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满清没有与俄国打仗,就直接割让那么多领土?

八分钟热度2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清朝确实和俄国没怎么打过仗,就把大片的领土都割让了。

很多人都把抗击沙俄作为康熙的重大功绩之一,两次牙萨克之战,清朝出兵各两千多人,俄国第一次450人,第二次826人,这也算打仗?

很多人都把左宗棠收复新疆,看作是左宗棠打败沙俄,实际上左宗棠消灭的是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国并非沙俄,在收复伊犁的过程,清朝与沙俄进行的是谈判收回,在割让不少领土和赔款的前提下才收回了伊犁。

所以,标题说的“满清并没有与俄国打仗,就直接割让了那么多领土”是没什么问题的。

关于沙俄侵略清朝领土的过程,纵横就简单说一下,然后再分析原因。

上面说到的,康熙在抗击沙俄之后,将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25万平方公里割让;

雍正年间将贝加尔湖附近10万平方公里割让;

乾隆年间沙俄暗自吞并库页岛约10万平方公里;

1840年沙俄入侵清朝附属邦国哈萨克、布鲁特超过百万平方公里;

1858年通过签订瑷珲条约割让外兴安岭46万平方公里;

1864年沙俄又割让约43万平方公里;

1868年侵并清属布哈尔汗国约百万平方公里;

1876年吞并清属邦浩罕国约35万平方公里;

在1881年到1900年二十年间,沙俄继续吞并清朝新疆和东北等将近20多万平方公里。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沙俄差点侵占了东北。

从沙俄的入侵时间节点和入侵领土来说,只能说沙俄深谋远虑,先是在列强侵略期间,沙俄从背后搞事情,其次是入侵的大部分领土都是清朝无力控制的区域,便于其进行扩张。

侵略时间节点很好,沙俄都是在列强侵略期间背后搞事情

沙俄是一个时刻在扩张的国家,所以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别人的领土,一旦清朝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沙俄就开始在背后搞事情,在康雍乾时期虽然没有列强入侵,却有西北准噶尔汗国的威胁,康熙之所以会在打败沙俄后将土地割让给它,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康熙担心陷入两线作战对清朝不利;雍正年间西北战事曾经一度紧张,沙俄又开始侵占领土。

近代以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乃至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每一次都是列强在台前,沙俄在幕后,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沙俄甚至制定了“A和B两个侵略计划”,一部分军队跟联军行动,一部分军队直接占领东北,虽然清政府在没有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也很难打过沙俄,但是沙俄的确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限度的领土。

侵略的都是清政府控制力差的区域,不是清朝核心所在

这一点也很重要,沙俄入侵的领土除了东北之外,都不是清政府的核心权益,换句话说这些地方人多地少,清朝本身控制力也不强,沙俄一点点蚕食这些领土,对于清政府始终是皮肤之痒。

在康熙、雍正时期很多领土都是说赠送就赠送了,到了近代国力衰微,李鸿章、康有为等人干脆直接就提出放弃这些无力控制的区域,经营住有把握住的一亩三分地,尤其是在沙俄出兵占领东北后,差点就割让了东北,得亏李鸿章死了,不然清政府真就和沙俄签约把东北让出去了。

当然,沙俄能够屡犯我疆土,清军怯战是一方面,根本上来说还是实力上确实不如沙俄。


史论纵横


这也是有必然的原因在里面,清朝为什么不打就割让那么多的土地出去呢,是大清帝国太大了还是土地太多了吗,肯定都不是。这也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使得大清帝国不得不接受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而割地赔款。

就说满清第一次割让贝加湖以东的这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吧。当时清朝明明胜了俄国,为什么还割让土地呢,因为当时满清政府要忙于应付国内的不安定因素,这些问题似乎更让满清帝国头痛。当时为了空出手来应付这些事,不得不对俄罗斯人做出让步。

满清后期国力衰弱,再加上国内的农民起义,暴动,清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镇压下去,但大清帝国也只剩下半条命了,想打也打不过人家。这几个不平等的条约就让我们损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看看都让心疼
。这就是家贫会被欺,国贫会被辱,我们强盛了谁敢欺负我们,我们失去的土地,这些游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万里山河,英雄努力啊!


