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复榘会被枪毙?

秋天的红叶882


韩复榘被枪毙是蒋介石为了严肃涣散已久的军纪,特别是在大敌当前,先前的地方军阀仍然有维持战前抗命不遵、只顾保存实力的军阀作风,其中以西北军为最甚!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西北军控制的区域主要有以平津为中心的华北部分地区还有山东。打响全面战争第一枪的是以西北军为班底的第29军。平心而论,第29军也确实是一支抗战的队伍,但是军长宋哲元因为延续军阀时期保存实力的心理导致对日本人的战略意图把握不明显,以为日本人是局部挑衅行动,自己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应付,于是拒绝蒋介石派中央军北上增援的意图,因为宋哲元担心蒋介石是借故挤占平津这块西北军屈指可数的地盘。结果战端一开,在兵力火力都占优势的日军打击下,第29军一溃千里,平津迅速失陷。

平津陷落后,为了迟滞日军沿着平绥铁路向西或者沿着平汉铁路向南进犯,蒋介石又调集重兵在两条铁路线的交叉口——南口布防。距离主战场最近的还是西北军,结果驻张家口的西北军刘汝明部不仅迟迟不去抢占有利地形,反而阻挠向战场开进的中央军汤恩伯部第13军的行动。汤恩伯第13军从张家口到南口整整走了半个月,到达后尚未构筑防御工事,日军已经开始进攻。第13军孤军奋战半个多月,周围的西北军、东北军、晋绥军各部,均无一兵一卒救援。最后,第13军在丧失大半后撤离,而上述各地方军早就先汤恩伯一步撤退了。

最令人窝火的还是接下来的平汉线北段、津浦线北段的防御战。

继平津失守后,国民政府准备开辟华东和华北两大战场,中央军与地方军部队分布南北战场。华北方面的地方军由西北军、晋绥军、东北军共同构成,加上中央军和八路军,总兵力超过60万人。地方军的主力仍然是西北军,这个时候,韩复榘上场了。

为了便于指挥,特别是为了团结西北军作战,蒋介石可以说煞费苦心,专门在津浦路北段划出一个战区,称为第六战区,由当年西北军的掌门人冯玉祥担任司令长官。而在此之前,冯玉祥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淞沪会战开始后蒋介石专门担任该战区总指挥。希望冯玉祥可以指挥旧部在华北打出个名堂。

但是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西北军这些冯玉祥的旧部根本不买账,六战区总共两个集团军:第一、三集团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在大敌当前借口身体不好请假回山东了,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则驻守山东,拒绝派兵到山东以外的地方作战。部队如此,仗该如何打?

于是,平汉线、津浦线上的保定、沧州在日军打击下迅速失守,整个华北战局急转而下,数十万中国军队向黄河南岸全线溃退。冯玉祥的战区司令长官部随着部队撤至山东与河北交界处山东一侧的德州。但是韩复榘以“河北的部队回河北去,来山东干什么”为由拒绝冯玉祥的司令长官部进入德州。无奈之下,冯玉祥只好过黄河转移到河南。随后跟进的日军可不管韩复榘欢不欢迎,一顿枪炮,拿下了德州。或许是被城内弥漫着的扒鸡味儿吸引,日军占领德州后没有在继续南下,而是将战略目标转向平汉线西面的石家庄和更西面的三晋大地!

这就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年华北战场乃至全国各战场中国军队现状的一个缩影。表面上看虽然在全民族危亡之际各军阀之间和国民政府捐弃前嫌共同抗战,广大官兵也确实奋勇杀敌。但是几十年来军阀混战积累的矛盾所形成的固化思维一时间难以扭转,政令、军令更是不畅,这也就成为全面战争爆发初期一再丧师失地的根本原因。

继淞沪会战、南京会战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中国方面在华东地区就剩下以济南为中心的鲁中南和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共同组成的第五战区。由原桂系领袖李宗仁担任司令长官,所属部队仍然以地方军为主,有桂军、滇军、川军、西北军和部分中央军。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担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黄河以南的鲁中南防线。占领华东和华北大部的日本人自然不允许有第五战区这样一个庞大而又孤立的战略军团。中国方面明知华东特别是贯穿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交汇点——徐州难以固守,但是为了为主力兵团在后方能够展开以利持久战,必须在徐州固守一段时间,为后方赢得喘息之机。于是,华东方面最后一场大会战——徐州会战就这样开打了。

