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晉不肢解,春秋戰國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國家會是哪一個?

武新旺


晉國是個很有意思的國家。

它的強大,源於其獨特的制度;它的毀滅,也源於其獨特的制度。

晉國的制度是“六卿制”,也就是六大政治巨頭共同掌權。由於晉國是個軍國主義色彩濃厚的國家,六卿同時也是軍隊的統帥,分別是中軍、上軍、下軍的正副統帥,共計六人。在晉悼公之前,晉國一度是“八卿”制,加上一支新軍的正副統帥。後來晉悼公裁撤新軍後,“六卿制”就基本固定了。

晉國的君主與卿家的關係比較微妙,表面上國君仍然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但自趙盾時代起,實際權力則落入卿家之手,經過幾番殘酷的政治鬥爭,到春秋晚期時,六大家族並立的政治格局定型了。

這種由卿族內部輪流執政的傳統,包含有某種民主機制、競爭機制,使晉國一直人才輩出,這也是晉國得以稱霸百年的原因之一。然而每種制度的背後,都暗藏著一些潛在的危險,這種危險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愈來愈明顯,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方法來消除其負面影響,最終將使國家陷入危機之中。

晉國的卿家政治,最大的問題,就是內部鬥爭太激烈、內耗太嚴重。不僅是卿家與公室鬥爭,卿家之間也鬥個沒完沒了。這種現象,嚴重影響晉國對外的霸業。

到了春秋晚期,晉國六卿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中行氏、範氏在內戰中被打敗出局,六卿制變成“四卿制”,即知、趙、魏、韓四大家族。在這四大家族中,以知氏的力量最為強大,知瑤裹脅魏/韓兩家,發動對趙氏的進攻,幾乎摧毀趙氏。然而,歷史竟然奇蹟般地發生轉折,由於知氏暴虐,魏/韓二氏在關鍵時刻倒戈,聯合趙氏幹掉知瑤。

知氏出局後,四卿製成了三卿制,三家分晉的雛形已成。倘若當時趙氏被知氏所滅,知氏毫無疑問將一統晉國,成為晉國新的主人。儘管歷史不容假設,但還是可以想象,倘若知氏代晉,晉國將避免分裂,以晉國的實力,統一中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君山話史


說得很對。晉國在春秋的兩三百年間,是無可爭議的南波灣,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國,相當於現在的美國。

唯一一個敢和他對抗的是楚國,但在晉楚之間的大規模戰爭中,楚國只贏過一次,晉國則贏過三次。楚國頂多像冷戰時的蘇聯,論整體實力,比晉國略遜一籌。

晉國也有弱點,就是沒有公族,權力分散,六個強族輪流執政,早期還能憑藉貴族道德,盡力彌合裂縫,同心同德。但到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這種裂痕就難以彌補了,於是發生內戰不可避免。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大國,都全部入圍了七雄俱樂部,可見其實力之大。為什麼?因為晉國佔據的是中原最富饒的農耕區,地理位置又好,商業發達。尤其是魏國,地理位置和經濟基礎最好,所以最先崛起,把其他諸侯打得抱頭鼠竄,不可一世,甚至自稱“晉國”,表示自己繼承了晉國的正宗地位。但碰上商鞅變法,秦國走向軍國主義道路,一舉攻佔魏國在河東的土地,魏國被迫遷都,於是一蹶不振。然後秦國又採取奸計,挑動三晉內鬥,互相消耗,自己坐觀成敗,三晉從此日益衰落。

但即使如此,在戰國末年,趙國也屢次把秦國打得滿地找牙。如果不是秦國行使反間計,幹掉趙國名將李牧,秦國的統一沒有那麼順利。從這些情況來看,倘若三晉不分裂,齊心向西,秦國恐怕出不了函谷關。統一天下的, 應該是晉國。


梁惠王


晉國在春秋時期的晉獻公執政時大放異彩,當時晉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其後的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成為霸主,開創晉國數百年霸業。再後的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緊緊鎖住新興的秦國東進大門,使秦國兩百年不得東進以窺中原。晉景公時,晉國雖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但轉而經營北方,後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接著又在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晉國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

