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光环,“凡人”斯大林究竟怎样?绝不完美,但值得人们尊重

1964年,在90岁生日时,丘吉尔在同其他人谈及苏联时说:“很遗憾,现在有一个人比我对苏维埃国家造成的损害还要高千倍,那就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让我们为他鼓掌吧!”

丘吉尔在言辞中保留了他对苏联与红色政权一贯的犀利与刻薄,但这句话似乎有一层更深的意味: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国内大搞清算,斯大林从高高的神坛上跌落,甚至朝着“罪人”的方向发展;而作为恩恩怨怨了半辈子的老对手,丘吉尔这番话难免不给人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褪去光环,“凡人”斯大林究竟怎样?绝不完美,但值得人们尊重

我们习惯从历史文献中搜集资料努力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历史人物,但在许多时候,书面上的历史并不客观。“以铜为镜,可正衣冠”,历史也是面镜子,不同的人抱着不同的心态和目的看去,便会得到不同的历史。尘埃落定,许多历史和人物会变得脸谱化,甚至有些误读会被当成真实。就拿斯大林来说,他的功绩和过失我们不必多做赘述,毛主席说他“功七过三”,赫鲁晓夫却批得一无是处;史家认为“227号命令”逼得百万苏军官兵背叛祖国,这被视为一大败笔,朱可夫元帅却又曾对这位苏联领袖的军事才华和统帅能力做出过极高的肯定与称赞。

当我们试图就诸如斯大林这样的历史人物下个结论时,有个更加真实话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对于伟人,“伟大”只是形容词,归根结底,他们首先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尝试抛开历史对斯大林的定性,看看“普通人”斯大林究竟是怎样的。

褪去光环,“凡人”斯大林究竟怎样?绝不完美,但值得人们尊重

斯大林早年在神学院读书,他的母亲希望他在毕业后能够成为一位神父。在当时的俄国,神职工作者拥有极高的声誉,收入很高,吃穿不愁,可谓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斯大林的父亲却对此非常不满,在一次醉酒后,他对着斯大林的母亲大喊:“你想让我的儿子当神父?休想!我是个鞋匠,我儿子将来也是个鞋匠!”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在一次酒后争执中被对方捅死了。

虽然出身卑微,但斯大林拥有一些别人无法企及的天赋:他阅读速度极快,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完成500页左右的阅读量,并且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他在神学院学习时就展现了这样的能力,将神学经典研读得十分透彻,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另外,斯大林在语言方面也相当厉害。他本身是格鲁吉亚人,早年习惯将格鲁吉亚语当成母语,曾用格鲁吉亚语创作了几首诗歌。不过,后来的斯大林在俄语上的造诣更深,他能用俄语表达出大部分俄国人都无法驾驭的逻辑和思想。

褪去光环,“凡人”斯大林究竟怎样?绝不完美,但值得人们尊重

在苏联的宣传画和照片中,斯大林往往被塑造成高大伟岸的形象。实际上,斯大林并不高,更称不上魁梧。他早年因为一次手术造成左手略有残疾,总是习惯性地弯着。从历史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时的斯大林颜值颇高,中年时的他又多了份男人的成熟稳重,不怒自威,气场强大。然而,许多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回忆时不禁透露,斯大林不但身材矮小,脸上还有很多麻子,晚年更是遭遇了秃顶的情况。很显然,为了突出领袖人物的伟岸和完美,他的外在形象被刻意美化了。

有人也许会说,外表可以被美化,人格想要美化岂不是更简单?在翻过许多历史资料后不得不承认,真实的斯大林确实没有那么完美,但脱去耀眼的历史光环的他,人格中却又透着另外一种更贴近常人的高尚。尤其是从咱们普通人的视角去看,丢掉那些豪气冲天的历史名言和光辉事迹,“普通人”斯大林这个形象不再空洞冰冷,变得有血有肉,同样值得人们尊重。这一点,我们不妨从二战中寻找几个例子做佐证。

褪去光环,“凡人”斯大林究竟怎样?绝不完美,但值得人们尊重

众所周知,斯大林强硬的手腕和钢铁般的意志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战中的他更是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斯克战役中,颇受高层青睐的巴甫洛夫大将手握苏军精锐的西方面军却盲目自大,不听旁人劝阻,懈怠轻敌,以至于在明斯克战役爆发第一天就丢掉了空军,失去了制空权,随后很快就陷入溃败。得知情况后,斯大林气得脸色铁青说:“这么说,明斯克将受到直接威胁?到底发生了些什么,让他竟然和各军司令部没联系?难道说需要有人提醒他要保持经常性的战备,他自己不知道这一点吗?难道我应当提醒自己的心脏不要停止跳动?”

