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家風

毛澤東的家風

毛澤東的家風,有一個醒目的標籤:嚴。教子嚴,律己嚴,持家嚴。毛澤東嚴格的家風,為人們稱頌,值得我們學習。

嚴以教子

毛澤東對子女品格修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對待他人。1946年1月,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相別19年的父親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洋裝,換上布衣,到陝北貧瘠的鄉村當農民,拜農民為師。一開始,毛岸英是和毛澤東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澤東就讓毛岸英搬到中央機關去住。他還問毛岸英:“你吃什麼灶?”毛岸英如實地回答:“中灶。”毛澤東一聽便生氣地責問毛岸英:“你有什麼資格吃中灶?你應該跟戰士一起吃大灶。”毛澤東如此“苛刻”,就是要讓毛岸英“接地氣”,讓他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李訥是毛澤東最小的女兒,毛澤東對她疼愛有加,但也一再告誡她,不要自以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學後,李訥努力過著工農子弟般的生活,住學校,吃食堂,每週六下課才回家。有一次,李訥離校晚,衛士李銀橋擔心一個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瞞著毛澤東派車去接李訥。毛澤東得知此事後,狠狠地批評了李銀橋。李銀橋委屈地說:“就是怕不安全。”毛澤東嚴厲地說:“別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行?不許用車接,說過就要照辦,讓

她們自己騎車子回來。”

因為從小上幹部學校,上了大學的李訥身上還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幹部子女的傲氣。後來,當她在學習了《莊子·秋水篇》之後,認識到了自己有自高自大的毛病,應該從根本上改變對己對人的態度,要徹底和同學打成一片。於是,她寫信向毛澤東彙報了這一思想動態。毛澤東看後,深為女兒的進步高興。1963年1月4日,他給李訥回信予以鼓勵,這讓李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無論在政治思想,還是在作風品格方面,都產生了明顯的進步。

行動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修為和品格。因此,毛澤東教育子女:汝是黨之子,革命是汝風,要積極投身到革命事業當中。北平解放後,首批進入北平的隊伍中就有毛岸英。他和兩名掃雷專家帶領一個工兵排,承擔了排除重要設施、處所的地雷、炸藥等重任。這其實是一項危險係數非常高的工作,但毛澤東卻沒有阻止,因為他明白:作為主席的兒子,毛岸英必須要有為革命不怕犧牲的精神。

也正因為此,當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決定後,在毛澤東的支持與鼓勵下,毛岸英立即就提出要參加志願軍。當時,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曾勸說,毛岸英還是不要去朝鮮參戰了,因為毛澤東已經在革命戰爭年代失去了5位親人。但是,毛澤東卻斷然拒絕了這一建議。後來,毛岸英的犧牲,讓毛澤東萬分悲痛。當彭德懷就毛岸英犧牲的經過向毛澤東詳細作彙報時,毛澤東聽罷,沉默了一會,對彭德懷說:“革命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戰士,為國際共產主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盡了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開懷家國事,不言身與家,就是毛澤東嚴以教子家風的精準概括。

嚴以律己

毛澤東嚴以律己,有著嚴格的做事原則。在原則面前,他是個明白人,沉澱出了鐵骨錚錚見清廉的家風。

“人不以規矩則廢”。講規矩,守紀律,是毛澤東在親情面前的選擇。他曾經向要進京的親友捎過話:我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鄉親友要勤耕守法,好自為之。凡會見來北京的親友,他總要講他的三條交往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循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

新中國成立前夕,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到北京工作。這一請求卻被毛澤東嚴詞拒絕了。毛澤東在寫給楊開智的回信中說:“希望你在湘聽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同時,毛澤東還給當時的長沙市軍管會副主任王首道寫了一封信:“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不應允許。”後來,楊開智也領悟了毛澤東“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的教誨,根據自己的專長,安心留在了湖南的農業部門工作,直到退休。

湖南毛澤東遺物館陳列有一封毛澤東回絕外婆家15個人請求照顧的信件,這封請求入學、工作等照顧的書信轉交到毛澤東手裡,他在信的頁眉批示了一行字:“許多人介紹工作,不能辦,人們會說話的。”簡單的一句“人們會說話的”飽含著毛澤東是“人民的主席”的深情,道出了毛澤東不為“少數親友謀利”的清廉作風。