日军兵分两路从南北方向沿着津浦路这条中轴线以徐州为中心同时发起攻击,李宗仁和韩复榘以分别负责南北方向与日军激战。李宗仁指挥嫡系部队——桂军在津浦路南段与刚刚结束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殊死相拼,成功的将日军阻止在淮河一线,让这群法西斯恶魔领教了广西狼兵的厉害。

但是令李宗仁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狼兵部队在南线与日军一寸一寸的争夺,北线韩副总司令长官和他领导的西北军则在继续发扬不配合精神。如果只是各自为战倒也罢了,毕竟只要还是在打仗。但是韩复榘先是放弃黄河天险,一枪不放就让日军进入山东。虽然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韩复榘有变节投敌当汉奸的行径,但是在战争初期特别是徐州会战期间的所作所为却是比汉奸更可恶。因为他不顾抗战大局,一心只顾保存实力。特别是担心自己的部队因为损失惨重被蒋介石收编,

如果说韩复榘全面抗战一开始是保存地盘,那么现在眼看着地盘保不住,就要保存军队。反正都是过去那种军阀做派!这显然为当时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形势所不容!

日军过了黄河向山东腹地快速推进,韩复榘先放弃省城济南、再扔掉徐州北面最后的门户——泰安,一口气跑到苏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山东一侧的巨野和曹县,徐州北面的形势迅速恶化,还在南面苦战的广西狼兵很可能被从后面杀来的日军套了脖子。

韩复榘的行径在整个中国军方引起极大的公愤!蒋介石于是借故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期间下令将其逮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随着韩复榘被传首九边,全国的军令和政令开始走向高度统一,地方军和中央军之间那种军阀作风也逐步得到纠正,当年那支在长城喜峰口用大刀砍下几千个日本人脑袋的西北军重新焕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在接下来的临沂之战、大汶口之战、台儿庄之战中,刚刚领教了广西狼兵凶悍的日本人又再次品尝到了西北狼的血腥!


大将军威武8


韩复榘明面上是蒋介石以“违抗军令,擅自撤退”罪名枪毙的。但是,我们大家心里都有数,不听指挥,只顾跑路的国民党将领不再少数,被这个罪名枪毙的高级军官只有他一个人,当时的汤恩伯也同样丢和河南,却得到了蒋介石的辩解。

那韩复榘为什么倒了八辈子霉被枪毙了呢?韩复榘被枪毙的真实原因是联合宋哲元、刘湘准备“和日反蒋”。

以下是宋哲元参谋长张樾亭在1960年写的回忆文章中说的话:“一日深夜,宋叫我到他住室对我说:‘韩复榘密派代表来说:刘湘令川军封闭入川之路,不让蒋介石及其部队进川。韩本人率部撤裾南阳、襄樊、汉中一带。希望我们撤守潼关以西,联名通电和日反蒋。你看这事做得做不得?’我问宋说:‘总司令以为如何?’宋说:‘不能做,做了遗臭万年。’我说:‘对’宋说:‘要严守秘密。’于是宋即一面敷衍韩的代表,一面用特密电报告蒋介石。没隔几日,蒋由汉口专车到开封召集韩复榘、宋哲元等开军事会议。”这个就已经很明确的指出了韩复渠有很明显的勾结日本人的动作。

而且,经过一次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已经很怕了,如果三者结合在一次搞出一个“武汉事变”是蒋介石不想面对的,而且韩复榘虽然前期做了很多事情,但终究是存了私心,怕自己的实力受到损害,自己的不战而走,直接导致了济南泰安的沦陷,使得黄河天险很轻易的就丢给日军,这个是很明面的事情,不管于公于私都要做,杀鸡儆猴,警示了国民党高官不要和韩复榘一样和日军走的过近和不听指挥,而且收获了民心,一举多得,蒋介石这么做不亏。


