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到写作文就无话可说,怎么解决这种情况?

用户102939639577


最近读了很多叶老的《给孩子的写作课》,对于成人的我也是受益匪浅,可以考虑给孩子们讲一讲,写作没有那么“高深”,它就是极平常的事。

说说这本书。


《给孩子的写作课》内容不多,一共四个章节,介绍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关于阅读,以及给老师的一些话。对于需要恶补这个课程的我来说,更吸引我的是前3个章节,写作是怎么一回事,到底要怎样写作,阅读说的是什么。老先生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依次讲述这他对于写作的理解。
不过做完思维导图,发现每个章节有重复的地方,有需要归纳的地方,因此按照写作是什么,如何写作重新梳理一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写作是什么?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章节。在现如今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很多人已经靠写作实现了财富自由,对于普通民众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吸引人的一种方式,急匆匆的加入写作大军,到头来发现无素材,写不出时,陷入了深深的疑惑,到底什么是写作呢?

叶老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写作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你上课记得笔记,你下课传的纸条,你离家写的信, 你会议记的纪要,你朋友圈发的感慨,都是写作,其实“写作就是把生活中所思所想,通过纸笔写出来,发表出来,是一个提炼思想的过程。”。而写作就类似与说话,说话是用语言,而写作是用笔,就是用笔在“说话”。

用笔说话与语言一样,立诚最重要。记得老弟曾经说过,姐,你说的话怎么总是那么不落地,我直到现在依然苦恼,因为我也意识到我在与他人交谈时,说着说着就变得格外理论。而反观叶老说的立诚,我好像找到了答案。叶老说,立诚就是建立在自己的感悟基础上去表达想要说的话。这个前提就是自己的感悟,哪怕这个话有名家说过,那也没有关系,只要是你真切感悟过的,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的,那就是自己的东西,就像这句话说的“文字的生命是由作者给予的,终究是唯一的独创的东西”,而抛开立诚去谈,就像说话,说我不落地,太理论,那么写的文章就没有自己的风格,他人读着也会感觉到生硬,看不到情感。

而立诚来源于充实的生活。《给孩子的写作课》中给出了其定义,意为“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办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形,等等。”。很惭愧自己的生活并不充实,没有充足的阅历,若这个阅历可以从书中去获取,却也需要有发现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把事物想明白的能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能力。然而充实无止境,我们若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已经走在了充实的道路上,而
叶老认为作文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到某种程度,自然有话要说。想想也是,当我每天8个小时都在工作,却要写出更多区别于工作的话,自然是说不出来的,因为这一天从未思考过工作以外的事情,哪里有其他的感悟,所以也就像连岳回粉丝问所说,不如就结合工作谈谈你感兴趣的行业。

那么如何活出充实的生活呢?想必也是大家所关心的,然而叶老给出了2个特别简单的答案,训练思想,培养情感,两者互相影响。训练思想顾名思义就是有推断的办法,有判断的逻辑,然而这一切需要在生活中去锻炼。叶老给出了那个年代的杜威一派的见解,其实很像现在的逻辑学,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假设方法验证,对比,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训练思维能力。而培养情感,这一段描述的非常美,叶老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沉浸)于情感之中,就感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训练思想使得我们具有真切的经验,思想,而这必将带来真切的情感。(当然情感的表达是另一个层面,但具备了情感,自身会感到生活的意义,从而也会认为生活是充实的吧)

而训练思想,最简易的一个手段就是阅读。而阅读有不同目的,有人阅读是为了装点自己,有人阅读是无条件接收,而最值得推荐的是带着批判的态度去阅读。因为书是人类经验的仓库,既然时候仓库就有好和坏,因此带着批判的态度去阅读,在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才能够训练我们的思想,才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经验。

如何去写呢?

