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是皇后正殿,为何清朝很多皇后都不在此居住?

L-鹏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在康熙以前的明清皇帝都是在乾清宫居住、工作;同样,康熙以前明清皇后都是居住在坤宁宫,表示与皇帝的阴阳平衡和国家女主人的身份。

雍正继位后,他选择了居住更舒适、保安更容易、工作效率更高的养心殿。皇帝搬离了中轴线,皇后也就没必要守在中轴线上了。雍正之后的皇后在东西六宫中选择一处宫苑居住。比如,雍正帝孝敬宪皇后住在体顺堂,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住在长春宫。

清朝,将坤宁宫西端4间辟为萨满教祭神场所;每天最早入宫的是从北门进入的一位赶着两头猪的老太太——萨满太太。每日杀猪、煮肉、萨满舞蹈……,这居住环境老酸爽了!难为在这里居住的几位清代皇后了。搬走,也让皇后有了一个好的居住环境。

东端2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房间内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两个门,西门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有金漆双喜大字,取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有龙凤喜床,床帐和被子都是江南进贡的精品织绣,上面绣着一百个神态各异的顽童,称为百子帐,百子被。寓意多子多孙,福寿绵延。用到这个婚房的皇帝在康熙之后只有同治和光绪。皇帝只有年幼登基,在皇帝岗位上大婚才能使用这个婚房。已经结婚的皇帝或者册立继后,这个婚房都不能用。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坤宁宫进入清代后,还是有“中宫”的名分 ,功能却有了重大变化。

我对前面诸位老师回答的内容做一个补充,重点谈一谈坤宁宫的祭祀功能。在这样一个天天有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敲鼓,又摇铃,琵琶三弦伴奏,还要唱歌,这样的场所是不方便生活的。

坤宁宫在北京故宫的中路,顺治十年(1653)完成改建工程,使其依盛京清宁宫的满族居住风俗,最明显的特点是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俗称万字炕,窗纸糊窗外。外观保留了明代的宫殿建筑,而宫内却完全是满族式的生活习俗。

坤宁宫东2间为皇帝大婚洞房,东3间为过道,中4间成为专门的神堂、神厨,西2间为神器库,西1间为过道,共9间。坤宁宫本是皇帝皇后的“正寝”,而实际上,除皇帝大婚洞房暂住3日外,它或为清宫萨满祭祀经常进行的固定场所,同时,在堂子不祭之时,安放诸神,以便皇帝朝夕亲祭。

坤宁宫于每年正月初十祀神于此,除此之外,每天还有朝祭和夕祭。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朝祭神为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其名甚多,总称为穆哩罕诸神、画像神、蒙古神。朝祭以寅卯,夕祭以未申,均用豕,并设香碟、净水及糕。朝则司祝(萨满)进神刀,诵神歌,三弦琵琶和之,以致祝,遂进牲。夕则司祝(萨满)束腰铃,执手鼓,锵步诵神歌,以祷鼓、拍板和之,亦进牲。

撤香灶灯火,展背灯青幕,众退出。阖户,司祝振铃诵歌,四次致祷,即所谓背灯祭。场景参考图片

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二月朔日,十月朔日)于坤宁宫立竿祀神,召皇子以下及王公大臣食祭神肉。皇后则于东暖阁率贵妃以下共同受胙分尝。每年坤宁宫吃肉3次,王公大臣皆与之。 坤宁宫中所供奉之神位,皆依盛京清宁宫旧制,应由皇后每日行礼,设一女官代之,实名曰萨满,食三品俸禄,清晨入神武门,至宫礼神。清会典中称之为赞祀女官者,而俗称萨满太太。萨满身故,则传于其媳而不传女,所诵之神词轻不授之故。

萨满太太每天大清早就来上班了,皇后如果坚持住在这里,恐怕要嫌吵啊!上图现代的萨满祭祀

每年春秋二季,坤宁宫前东南方竖杆大祭,此杆谓之神杆,是一棵高2丈,直径5寸的松树,取自于北京郊外延庆山中。坤宁宫春秋二季做祭酒,往静明园取玉泉水酿之。每年正月,坤宁宫祭祀做钗子饽饽,用仓上人4名,果上饽饽上妇人60名,交司俎官带领承作。春秋二季坤宁宫竖杆大祭,打糕搓穆丹,派内管领带领仓上人4名、披甲人30名,内管领之妻带领果上饽饽上妇人60名承作。

