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外来人口多吗?主要是哪些地方的人?

小崔说内蒙


内蒙古盟市间流动人口中,乌兰察布市的流出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占46.44%之多;居第二、第三位的是巴彦淖尔市和赤峰市,分别占了9.66%和8.65%。

内蒙古盟市间流入人口大多数流入了呼和浩特市,占了全部流入人口的37.52%。

呼和浩特市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的占25.8%,区内流入人口占74.2%。

最新的呼和浩特流动人口权威数据没有,但2011年时,呼和浩特的流动人口数量为63.4万,目前应突破了100万。

呼和浩特100万外来人口中以区内乌兰察布、巴彦淖尔、赤峰和通辽为主;外省人中以华北、东北、西北各省为多,华南省份人很少,华东、华中各省都有。

总体说呼和浩特外来人口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只是内蒙地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呼和浩特外来人口中,外省人占约1/4,区内人占约3/4。


鲍里斯弗拉基米尔


当然与北上广相比呼和浩特的人口流动性绝对被甩十条街之外,就我生活周围来看,外来人口还是挺多的,外来人口包括两部分,一是来自内蒙古各盟市旗县的;二是外省务工人员,四川,山西,东北等省市占多数。

  • 首先来说说我口中的第一部分各盟市外来人口 当属高校学生 我大学是在呼市读的,班级里的同学呼市本地人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是来自内蒙古各盟市的,宿舍住6个人只有我一个是呼市的,我舍友最远一个是在通辽,寒暑假坐火车十几个小时回家,其次是巴盟的一个,有两个是东胜的、还有一个是包头的,同属内蒙语言也大同小异,平时竟可用方言交流,格外亲切。大家毕业后首选留在呼市工作生活,呼市是首府,相对就业机会较大和生活环境比较宜居,高校人才驻留也为呼市的发展注入活力。

  • 其次说说第二部分外来的外省人口 都说内蒙人部分汉族是当年山西人走西口来的内蒙,这比较有历史渊源。还有我了解到周围有同学的妈妈是来自四川,之后他的名字竟然就被取作 “蒙川”,意味内蒙和四川结晶,这种现象也很多的,她们因为种种原因来到内蒙,来这里结婚生子定居下来。还有就是来内蒙打工谋生计的,一个叔叔家的砖窑里的师傅们,很多是一带十给带到内蒙来打工的,砖窑的活很苦,但他们能吃苦。还有路边摊的也有很多是从外省来的,带着各地特色美食来这内蒙做点小买卖,像武汉热干面,山东杂粮煎饼,东北烤冷面等等小吃,足不出省,尽可吃遍各地美味。各地人们能选择呼市工作生活定居,可见我大呼市也有独特的魅力,不管来自何方,幸福快乐才是王道,也祝愿呼和浩特发展的越来越好。


遇见内蒙古


青城外来人号大概有100W左右,有这么几个地区的人,东北人(东三省人、赤峰、通辽)这些人大部分在处事,餐饮和工程原因是能说会道“大忽悠”:西北人(甘肃人)这些人大部是开拉面馆和建筑工人。还有就是南方人(广州人、河南人、浙江人)这些人基本上从事服装、小商品、电子产品的批发生意,这些人最赚钱。


展油活水A


我个人觉得是不太多的,相比于其他国内大城市和省会城市,我觉得呼和浩特的外来人口并不算太多。并且呼和浩特市的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呼市周边旗县和内蒙古其他城市的。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呼市各大高校的学生为主,其他的省外在呼和浩特工作生活的较少。如离呼市较近的乌兰察布市和人口大市赤峰等地都有很多的人在呼和浩特工作生活。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内蒙古各个盟市的人在这里都有生活,你可以在呼和浩特听到内蒙古各地的方言,如赤峰话,东北话,乌盟话,巴盟话等。在呼和浩特市的街头和高校附近可以看到穿着时尚个性的蒙古族小哥哥,小姐姐们。
现在很流行说下这个外来人口,从今年各个城市出台的抢人大战中就可以看出,流动外来人口对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呼和浩特目前能吸引到的多为内蒙古其他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居民,对省外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大,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积极壮大发展城市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微评说


截止去年呼市市区常住人口212万,其余98万城镇乡镇户口,总计310万人左右。但呼市市区流动人口大约有多少?据说各大高校学生流动人口就走三十万,外加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可否突破五十万?具体的还看官方数据


我是祖国的一个小兵


想知道?大年初一街上看看就知道了!


花未开全月未圆666


追踪五十年前呼市人大多数是山西出来呼市定居的,问一百个人哪老家,有百分之五十是山西人,来的多年了,有户口就成本地人了。


春夏秋冬188386


呼市有一多半是外地人,


杨道鸿1


乌盟人占百分之五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