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等地的廣大地區 。甚至有學者在評春秋五霸時,晉國獨佔四席: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西面的秦國被緊緊鎖在西部,如果秦要進入中原,必須通過晉國掌控的“崤函通道”,秦晉崤之戰後,秦國教訓深刻,直到三家分晉前秦軍都不敢進入此處。南邊的楚國也一直被緊緊打壓,東面的齊國也不是對手。另外晉國土地肥沃,而且還擁有當時緊俏的湖鹽資源。

當時來看,晉國的確有一統天下的氣象。

但晉國有個短板,就是公族不振。由於晉國曆代國君對待兄弟基本是屠殺換安全,導致晉國的公族勢力極其衰弱,史稱“晉無公族”。於是卿族就趁勢而起,春秋時代的各個諸侯國中,晉國的卿族勢力絕對是最大的。“晉無公族”也被認為是導致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自晉平公以後,晉國範、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鬥爭激烈。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實際被三家瓜分。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以此也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端。公元前349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殺,晉國正式宣告滅亡。

晉國即使三分後,三晉之一的魏國又雄霸中原達百年之久,趙國則是秦國統一的一個巨大障礙。假若晉國不三分,晉國比秦國更有可能一統天下。可惜,歷史就是這樣詭異,最後一個西鄙小邦最後竟然一統天下,所以不要小瞧任何力量,時間會證明一切。


趙燕雲


仍然是秦國。

首先,秦國勝在廣納賢才。

即使三家分晉,秦國對魏作戰,仍連年不利,河西盡失。三晉人才眾多,但門戶成見頗深,不能盡用,秦孝公變法圖存,求賢若渴,衛國人商鞅入秦必如魚得水,秦國由弱變強的商鞅變法仍會發生。昔有五張羊皮換百里奚之故事,後有范雎尊昭王,去穰侯,開秦霸業之基,秦國對人才的利用率是各國最高的。統一天下什麼最重要?人才!

其次,秦國世代出明君。

進入戰國時期後,自秦孝公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都是勵精圖治的明君。君明則臣賢,出了商鞅、張儀、魏冉、范雎、甘茂、呂不韋、李斯這樣的賢相,以及樗裡疾、白起、司馬錯、王齕、李信、王翦這樣的名將。與此同時,各國昏君不斷,齊國先有田氏代姜,後有田單復國;燕國內亂不休,樂毅出逃;楚國懷王昏聵,頃襄王失郢都,屈原投江;三晉四戰之地,剛剛圍魏救趙,又要合縱連橫;還有四公子們功高震主,與各自君主相愛相殺。唯有秦國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直到秦王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以御宇內”,也就順理成章了。

最後,春秋時期晉國的虛假繁榮。

晉國不能用人。晉國卓越的軍事天才先軫、以中軍主將的身份指揮城濮之戰、崤之戰,打敗強大的楚國和秦國,後卻因冒犯晉襄公免冑殉翟。前596年,也即先軫死後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孫先榖因懼罪而逃奔狄國,並且陰謀伐晉,最終被滅族。先氏家族從此退出了晉國政壇。

晉國戰略不定。雖有勝績,卻不能轉化為勝勢,四處樹敵,同時激化了與秦、楚的矛盾,以至於公開決裂,為秦、楚聯盟埋下種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機侵擾,最終造成晉國三面受敵的戰略局勢。

