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之母贾敏去世,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为何不去奔丧?

太多的不该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的回题提示:贾敏只是贾夫人,而不是林夫人,假夫人也。换言之,林如海的真夫人并不是贾敏,贾敏也不是黛玉的母亲。贾敏既然只是林如海的假夫人,那么,即便就是林如海的真夫人仙逝,也与贾家无关,贾家也就无需因林夫人的仙逝派人奔丧。

贾府主子初见黛玉时,从贾府众主子的想法以及与黛玉的对话中可知:贾敏自生了黛玉起,就从没带着黛玉回过贾府娘家,贾家主子在此之前也从没见过黛玉,也从未了解过黛玉的基本情况。包括贾母在内的主子,就贾敏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发丧等,此前均一概不知。这也说明,贾夫人就是林如海的假夫人,贾敏只不过是黛玉的假母(贾母)而已。

秦可卿死时,除贾母和住大观园的姑娘们没去参加葬礼,邢王二夫人和“亻”辈到“艹”字的爷们,都去参加了葬礼(贾环没去,那个时期可能已死了)。可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的消息传到贾府娘家之后,贾府竟然没派任何人赶赴扬州奔丧,这个事确实说不过去。扬州距京城路途遥远不便前往奔丧,贾家即便派人前往扬州也已赶不上贾敏下葬,等等,贾家没派人奔丧的各种理由就是胡扯。死了条狗,都有主子管。扬州城堂堂巡盐御史夫人死了,娘家居然不派一人前来奔丧应面子,巡盐御史还要脸不要脸?这官还怎么当呢?

贾敏仙逝扬州城才个把月的时间,贾母就派了男女船只到扬州接黛玉。当时,贾母也没派个把爷们或娘们作为娘家的代表一同前往扬州顺便给刚下葬的亲生女儿烧上一些香钱纸火祭奠一下。可见,贾敏是贾母的女儿,是林如海的妻子,纯属假语存言。

贾敏要真是史太君女儿的话,林如海就绝不会让黛玉进贾府了。贾母的亲生女儿才刚死,他不派一人赶来奔丧,也不安排一人顺便祭奠一下女儿,这么一个无情无义的老岳母,哪个男人会放心将亲生的独女交给他抚养管教呢?

九月初二日,宝玉祭奠金钏返回时,黛玉还提到王十朋不通。九月初三日,是林如海的祭日(假语存言),当天也没见黛玉不拘在哪里舀上一碗水祭一祭林如海。九月初三日这一天,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赖尚荣捐官传喜讯,作品刻意将黛玉九月初三日的活动写得一清二楚,意在提示: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均属假语存言。


夜舞风花雪夜


这个问题貌似是个问题,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母对黛玉说:“我这些孩子,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相信此时贾母见到黛玉,睹人思人,所说一定是发自肺腑。那么,既然有这样深切的骨肉之情,贾敏去世为什么贾府没有人去奔丧呢?我分析理由有二:

首先,客观上说路途太过遥远不便于奔丧。

贾敏去世时,林家还在扬州,贾家在京都,两地相距一千公里。报丧的信送到,贾家再派人去奔丧,这一个来回的时间我们算算少说也得一个多月,而死人是存放不了那么长时间的,即使是贾母和王夫人等去奔丧,也见不上最后一面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奔丧用的是一个“奔”字,表明了要赶时间,远途你是赶不上的。当年交通不发达,让贾母这样上了年纪的人舟车劳顿,连续赶路,显然是吃不消。

其次,更主要的是这件事跟书的主题关系不大。

《红楼梦》带着部分神话色彩,作者在开篇就介绍了神瑛侍者和绛株草的故事。让林黛玉投胎在林如海和贾敏这样的一对夫妻为父母,只是强调黛玉的出身高贵,同时也交待了她才学的来源。之后林如海和贾敏在书中就完成他俩的历史史命了,不需要再作交待了,所以将他们俩写死掉,一切都是为了铺垫主人公黛玉的身份的。如果在这期间大肆安排一个奔丧的情节,这书就像写文章一样走题了。所以,作者主观上也不可能去写这个。

所以,对于《红楼梦》而言,贾敏与贾母关系再亲,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家观上都不可能安排奔丧这一情节。如果以此类推,那类似要写的情节就太多了,小说都不会这么写。得顺着主线往下捋,而不是写下许多旁枝错节。


苏小妮


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出来走两步!我们看一部小说,只是看小说呀,我们需要把小说里的人物里面,所有人物的祖宗八代都考证一遍吗?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物的吃喝拉撒,生死祸福都讲一遍的话,只怕是一亿文字也说不清了,那作者也不是删改批阅十五载了,需要删改五百载。

首先,本部书的重点不是林如海夫妇,所以他们的丧礼只是需要一笔带过即可,因此文中只是交代贾夫人没了,黛玉没了母亲。

其次,古代人肯定是人病重了会通知亲戚来看,比如林如海病重就写信来接黛玉。而贾母派黛玉回去时,也派贾琏前往。那么可知,贾琏就相当于贾政一样,是主理贾府的外客事宜的。

那么也可能贾敏不行了的时候,也曾经派出过人至林府吊丧。但是因为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略过不写。

比如秦可卿死的时候,那时秦钟就是在的,但是秦父并没来,并且作者也未写及秦钟来拜贾蓉等。那些亲王来路祭,那也都是男人出面路祭,没有把女客推上去的理。贾府也安排有女客来家中吊丧,那都是有女的管事的照应上香等,并不见女客来拜问贾蓉或者是贾珍。即便是慰问,也只应是奴仆传话。

