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不容青史尽成灰


如果是在现代,突然要统一发型,必须剃掉头顶的头发,只留脑后的头发编成一个辫子?那秃顶的肯定开心了。大家都一样了呀,还省了过几天就要去刮净头顶的麻烦。最重要的是,再也没人可以看出是秃顶了,好开森。

不过呢,这在明末清初,推行“薙(读剃)发令”时,却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而是充满了残暴与血腥。

因为自西汉开始,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经宋明之后,更是达到了刻板迂腐至极的地步,完全已经跟孔子最初的思想背离了。儒家经典《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只有遵守“孝道”的人,才有资格尽“忠”。而“孝”的基本要求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在我们现代看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胡扯”,但是当时的人们却认真的“矛盾”着。

清军在入关之前,已经在辽东区域,针对俘获的汉人推行剃发,当时投降满清的将士也是要剃发的。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大凌河之战后,皇太极就说:“归降将士等薙发”,否则是要被致以重罪的。

剃发与否,在满清看来,是真心投降与假投降的区别标志。

清军入关后,1644年五月,多尔衮第一次推行剃发令,但是由于受到激烈抵抗,考虑到满清入关不久,根基不稳,暂缓执行。

1645年,清军攻下了江南,基本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为了让汉人快速认同满族统治,六月十五日,多尔衮再次通告全国军民剃发,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凡是违令者死。

清廷的这一命令,自然引发了激烈的抗争,常熟、崇明岛、江阴、吴江、扬州、嘉定等地纷纷爆发反抗,导致上百万人被屠杀。据记载,仅扬州一地,就有八十万人被杀。

古人的思想也是矛盾到让人奇怪,这到底是要尽忠呢,还是要尽孝呢?反正都投降了,“忠”已经没有了。然后,因为剃发,打着“孝”的旗号又反了。结果呢?父母家人全部被杀也就算了,一了百了。如果高堂尚在,子女却没了,这算“孝”么?同时,恐怕也算不上“忠”吧,完全是有组织无目的。

继续看剃发令的执行,不剃发的都要被杀掉,那本来就是秃子或者光头的呢?

光头的,心态比较好的,可以没事偷着乐了,因为默认投降状态,自然灾害,没人管。如果非要遵从儒家经典,光头的早该自杀了,连父母给的头发都保不住,忠孝皆不在,还苟活于世,无耻。儒家学说够扯吧!还好三国王朗不是光头,要不然估计还真要被诸葛亮骂死了。

秃顶的就麻烦点,完全不管是不行的,因为剃发的标准,在清朝的早、中、晚期是不同的。

早期的话,通常是“金钱鼠尾辫”,部位不限,头顶、脑后、侧边都行,没人管,数量一撮到数撮均可,编成辫子,其余的必须剃掉。

中期的话,就是到了康熙年间,已经不那么严格了,可以留所谓的“猪尾辫”,头发留的面积大点,但是除了编辫子的头发之外,其他部位的头发还是要剃掉的。

晚期更无所谓了,仅需剃头顶的一点头发就行了,在民间即使不剃,也很少人管了,但是要编成辫子,就是清宫戏中经常看到的“牛尾辫”。

剃发令也有不管的人群,一是出家之人,比如和尚、道士,有自己的优美发型和服装,继续传统就行了;二是孩童;三是妇女;四是圣人之后,孔子的一些后人被优待了;五是一些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尊旧俗;六就是朝鲜等藩属国。


奕天读历史


清朝统治中国后,满族人要求汉族人都要改穿满族服饰和帽子,还下达了剃头令,要求汉族人都要剃成满族的发型。如果汉族人坚持不愿改装、剃头的话,要么会被杀害,要么被流放边疆。(聂远的清朝发型)

汉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影响,刚开始愿意剃头的并不多,无奈清廷下达了严厉的剃头令,不执行的话都得死!所以好多汉人才迫不得已去执行剃头命令。那么当时光头和秃子没有头发,剃不了头算违法吗?会被杀头吗?