负责坤宁宫祭祀工作的人,在编制内的约有130人。嘉庆《大清会典事例》中对坤宁宫祭神员役的来源、人数作了明确规定:“顺治元年定,祭神殿设司俎官5人、司俎执事18人、宰牲10人、掌笈3人、服役20人。赞祀女官长2人(即司祝)、赞祀女官10人、司香妇长6人、司香妇24人。首领太监3人、内正八品2人、未入流1人、太监26人。”赞祀女官长与赞祀女官均为萨满太太,必须在上三旗觉罗命妇中选取。

在坤宁宫的萨满祭祀,除常祭、月祭、大祭、报祭、背灯祭之外,还有每年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祭及每年腊月底的祀灶神。

总之,坤宁宫很热闹,不适合常住。


邓海春


传说清朝皇后不居坤宁宫是为了避亡者的晦气,因为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即在此自缢身亡。其实,清朝入关之后,已经有三位皇后曾居于坤宁宫, 孝惠章皇后 (科尔沁亲王吴克善孙女, 顺治 外甥女,顺治的第二任皇后)、 孝诚仁皇后 ( 索额图 侄女, 康熙 的第一任皇后)、 孝昭仁皇后 (遏必隆之女,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康熙的前两位皇后不但住在坤宁宫,也死在了坤宁宫,史书上说“薨”,另外有一位只当了不到半天的 孝懿仁皇后 ,之前做皇贵妃时住在承乾宫,因为封后前已经缠绵病痛许久,恐怕也很难移宫了,所以只能说住过坤宁宫的可能性很小。

皇后真正不居坤宁宫,其实是从雍正朝开始,雍正自己由乾清宫迁养心殿,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也就是《 甄嬛传》里的那位皇后,当然命运和电视剧里演的是不一样的,居于养心殿后寝宫东耳房体顺堂, 明代称隆禧馆,雍正修葺后未命名, 咸丰始名绥履殿, 光绪初年才改名体顺堂,还有慈禧太后 写的匾额。雍正之后的皇后们干脆在东西六宫定住处,这个“中宫娘娘”的名头略有些名不副实。如乾隆的原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就住长春宫,二配皇后乌拉那拉氏,虽然后位没有被废,但是以皇贵妃之礼安葬,也就没有皇后的谥号,这位也是《还珠格格》里面那位皇后的原型,生前住养心殿旁的体顺堂,注意哦,不是电视剧里的坤宁宫。

此后,嘉庆的孝淑睿皇后住毓庆宫,道光的孝全成皇后、咸丰的孝贞显皇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慈安”, 东太后 )都住钟粹宫,就更不在坤宁宫居住了。不过请注意,严格来说,清朝皇后礼法规定的中宫位置,还是在坤宁宫,所以,皇帝与皇后大婚时的洞房还必须设在坤宁宫,夫妻共居三日之后,才迁居寝殿生活,这个地方是在坤宁宫东首间和东次间,即所谓东暖阁。这一点,和明朝又有很大不同, 明朝皇帝 的大婚洞房是在皇帝的寝宫,即乾清宫。不过由于 清朝皇帝 多为成年后登基,因此,有清一代,真拿坤宁宫当过洞房的,也只有康熙、 同治 、光绪三位皇帝。

另一位少年天子顺治,即位十三年间都住在位育宫(即今 故宫 保和殿),他的两次大婚都没能在坤宁宫举行,直到顺治十三年坤宁宫修葺完毕,他的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才得以搬入坤宁宫。而顺治皇帝本人,在顺治十二年之后就长居南苑行宫,就离得更远了。为什么康熙之后,清朝的皇后不再按照之前的旧制居于坤宁宫?

原因恐怕并非其中“死过人”这么简单,而是 清代政治特色导致的结果。

还有坤宁宫是为崇祯的周皇后所修,有很多的江南色彩,所以清宫皇后是不是住的惯就不好说了!而且古代帝王讲究风水,坤宁宫是不是犯了太岁,风水不好也不好说,死了这么多人也挺忌讳呢!



大胡子说史


坤宁宫28位帝后竟无一人善终

坤宁宫作为皇后的正宫,主要的特征,应是一个字——“安”,安宁、安康。但明清五百余年的坤宁宫,却是 “坤宁不安”、“坤宁不宁”。何以见得?举明英宗正统帝钱皇后、明世宗嘉靖帝四位皇后和清穆宗同治帝阿鲁特氏皇后为例,看坤宁宫是怎样不安、不宁的。

清宫皇后的结局

天命汗努尔哈赤的皇后叶赫那拉氏,29岁死去。叶赫那拉氏在思念母亲和疾病中离世。清追谥“太祖孝慈高皇后”的是叶赫那拉氏。

崇德帝皇太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清宁宫四位妃子中,两位是她的侄女,两位是敌部林丹汗遗孀,夫君52岁故去,自己寡居。