缘分天空9628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只是一味的指责清政府腐败无能,就没有真正了解到中俄领土历史问题。

满清割让给俄罗斯的领土,大体来说有三部分:

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北地区;外西北;外东北等这三大部分。


康熙为什么割让贝加尔湖给俄罗斯

相信有部分人都很奇怪——明明占有优势,1689年康熙为什么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把从汉朝时就和中原有关联的贝加尔湖割让给俄罗斯?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看到1689年的大局——教科书并没有教给我们这个知识。现在来看下1689年的大清和周边的政权,你就知道为什么康熙割让贝加尔湖了:

从上面这个图可以看出1689年的大清并没有完全控制我们所熟知的版图,除了大清,还有:

蒙古高原的喀尔喀蒙古、西域的准噶尔汗国、西藏的和硕特部。贝加尔湖就是在喀尔喀蒙古的控制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贝加尔湖的归属,从当时看,大清没有权力的争夺——哪怕喀尔喀蒙古是大清的藩国。

喀尔喀蒙古在察哈尔的林丹汗被击败后,基本上臣服大清,成为大清的藩国。在吴三桂起兵时,林丹汗的孙子察哈尔亲王布尔尼起兵响应,想要重新整合蒙古族,对抗大清,但失败。

喀尔喀蒙古,是在1697年康熙亲征准噶尔汗国之后,才算是属于大清的领土。

因此康熙为什么割让贝加尔湖的原因就很明显:1689年贝加尔湖是属于喀尔喀蒙古,1697年后喀尔喀蒙古才算是大清的领土。大清在贝加尔湖上没有话语权。


另外,从时间上看,俄罗斯占据贝加尔湖的时间比大清占据喀尔喀蒙古更早。

俄罗斯在贝加尔湖附近以蚕食策略占据贝加尔湖中各军事城堡的修建时间如下:

1631年修建布拉次克(位于贝加尔湖西北),当时中国还是明朝,大清还是建州玩泥水呢

1646年修建上安加拉斯克(位于贝加尔湖北),当时大清刚刚入关,正在争夺中原;

1653修建伊尔根斯克(位于贝加尔湖东部)

1663在贝加尔湖的色楞河修建色楞格斯克,更靠近贝加尔湖了

1668年直接在贝加尔湖西部湖边修建伊尔库茨克,直接完成了包围贝加尔湖的军事围攻策略。

从1631年到1668年,俄罗斯用了37年完成了对贝加尔湖的蚕食。

因此,从时间上来说,俄罗斯完全比大清更有资格说贝加尔湖是他们的领土。当然大清可以用蒙古人的身份去争夺这个资格,只是大清的战乱知道乾隆之后才真正平息。乾隆之后的大清,忘记了夺取贝加尔湖,或者是因为贝加尔湖不是满人的祖田而懒得去管。

这是贝加尔湖被割让的两个历史原因:1、《尼布楚条约》时贝加尔湖是喀尔喀蒙古的地盘,不是大清的地盘,没有资格管;2、俄罗斯人比满人更早来到贝加尔湖,并且先行以修建城堡蚕食的方法割占。

本来大清可以以蒙古人的身份去争夺,至于不去做的原因大概有:不是满人的土地无所谓、逐渐汉化不关心北方草原土地、将战略转移到汉地对游牧之地不重视。



外西北——准噶尔汗国之地

外西北地区是北起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十佐领,南到阿富汗的瓦罕走廊。位置和范围见下图:

这部分土地,和贝加尔湖地区一样,都不是大清的土地,传统上是属于准噶尔汗国的土地。

而且相比贝加尔湖地区,俄罗斯人在这部分地区修建城堡蚕食的时间更早:

在外西北的三条河流中,额尔齐斯河:1594年修建塔拉,1718年修建鄂木斯克,1720修建塞米巴拉金斯克和锂格尔图喇两个城堡。

鄂必河:1604年修建托木斯克,1618年修建库兹涅茨克

叶尼塞河:1628年修建雷宾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从时间上来看,俄罗斯在外西北蚕食的时间,是最早的,在明朝末年俄罗斯人就已经在外西北进行蚕食。

虽然如此,大清相比贝加尔湖,在外西北上更有话语权——外西北是乾隆攻打准噶尔汗国时所夺取的。即便俄罗斯先进入,但大清以武力夺取时,俄罗斯并没有表示异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俄罗斯默认外西北是大清的土地。

导致大清割让外西北的伊犁危机

1864年,俄罗斯趁大清西北有陕甘新回乱、东南有太平天国运动,大清局势大震荡之际,在当年10月强迫大清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外西北地区。虽然在1881年的《伊犁条约》中大清要回了伊犁,但失去了伊犁霍尔果斯地区。


外东北——传统女真之地

相比于贝加尔湖、外西北等中原王朝没有直接的治理,或者治理时间很短,外东北在中原王朝的治理时间很长。

远的就不说,就说靠谱一点的。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都在外东北都有很长的治理时间,在传统上也认为是传统的疆域(明朝除外)。