很多人苦于没有写作材料,我也属于这一类,写什么,感觉都是些家常琐事,但在这琐事背后也许都隐藏着一些共有的本质,结合第一部分所说的既然写作是极其平常的事,既然写作就是用笔“说话”,既然说的就是我们对充实生活的感悟,那写作材料自然就不难了。所以叶老认为
“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作为写作材料”,就需要真切的在生活上下功夫,就不要怕麻烦,在可控范围内多些阅历。
但是有了写作材料,却发现,别人同样是描述北京的一场雪,有的人写的平淡无奇,如“下雪啦,北京好美呀”而有的人就可以写出诗一样的语言,如“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为什么呢?其实更多人缺少的是对事物进一步的观察、语言表达和思考。

观察。小学的时候,同班有个女生作文非常好,她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而父母对我说的最多的话是,你看人家多会观察,然后再举个例子,说今天碰到我就发现我理发了,你都没发现。所以总是很羡慕,可到底怎么才算观察,我就是盯着某一事物看一天,好像也无济于事,照样无法表达。观察既需要有对生活的感悟,也需要刨根问底的深究,同时也需要模仿,刻意学习,所以这里的观察不是表面的功夫,而是需要深入其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像上面的例子,平日里的北京多是嘈杂和喧嚣的,而一场雪的到来让北京多了些“岁月、厚重、沉静”,就像那时的北平。这就需要观察和联想。

锻炼语言习惯。叶老在《给孩子的写作课》中提到了两次,首先指出语言的几种情形。你有没有注意过日常汇报,或者演讲时说话的口头禅,很多人是然而,然后,那么,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这就是我们语言的情形。而为什么要锻炼语言习惯呢?上述说过写作是用笔说话,既然也是说话,与语言习惯就惺惺相惜了。其实我们写的很多也需要口语化,那么这与语言就有更直接的联系。首先锻炼语言习惯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说出来的就是自己想要表达的话,且说话完整,不说半句话。其次是要注意词汇和语法的应用,这个就不详述了,因为我掌握的也不好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给孩子的写作课》,但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今日同事上班期间起身穿衣要出去,我说了句要撤啦。这个撤字是因为私事离开办公室,但实际我想表达要出去啊,这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至于逻辑判断能力,我们就沿用第一部分所讲的训练思想来思考,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要经得过考验的。曾有人说过,谁都会表达观点,这不值得一提,而这个观点下的论据却极其重要的。

再说说写作习惯。写一篇文章前,我们要提前准备,明确为什么写,读者群体是哪些,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梳理文章的逻辑。其次对于写出来的东西要进行修改,如何修改呢?既然写作是用笔“说话”,那么只用眼睛看是看不出结果的,所以要读,这个读并不是说要高声朗读,可以采用低声、默念的方式去读。第三你有没有特别艳羡那些每天日更的人,你会下意识的认为,他们是因为有素材所以才写,但叶老认为“之所以不会写作,是因为你没有养成写作的习惯。”。所以这与我们认为的不会写作的原因是颠倒的。我们认为只有会写才可能做到每日写,坚持写。


你说读完这本《给孩子的写作课》真的孩子就可以会写作了吗?错了,我读完,感慨着叶老说得太对了,若不去实践,我依然写不好。只是写作就是极平常的事,我们却把它想得那么高深,然而它本身又是一个需要打造多方能力才能做好的事,又真的高深。

愿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写作的机会,写出我们想要的文章,表达出要表达的意思,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价值。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action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每位家长对孩子写作文的期望。然而,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下笔如有神”,即便“读书破万卷”。更有甚者,一写作文,便无话可说。


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定不会少了这三个不:

一、不能快速理解题目;

二、不会开头;

三、不会讲故事。


首先,不能快速理解题目,是比较费神的事情,即便能写,也有写跑题的可能。


理解题目也叫审题,对题目多读几遍,并拆分,列出提纲和作文骨架,分出三个小标题或段落。

还有最近几年流行比较多的,也是我个人常用的分解题目的方法,那就是思维导图。


很简单,就是拿出一张白纸,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最好每一条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粗线条就是主干,代表文章的主要思想,继续在主干上画出一些细线,这就是分枝,在每个主干和分枝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写上关键词,这样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不怕无话可写了。


思维导图和麦肯锡公司的芭芭拉提出的“金字塔原则”——结论先行的原则一致。它是一项层次性、结构化的思考、写作及沟通技术。如下图所示。

起初,一些技巧的使用还是要通过家长或老师传授,就像孩子第一次用筷子、用铅笔一样,不要怕麻烦,一旦技巧灵活运用,不再害怕写作。


其次,不会开头。开头第一句话直接掌握了读者有没有看下去的兴趣,然而万事开头难,所以也要找寻方法。


学生作文最常用的,就是引用与主题相互应的诗词或名句,会引用经典是很能为文章增色的。现在的小学生应该都有《小学古诗一百首》,老师也要求会背,家长监督,用时信手拈来。