  顺治帝福临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丽而慧”,却被废黜。顺治八年(1651年)被册立为皇后,仅两年就被废。

  康熙帝玄烨皇后赫舍里氏,祖父索尼是辅政大臣,父亲噶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但她生下儿子当天死去,才22岁。

  雍正帝的皇后乌拉那拉氏,雍正元年册为皇后,雍正九年就死去。

  乾隆帝弘历的皇后富察氏,乾隆十三年随驾南巡归途中,皇后崩,37岁。

  嘉庆帝的皇后喜塔腊氏,册为皇后第二年就死了。

  道光帝的皇后钮祜禄氏,还没当上皇后就死了,死后才追封皇后的。

  咸丰帝的皇后萨克达氏,刚被册为嫡福晋才两年,还没做皇后,不到20岁就死了。咸丰帝继位后,被追封为皇后。

  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死得很惨,也是不明不白的。

  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自大婚后就夫妻不和,后夫君被幽禁,光绪帝38岁死时,她才41岁,抚养一个三岁的小溥仪,做太后三年,46岁病死。

  宣统帝溥仪的“皇后”郭布罗氏,实际上溥仪这时不是皇帝,而是平民,他们更是路人皆知的爱情悲剧、政治悲剧。

坤宁之镜

  坤宁宫毕竟是皇后的正宫。这座宫殿的名称,企望住在坤宁宫里的皇后能够安宁,但是这个愿望实现了吗?

  纵观明清二十八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给人一个深刻而鲜明的印象是:坤宁不安,坤宁不宁。任何一位皇帝,任何一位皇后,其人生最起码的诉求,最基本的企望是两个字:“安”和“康”——安,主要是安平,安顺;康,主要是康宁,康健。没有平安,没有健康,虽财富万贯、权势至高,又有什么幸福可享!

  当然,明清二十八位皇帝第一任皇后的不幸,只是生活中的不幸。其原因有制度的,有宫廷的,有家族的,有夫君的,也有皇后个人的。她们即使被打入冷宫,虽没有自由,没有爱情,但大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我们从上面坤宁宫的历史镜子里可看到:明朝16帝、清朝12帝共28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或过早离世,或无过被废,或没有子嗣,或年轻寡居,或死于非命,或失意悲怆。她们虽居于天下女性之至高、至尊、至富的地位,但没有一位是在泰安、泰宁、泰和、泰顺中度过一生的。

  明天启帝懿安皇后的一生,既是荣华富贵的一生,又是悲惨结局的一生。从15岁到38岁,作为皇后和懿安皇后,自然是享尽荣华富贵,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懿安皇后幼年凄苦,青年丧夫,盛年遭变,自缢身亡,在悲喜交织的命运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坤宁宫怪象:明清皇帝首任皇后结局都悲惨

  明清五百余年的坤宁宫,多不安宁。有明277年间,无论在南京皇宫坤宁宫,或是在北京皇宫坤宁宫,抑或是在其他宫殿生活过的第一任皇后,有清296年间,无论是在兴京(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汗王宫,或是在盛京皇宫清宁宫,抑或是在北京皇宫坤宁宫生活过的第一任皇后,他们的命运并不都是像命理家所预言的那么富贵,也不像老百姓想象的那么幸福。

  明朝坤宁宫皇后的夫君,就是乾清宫的16位皇帝。他们是很不好记的。分作三段,会好记些。

第一段——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位皇帝。

  洪武帝朱元璋的马皇后,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人,父马公(不知名字),“元末杀人,亡命定远”。母早亡,马公将小女托付给友人郭子兴抚养。朱元璋在郭子兴部下,郭把这位养女许配给朱元璋。朱元璋称帝,这位夫人就成了马皇后。马皇后没有文化,受过苦难,经过战争,史称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就是性仁慈,有智慧,肯思考,好读书。她陪着丈夫掌管六宫。朱元璋活了71岁,马皇后却51岁就死了,早于夫君过世20年,并不可意。

  建文帝朱允炆的马皇后,先是做皇太孙妃。建文帝继承皇位后,被册立为皇后。“靖难之役”南京陷落,马皇后葬身于火中。建文帝22岁登极,在位四年,落难时才26岁。这时的马皇后,也只是二十多岁,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很可悲的。

  永乐帝朱棣的徐皇后,是大将军、中山王徐达的女儿。先是做燕王妃,燕王夺取皇位,登极称帝,她也就成为徐皇后。但是,永乐帝迁都北京,建造北京紫禁城宫殿,这位徐皇后在正位北京坤宁宫之前,46岁病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的长陵。徐皇后聪明贤惠,很识大体,却死得过早,又没有正位北京坤宁宫,实在是可惜。