所以贾府的女儿没了,至多是她的兄弟侄儿辈去下才是正理,一来贾母老了,经不起颠簸和伤心。也没有父母去坟头哭送的道理。这也属于外交方面。

二来,死的是女眷,林家没有主事的女眷来接待,所以贾府的女眷也不能抛头露面的。她们只能按礼派出家人前去吊唁,所以这些家人奴仆只能是见到主人林如海,间接的问问黛玉的近况,然后回去复命,毕竟男女授受不亲,何况一个下人,怎么有资格见千金小姐的面。

所以后面才有贾母派了男女船只去接黛玉。大家看清楚文中提到了男女船只,意思就是贾母派过来的也有女奴,这也就是证明,贾家和林家都是有礼数的人,他们不会让黛玉和男仆们接近,而林家在贾家这么周全的派人来接的时候,因为林家无人,林如海不便亲送,所以才派贾雨村护送黛玉到京。

因此我觉得题主看书之外,需要修习或者考究下古代的丧葬礼仪再说,当然这样提问交流也是可以的,没有交流怎么学习进步?


荷唯洛之恋


《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哪里,见仁见智。南京说是受到红学考证的说法,认为金陵十二钗,既然是金陵就一定发生在南京。就算不是也是事实发生在南京,被作者移花接木引到其他地方。北京说是根据小说中的方位描写,根据时间和空间计算,以及元明清六七百年时间京城都在北京,红楼梦虽然模糊年代,但就像现在的小说写到首都都是指北京一样,贾家所在都中“长安”就是北京。我个人倾向故事发生地是北京,至于金陵十二钗,她们的祖籍都是金陵地区,并不违和!

之所以说清楚《红楼梦》事发地,主要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是林黛玉母亲贾敏死后,贾母王夫人等为什么不奔丧呢?这个话题其实特别简单,但也值得一说。


一,路途遥远

宁荣二府有两座,祖籍金陵石头城有一座,书中贾雨村说游览金陵看到了,贾家人不在,鸳鸯父亲金彩在那看房子。京中一座,大观园所在地,贾家现在人所住。如果贾家居住的京中是北京,两者距离千里。根本不具备亲人间奔丧一说。

贾敏嫁给姑苏林如海, 当年两家并不远,又同朝为官。按理林黛玉的年纪都应该是京城出生,林如海出任兰台寺大夫算是皇帝的秘书,没理由不在都中。随后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官邸设在扬州,与身在都中的贾家距离就非常远了,贾敏死在扬州,贾家人根本来不及奔丧。


二,长幼有别

古人的长幼尊卑观念非常重,白发人送黑发人最悲哀。即便贾敏在京中去世,贾母都不太可能到场,中国人即便现在依然如此。贾母年纪当时六十多岁,以现在眼光看来不算大,可古人七十古来稀,能活过七十的很少,贾母已经算绝对高龄,估计贾敏的死,都是很小心告诉贾母,更何况参加葬礼了!

如果贾敏死在京中,贾家人一定会到场,类似秦可卿葬礼,除了贾母没去,其他长辈也都到场。但死在扬州,哪怕贾家在金陵,也只可能派男子如贾琏等子侄去,贾政等哥哥一般也不太可能到场。这就是古人奇怪的长幼尊卑和空间观。


三,古人出行不便

古人出行是件大事,绝不是随意就可以出门,也要翻皇历。短途出行还可以,但长途就需要各种手续路引,这种手续对于贾家当然不是问题。可贾母等人要出门,就不是几个人的事,所以基本不可能成行。贾母在贾政打贾宝玉时所谓收拾行李回金陵,也不过随便说说,根本不可能说走就走,就算走也是呼啦啦几百人,可谓劳师动众了,更别提只为了奔丧,根本不可能。林如海病危,接林黛玉回去,贾家也不过派了贾琏随了林黛玉回家。死后别人也根本不去,主因就是路途遥远,出行不易。

说到出行额外聊一句关于刘姥姥救巧姐儿的事我认为绝不可能奔波超过百里。一旦如此,刘姥姥绝对无法完成,就被当盲流遣送回来治罪了。古人只有在水旱大灾年才允许逃荒,否则只能老死原籍,就算冷子兴,还不是被人告发是盲流,让老婆来求丈母娘周瑞家的想办法。

综上三点可以看出,古人奔丧除非晚辈至亲儿女才可能千里奔丧,否则长辈几乎不太可能长途奔丧。第一是距离限制,第二长幼有序,第三出行不易都是限制远行的主因。所以,林黛玉母亲贾敏死的时候贾家几乎没人到场,也来不及。反倒过后贾母才派人接林黛玉。通过此事,我们也可以证明,无论红楼梦是否是作者自传,以及红楼梦故事是否有原型,故事发生在哪里,但在红楼梦空间设定上,有大观园的贾家绝对是在北方所谓京中就是北京而不是南京无疑的。这一点与红学考证其实没有严格关系。属于文本设定。

注:君笺雅侃红楼只参考《红楼梦》前八十回。八十回后不做参考!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从另一观点看,贾敏死的突然!没有重病时间让亲人探视机会,再煮只关家也不敢去探视,是什么原因呢?因小说是有原型的!林家原型被抄家了,贾敏原型因此急病而死!才有黛玉三年母孝未守就去外婆家避难的故事呀,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小的黛玉王夫人为什么不待见她的原因了!如果是你你会待见一个罪犯的夫家亲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