。

我要在這裡真誠地對父親說:感謝有你。


晉城正面管教豔豔


上初中時有次學校開運動會,班上體育很好的同學們很快都報了名,其實我一直很想參加這種學校運動會,但是又怕自己得不了名次,思來想去最終還是鼓足了勇氣,我來到班主任的家告訴她我想參加運動會,班主任想都沒想就說好啊,而且還說了鼓勵我的話,於是我如願以償參加了校運動會,運動會上我拼盡全力終於拿了個名次,但是是名次裡的最後一名。班裡的其他參賽同學都拿了第一名,我覺得特別的失落,但是班主任對於我們卻是一視同仁,給我們頒獎的時候,她給了我一個鼓勵的眼神和笑容,在期末成績單的評語裡,還特意寫了感謝我在運動會上的努力以及為班級的榮譽做出的貢獻,當時我真的深深的感受到了班主任給我的鼓勵,心裡特別的感動。


娜娜166996246


小時候,我家奉行的是懲罰式的棍棒教育。對於一次捱打的經歷,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我爸是小學老師,三年級的時候,我爸教我語文。那時候我的個子很矮,座位在第一排中間緊靠著講桌的位置。

一次上課,我爸讓我站起來朗讀課文《一個粗瓷大碗》,當我讀到“趙一曼僅僅用過一次”的時候,【僅】字不會讀,這個字在前面的課文《群鳥學藝》裡面曾經學過,我爸就讓我把書本翻到前面去看,但是當時在《群鳥學藝》文章裡,我並沒有標註上拼音,所以還是不會讀【僅】字,這時我爸生氣了,就劈頭蓋臉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我打了一頓。


對於女孩子來說,雖然小,但是都有自尊心和羞恥心,被打了之後,我感覺很丟人,總有一種在同學中抬不起頭來的感覺。從此自己變得越來越沉默,不願意和別人交流,課間也不再和同學一起玩遊戲、踢毽子、跳皮筋了,而是遠遠的躲在一邊,默默地看著別人玩。

從那以後我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害怕和別人交往,性格也變得越來越懦弱,做事情總是想著別人會怎麼看怎麼想,只要別人認為好,我自己苦點累點多幹點活真的沒什麼。

即便是到現在我還是這樣。

我知道自己的性格有缺陷,成為父母之後,我不想自己的悲劇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我會細心地呵護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犯錯誤之後採用溫和的手段,而不是用打來解決問題。我會和孩子分析原因,講道理,然後吸取犯錯誤的經驗,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想讓我的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作為母親,我要努力學習正面管教的相關知識,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改變。


媽媽錯了


記得在小學五年級放暑假的時候,我回老家過暑假,一天把要媽媽簽名的學生成績手冊隨意地放在了電視機櫃上,沒有收拾好。結果被堂弟當玩具撕成了碎片,根本就無法修補。當我看到時就非常傷心地哭了,媽媽知道後也沒有安慰我,就說:誰讓你放在電視櫃上,哭也沒有用,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聽完以後我哭得更傷心了,媽媽忙著做家務,見我哭得傷心就吼我:你還好意思哭,是你自己沒有放好的,不許哭。結果我越哭越傷心,一發不可收拾了,媽媽見到我怎麼都不聽也生氣了,拿來了小竹鞭,一邊打我一邊說:你有什麼理由哭,自己明知道重要的西還到處放,被弟弟撕爛了也活該,你這樣的習慣就是今天不被撕爛,以後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就這樣,那天我在哭泣和疼痛中收穫了終身難忘的教訓。

在這件事中,我學會了做事情要有良好的習慣,不要隨隨便便到處放,重要的東西自己要收拾好;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對於我今天做父母的影響是:孩子會有錯,但是父母如何與孩子一起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問題很重要。如果只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問題,孩子未必能理解和接受。在問題發生的時候,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回想起這件事情,我覺得自己當時一直哭不肯停的原因是:媽媽沒能讀懂我的傷心,我學要她的安慰和關注,所以我拼命地哭,要把自己的委屈哭出來。


凌玲37


從一個咿呀學語的孩子長成一個成年人,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經歷的事情估計自己也記不清楚,數不清楚了。其實每件事情,每段經歷對我們都是有影響的,只是影響的大小和程度不盡相同而已。我很難說出有哪段經歷對我影響最大,但是當我回憶自己的童年歲月,有一件事總是會冒出來。
小學三年級,一個平常的上午,下課之後,坐在第一個兒的我把下節課要用的音樂書放在桌子上就跑出去玩了。等上課鈴響,回到座位上的我卻發現我的音樂書不見了。這時那位令人畏懼的音樂老師已經站在了前面,敲著我的桌子說“音樂書呢?”我膽戰心驚地站起來說“我剛才放在這兒了。。。”“你就是沒帶,還狡辯!”我雖然害怕但還是斗膽說“我剛才就放這兒了。。。”“你不要狡辯,什麼態度,寫檢查,家長簽字!”
中午回家寫了檢查,媽媽簽了字,慶幸的是媽媽並沒有埋怨我,因為她相信我說的話。檢查交了,音樂書再沒有找到,我只好找高年級的鄰居借了一本音樂書,度過了那個學期。
我不是那種很敏感的孩子,所以似乎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心理陰影,唯一的後果是我從此不再喜歡自己一直非常喜歡的音樂課,不再有事兒沒事兒都哼著歌。所幸這並沒有耽誤我讀書升學,只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音樂的感覺都只停留在“好聽”的水平。
當我的孩子表現出對音樂的熱愛和一點兒天賦之後,我忍不住會暗自琢磨,孩子的天賦是不是遺傳自我?如果這位老師當年採用不同的方法,我會不會和音樂有更深的緣分?沒人知道答案。
讓我們一起摸索如何做父母,在孩子成長之路上做合格的陪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