明斯克战役后,斯大林决定要杀一儆百,树立军威。不少将领为巴甫洛夫求情,说明斯克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将这场失利强加在巴甫洛夫头上,这将是场悲剧。斯大林用这句话作为答复:“一个人的死固然是个悲剧,但是因为他的错误而牺牲的百万红军战士难道就只是一个统计数字?”由此可见,从底层摸爬滚打最终成为苏联领袖的斯大林,外表看上去冷冰冰的,实际上是非常珍惜苏军士兵的。当他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德军俘获后,德国人希望以此大做文章,用他交换保卢斯元帅,斯大林豪言:“我绝不会用元帅交换一名普通士兵!”实际上,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根据目睹过那段历史的人回忆:斯大林听完这个要求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很久过后,他才艰难地说:

“我该如何告向其他士兵的父亲交代?不,他们都是我的儿子……我绝不会用元帅换一名普通士兵!”

褪去光环,“凡人”斯大林究竟怎样?绝不完美,但值得人们尊重

在任时,斯大林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他说,每个苏联公民都有享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他使苏联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到连苏联领导们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个。除此之外,在位的数十年里,苏联的食品价格从未抬升,反而下调过13次。苏联的斯大林的时代,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功绩”选择性地无视掉他的过失,同样也不能因为错误而抹杀掉所有的努力。历史的客观与伟大,其实就是褪去光环、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过程。

1956年,斯大林的孙女加利娜·雅科夫列夫娜·朱加什维利打算考莫斯科大学,但当校方看到她的姓氏后立即拒绝。此时的苏联民众正在反对个人崇拜的狂潮中拼命地宣泄被压抑许久的情绪,斯大林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妖魔化”,他从高高的神坛上重重地跌落,不再是那个完美的伟大领袖了。不过,正如斯大林本人所说:“我相信,当我死后,我的坟墓上将会被扔上很多垃圾,但历史之风会无情地将它们吹走。”随着时间的积淀,当曾经的苏联人从那段历史的狂热中解脱出来时,斯大林已然不再是“圣人”,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普通人”。

褪去光环,“凡人”斯大林究竟怎样?绝不完美,但值得人们尊重

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就有不少斯大林雕像被推倒;苏联解体那会儿,人们更是拼命地刷洗有关他的印记。然而,2003年10月29日,俄罗斯的“政治迫害受害者纪念日”的前一天,人们在秋明州伊什姆市的十月广场上树起了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个斯大林纪念碑;2015年7月3日,在俄罗斯特维夫州勒热沃区赫拉谢瓦村,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个斯大林纪念馆正式开馆;两个月后,奔联州奔萨市与马里埃尔自治共和国的谢拉格尔村相继为斯大林建立雕像;俄国人甚至请愿在著名的“祖国母亲在召唤”巨像旁重新建立斯大林像,一大批雕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05年初,俄罗斯曾举办了一场有关“过去1000年俄国最伟大统治者”的投票调查,斯大林以7.75%的得票率高居第三,仅次于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有些俄国人给出了他们的理由:斯大林让这个国家充满光荣,他留下的遗产也让俄国用到了今天。但更多人的表示,他们不再拘泥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是更愿意用正常的眼光审视他。正如加利娜因为爷爷被莫斯科大学拒绝后数十年,回忆起此事时所说:“爷爷的姓氏现在招来的只是人们的好奇罢了。”

褪去光环,“凡人”斯大林究竟怎样?绝不完美,但值得人们尊重

有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认为“英雄造时势”,也许是历史选中了斯大林,让他成为这样的人,成就这样一段历史;真实的他,或许更想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一件事令他一直念念不忘:母亲弥留时,斯大林曾去探望。母亲抓着儿子的手遗憾地说:“可惜啊,你最终没能当上一位东正教神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