我们先说下清朝每个阶段的发型

(清朝每个阶段发型,人长得不帅的话,真扛不住前期和中期这个发型!)

清朝初期的时候,留的发量很少,除了头顶上和后脑勺下方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外,其余的头发都要被剃光,给人看起来很奇怪;

到了清朝中期,仅有头顶部留了头发,不过留的稍微比清朝初期多一点,同样扎成长长的辫子;清朝晚期的时候,就是想清宫剧里面看到的差不多了,就是将前半部分头发剃掉,后脑勺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人长的丑的话,在清朝就不要活了)

为什么要剃头留辫子?

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头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让汉人习惯满族的发型。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又号召男子剪掉辫子,当时又大部分男子不敢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剪掉辫子后被官府砍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政策对汉人影响极深。

(《延禧攻略》中这个应该是清中期的发型)

那么光头和秃子没有头发可以剃,会被砍头吗?

清朝时期,所有人都得留辫子,对于秃顶的男子,只要不是头发全部掉光,那就将两侧的头发剃去,留下脑后边一小撮头发编成辫子就可以了。对于光头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能因为人家没有头发就把他给杀了吧,所以光头是最没有压力的。到了清朝中后期,连皇帝自己都常常穿明代衣冠做模特绘画,比如雍正、乾隆皇帝。剃头令从那时起就变得越来越宽松了。

太平天国时期,男子索性就留起了头发,男子头发越多,说明清朝的统治力越来越薄弱了。


牛耳历史


大家都知道有清一代对于留辫子这条规定执行的还是很严格的,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也是让无数汉人掉了脑袋,但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辫子可以留,比如说秃顶和光头,那也不能无中生有的留辫子吧,难不成还让人家人头落地了不成?那这些人怎么办呢?


在一开始清朝刚刚定鼎中原的时候,对于留辫子改服装的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这个背景发生的,大环境如此,所以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大力推行,违者就是重罚。但这种特殊原因还是考虑到了,毕竟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呀,清政府很大度的允许秃顶推两边,光头不需要留。

后来随着清王朝统治时间的延长,虽说全国保留辫子的人越来越多,剃掉的头发却越来越少,不再是以前那种只留下一点扎辫子,而是剃掉一点意思意思

。光头和秃顶就更加舒服了,一点都不用操心和头发有关的问题。后来太平天国闹事的时候,出了一批“长毛军”就是指太平军留了辫子又不剃头发。

从一开始的“剃发令”到后来的法纪松弛,其实主要还是和清朝统治理念有关,一开始清朝人是为了让汉人从思想上接受他们的统治,这就像后来的日本人在东北,台湾教授日本文化一样,随着后来时间的增长,汉人渐渐接受了满人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事,扎辫子也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一件事,至于秃顶和光头是怎么样的,没多大关系,只要他们听满人的话就行。


历史十二郎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以后颁布了剃发令、易服令、解足令。而对于剃发令,当时要求沿路居民、官员10天内必须剪成官方指定发型(金钱鼠尾型),也就是清朝的辫子头,否则就砍头,这就是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每个人都要留一小条辫子。

那么,问题来了,秃顶或者光头的人怎么办 呢?

纵观整个清朝,在对于剃发令最严酷的顺治时期,出台有: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如果跟朝廷规定的不一样,哪怕只是辫子粗了点儿,也会被视为犯法,当斩。

所以,光头者斩,而秃顶者视情况而定。

如果你就是任性,而不想留官方发型,还不想被砍头,那就只剩下出家当和尚这一条路了。

而等到康乾时期,国家平定以后,老百姓对于剃发已经习惯,满清政府开始崇尚汉学,统治阶级的奖惩开始充满人性化,并不太在意剃发样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适当的加粗或者前面多留点也无伤大雅(蛇尾型),在这个时期,对于光头和秃顶的没有人会特别追究,当然面子上基本要过的去。