梦里芸汐


抗战爆发时,韩复榘担任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一职。韩复榘部下辖孙桐萱第十二军和曹福林第五十五军,驻扎在山东境内,归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据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透露,韩复榘部训练和装备都还差强人意,不过是否服从命令拼死作战,却大成问题。当时李宗仁已得到情报,韩复榘曾派遣代表赴平津活动,有与日军妥协的意图。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左)与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在台儿庄

日军占领平津后,韩复榘即派人与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秘密联络,希望日军不要进犯鲁境;而日方则希望韩复榘宣布山东独立,正式下水当汉奸。双方意图相距甚远,最后没有谈拢。

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

李宗仁到徐州视事后,看到韩氏摇摆不定,于是亲自赴济南一行,与韩复榘作竟夕之谈。在李宗仁说服下,韩复榘认识到抗战是长期的,但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军民,也认识到汉奸当不得。但韩复榘目光短浅,他还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当前第一要务是保存实力。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韩复榘选择了不战而退。1937年12月23日,日军由青城、济阳渡过黄河;27日进入济南;31日攻陷泰安;1月5日进入济宁;日军沿津浦路长驱直入,致使我方门户大开。韩复榘不顾李宗仁一再命令,竟然率部脱离津浦路,向鲁西撤退。

蒋介石闻讯极为震惊,1月中旬,统帅部命令一、五战区师长以上将领到归德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亲自参加。1月11日会议召开,蒋介石与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等统帅部高层主持。散会后众人纷纷离去,刘峙对韩复榘说:“韩总司令请留步。”刘指着会议室内的几名便衣卫士说:“请韩总随他们去。”韩复榘知道事情不妙,脸色发青,低头而去。

当天下午,蒋介石召集李宗仁、白崇禧、程潜三人开会,征求对韩氏的处理意见。蒋介石和程潜主张严办,李宗仁、白崇禧虽然未发一言,但其意不言自明。

不久,韩复榘在武汉被处决。随即《中央日报》公开发布韩复榘罪状:1、违抗命令,擅自撤退;2、按兵不动,拥兵自保;3、勾结日寇,阴谋独立;4、收缴民枪;5、纵兵殃民;6、派销鸦片;7、破坏司法独立;8、擅征和截留国家税款,破坏税制;9、侵吞国防经费;10、扰乱金融。

韩复榘与妻子之墓

多年以后,韩复榘的顶头上司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虽未经过军法审判,然此事(指枪毙韩复榘)确使抗战阵营中精神为之一振。”


民国年间那些事


在抗战时期,他不但是第一个被军法处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而且还是按军法处死的军衔、军阶最高的国民党军将领。那么,他到底是谁,为何被处死,还有他到底冤不冤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就是韩复榘,他也曾是一员猛将,曾为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北伐战争期间,他是率军第一个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将领,有“飞将军”之称。中原大战的时候,他脱离冯玉祥投靠了蒋介石,后来他成了山东省主席,一边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教育、文化以及农村建设等事业,一边对抗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当时的山东处于半独立状态,他俨然成了“山东王”。

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复榘也曾经抗过日,绝非是个孬种,只是他在民族大义面前,有太多的小九九了。1937年,韩复榘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也曾亲自在第一线指挥,进行了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等战役。因此,韩复榘的部队也是损失较大,光德州血战他的三个师就损失过半。后来,再加上蒋介石调走了许诺给支援他的中央重炮旅,导致战场形势恶化,最后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擅自撤离山东战场,弃守了黄河防线,致使日军长驱直入。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以在开封开会为名将韩复榘诱捕。1938年1月19日,国民党组成高等军法会审,宣布了韩复榘“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等十大罪名,并且革除了他的所有职位。而在1月24日,他就被军统特务秘密处决。那么,这个韩复榘到底冤不冤枉呢?



说实话,韩复榘作为军人不战而退,该死。但是蒋介石在这件事情上也不地道,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首先是蒋介石一边下令韩复榘坚守济南,另一边却出尔反尔将承诺支援韩复榘的重炮旅给调走了,这也太不地道了,简直就是在釜底抽薪,难免不让韩复榘怀疑老蒋在借机消灭异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蒋是在逼韩复榘撤退。二是厚此薄彼,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汤恩伯的部队溃败,38座城池被敌攻陷,损兵20多万,事后,蒋介石也就给了一个撤职留任,后来更是不了了之了。而韩复榘直接就是枪毙,有对比才有伤害呀!

