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宗室爵位是什么样的?

风林火山36


与晋、唐时代相比变化不大,规模大了很多。宋朝的宗室规模庞大,其宗室爵位制度借鉴了前朝的众多经验,除了非常常见的亲王、郡王、国公、公侯伯子男等之外,还有嗣王等。著名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册封之时,都要带上本郡开国,直到册封国公

两宋皇族宗室爵位,共分成十二个等级:

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与开国男

严格来说,只有皇帝的兄弟与近支宗族才能够被册封为亲王。皇子、皇兄封国可册封为亲王;亲王嫡子继承爵位者,册封为嗣王;宗室近支承袭爵位的人,可以请旨册封为郡王,其后裔可以册封为国公、郡公等


由于宋朝特殊的开国历史,宋朝宗室除了太宗后裔,当年太祖、秦王后裔全都被列入了宋室宗族之中。由于皇族宗亲规模过于庞大,宋神宗时代就让太祖、秦王后裔宗族离开京畿到外地居住。所以,除了原本管理皇室宗亲的大宗正寺之外,宋朝到了徽宗时代,加设西外宗正寺与南外宗正寺,用于管理外地的宗族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宗室规模庞大,但宋朝宗室并没有像明朝那样造成严重财政负担,也没有发生藩王犯上作乱的事发生

宋朝宗室身份,只是一个身份,并没什么特权,而宋朝对于宗室从前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也没有限制约束,宗室同样可以参加科举、做官、从前商业,反而收到了比明朝更好的效果。


澹奕


宋代的皇族在爵位上主要是亲王、郡王、国公三级,国公以下还有“侯”等等,但基本上已经没有意义,史书都很少记载。宋代的皇族能得到封爵是很不容易的,一般要先当官,然后再慢慢积累积分,如民间故事里的八贤王赵德芳,其实一辈子都没有封王,只是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而已,死后才被追封为秦王。

  • 宋孝宗


封爵积分制在宋孝宗身上是最典型的,他从国公一直到亲王干了个遍,他正是赵德芳的后代,宋高宗无子,收养了他,标志着他的身份和地位跟一般人不同的就是——他的第一个封爵:“建国公”,建国公的封地在福建的建州,后来他当了皇帝,建州被升级为“建宁府”。宋孝宗的第二个封爵是普安郡王,普安郡就是剑门关所在的剑州,宋孝宗当皇帝以后,剑州因此也被升级为“隆庆府”。宋孝宗的第三个封爵是建王,这个正好跟他的初封的建国公相配。

  • 建州在南宋的位置


此外,宋代一般的情况是皇子成年就封亲王,但是亲王的儿子们一般不能继承亲王爵位,而是依据亲疏和积分,或封郡王或国公。同时,亲王本身因为封国的不同,地位上也有差别。

  • 建州现在属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建瓯市(县级市)


比如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封卫王,后来升级为楚王,卫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国,而楚是战国七雄,所以同样是亲王,楚王级别比卫王高。四子赵元份成年后初封冀王,这个冀王的份量比他大哥赵元佐初封的卫王还要小,因为冀是汉代的州名,还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名。赵元份最后靠积分做了雍王。

皇子们一般是亲王,但亲王的爵位一般是不能传给子孙的,亲王的继承人只能降级继位,如楚王赵元佐死后,他的赵恭宪只是封“祁国公”。 其子孙也一直都是袭封国公。雍王赵元份的子孙一般是继承虢国公爵位。

但是赵元份的次子赵允让是个例外,因为宋真宗早年无子,曾把他收养在宫中当养子,后来真宗生了仁宗后,赵允让才出宫,所以他曾经一度有当皇帝的可能,所以身份特殊,他后来得以封汝南郡王。不过仁宗后来又生不出儿子,收养了赵允让的儿子为皇子,后来继位就是宋英宗。