而在之后,慢慢催生了假发产业链,但清朝的辫子在脑袋后面,假发穿帮的可能性很大,但穿帮的人被抓住以后,顶多就是被教育批评,行为恶劣的罚点款罢了。

之后的清晚期,满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导致朝堂上的汉人反而比满人还多,尽管已经习惯了剃发,但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还是让他们在规则范围内有了小小的对策,逐渐形成了月半头(牛尾型)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大多是这种样式。


所以说,不同时期对于光头和秃顶的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论金钱鼠型,还是蛇尾型,乃至后来的半月型,显然都不符合汉人的习惯。

儒家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小小嬴政


辫子及腰,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聊天地人生;辫子绕脖,奋战沙场,征东南西北,为江山统一。

大抵是众多清朝热血男儿的现实写照。

与其它朝代的热血男儿不一样的是,他们头上的那条乌黑的长辫子,有时候比女子的满头钗饰还抢眼。

清朝男子一律要留辫子,对于秃顶和光头的人有什么影响?

一、“剃发令”有特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人剃发被视为不孝。

清朝初期,为了打击汉人的信仰,消弱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清政府颁布了“剃发令”。

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即头上的头发要被大面积剃掉,只在头顶和后脑勺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

这个命令限制了修发型的时间,十日的限期内不剃发,或者剃发不合官方标准的,严惩不贷,甚至会被斩首。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剃发令允许秃顶推两边,光头不需要留辫,前提是得要听话。

秃顶和光头的人脑袋瓜本来就大面积光亮着,在这一剃头运动中,他们倒也省心不少。特别是光头的,只是无法能达到官方“留两小辫子在头上”的标准而已。

二、中期辫子进化

随着清朝势力的逐渐统一和稳固,剃发规定有所放松,辫子也是由前期的留两撮改留头顶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头发留的范围可以大一些,这时候的辫子就比较大,有垂感,比较大方得体,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气了。

而对于秃顶的人来说,只需要剃后脑后面那小部分的头发,辫子照样可以编。

而对于光头的人来说,也没什么大影响的,只是省了编辫子的工夫,少了甩辫子的潇洒而已。

三、晚期制度松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越来越宽松了,男子剃掉前半部分头发就可以了,后脑勺后的头发全部编在一起,编起一根长长的大辫子。

可以撸辫沉思,也可以绕辫练武。大辫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随着时间的增长,满汉两族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和谐,社会上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辫子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至于秃顶和光头是怎么样的,已无关要紧了,只要他们不反清就行。

时代在变更,清朝的辫子风景也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史书的记载,成为后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大宋在为阳明心学追根溯源时,查阅过清朝的有关文档,曾发现过类似的案例。只是当时是在图书馆,忙着看阳明心学的资料,没有注意复印清朝辫子的资料,可惜可惜。

在大宋的印象中,清朝的相关规则是:就算秃顶,剩下的头发也要织成辫子。

就算秃到几乎光头,哪怕只有一两根头发,也要织成辫子。

如果实在连一根头发也没有,则要向保长、族长事先汇报,记录在案,以便在风纪官来抽查的时候,可以有凭证。

此外,这个问题,周星驰早想到了。看《武状元苏乞儿》中的相关场景——


当时,周星驰演的苏乞儿正在妓院玩耍,与僧格林沁及赵无极争风吃醋。中间,赵无极看到苏乞儿披头散发,就抓住了这个把柄。

不过,周星驰何其天才,这个细节正好是无厘头笑料,他岂会错过,于是,苏乞儿就有了这根小辫子,看图——

注意看,周星驰手中拈着的那一撮头发,就是一根小辫子。

两位对手看了以后,就没有借口了。

一根不起眼的小辫子,在清朝,那简直是可以保护脑袋的大力士啊。

.