  洪熙帝朱高炽的张皇后,永城(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人,早年封为燕王世子妃。燕王称帝后,册为太子妃。这位太子妃,很得公公永乐皇帝的喜欢和器重。太子朱高炽身体太胖,胖到“体肥硕不能骑射”,永乐帝几次都想废掉太子,但因太子妃贤惠而没有废掉(原因之一)。太子妃帮助太子减肥,主要办法是“减膳”,就是少吃。太子朱高炽继位后,还是因为身体过胖,可能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吧,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明史?仁宗本纪》记载:“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夫君实际上只做了八个月的皇帝,四十八岁就离开人间,张皇后盛年寡居,孤灯长夜,实在悲苦。

  宣德帝朱瞻基的胡皇后,山东济宁人,“无过被废”。为什么被废呢?史书是这样回答的:“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胡皇后没有生子,身体常有病。怎么被废的呢?史书又记载:“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胡皇后写了辞职报告,废后想不开,时怏怏,常泣泣,后病死,葬金山(西山)。

第二段——正(统)、景(泰)、成(化)、弘(治)、正(德)五位皇帝。

  正统帝朱祁镇的钱皇后,其悲剧,前已述。

  景泰帝朱祁钰的汪皇后,顺天(今北京市)人,因忤帝意被废。这是怎么回事呢?景泰帝的杭妃生了个儿子叫朱见济,要立为太子,而要废原正统帝立的朱见深,汪皇后不同意。这就触犯了景泰帝,废汪皇后,立杭皇后。明英宗复辟后,废后汪氏迁出皇宫,又被抄家。废后汪氏,心情抑郁,不久病死,以妃礼,葬金山(西山)。

  成化帝朱见深的吴皇后,顺天(今北京市)人,因成化帝宠爱比夫君大17岁的万贵妃而生气,她不客气,也不留情,对万贵妃“摘其过,杖之”。“打狗看主人”,打万贵妃怎能不看主人呢!成化帝大怒,诏废吴皇后。

  弘治帝朱佑樘的张皇后,兴济(今河北省青县境)人,虽做了皇后,但因夫君36岁死而年轻守寡,不能算作“圆月人生”。

  正德帝朱厚照的夏皇后,遇上胡闹的夫君皇帝,且夫君31岁就死了,也是年轻寡居。后父夏儒,为人长厚,既已富贵,“服食如布衣时,见者不知为外戚也”,受到称赞。

  第三段——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位皇帝。

  嘉靖帝朱厚熜的陈皇后,凄惨悲剧。陈万言,肃皇后(嘉靖陈皇后)父也,起家诸生。嘉靖元年授鸿胪卿,改都督同知,赐第黄华坊。明年诏复营第于西安门外,费帑金数十万。工部尚书赵璜以西安门近大内,治第毋过高。帝怒,逮营缮郎翟璘下狱。言官余瓒等谏,不省。寻封万言泰和伯,子绍祖授尚宝司丞。又明年,万言乞武清、东安地各千顷为庄田,诏户部勘闲地给之。帝竟以八百顷给之。巡抚刘麟、御史任洛复言不宜夺民地,弗听。七年,皇后崩,万言亦绌。十四年卒,子不得嗣封。

  隆庆帝朱载垕的李皇后,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虽然生了儿子,却四岁殇,自己又在夫君继位前死去,只活了二十几岁,皇后徽号是她死后追封的。

万历帝朱翊钧的王皇后,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碰上宠爱郑贵妃的夫君,也只能忍气吞声,外露笑颜,内心悲苦,而且没有生子。

  泰昌帝朱常洛的郭皇后,顺天(今北京市)人,在夫君继位前死,皇后徽号是追封的。

  天启帝朱由校的张皇后,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不仅没有生儿子,夫君23岁死去,自己也在李自成打进明皇宫后自杀。她的悲剧人生后文还要详述。

  以上三段,每段五位,一共是一十五位皇帝及其第一任皇后。有人说:“明朝是十六位皇帝,还缺一位啊!”我说:“是的!那一位也好记——崇祯上吊明朝完!”