只爱潘多拉


宋代宗室爵位是什么样的?很乱,非常乱!很滥,非常滥。怎一个“乱”字、“滥”字了得。

第一,宋朝宗室,皇子是全部封王的。说宗室,必先说皇子。皇子有时呱呱坠地就封王,不管是腿瘸的还是眼瞎的,等皇子长大了(叫出阁)便由财政出钱选址动工建造亲王府。每个亲王府配有吃财政饭的8到10名官员,官名叫法很特别,一看官名就知道有多乱,比如叫傳、长史、谘议参军、友、记室参军、王府教授、小学教授等等。



第二,宋朝专门设立了一个衙门叫宗正寺。干什么的呢?专管皇族名籍,修纂牒谱图籍,“叙帝系而记其历数”,考定世次分别而系以本宗,序男女宗妇族姓婚姻及官爵迁叙而其功罪,就是说,所有皇族成员的言行举止都归宗正寺管,宋仁宗时,又设大宗正司,专门考核皇族成员的德行与道艺,并决定赏罚规式。

第三,“吃空饷”开始名正言顺。宋朝的宗室子孙7岁开始赐名授官,之后泛滥成灾。宋太祖、太宗时这一政策执行的较为严格。仁宗时就开始跑了调,有的宗室子孙尚在襁褓之中就授予官位。怎么个意思呢?举例说明。比如宣祖、太祖、太宗的孙子辈初次授官,就是正三品的诸卫将军;其曾孙初授官即为八品右侍禁;其玄孙初次授官即为九品右班殿值。我写的都有点晕,再无法大白话了,一句话归纳,“吃空饷”是北宋创造的,且从宗室子弟开始名正言顺了。

第四,宗室授官泛滥空前,财政吃紧。到宋英宗时,仅英宗这一支宗室就有率府副率(四品官名)以上官800多人,若连同九品以上计算共有1000人以上,全部宗室官员则累加有9000人之多。相比照,在仁宗时,朝廷内外官属总共只有17300多名官员,二者比例可见一斑。宗室授官之泛滥,成灾,成重灾,这是宋朝冗官、冗费的重要原因,造成财政吃紧可以想见。宋神宗时,京师百官月俸禄共计4万余缗,所有军队支出11万余缗,而宗室官员月俸竟达7万余缗。


我本狂草人


宋代宗室爵位有别于其他王朝,总体来说宋代爵制分为十二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子不直接封王。一般皇子作为皇帝的儿子都会被封王,但在宋朝虽然最终会封王,但并不直接封,而是刚开始封以较低爵位,然后再上升。在宋神宗时期,所有的皇子都封为国公,加平章事,直到做了封王时开始兼两镇,加司空。之后一直按照这样的加封方式进行。


2.亲王后代不封嗣王。宋朝规定,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其子孙无关乎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不承袭父亲、祖父的爵位,其余子孙不过是依靠这种关系入仕途为官,与其他人姓氏的人一样然后以自己的实际才能上升。

3.宗室不领兵作战。宋朝不仅不许皇亲宗室的人领兵而且也不许出任宰相,也就是说不能做很大的官,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只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一人、王友两人、记室参军一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仅从这点开看,与其他王朝就有很大的区别。


文以韵之


宋代的宗室政策属于承前启后,在继承了唐朝的基础上开启了宗室成员扩大化的时代。唐朝的宗室区分“五服”(详见我在20170213回答的“唐朝丧葬中的‘五服’是什么”一文),宋朝则不区分因此,宗室成员到后期急剧扩大。明朝就受其影响,宗室成员对国家财政产生巨大影响。宋朝也是如此,虽然历经靖康之耻,到南宋灭亡前其宗室成员也多达六万。

(1)宋代爵位中的官员与宗室

宋代的宗室爵位没有太多政治意义,物质利益也不太多,宗室爵位和官员爵位都使用同一体系。早在宋朝就被人称其为“徒为烦文”“无益治体”。例如嗣王是亲王的继承者,但是北宋、南宋时期只有四位嗣王。