大宋2019


从金国开始,女真人就这样了。清朝的女真人沿用了这种风俗。客观上讲,这是为了骑马,头发不会挡在眼前设计的发型。和女真人、满洲人相比,契丹人的髡发更具有当代性,非常时髦。目的也是类似,易于打理,不挡眼睛,而且起范儿。

秃顶的好说,有多少头发,就梳多长的辫子。

光头强属于自然灾害,估计政府核查清楚,也只能得过且过了。


小板凳看电影


明朝末期,以皇太极、努尔哈赤为首领的女真部落入侵,一个是气数将近的王朝,一个是充满野气朝气蓬勃的新势力,最终明朝以耻辱性的靖康之耻结束了对中国的统治,同时也来开了将近三百年的统治。

女真部落以满族为主,部落里的野气表现很多,“剃发令”,强制要求统治下的各民族,剃成满族的发型,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头顶剃光头发,头后部留个长辫子这种发型。

想在普通老百姓中施行这种民诉上的政策自然会面对巨大的阻力,古今亦然,更何况是要普遍地剃发,留一个让人一下子很难的发型,更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已经深入汉族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认知之中。对清朝这种政策,反抗者大有人在。

这时,野蛮的民族一般都会采取高压强制措施,清朝也不例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引起的血案并不在少数。

在持续高压之下,最终满族发型在普通老百姓施行开来。这就涉及到了秃顶和光头的人的处境,首先秃顶的人做一个留辫子的发型并不难,将秃顶两边头发剃掉,再在尾部留个长辫子就好。而光头的人,则要危险的多,可以戴个有辫子的假头套,或者出家,否则在政策执行严格的时候就很危险了。


老李有刀


根据我了解的清代记载,秃顶的一般都没什么事,光头的更加安然无恙,只是活动范围没有正常人广。

首先说秃顶的,秃顶的人,仍然有头发,可以留辫子,只是辫子比别人小而已。

甲午海战时期的抗日民族英雄邓世昌公,当年率领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英勇抗敌,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令人想不到的是,邓世昌公就是一个秃子,邓世昌公身短发秃,当时军队里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邓小辫子”,因为他秃头,发量比别人少,所以辫子也就比别人小。


甲午海战时,邓世昌公落水,他养的忠犬,还曾经跳海相救,用嘴衔着他的辫子,等到人们把邓世昌和他的狗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时候,他的狗还没放口,还咬着他的辫子。得忠狗如此,令人惊叹唏嘘不已。

可见,秃子在清朝一点也不受影响,邓世昌公不一样可以参军,一样可以做官吗?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不但要缅怀当年被日本侵略者残害的同胞,记住国耻,也不能忘记历史上抗击侵略者的千千万万民族英雄。邓世昌公千古!

其次,秃子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只是活动不如正常人那么方便。

满清入关时,曾经有蓄发者杀无赦的严令,民间也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所以很多忠于大明的仁人志士,有的为了保住头发壮烈赴死,有的为了不留辫子隐居山林。

而隐居山林的,一般有三条途径,一则是做道士,二则是剃发做僧人,或者剃成光头做假和尚,三则是隐居起来,不出门,不上街,不见人。总之就是不留辫子。



光头的,就是做和尚的,或者做假和尚的。有的人做了真和尚,自然安然无恙。而做假和尚的,除了活动不如正常人方便,其他一切正常。如果实在没办法的时候,还可以戴假辫子。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后代,有个常太爷,世袭定远侯,明亡后不降清,就剃发为僧了。前人赞扬说,“开平可谓有后矣!”常遇春曾封开平王,故曰常开平。

满清所针对的是蓄发的人,没有头发的人,则不怎么受牵连。

再次,清朝剃发令,只在入关以后那一阵子特别的严格,也就是多尔衮摄政的时候,其他时候,上虽有令,下面执行未必都那么严格。

例如,明末清初有个叫陈遘的人,明亡后隐居山林,因为山贼作乱,县里派兵追讨山贼,路过他家,发现他竟然蓄发,没有剃头梳辫子,于是抓了起来,报到县令那里。

乡里人都知道他是个贤士,偷偷的商量着要去途中押解劫狱,他在监狱听说以后制止了,说不想连累乡亲们。县令审问他以后知道他不是山贼,但是他没有剃发,县令也觉得他是个贤士,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报到上级那里去了。上级的官员也觉得他是个贤士,便没为难他,把他放回去了。