  崇祯帝朱由检的周皇后,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前面写过,被逼自缢,更是悲剧。

  清朝十二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也都是悲剧结局。

  天命汗努尔哈赤的皇后叶赫那拉氏,29岁撇下丈夫、儿子死去。叶赫那拉氏病重前,想见母亲一面。当时建州部与叶赫部关系紧张,努尔哈赤派人到叶赫部请叶赫那拉氏的母亲到建州看望女儿,但遭其兄纳林布禄拒绝。叶赫那拉氏在思念母亲和疾病痛苦中离开人世。清太祖努尔哈赤原妃佟佳氏,是褚英和代善的生母,清追谥“太祖孝慈高皇后”的是叶赫那拉氏,所以本文依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和《清史稿·后妃传》,取努尔哈赤的第一任皇后为叶赫那拉氏。

  崇德帝皇太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然主掌六宫,清宁宫四位妃子中,两位是她的侄女,两位是敌部林丹汗的遗孀,但夫君52岁突然故去,自己盛年寡居。

  顺治帝福临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虽“丽而慧”,却被废黜。顺治八年(1651年)被册立为皇后,仅两年就被废。这年顺治帝十六岁(虚岁),废后年龄《清史稿?后妃传》没有记载,她的年龄也不会太大吧!

  康熙帝玄烨的皇后赫舍里氏,祖父索尼是辅政大臣,父亲噶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叔父索额图是大学士,但她生下儿子(即废太子允礽)当天死去,才22岁。

  雍正帝胤禛的皇后乌拉那拉氏,雍正元年(1723年)册为皇后,雍正九年(1731年)就死去。

乾隆帝弘历的皇后富察氏,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驾南巡,归途中,《清高宗实录》记载:“驾至德州登舟。亥刻。皇后崩。”这里的“登舟”,是已登舟,还是要登舟?记载有隐笔。《清史稿·后妃传》则记载:“后崩于德州舟次。”“舟次”,是船里,还是船外?是舟上,还是水中?记载很含糊。有书记载是跳水自杀的。皇后富察氏死时才37岁。

  嘉庆帝颙琰的皇后喜塔腊氏,被册为皇后的第二年就死了,真是福分不够,而夫君比她多活了24年。

  道光帝旻宁的皇后钮祜禄氏,不到30岁,还没当上皇后就死了。她死后才追封为皇后的。

  咸丰帝奕詝的皇后萨克达氏,刚被册为嫡福晋才两年,还没有做皇后,大约不到20岁就死了。咸丰帝继位后,被追封为皇后。

  同治帝载淳的皇后阿鲁特氏,死得很惨,前文已述及,也是不明不白的。

  光绪帝载湉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自大婚后就夫妻不和,后夫君被幽禁,光绪帝38岁死时,她才41岁,抚养一个三岁的小溥仪,做太后三年,亲自懿旨《逊位诏书》,又过两年,就病死了,才46岁。

  宣统帝溥仪的“皇后”郭布罗氏,实际上溥仪这时不是皇帝,而是平民,他们更是路人皆知的爱情悲剧、政治悲剧。

 时难以防治的传染病不无关系:分别只活了24岁和19岁的顺治帝和同治帝,都死于传染性极强、在当时又很难防治的烈性传染病天花,而冬天又是天花最肆虐的季节;光绪帝患的是结核综合病,这在链霉素没有发明前的清代,也几乎是难以治愈的绝证。他死在冬季的原因,是因为结核病再合并冬季易发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遇到严寒天气,使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不堪一击。

  从以上清帝死亡原因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天花病毒和结核杆菌是人们的最大天敌,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战胜它们的有力武器——牛痘疫苗和链霉素等预防和抗结核之药物。至于一些老年帝后熬不过冬天,乃是因为在严寒条件下,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影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使老年人衰弱和死亡。


大胖妞


清代的皇后并无特别固定的居所




一般而言,冲龄践祚的皇帝大婚时,在

交泰殿

迎娶皇后,然后在坤宁宫住三天。这点不象明朝,几乎所有皇后都住

坤宁宫

(清代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的皇后能享受此待遇)
若是皇帝成年即位的(即皇后由正

福晋

转正)的,皇后一生都无法入住

坤宁宫

。皇帝在任期间,先

废后

而新立的皇后(由

妃嫔

转正)同样无法入住。皇后的日常居所通常在

东西六宫

中选择。

从雍正朝开始,皇后才开始不住在坤宁宫,而且雍正也从乾清宫迁至养心殿。《甄嬛传》皇后居住在养心殿后寝宫东耳房体顺堂。

雍正朝之后,各朝的皇后们便没有了固定的住所,比如乾隆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就住在长春宫,但这位皇后红颜薄命,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也就是《如懿传》里面那位皇后,电视剧中她是住在坤宁宫的,事实上她是住在养心殿旁的体顺堂。


嘉庆帝的孝淑睿皇后住在毓庆宫,道光的孝全成皇后、咸丰的孝贞显皇后都住钟粹宫。虽说这些皇后都不住在坤宁宫,但是按照清朝皇后礼法规定的中宫位置还是在坤宁宫。所以,皇帝与皇后大婚时的洞房还必须设在坤宁宫,夫妻共居三日之后,才迁居寝殿生活。