他们是:赵宗晖(宋英宗兄弟)为嗣濮王(第一位嗣王)、赵伯圭(宋孝宗的哥哥)为嗣秀王、赵舆芮(宋理宗的弟弟、宋度宗的父亲)为嗣荣王、赵贵谦为嗣沂王。

宋英宗

(2)按时间的4种爵位

宗室是皇帝一族的成员,而且,宋代宗室成员可以参加科举、做官等成为官员体系的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四种形式:

宋哲宗前有12等:(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神宗朝为9等:废掉了嗣王和开国公、开国郡公,其下的五个等级的“开国”二字去除。

哲宗元祐改制时为10等:恢复“开国”,去掉了12等级中的开国公和开国郡公。

南宋时10等:12等级中去掉郡公和开国公。

请注意宋朝宗室成员包括:太祖匡胤、太宗匡义、魏王匡美三支

在上述爵位中,一般官员和宗室生前封爵的用: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宗室死后封爵专用的有:王、郡王、国公、郡公、侯。


坐古谈今


看了一下本问题下的几个回答,貌似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决定单就宋代宗室爵位的实际封授情况多几句嘴:

宋代宗室的封爵有“生封”、“(死后)追封”的区别。


一、“生封”时,实际上通常有九等封爵,即——

亲王 全称为“某王”

嗣王 全称为“嗣某王”

郡王 全称为“某某郡王”

国公 全称为“某国公”

开国郡公 全称为“某某郡开国公”

开国侯 全称为“某某郡开国侯”

开国伯 全称为“某某县开国伯”

开国子 全称为“某某县开国子”

开国男 全称为“某某县开国男”

其中的“嗣王”一爵,相当特殊。自宋代第一次封授“嗣王”(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即1084年,封赵宗晖为“嗣濮王”)以来,只存在过四个“嗣王”爵位,分别如下:

嗣濮王

北宋神宗封其父英宗的本生父濮王赵允让之子赵宗晖(也就是英宗的哥哥)为“嗣濮王”,以次袭封。

嗣秀王

南宋光宗封其父孝宗的本生父秀王赵子偁之子赵伯圭(也就是孝宗的弟弟)为“嗣秀王”,以次袭封。

嗣荣王

南宋理宗封其本生父赵希瓐之子赵与芮(也就是理宗的弟弟)为“嗣荣王”。

嗣沂王

理宗封其(曾经的)养父沂王赵抦的养子赵贵谦为“嗣沂王”。


二、“追封”时,则通常有五等封爵,即——

亲王

郡王

国公

郡公

其中的“郡公”(全称为“某某郡公”)、“侯”(全称为“某某侯”)两等,不同于“生封”中的“开国郡公”、“开国侯”,乃是宗室独有的追封爵位,在等级序列上要高于“生封”中的“开国郡公”。具体例子,如“天水郡开国侯”赵从郁死后追封“新兴侯”;“天水郡开国公”赵仲伋死后追封“博陵郡公”等等……

另外,宋代还有一个特殊的爵位“县公”(全称为“某某县公”),专门用于对宗室的贬斥降封,然目前两宋仅各见一例——

北宋太宗朝时,“秦王”赵廷美因遭贬斥,而被降封为“涪陵县公”;

南宋理宗朝时,“济王”赵竑被逼自杀后遭追夺王爵,降封为“巴陵县公”。


肇英


宋代宗室爵位有别于其他王朝,总体来说宋代爵制分为十二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子不直接封王。一般皇子作为皇帝的儿子都会被封王,但在宋朝虽然最终会封王,但并不直接封,而是刚开始封以较低爵位,然后再上升。在宋神宗时期,所有的皇子都封为国公,加平章事,直到做了封王时开始兼两镇,加司空。之后一直按照这样的加封方式进行。




2.亲王后代不封嗣王。宋朝规定,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其子孙无关乎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不承袭父亲、祖父的爵位,其余子孙不过是依靠这种关系入仕途为官,与其他人姓氏的人一样然后以自己的实际才能上升。


3.宗室不领兵作战。宋朝不仅不许皇亲宗室的人领兵而且也不许出任宰相,也就是说不能做很大的官,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只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一人、王友两人、记室参军一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仅从这点开看,与其他王朝就有很大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