晉國自身矛盾重重,太能折騰。先是晉獻公廢殺了太子申生,獻公死後,晉國內亂,奚齊、驪姬被殺。惠公上臺,對內擅殺老臣,剪除異已,對外背信棄義,結怨秦國。公元前607年趙盾弒晉靈公,公元前572年,欒書、中行偃又殺死了晉厲公。後來晉因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公元前 497年發生了範氏、中行氏為一方,韓、趙、魏、智氏為一方的戰爭,經過七、八年的火拼,公元前 490年,範氏和中行氏敗走奔齊。韓、趙、魏、智四家分割了範氏、中行氏的土地,掌握了晉國的政權。公元前 453年,智氏脅迫韓、魏發動了討伐趙氏的戰爭。韓、魏怕趙氏滅亡後禍及自身,遂與趙氏聯合,發動政變。韓、趙魏三家盡分智氏土地,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勢。晉公室只保有宗廟所在地曲沃和周圍的一小片土地,完全成了三家附庸。

沒有凝聚力的國家,只是外強中乾。


天涯鐵鉤


晉是最不可能統一春秋戰國的。原因弱秦與強楚結盟,齊燕魯聯盟,兩大結盟不,可能讓晉有進一步強大的機會。春秋末期幾大諸候國相互結盟。關係可見。而晉三分後。春秋時期幾大盟國相互瓦解後,田氏代齊,齊燕魯三國聯盟瓦解。楚吞吳越蔡庸後,楚秦聯盟瓦解。魏趙韓三國聯盟後面也瓦解後。才有一秦國崛起的機會。晉沒分裂存在的話。各國間相互戒備,相互組成聯盟與其對抗。晉還不是拉衛宋吳幾國,和前提到的聯盟對抗。各國實力反而因為警惕的第三方。反而在亂局中能生存。中國的統一,恰恰是晉國三分滅亡後。各國沒有強大外在威脅下,盲目擴張地盤,滅國之戰。各國間矛盾重重,又因征戰帶來的國力,人力下滑。被秦一統。


雲無相22974309


其實沒有如果,晉國解體是遲早的事,只是分的人不同。春期後期,晉國四大家族基本上掌握了晉國所有大權,智氏勢力最龐大,但是自己作死,被韓趙魏瓜分。



先說說晉國為什麼一定會解體,制度的問題。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開始,六卿就一直把持著晉國的大權。春秋後期趙,韓,魏,智,範,中行六卿。後來趙滅了範,中行。到公元前453年,趙韓魏聯合滅了智氏,晉陽之戰,韓魏的臨時反水,導致智氏被滅,韓趙魏開始瓜分晉國,晉國國君也就沒有半點權威了,也標誌著春秋結束進入不以道義為重,而以成敗論英雄的戰國時代。到公元前375年,晉國被徹底瓜分完,自此晉國也就成為歷史了。


所以說晉國無公族,六卿制度,晉國就是周的翻版,分裂是必然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再假設如果晉國不分裂的話也很難最後統一,還是說到制度的問題,縱然晉國不分裂,六卿之中也很難同心同德,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只能說晉國的國體如果和秦國一樣的話,那最後統一天下的也不一定是晉國,滿足很多條件才可以和秦國一樣統一天下。

首先就是晉國的地裡位置沒有秦國的好,北方胡地就不說了,和秦國西邊是一樣的。東邊有燕,齊,西邊是秦,南邊是楚。都是強敵。

然後就是統治者,秦國奮六世而統一天下,沒有出現過一個昏君,眼光,能力都是其他國家的統治者不能比的,更有千古一帝秦始皇。從歷史上各朝各代就看出來,國家的強盛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統治者,只要統治集團一出問題,國家必亡。晉國雖然稱霸幾百年,但都是從晉文公手裡繼承來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直在吃老本。在春秋後期晉國本來就已經是一個空殼了。

三家分晉之後雖然魏趙都給秦國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如果沒有分家,那不一定晉國能繼續強大下去。

晉國作為春秋第一霸主,不得不說確實很厲害,三家分晉之後,三個國家都能成為戰國七雄,而且,前期的魏國,後期的趙國那都是巨無霸一樣的存在。


小伍講歷史


問這個問題的人,就表面了你不清楚晉國為什麼會被滅而秦楚留存。你覺得晉國被瓜分只是偶然嗎?不是的,從晉獻公作上下二軍,封卿士大夫,以對抗晉文侯仇的後裔勢力開始,就註定了金國就行第二個西周,強大但也會被瓜分。