总之,韩复榘之所以被介石枪毙,“违抗命令,擅自撤退”只是借口,而一韩复榘直跟蒋介石不对付,企图联合四川的刘湘反蒋,这才是蒋介石非要枪毙他的主要原因。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抗战全面爆发后,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放弃了泰安、兖州、济南等地,而且不服从战区长官的命令,擅自从河南境内撤退,导致日军长驱直入山东。

韩复榘丢失了济南,蒋介石命令戴笠将其诱去河南开封,在开封的军事会议上,以丢失济南为由将韩枪毙。


韩复榘以丢失济南罪被枪毙,这是韩被枪毙的直接原因,蒋介石也起到了杀鸡儆猴的目的。但是蒋介石为什么偏偏对韩痛下杀手呢?这里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蒋介石早已将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但是四川是四川王刘湘的地盘,怎么能拱手相让于蒋介石。韩复榘和刘湘有过密谋,即韩将部队以保川抗战的名义退如川鄂边地区,然后与刘湘的部队共同阻止中央军和其他地方部队入川。

正是基于这个最根本的原因,才使蒋介石要枪毙韩复榘。


历史军魂


小六子退出东北韩复榘退出山东,同样是退出,但是结局却大大的不同。


韩复榘被凯申公诱捕枪毙,小六子却还能去西北,即使后来犯了绑架领袖这种大罪依旧能保住性命,长命101岁,韩复榘则因为不抵抗的罪名被杀害,他真的是因为不抵抗被杀的吗?


肯定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不是蒋公的嫡系,而且还屡次顶撞蒋公,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据说在开封会议期间,刘峙陪同韩复榘会见蒋公,蒋质问他:


我问韩主席,你不发一枪,从黄河北岸,一再向后撤退,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是你负担!


韩复榘怎么回答呢,没有道歉没有请罪,而是一句话顶了老蒋的肺,他说:


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


其实这已经不是韩复榘还第一次顶撞上峰了,据说韩复榘在泰安时,李宗仁曾经给他拍电报,要他据守泰安,伺机反攻济南。


韩复榘咋回的:南京已失,何守泰安。


失南京的那人岂是你能骂的得?李宗仁把韩复榘的电报呈送给常凯申,他肯定气的暴跳,大骂几句:娘希匹。


在职场上,骂老板蠢大约就是最快的取死之道,你越是想护住自己的利益,越是要抱紧老板的大腿。


但是韩复榘反其道而行之,也是因为此前吃过蒋公的亏,心中有气。

韩复榘这人粗通文墨,头脑不难用,觉察出凯申公想借着日本人来消耗他的力量,所以他选择为了保存实力,放弃抵抗。


此前他也曾和日本人打过几仗,德州血战他损失了近两个师,委员长不但没有给他补给,还把他的炮兵部队给借走了。


后来老蒋答应给他的中央军重炮旅,也借故给了自己的嫡系汤恩伯。


面对着日本这头虎和身后委员长这条狼,韩复榘权衡再三,大约最后选择先搞定那匹狼吧,不然自己真的会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作为非校长嫡系的强大力量,各地的军阀无时无刻不在害怕被校长当炮灰,而凯申公也无时无刻不想着怎么把这些不断崛起的川军,西北军,东北军分化瓦解,最好能像段誉的北冥神功一样,把这些力量化为己用。


所以即使韩复榘再次血战,依旧没法避免被委员长坑的下场,看看后来的川军出川抗日被委员长花式坑就可以预见,韩复榘即使不死,下场大约也不过如是。

凯申公下决心除去韩复榘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和川军有关,刘湘出川时,结果胃溃疡发作住进了医院,戴笠密令刘湘的手下范哈儿监视刘湘,范哈儿偶然发现了刘湘和韩复榘的来往密电,在密电中这俩人商量着一件大事,倒蒋。