好了,简单介绍完了。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雍正后的皇后为什么不在坤宁宫住!?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因为清朝时期的坤宁宫是屠宰场,这和一个神秘的宗教萨满教有关。

清朝入关后对紫禁城做了蛮大的改造,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满文化和汉文化终究有很大差别,因此坤宁宫在改造的时候就融合了满人崇尚的宗教文化。

萨满教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宗教,甚至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没有之一。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诸多少数民族大都信奉萨满教,根据萨满教的说法,万物有灵,所以要经常搞祭祀活动。

清朝当时每年有着成百的祭祀活动,这众多的祭祀活动之一就是每天凌晨时分在坤宁宫杀猪,为此坤宁宫里面有两口大铁锅,祭祀完之后皇帝还要分肉给大家吃。这样坤宁宫自然不能住了,因为里面住的是神。

2.另一个原因就是明朝崇祯同志的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上吊自杀的,这必然会影响到入住者的心情。

综上所述,皇后们不住坤宁宫是不是就有理有据了呢^o^


她说娱乐


在清代官修文献中,一直到光绪时期,仍然有将坤宁宫称为“中宫”的现象,可见清代可能一直将其视为“理论上”的皇后正宫,这也是为何皇帝大婚,合卺礼要设在坤宁宫并且婚后皇后要在此居住数日的原因。

至于坤宁宫,按照《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十三年孝诚皇后、康熙十七年孝昭皇后都是崩于坤宁宫的,可见那个时候坤宁宫很有可能还是皇后寝宫。后来的皇后,为什么都不住了呢?

一、前明皇后的影响

明朝的皇后居住在坤宁宫,这很正常,从宫殿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坤,女子也。可是清朝的皇后却不能住在坤宁宫,这一点很多清宫戏都忽视了。

明朝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上吊自杀的,这必然会影响到入住者的心情。

二、萨满教的影响

萨满教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宗教,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诸多少数民族大都信奉萨满教,现在东北著名的跳大神还保留了萨满教的仪式。

根据萨满教的说法,万物有灵,所以要经常搞祭祀活动。清朝当时每年有着成百的祭祀活动,没办法,落后民族都比较迷信鬼神嘛。

这众多的祭祀活动之一就是每天凌晨时分在坤宁宫杀猪,为此坤宁宫里面有两口大铁锅,祭祀完之后皇帝还要分肉给大家吃。这样坤宁宫自然不能住了,因为里面住的是神。而且烧食物,味道很重口味。


子屠龙




坊间有传说清朝皇后不居坤宁宫是为了避亡者的晦气,如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即在此自缢身亡。  其实,清朝入关之后,已经有三位皇后曾居于坤宁宫,孝惠章皇后(科尔沁亲王吴克善孙女,顺治外甥女,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诚仁皇后(索额图侄女,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遏必隆之女,康熙的第二任皇后)。  康熙的前两位皇后不但住在坤宁宫,也死在了坤宁宫,史书上说“薨”,另外有一位只当了不到半天的孝懿仁皇后,之前做皇贵妃时住在承乾宫,因为封后前已经缠绵病痛许久,恐怕也很难移宫了,所以只能说住过坤宁宫的可能性很小。  皇后真正不居坤宁宫,其实是从雍正朝开始,雍正自己由乾清宫迁养心殿,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也就是《甄嬛传》里的那位皇后,当然命运和电视剧里演的是不一样的,居于养心殿后寝宫东耳房体顺堂,明代称隆禧馆,雍正修葺后未命名,咸丰始名绥履殿,光绪初年才改名体顺堂,还有慈禧太后写的匾额。  慈禧太后所题“体顺堂”匾额,现仍在故宫养心殿悬挂。  雍正之后的皇后们干脆在东西六宫定住处,这个“中宫娘娘”的名头略有些名不副实。  如乾隆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就住长春宫,二配皇后乌拉那拉氏,虽然后位没有被废,但是以皇贵妃之礼安葬,也就没有皇后的谥号,这位也是《还珠格格》里面那位皇后的原型,生前住养心殿旁的体顺堂,注意哦,不是电视剧里的坤宫。


  

此后,嘉庆的孝淑睿皇后住毓庆宫,道光的孝全成皇后、咸丰的孝贞显皇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慈安”,东太后)都住钟粹宫,就更不在坤宁宫居住了。  不过请注意,严格来说,清朝皇后礼法规定的中宫位置,还是在坤宁宫,所以,皇帝与皇后大婚时的洞房还必须设在坤宁宫,夫妻共居三日之后,才迁居寝殿生活,这个地方是在坤宁宫东首间和东次间,即所谓东暖阁。  这一点,和明朝又有很大不同,明朝皇帝的大婚洞房是在皇帝的寝宫,即乾清宫。 