能够使用疑问句开头,也会引起读者好奇心。当然这个疑问句也是与题目有关的,否则容易跑题。


凡事有个好的开头,文章会如行云流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作文不会讲故事。


没有故事就没有作文,空洞的故事也没有看点,也是写故事的大忌。


很多时候写作就是在写自己,所以真实很重要。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写不出来?是因为好多东西和事情没有见过、经历过。不是不想看见和探索,是没有时间。


不必说周一到周五的紧张学习气氛,因为只要是学习时间都是要紧张的,这是应该的。但是周末和暑假又安排了满满的课程。就算自家孩子不补习,别人家的孩子也在补习,成绩有可能甩自家孩子几条街。


记得有家补习班的广告语是这样讲的:你来就培养你,你不来就培养你的对手。


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和提醒。


解放孩子吧,在周末,在假期,在可以休息的日子,谁都需要劳逸结合,除了兴趣班,至少要给孩子留出一天的时间吧。

增加见识,接触大自然。所谓见识就是: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己。见过山川河流的伟岸、他人的智慧和谦逊,才会知道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才会有料可写。


学会读书,其实现在的孩子阅读量并不低,有的孩子一周一本也不在话下。可是,写作文仍然无话可说。


那是因为不会读书,也叫读了假书。


所谓读书,一定要以欣赏的心态去读书。对于孩子来说,何为欣赏?那就是读慢书。


现在很多教育机构为培养孩子过目不忘的记忆,训练孩子五分钟读完一本书。


就算孩子真的过目不忘,能来得及欣赏语言的唯美、故事的精彩吗?就像吃饭一样,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哪个更好更健康,就不得而知了。


所谓会读书还要作读书笔记,最好能与人讨论,探讨书中自己发现不了的奥秘,增加书中细节提问,巩固看书的记忆;摘抄书中优美句子;最后再来一篇读后感。


这样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作文时才会顺利旁征博引。


如果孩子实在什么都不会使用,也不会想象,那就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仿写。仿写书中精美句子,仿写书中精彩故事。


其实仿写比较适合初写作文的孩子。自己学过的课文,或者读过的书都可以仿写。不至于无话可说。


知徒莫如师,每次老师改过的作文,要认真思考评语,字字良言。


当然,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我华夏文明五千年,语言丰富无比,切记,文章不要过度使用长句,读起来让人费解有压力。

孩子作文在于:有料可写,就不怕无话可说。


文 / 刘春燕


对此问题你还有什么见解?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更多教育问题,请关注有书教育!


有书教育


孩子一到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家长自然十分着急,毕竟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可是占大头的。

中高考语文150分卷,作文分值均在60分左右,占到全部分值的40%,与阅读一起构成语文试题的“绝代双骄”了。

阅卷教师都知道,也一直这么操作,就是第一眼要估算文章篇幅够不够命题字数要求,篇幅明显过短的都是硬伤,扣分严重。

而究其原因就是无话可说。

但无话可说不是简简单单4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需要仔细分辨,才能针对性的改进。

(一)心中无话,没的说

这一种情况指的是孩子平常积累太少,没有输入。既不会观察,也很少阅读,更不懂思考,因而腹内空空,脑袋一片空白。肚子里没有,怎么能无中生有?

解决的方式自然是从供给侧入手,大量输入有效有益信息,积累说话素材。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背诵范文、社会实践、观察体验等方式来获取间接和直接经验。

(二)心中有话,没法说

这种情况指的是孩子心里真实的想法不能直说,一旦说出来,可能为成人所不容,因而被判主题欠佳、格调不高、想法不纯,总之与传统价值观念有偏离。尽管这是孩子们的真心话,却不能说出来。逼着孩子伪崇高的结果是孩子闭口不说了。

比如孩子累了,在公交车上不愿让座,本来很真实,却不能说实话,否则,就受批判。这样只能让他们说假话、说伪善伪装的话,他们索性不说。

解决的方法是让孩子大胆地说,想到什么说什么。如果考试不敢说,就在平时作文里说;如果不想让家长、老师知道,可以私底下跟同学、跟朋友、跟自己(在日记里)说。要是怕被发现,也可以写后即焚、即毁。