不抵抗和反蒋,这两件事放到了委员长面前,委员长对韩复榘起了杀心。他拿起电话,亲切的给韩复榘打了一通电话:


我决定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在开封开个会,请向方兄务必到开封见面。


这简直是一通死亡电话,韩复榘觉得开封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不会出啥乱子,于是乐呵呵的来参加会议了。


孔子曾经曰过: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重视教育的韩复榘肯定没有听过这几句话,即使听过,这么文绉绉的言辞他大约也没有耐心去了解什么意思。但是在开封设鸿门宴的蒋公这深谙这几句话的神妙。


看来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


在韩复榘被枪毙前四天,刘湘将军在汉口去世,临死前留下遗嘱: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对弈刘湘的突然离世,有各种猜测,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被毒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听说韩复榘被逮捕,刘湘给吓死了。


韩复榘不放一枪,弃守黄河泰山天险转身就跑,其行为死不足惜,但是他到底是因为啥死的,这事儿,其实挺值得玩味的。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韩复渠从一个小兵到将军,最后乃至成为一方诸侯“山东王”,这和他努力分不开的。他从19岁闯关东自谋生路,后投军冯玉祥,由于作战勇猛被冯赏识,之后成为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由此说,冯玉祥对韩复渠有知遇之恩。

但是,在乱世民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1928年,韩复渠和冯玉祥产生了矛盾,据说冯玉祥打了韩复渠一耳光,当时韩复渠是河南省主席,韩在众人面前有点挂不住脸,所以带着手下弃冯投靠了蒋介石。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蒋介石任命韩复渠为第三路军总指挥。开赴山东,同时任命他为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开始了对山东长达八年的统治。

蒋介石对韩复渠在山东“割据”很忌惮,害怕尾大不掉,于是在财政上限制他,不给他拨款。韩复渠以牙怀牙,打击和排挤蒋介石的亲信,蒋、韩之间的关系产生裂痕。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时。韩复渠率先通电支持二人做法。无疑使蒋、韩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渠奉蒋之命指挥山东军事,刚开始韩确实奋力抵抗日军的进攻,但国军装备,兵员素质比日本军队悬殊太大,韩复渠部队损失严重。加之蒋介石把韩的炮兵调走配备给了蒋的嫡系部队。韩复渠心想这是老蒋公报私仇,借刀杀人。于是韩复渠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放弃省会济南,同时下令焚毁省政府、进德会等,名曰“焦土抗战”,实施坚壁清野。

当日军进入山东地界时,李宗仁电令韩复渠要凭借泰山屏障,死守泰安,韩复榘回电:“南京不守,何守泰安。”李宗仁大怒,将韩电转给蒋介石,指韩复榘不听指挥,蒋阅后极为愤怒。

韩复渠有自己的打算,他不战而退,主动放弃黄河泰山天险,是为了保存嫡系部队的实力。本来预计可守数周的黄河防线,被韩复渠几日就弃守了。这让蒋介石大怒。另据情报透露,韩复渠同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秘密联络,企图共同发动反蒋运动。韩复榘的这些行为使蒋介石下定铲除他的决心。(韩复渠不顾民族大义,该杀)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韩复渠也在应邀之列,韩到了会议室,随即被蒋的特务拿下。

1938年1月19日,国民党组成高等军法庭,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然而,在审讯中,韩复榘拒不认罪,只昂着头微笑,一句也不答复,也不请求宽恕。不过零口供并不妨碍判他有罪。

1938年1月24日,韩复渠被军统特务枪杀在武昌市平阅路33号内院一座小楼上。后韩的部下埋葬了韩复渠。


秉烛读春秋


韩复榘被国民政府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主要原因如下:1,公然挑战蒋介石权威,拒绝执行蒋介石作战命令。2,公然在山东放弃抵抗日军,3,和蒋介石之间个人恩怨,如西安事变中韩复渠公开声明支持张学良等。蒋介石处决韩复渠意义如下:1,树立国民政府中央的威信,在军令上有着积极的意义,2,严肃作战纪律,在抗日正面战场上再也没有大规模放弃抵抗,3,对整个抗日战争胜利产生积极影响。