 不过由于清朝皇帝多为成年后登基,因此,有清一代,真拿坤宁宫当过洞房的,也只有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  另一位少年天子顺治,即位十三年间都住在位育宫(即今故宫保和殿),他的两次大婚都没能在坤宁宫举行,直到顺治十三年坤宁宫修葺完毕,他的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才得以搬入坤宁宫。  而顺治皇帝本人,在顺治十二年之后就长居南苑行宫,就离得更远了。  为什么康熙之后,清朝的皇后不再按照之前的旧制居于坤宁宫?  原因恐怕并非其中“死过人”这么简单,而是清代政 治特色导致的结果。


 

 故宫坤宁宫中的帝后洞房。  康熙皇帝的孝昭仁皇后去世后,坤宁宫已经空置了30多年,而这位老皇帝不但在孝懿仁皇后(那位半天皇后)去世后不再立后,自康熙二十三年,改建畅春园之后,更大部分时间驻跸于此园,晚年更是只有重大典礼仪式才回紫禁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清溪书屋。  此后,雍正皇帝再未在畅春园住宿,将其改为祭祀、追思亡父的场所,而自己新建了圆明园,并逐步扩建,成为日常起居办公之处,自此形成了清朝独特的“宫苑体制”。  据圆明园专家张恩荫统计,从1707年到1860年,圆明园存在了153年,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每年的园居时间远远超过了紫禁城的“宫居”时间。其中雍正、道光、咸丰每年园居200天以上,道光皇帝园居时间最短的一次是201天,最长一次达354天。  乾隆每年的园居时间大致四个多月,比他宫居的110多天略长,其余时间,这位皇帝或北上避暑或下江南。每年园居时间最短的皇帝是嘉庆,与其父乾隆大致相仿。  在此背景下,后宫自然追随皇帝活动,乾隆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甚至死在了随同南巡的路上,因此,除了“大婚”这种浓重礼仪味道的活动不得不依照“祖制”在坤宁宫举行,其余时间皇后的起居完全没有必要被限制在逼仄的坤宁宫东暖阁内,更何况隔壁就是五味齐全的屠宰场。


陌上花开mshkts


坊间有传说清朝皇后不居坤宁宫是为了避亡者的晦气,如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即在此自缢身亡。


其实,清朝入关之后,已经有三位皇后曾居于坤宁宫,孝惠章皇后(科尔沁亲王吴克善孙女,顺治外甥女,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诚仁皇后(索额图侄女,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遏必隆之女,康熙的第二任皇后)。

康熙的前两位皇后不但住在坤宁宫,也死在了坤宁宫,史书上说“薨”,另外有一位只当了不到半天的孝懿仁皇后,之前做皇贵妃时住在承乾宫,因为封后前已经缠绵病痛许久,恐怕也很难移宫了,所以只能说住过坤宁宫的可能性很小。

皇后真正不居坤宁宫,其实是从雍正朝开始,雍正自己由乾清宫迁养心殿,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也就是《甄嬛传》里的那位皇后,当然命运和电视剧里演的是不一样的,居于养心殿后寝宫东耳房体顺堂,明代称隆禧馆,雍正修葺后未命名,咸丰始名绥履殿,光绪初年才改名体顺堂,还有慈禧太后写的匾额。

慈禧太后所题“体顺堂”匾额,现仍在故宫养心殿悬挂。

清朝入关以来,皇帝一直居住于北京城,两百多年从未变化过,直到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去。清朝的皇宫也就是紫禁城,占地70多万平米,有近千座房屋,共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坤宁宫是最大的内宫之一,为什么雍正之后无人居住了呢?

我们从《还珠格格》可以知道,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入关之后,总有三位皇后住过,分别是孝惠章皇后、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三人,前一个是顺治帝的皇后,后两个是康熙帝的皇后,之后坤宁宫就再无人居住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根据历史资料,有专业的传言,说清朝皇后不居住坤宁宫,是为了避亡者的晦气,因为明朝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就在坤宁宫上吊自杀的,认为里面有冤魂作祟,康熙的两个皇后也也前后死在了坤宁宫,更加证实了这一说法,其实这都是古人的迷信,无稽之谈。

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坤宁宫就无人居住了,这么大一座宫苑,没人住是非常可惜的,浪费了,为什么没人敢住呢?绝不仅仅是因为死过人,试问皇宫内院,那么宽的地方,处处勾心斗角,暗藏杀机,哪里没死过人呢?