所以,虽然满清朝廷有蓄发杀无赦的严令,下面的官员未必都严格执行。毕竟,州府县官员里,很多都是汉人。

尤其到了清朝后期,末期,更加宽松。甚至搞到假辫子横行,满清政府也是无可奈何了。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剃了头,很瞧不起那些把辫子盘在头顶的清国留学生,但是,他自己回国跟朱安完婚时,也戴过一次假辫子。

那时候,剪了辫子的清国留学生,很多回国以后也都有一条假辫子。这并非是因为他们都怕死,很多还是受不了国内的人的冷嘲热讽,比如称他们冒失鬼,假洋鬼子,走在大街上,也被当做牛鬼蛇神。

清朝后期,连不留辫子,都没那么多危险了,秃子,光头,自然可以安枕无忧了。


西堤君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就是清初野蛮的“剃发令”,目的是摧毁汉人的抵抗意志,树立满清的权威,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清军入关之初,遭遇汉人的顽强抵抗,此时的清朝采取了野蛮的高压政策,试图使用暴力征服汉人,最重要的两个手段就是屠城和剃发。

对顽强抵抗的城池,清军在破城后进行屠杀,炮制了很多屠城惨案,最著名的便是扬州十日、嘉定十屠,无数无辜百姓惨死在清军的屠刀之下。

但乖乖投降并不能说明你心悦诚服,为了彻底摧毁汉人的抵抗意志,清朝发布了剃发令。

《清世祖实录》中记载“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

汉人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熏陶,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把爱惜头发提升到孝的高度来重视,无论男女,头发长了不能剪掉,而是要盘起来。

满人的习俗完全不同,满人生活在东北地区,主要靠渔猎生活,打渔或者打猎时,一头长发很不方便,每天梳头盘头也很麻烦,于是就把头发剃掉,只留很少的头发。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这点无可厚非,但强制其他民族和自己一样就不合适了。

从西周到明末,历经朝代更迭,包括五胡乱华、女真、蒙古这些异族征服时期,也从来出台过强制汉人必须和少数民族保持一样的发型、服饰的命令,但清朝决定强制推行。在他们看来,强制汉人剃发,既是征服汉人的手段,也是征服汉人的表现。

可以想象,这个“剃发令”引起了汉人的强烈抵制,几千年的习俗文化不可能靠一纸命令就在全国推行,于是就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

“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

主动剃发投降,赏你高官厚禄;抗拒不遵,全都杀掉,一个不留。

那天生谢顶,秃顶和光头的怎么办?满人不傻,自然就不用留辫子,更不会问罪。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清朝还颁布了“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秃顶光头没事,只要你乖乖换成满人的传统服饰,也能表明你的服从。

需要说明的是,满人的辫子并不像我们在清宫戏中看到的那样。

清朝初期,剃发要求是头顶只留一个铜钱大的头发,编成一根手指粗细的小辫子,辫子很细,要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才算合格,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又称“鼠尾辫”,不合格的要处死。这一时期“剃发令”执行最为严格,很多人因此被处死。

清朝中期,“剃发令”略有放松,头发留的多了些,辫子也粗些长些,称为“蛇尾辫”,这种“蛇尾辫”至少持续到乾隆时期。

清朝晚期,满人早已脱离渔猎生活,为了美观需要,头发留的更多,辫子也更粗更长,称为“牛尾辫”,就是我们在清宫戏中最常见的那种发型。

说到底,“剃发易服”是满人对汉人进行文化征服和精神侵略的一种手段,跟“文字狱”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到了清末,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剪辫易服”当作摆脱满人统治的一种方式,反倒是满人不舍得剪掉自己的大辫子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