(三)心中有话,不会说

这种情况指的是孩子一肚子可以正大光明说的话,不知道怎么说。

一是离题万里。心中想的写不到纸上,写出来的根本不是心中想的;

二是枝节太多。不能紧扣中心说话,总在外围打转,说了许多都是废话;

三是说不完整。要么有头无尾,要么有尾无头,要么无头无尾,既没前因也无后果;

四是说不清楚。要么不讲顺序,颠三倒四;要么没有重点,东打一耙西打一耙;要么胡乱拼凑,缺乏过渡和照应。

解决的方法是多读、勤写、常改。从名家名作名篇中学技法;每日动笔不辍,保证3-500字的写作量;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从主题提炼、文章布局、语言文字等方面反复推敲、锤炼,写一篇成一篇,写一篇有一篇的收获。

总之,让孩子用熟悉的话说熟悉的人、事、物,别去贪大求全,搞假大空那一套。让孩子尽可能说得更具体、更微小、更见细节,坚持下去,何愁无话可说?

剑客谈教育


写作文,是另外一种表达,说穿了就八个字: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1,有话可说,是强调的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有两个途径:

阅读积累,生活积累。

阅读积累,可以从阅读量,和好文章的背诵,两个方面来进行,

生活积累,和孩子的性格有相关,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做事情更加投入,更清楚自己的一些情绪认知和感受。

2,有话会说,强调的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通过阅读学习其他人,的表达顺序和方式,了解文章的一些思路,从而构思自己文章的思路。

再就是生活中,家长有意识的多倾听孩子的叙述,鼓励孩子的表达,并且有意识的引导他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并且给出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具体的一些做法,我在今天另外两个回答中,有所涉及(你是怎样提高写作能力的? 孩子三年级了,读了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怎么办?)这里就不再赘述。

如果还有更好的意见或者其他的建议,欢迎留言交流!


快乐庭院


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我昨天回答的问题答案是一致的。

本人很喜欢文学创作,一直以来都坚持用文字表达情感,描写自然和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写作的一些认识吧!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一提到写作文,他们往往关心的不是怎么样写好作文,而是问写多少字,然后去凑字数,一边数着字数一边写作文,跟挤牙膏似的,一点写作的乐趣都没有了。

实际上,小学生作文是小练笔,是习作,和真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我们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低年级要求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才要求习作,所以对于刚开始写作的孩子,我们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我们要鼓励孩子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笔勇敢地表达生活,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习作是生活的需要,是一种乐趣而不是生活的一种装饰。

首先我们从兴趣入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孩子们对作文没兴趣,怕写作文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件难事,不知从何入手。我清楚地记得我学写的第一篇作文叫《白头翁学艺》,我的语文老师很巧妙的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他把写好的习作挖去一些词语,就像下面这个样子:

很久很久( ),有一只( )小鸟,他看到了( ),也想( )。一天清晨,他听到一只( )唱着( ),于是,他就去( )学唱歌……

神秘的作文一下子变成了填空训练,写好之后我们还知道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原来作文并不难啊!就这样我们慢慢地学会了写作并喜欢上了写作,这个方法很值得借鉴。

然后我们要找机会训练孩子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做个有心人,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带着我的学生去祭扫我们附近的烈士墓并踏青,这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让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回来我会开主题班会,让他们口述见闻和心得,然后布置习作,经过充分的训练之后,每次学生都有佳作出现。


再者,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积累词汇、搜集生活素材。实际上,中小学很多语文书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就出现很多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的练习,这对孩子的词汇帮助很大,我们还可以让他们诵读经典,参加各级汉字听写大会等等,我很不主张让孩子背优秀作文选,费时费力并且事倍功半。


另外一个法宝就是通过写日记来训练孩子的写实能力。它是积累生活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宽泛,可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在日记中,自己的喜悦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评价,对孩子习作中出现的亮点我们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并给他们提出中肯的建议。

总之,写作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勤于积累并勇于表达,方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希望我的建议能给你们带来帮助,祝你的孩子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

本人为头条新手,已经从事中学一线英语教学20多年,擅长零基础教学和培优,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来我的主页分享我的实战教学经验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孩子一到写作文就无活可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说实话,不仅仅是孩子写作文无话可说,就连我们这些大人也是如此。的确,若是肚子中没有话讲,硬要去挤是很痛苦的事。改变无话可说的毛病,我个人觉得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解决。