清朝雍正之后,皇后们便没有了固定的住所,乾隆的孝贤纯皇后住在长春宫、乌拉那拉氏皇后住在养心殿旁的体顺堂、嘉庆帝的孝淑睿皇后住在毓庆宫、道光的孝全成皇后住在钟粹宫,而按照清朝人的规矩,坤宁宫是后宫的未央位置,为何没人住呢?

尽管坤宁宫无人住,但由于它的绝对权威地位,皇帝和皇后大婚必须要坤宁宫,两任在坤宁宫同居三日之后,就能迁到其他宫殿居住,这是清朝的皇室礼法,只是这样规定的,无人能说明什么原因,也成为一种惯例了。

康熙皇帝的孝昭仁皇后去世后,康熙缅怀其仁德贤惠,再也没有立过皇后了,没有皇后了,坤宁宫就空置了,无人敢住,因为那本该是皇后住的地方,就这样坤宁宫空置了30多年。为什么后来雍正皇帝的皇后也没住坤宁宫呢?


原来从雍正开始,他就着手建造圆明园,一步步建成,成为自己的日常起居之所,很多嫔妃皇后都居住进来,圆明园逐渐代替了后宫许多内院,坤宁宫由于从康熙时期就空着了,就一直空在这里,形成了清朝独特的“宫苑体制”。

所以从雍正皇帝开始,坤宁宫无人再敢住?不是因为这里死过人,而是因为清朝的内院体制发生了变化。


今朝图说



雍正朝皇帝寝宫从乾清宫迁移到养心殿,雍正皇帝自己已经做过解释了。康熙朝皇帝以乾清宫为寝宫,其实并不是住在乾清宫正殿,而是住在耳殿,所谓耳殿是位于正殿东西两侧的建筑,东侧为昭仁殿西侧为弘德殿,以墙围合成两个独立小院(目前都是非开放区,游客在墙外只能看到房顶,所以很多人对这两处建筑非常陌生),在乾清宫正殿山墙上开有门通向院内。这两个耳殿均面阔三间,不论体量还是环境都比较适宜日常起居,皇帝在正殿、耳殿间进出也十分方便。康熙皇帝的寝宫就设在东耳殿昭仁殿内(《明神宗实录》“... ...少顷,内使召入见于弘德殿,御榻东向,上侧身卧”,可见乾清宫耳殿在明代就是皇帝寝宫之一)。
下图为昭仁殿,康熙皇帝居住乾清宫时的寝宫就是此殿(目前的建筑是嘉庆初年乾清宫火灾后重建的),西侧弘德殿形制与此一致。

康熙皇帝御制诗文集中题昭仁殿联的自注称其为“皇帝日夕寝兴之温室”,“温室”大概是因体量不大、采光好且可能还设有地炕,可见题主说的室内温度也并不是问题。

养心殿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位于乾清宫西侧,西六宫之前。《明世宗实录》:“乙亥戌刻,火发坤宁宫,延及乾清宫,一时俱烬,上时居养心殿”,可见在明代养心殿初建时,皇帝因故无法居住乾清宫时就曾以其代之;《清世祖实录》“上崩于养心殿”,也同样说明在清初是皇帝的一处寝宫;康熙朝西洋传教士文献显示养心殿也是皇帝常常盘桓之所。雍正皇帝因故不以乾清宫做寝宫时,不论是传统功能上、还是地理位置上,养心殿自然都是最佳选择。

至于坤宁宫,按照《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十三年孝诚皇后、康熙十七年孝昭皇后都是崩于坤宁宫的,可见那个时候坤宁宫很有可能还是皇后寝宫,皇后寝宫正式移至东西六宫时间不明,但应该还是和坤宁宫在清代改建为满洲祭神场所皇后不便再于此寝居有关。

在清代官修文献中,一直到光绪时期,仍然有将坤宁宫称为“中宫”的现象,可见清代可能一直将其视为“理论上”的皇后正宫,这也是为何皇帝大婚,合卺礼要设在坤宁宫并且婚后皇后要在此居住数日的原因。至于乾清宫,清代皇帝不管在何处宾天,梓宫都要在乾清宫奉安一段时间,由此可能也说明清代仍一直将乾清宫视为皇帝正寝。

见微而知著


坤宁宫在顺治年间改建之后,就是标准的满洲式的后殿了。满洲的后殿传统上作为神殿使用,故而也就失去了作为皇后寝宫的功能。后来坤宁宫作为神殿,只是在皇帝大婚当月的时候可以作为住人的地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