晉國就是第二個西周。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晉國和西周一樣都是靠分封強大和壯大,但時間一長,自己所分封的諸侯強大了,和公室不親近的時候,東周出現了,金國六卿出現了。形式差不多,本質都一樣。這個現象,可以稱呼為封建危機。

在封建危機中,主要是由兩種危機:一是國君和所封建諸侯的危機,分封諸侯強大了,國君覺得不安全,想要削弱分封諸侯,但反被諸侯削弱,在周是春秋,在晉是公室和六卿之間的鬥爭;二是國君弱勢後,各個封建諸侯之間的危機,吃掉別人,壯大自己,就是這個模式的核心思想,在周是戰國,在晉是中行等被滅、趙氏孤兒、韓魏趙滅智時等事件。

相反,來看,秦國和楚國。秦楚也有分封,但大多數都是分封給公室,分封給功臣的,當然也有,但是獨大。在春秋後期、戰國早期,雖然秦國和楚國同樣也有封建危機,但秦國秦獻公遷都,甩開那班老人,自己建新班子;楚國更奇葩,一幫老臣忙著殺吳起,結果被繼位的楚王給殺了,封建危機就此接觸。

齊國、魯國、晉國就都是封建危機沒有處理好的樣板: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魯國由於是公室把持並非外姓。

燕國資料不明,反正基本上就糊里糊塗的過了幾百年。宋國也很好的處理了封建危機:公元前609年,即位2年的宋文公就誅殺了一大批意圖作亂的公室和武、繆、戴、莊、桓四大族,清洗了舊勢力;公元前522年宋元公誅殺公室,又讓華氏和向氏兩大家族相互仇殺。經歷了這兩次清洗的宋國,才有宋景公滅曹國和宋康王在戰國時期稱霸淮泗十二諸侯的景象。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句話——題主,你的問題是不存在的,晉國不得不亡!封建卿士讓晉國強大,也讓晉國滅亡。


歷史哨聲


晉楚秦這三個國家戲份最大。這三個諸侯國,是大版圖上的北、南、西。相距近,互相征伐,.按秦國戰略,遠交近攻,則是秦先向東發展,小國處四戰之地,必然求之於大國,或晉、或楚、或齊,若秦勝,則進據中原,雖然是領土擴大,但防禦負擔太重,易受南北夾去,若晉楚結盟,秦國危險!若秦敗,則是閉關鎖國,以待新機。東方齊國,幹乘大國,只是田氏代齊後,固有一方,未有秦國之野心,若是進取心強,必然會有一番作為,以五霸之盛,揚鞭策馬,則有僕從之國不會少缺,與前面三國湊一桌麻將,勝敗之機,天命之歸,難以一言畢之矣!


葆光室主人1


是的,當時晉國就是這樣得國家,超級大國,類似於普魯士軍國的國家!

晉國在當時既有發達的經濟,即肥沃的汾河谷底,又有地利,山西是表裡山河,進可襲取天下之腹地核心,退可以將敵人拒於山西之外,另外還有人和,山西當時遍佈戎人,而戎人驍勇善戰,用之可得天下!這就很像普魯士,既有西部的工業區,為自己提供軍備,又有東部的容克農業區,為自己提供高質量兵源,二者結合起來,普魯士就立即成為了歐洲大路上最強大的國家!


帝國曆史觀察者


如果晉國不分家,正常情況下,不開掛也不跳坑的話,晉國絕對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當然前提是不內鬥,如果內鬥就是三家分晉還假設什麼?首先晉國的國力最強,無論軍事力量還是經濟能力都是最強的!其次晉國的地理位置也不錯,金角銀邊草肚皮晉國不在四戰之地且據有中原大部以及山西、餚函之地對秦有明顯的壓制。一旦攻破關中,一統天下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即便失去河西以及函谷關,仍有一定的自保之力。所以,晉國的希望最大。其它各國都沒這麼大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