把阅读作为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看书,肚子空空写作就像烧菜,先不急着想怎么烧,先看冰箱里有什么,有了材料,怎么烧就容易了。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鼓励孩子阅读,要对图书进行精心选择。你比如现在的学校在开学前,老师都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供阅读的书目,或者现在的很多网站和媒体出经常发一些关于各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目,这些都是比较适合不同年级阅读的书目,可以大胆借鉴。只有阅读得多,大脑中储存的词汇就丰富,所以在提取时就很容易找到合适的。

教孩子细观察生活,用真情作文。学写作文是一个期的过程,作为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当然,有很多的写作技巧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现在的学习途径很多,没有必要非得到补习班才能解决问题。要鼓励孩子拿起自己的笔,大胆写作。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文意的真诚。《核舟记》其实是一篇记述用桃核所刻的艺术品的文章,这种文章本来不容易吸引人,但是因为人物描述生动,呼之欲出,所以流传下来了。因此,仔细地观察,深深地体会,当某东西或事件触及你的心时,把这种感觉写下来就是好文章了。千万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个东西不真,就没有价值了。





我爱我家廖传学


在家里,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记笔记,记下好词好句好的篇段,好的开心和结尾,以备作文时应用。做笔记时要分类,如:记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里活动等)记事的(好的开头和结尾)写景的(早晨,夜晚,雨天,雪天等)。

要陪养孩子写日记得好习惯。写日记,要把生活中发生的好事坏事都写下来,用上读书笔记里的好词好句好的篇段,为写作文积累素材。

教给孩子观察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孩子面对题目,无话可写,是他平时没有好好观察人和事。如《我的妈妈》,妈妈和他朝夕相处,是孩子最亲,最离不开的人,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写,就是平时他没有认真观察,没有看到妈妈的优良品质,如:妈妈冒着大雨去上班,他怨恨妈妈没有给他做饭,他没有看到妈妈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好品质,应该向妈妈学习……。还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观察要细致。小学,以记叙文为主,记人记事,状物。写人,有时要写人物形象,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观察。记事,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观察。状物写景,要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里到外还是由外到里……,不能乱写。

教给孩子,看见题目首先要审题,看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先确定中心,圍绕中心选材。如:看题目是记事的,《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要写①件事,要从有意义上下工夫。如果你确定了中心是来表现一个人拾金不昧的精神,这是中心,可你选了一件爱劳动,不怕苦的事,这就跑题了,可能一分不得!

养成这些好习惯,有了这些好方法,你的孩子的作文水平会有很大很快!


沐清风明月


这个问题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作文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积累和倾吐。

积累靠阅读,积累在于平时,古人说的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不仅要读有字的书,也要读无字的书。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和生活经验积累,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倾吐是把内部信息转化为作文的书面语言。平时,有很多学生不善于倾吐,我们这种现象称之为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倾吐看什么?靠联想。写作文的实质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联想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点。学会了联想的方法就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解决了积累和倾吐的问题,学生作文无话可说,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等,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真快乐作文创始人


读书破万卷,才可以下笔如有神。

我们知道许多名家故事。成为名家之前,这些人都有汗牛充栋式的阅读。读书一定要和读字区分开来。

所以要想言之有物,必须脑中有书。

对于小学生,如何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呢?

首先提纲一定要列的。搭好框架,才能有整理且填充的思路产生。我并不反对学生参考优秀作文,更赞成学生将课本相关单元结合起来仿写,揉写。

其次一定要有三次以上的读后修改的过程,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通过多次修改,最终将一篇较完美的文章印入脑海,这才是写一篇作文真正意义所在。



A果薇


心中有,笔下才有!不妨你可以先带一下,先就一个作文话题,和你家长探讨。提纲是什么,先探讨什么,后谈什么,最后谈什么。问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会有用的!下次写时,先给孩子一本相关的书,让他看,给时间看,后面又谈!像上面一样,一定要有兴趣,有话可说,自然有话能写!假以时日,孩子就有写的了!反正中国的小学初中高中老师课堂的那套制作螺丝的不管个性化的教育,最好不要相信了。那样只能废了你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辛苦点吧!他可能是和文学大师!要有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