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木星之间应不应该有一颗行星?

王易之O


不一定。普遍上认为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一个巨大行星毁灭之后留下的残骸,但是新的天文推测结果否定了这种猜测。因为宇宙物质一旦形成一个天体是很难再次分开的,宇宙里不大的星球都具有极强的引力,就算是遭到撞击之后破碎成碎块,也会在较大部分的引力作用下再次聚合在一起,最不济的结果也是像地球和月亮那样形成一个天体系统。

向小行星带这样的细碎构造更像是天体形成前的状态,而不是天体粉碎后的样子

(小行星带示意图位置)

此外还有个证据:

水星距离金星是0.34个天文单位、

金星距离地球是0.28个天文单位、

火星距离地球是0.542个天文单位、

木星距离火星是3.653个天文单位、

土星距离木星是4.311个天文单位、

天王星距木星是9.663个天文单位,

小行星带是距离太阳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

小行星带就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如下图所示。可见火星与木星之间确实有点空旷了,这里还应该有一个行星才对。

小行星带估计有50万颗行星,已知最大的一颗直径约为950公里的谷神星,如果要形成一颗星球的话,这颗谷神星就会不断的依靠引力将周围的物质吸收过来壮大自己,但是由于它身边的木星太巨大,它的质量是太阳其他所有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这个质量差距带来的引力差距是相当可怕的。换句话说,木星还想把整个小行星带收编了呢!

根据牛顿定律得知它的引力也是相当惊人的!在木星与太阳的撕扯下,谷神星每次经过两者之间的位置时,都会与身边的小行星拉开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是它依靠自己的引力花费很多时间都不能缩短的!由此可见,木星与太阳的引力作用阻止了小行星带的合并,因此直至今日小行星带也没能形成一个较大的行星。


利刃军事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偶然发现了一个数列(n+4)/10,可以准确预测各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发现了这个公式将之发表并根据这个公式预测火星和木星之间应该还有一颗行星。

但是人们只发现了一些小行星,小行星不是一下被发现的,最先被发现的是谷神星,其次是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等。现在已经被发现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有98.5%的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最开始人们认为是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行星爆炸产生了小行星带,但是人们无法找到行星爆炸的原因。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初,由于木星的重力影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档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vv我心飞翔vv


对小行星带的形成科学家们提出很多猜测,像问题中这样,小行星带是由不知名的小行星被粉碎后形成的也有,但是后来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距离太小,不可能容的下一颗行星。

图为太阳系

先介绍一下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由目前已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很多大众眼中,小行星带是一起发现的,但其实并不是,在科技并不发达时,科学家只能一颗一颗的检测小行星,后来有不少科学家先后在木星火星之间发现小行星,所以才把这一区域命名为小行星带。


图为小行星带。

至于小行星带的形成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太阳星云假想 即远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宇宙漂浮着很多微子,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所以形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

图为人类探索宇宙。


戏精网友捕捉间


本来应该有,但因为某种原因给消失了,就剩下了很多小行星,按说这些小行星应该和地球一样,通过引力互相吸附,形成一颗大行星,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形成呢?原因就是气态巨行星木星,木星形成得比其他行星都早,地球需要几亿年形成,而木星几百万年就形成了,因为木星强大的引力,所以这些小行星横冲直撞,有人会说,他们横冲直撞,就应该形成一颗大行星才对呀?不是,如果撞的轻微,他们会紧紧卡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天体,可如果横冲直撞,就会撞成碎片,后来就留下了这个巨大的小行星带,而没有形成一颗大行星。



还有一个地方也有很多的小行星,那就是柯伊伯带,柯伊伯带那里有很多像冥王星那样的矮行星,就因为柯伊伯带有很多那样的矮行星,所以冥王星才被降级,那也是很多短周期彗星的发源地,那里有很多的冰,事实上,地球的水就来自于那里,可是怎么来呢?在地球早期,那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已形成,不过地球还很干燥,因为木星和土星的引力所以天王星和海王星交换轨道并往外推,海王星就把小行星和彗星扔到内太阳系,在经过天王星,木星和土星,最终就到达了地球,所以地球上有水还得感谢这些彗星,小行星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所以木星和火星之间本应该有一颗大行星,可因为木星强大的引力所以没有形成。


人类的方向


众所周知,太阳系的主体是一个由八大行星和环绕其中的六大行星运转的近百余颗卫星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除此之外,太阳系中还有两块特殊的区域是构成该系统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分别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及海王星外侧接近太阳系边缘地带的质量虽小但数量庞大的两大小行星带区域。



其一,就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即通常所说的小行星带。这里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小行星数量据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其二,就是位于太阳系海王星轨道外黄道面附近、众多小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即柯伊伯带,这里常被误认为是太阳系的边界,距离太阳至少约30天文单位甚至向外延伸数百天文单位。但实际上,太阳系的外侧边缘有可能还包括向外延伸达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在这一边缘地带,充满了微小冰封的物体,它们是原始太阳星云的残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

关于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形成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被认同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太阳星云假说,认为星云中构成太阳和行星的材料,尘埃和气体,因为重力陷缩而生成旋转的盘状。在太阳系最初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因吸积过程的碰撞变得黏稠,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并且使颗粒的大小稳定的持续增加。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所谓的微星—便能经由重力吸引邻近的物质。这些星子就能稳定的累积质量成为岩石的行星或巨大的气体行星。



另一个小行星带柯伊伯带,这里的天体,是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一些团块。在此区域估计聚集了大约有上万颗彗星,它们是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原始冰体残留下来的,在太阳系形成初期,有许多这样的团块在更接近太阳的地方绕着太阳转动,它们互相碰撞,有的就结合在一起,形成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以及气体巨行星的固体核。在远离太阳的地方,那里的团块处在深度的冰冻之中,就一直原样保存了下来。柯伊伯带天体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些遗留物,它们在太阳系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在那里了。


所以,那些试图将这两处区域设定为太阳系的第九与第十颗大行星的猜想至少现在还无定论。


亚马孙蝴蝶


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一颗矮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它们被称为近日行星。而远离太阳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被称为气体行星,体积较大。而火星和木星是近日和气体行星的临界点。这就是小行星带。它们当中最大的是谷神星,差不多有冥王星的四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大小。还没冥王星大,怎样成为行星呢?



威尔克斯地



康荣后甸子


小行星带是卓尔金星的残骸,卓尔金星是金星的原来名字,在金星火星大战时被火星人炸碎,形成小行星带,卓尔金星的核心部分轨道偏移,变成了今天的金星。


解读的人


不会。如果哪里的条件支持形成一颗行星的话,就会有一颗行星。如果哪里不适合形成行星的话就会是像现在这样的小行星带。不太可能在不适合行星形成的位置先形成一颗行星,然后再被撕裂毁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