毛澤東常常批評教育身邊的人,不要因為身份原因,就自以為特殊。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外祖父老家一些姓文的親戚和朋友,紛紛到北京看望毛澤東。可有些人回到老家後,就以為和主席攀上了關係,在鄉親們面前牛氣哄哄,甚至以特殊身份自居,不服從管理。當毛澤東得知此事後,他非常重視,專門給當地政府寫了一封信:“文家任何人,都要同鄉裡的眾人一樣,服從黨與政府的領導,勤耕守法,不應特殊。”

清廉不是親情之殤,正是因為對家人深深的愛,毛澤東才沒有眷顧純粹的親情。毛澤東的親情,不是營私尋親、沾親帶故的狹隘小愛,而是一種守住公與私分隔線、吃透嚴與愛辯證法的大愛。他把對家人濃郁的愛化作了嚴格的要求,用行動告訴他們,奉公守法、遵規守紀是講親情義務的基本原則。

嚴以持家

毛澤東始終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普通的一員。在生活中,他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終其一生厲行節約,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在這方面,他對兒女的言傳身教,不僅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鑄就了新中國“第一家庭”勤儉節約的風氣。勤儉節約,是毛澤東嚴以持家家風的重要表現。

毛澤東是個“戀舊”的人,他的生活用品總是能跟隨他很久,即使破舊不堪了,他也不允許工作人員隨便丟掉。毛澤東還經常囑咐工作人員,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買多少,不要多買,以免浪費。對於生活用品,他總是利用得“徹徹底底”,因此,毛澤東的生活賬中有很多類似修補熱水瓶、換鍋底、換皮涼鞋底、修理手錶等的消費記錄。

毛澤東對全家的生活開支控制得非常嚴格。當時江青的工資不高,家裡有生病的毛岸青,還有正在讀書的李敏、李訥和侄子毛遠新,另外,江青的姐姐也同他們生活在一起,再加上平時有湖南老家來的親戚來北京看病,交通食宿、看病的費用,都由毛澤東負擔。這些開支經常讓毛澤東的生活管理員非常為難。後來,李銀橋就為毛澤東家制定了一份《首長薪金使用範圍、管理辦法及計劃》。毛澤東在看了這份計劃後,認為每天三元的伙食標準太高了。李銀橋解釋說:“這三塊錢中還包括招待客人的費用。”毛澤東聽後考慮了半天才同意了這份計劃。

在具體的飲食安排上,毛澤東始終奉行簡單適合的原則。他很少按照保健醫生的安排吃所謂的營養餐。每日三餐,他吃得很普通。只有在生日的時候,毛澤東才會同意多加幾個菜,叫上家人和工作人員一起吃頓便飯。能和父親一起吃頓飯,算是毛澤東的兒女們享有的“特殊待遇”了。要知道,毛澤東家還有一條規矩,就是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兒女們與他同桌共餐,兒女們平時都是去機關食堂就餐。當然,毛澤東的生日餐並不算是生日宴會。毛澤東非常反感祝壽送禮這樣的不良風氣,他常說:“慶賀生日不會使人長壽,因此,並無必要慶賀。”

毛澤東深知:吾是無產者,勤儉是吾本。所以,他經常告誡子女,學習和事業要向上看,但生活要向下看。根據李敏的回憶,毛澤東經常要求子女們艱苦樸素。解放後,雖然生活好一些了,但毛澤東仍要求他們不要穿得太講究,要和老百姓一樣,穿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就行。在這方面,毛澤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做了一件睡衣,而這件普通的睡衣,他卻穿了20多年,線開了縫住就行,磨破了補上就好。這樣反反覆覆,不知道縫補了多少次,當工作人員實在看不下去勸他做件新睡衣時,他卻說:“我看還是應該節省點,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補嘛。”一補再補,這件睡衣上最終落下了73個補丁。這些補丁,體現了毛澤東的家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