野没


1938年1月24日,在军法会审后,韩复榘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枪决于武汉。蒋介石为何要杀他,仅仅为了俩人之间恩怨情仇,还是另有深意呢?今天洛水清风将为你一一刨析。



韩复榘,国民党高级将领,今河北霸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19岁时离家闯关东自谋生路,后投奔冯玉祥麾下,以擅长作战兼通文墨受到冯玉祥器重,仕途由此一帆风顺,成为冯玉祥的13太保之一。北伐战争时期,率军第一个攻到北京城下,时人称“飞将军”。

在蒋、冯、阎中原大战前夕,韩复榘与石友三临阵倒戈,投靠蒋介石门下。是冯、阎联军不战自败,冯玉祥的西北军从此走上没落之路。

韩复榘投靠蒋介石几个月后,才知道蒋介石承诺的财政支持都是空头支票。所以,他在主政山东后,积极排挤蒋介石在山东的势力,甚至截留地方税收,来充作军饷。这是他与蒋介石矛盾的开始,也是地方军阀与民国中央政府的分庭抗礼。

韩复榘在山东当了8年的土皇帝,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残酷的进行了所谓的“剿匪、清乡”,杀害大批的共产党员与无辜群众,另一方面他澄清吏治,铁腕禁烟,大力发展山东教育事业,建设模范乡村,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好事。西安事变后,他通电支持张、杨逼蒋抗日,这也直接加深了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1937年,他拒绝了日本人“华北五省自治的计划”,由此看出,在牵扯到民族大义的问题上,韩复榘还算有骨气的。



抗战爆发后,韩复榘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不得不说,战争刚开始时,韩复榘尽了一个中国军人应该尽的职责。他亲赴抗日前线指挥,进行了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沂、夜袭大汶口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自己也是损兵折将,韩复榘如此打下去,真的能成为名垂青史的抗日英雄。

可在这关键的时候,韩复榘退缩了。置国家存亡于不顾,采取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的策略,不放一枪一炮放弃泰安,造成京浦线徐州以北空虚,若非川军122师死守藤县,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很可能因此毁于一旦。当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质问韩复榘为何放弃泰安,韩复榘竟理直气壮回电:南京已失,何况泰安!这明显是强词夺理,淞沪会战,国军精锐损失惨重,南京沦陷只是早晚之事。韩复榘言外之意是:蒋介石把南京都丢了,我丢了泰安又有啥了不起的。李宗仁也拿韩复榘没办法,只好告到蒋介石那里。大敌当前,临阵退缩,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死罪一条,此时的蒋介石对韩复榘已起了杀心。

再后来,韩复榘不顾蒋介石的三令五申,擅自放弃济南,放弃整个山东,把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的山东拱手让给日本人。自己则带领嫡系部队躲到河南漯河,还秘密与刘湘等人联合倒蒋,在民族存亡关头,韩复榘竟热衷于窝里斗,其心可诛、其人可杀。

1938年1月11日,韩复榘被蒋介石邀至开封参加北方高级将领会议。其亲信力劝其莫赴鸿门宴,韩复榘自以为蒋介石不敢把他怎么样,因为他丢了山东,蒋介石丢了南京,孰轻孰重,自有公论!

韩复榘在参加会议的当天,就被逮捕,后押至武汉枪毙。韩复榘是抗战中处决职位最高的国民党将领,这里面有他和蒋介石之间的个人恩怨,但更多是他不战而退,咎由自取。不杀,不足以告慰在徐州会战中为国捐躯的英灵,不杀,何以面对在日军铁蹄下痛苦挣扎的山东父老,不杀,如何树立战时的军威、国威!不杀消极避战之风会因此弥散开来!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手里没钱没兵没将,撑破天算一个小土豪,搁全国范围根本排不上号,加上抗战大局必须要杀个位置够高的人以表明抗战决心,所以他就悲剧了!

张学良不成,东北军虎倒架子还在,又是蒋介石的把兄弟,全国副总司令,影响太大,肯定不能死。

太小的一个军长师长有撑不了场面,数来数去,也就韩复渠最合适。老蒋当时估计有句心里话“韩兄,借你人头一用!汝妻女我照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