外东北,很多人都熟悉,也就不说那么多。

导致大清割让外东北的是1858年的英法联军侵华事件。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 穆拉维约夫以帮助大清抗拒英国为由,在兵舰船的护下,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放弃1698年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改签《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签订后大清和俄罗斯的反应各有不同:

大清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处分奕山等人,否认《瑷珲》条约的有消息。

俄罗斯的中央官员在开始时并不赞同签订《瑷珲条约》,认为外东北的驻军和移民成本太高,最后在穆拉维约夫的坚持下,才批准《瑷珲条约》。

一句话:《瑷珲条约》就是大清和俄罗斯两个地方官员在没有请示中央私下签订的条约。

1860年大清在第二次英法联军中战败,被迫分布和英国、法国、俄罗斯签署战败条约,即《北京条约》。

相对于英国和法国要求权益的情况,俄罗斯以调停的功劳要求大清确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有效性。于是外东北就在俄罗斯实际占据下被大清从法律上割让。


题外

1919年7月25日,列宁在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宣布作废俄罗斯在1896年之后和大清所签署的所有条约,但依然坚持1858年《瑗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的有效性。

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否认了列宁提出的废除1896年俄罗斯和大清所有条约的承诺。


综述

贝加尔湖和外西北的割让原因有两点:1、它当时不是大清的土地,大清没有权限;2、俄罗斯在明末就开始蚕食贝加尔湖和外西北。

乾隆时虽然一度夺回了外西北,但1864年的伊犁危机让大清在面对回乱、捻乱、太平天国运动三大内部动乱时,放弃外西北。

外东北在1698年的《尼布楚条约》确认为大清土地。但大清和俄罗斯的两个地方官员在1858年的一个无授权签约行为,引发了外东北的地位危机。在1860年的战败后,作为战败国的大清,被迫割让外东北。

因此题主的说法有误,大清虽然没有直接和俄罗斯作战,但割让外东北,还是因为战败的原因。大清是以战败国身份割让外东北的。

结论:贝加尔湖是大清没有资格,外兴安岭北是大清不想要,外西北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措施,外东北是战败割让。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以极小的代价鲸吞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近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事不仅让咱们今人匪夷所思,其实当时的人也很费解。

那么,为什么清政府竟然愿意对俄国屈服,还将土地割让出去呢?



首先,我们来简单复盘一下事件。

1858年,英法两国攻陷广州,进逼京津。与此同时,国内还有尚未扑灭的捻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如此焦头烂额之际,清廷是很难顾得上东北、西北地区这种边疆地区的。俄方实际上是看准了机会的,便以调停为由介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事中,与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又在东北以武力为后盾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划归俄国,将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划归为中俄共管区域,并将此项条款写入了《瑷珲条约》。

但实际上奕山并不具备独立签约的资格,清政府对此并不承认。

1860年,英法攻破北京,咸丰帝北狩,留守北京的奕䜣一心只想迅速达成合约。俄国再度瞅准机会,由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调停,但前提是要承认《瑷珲条约》的条件。最终咸丰令奕䜣允准俄方要求,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并在此条约中承认了《瑷珲条约》中俄方对中国东北的领土要求。



同时,在中俄《北京条约》中,俄方还顺势提出了对西北领土的要求,重新规定了中俄西段边界的走向,即以卡伦为界划定中俄国境线。1862年,中俄开启了针对西段边界的谈判,并企图以武力攻占塔尔巴哈台、科布多、斋桑淖尔、伊犁等地来恫吓伊犁参赞大臣明绪。1864年,新疆回民反清起义爆发,俄国趁乱继续以武力施压,奕䜣只好令明绪妥协,按照俄方要求订约,以期尽快实现和平。1864年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双方按照中俄《北京条约》中的要求确定了西北边界。

由此我们发现,清政府之所以会如此轻易地让俄国卷走那么多领土,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无暇顾及。这一时期内有太平军、捻军和新疆回乱,外有英法联军的侵略,大量军队陷入内战外战之中,亦无法抽调,俄国借调停之机介入战事,巧取豪夺,又以武力为后盾威逼利诱,兴风作浪,清政府已很难有回天之术了。



第二,清朝尚无民族国家认同及意识,对边疆领土并无主权意识和实际控制的习惯。中国自古多倾向文化认同,没有现代民族国家及主权意识,对边疆地区往往采用羁糜的手段,只求稳定边疆局势,不求实际占领和控制,更没有现代主权意识,即便割让寸土,有时为了大局也是无所谓的。更重要的是,边疆地区多为不毛之地,人烟稀少,不适农耕,对多年从事农耕的中原文明而言,基本失去了意义。清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已经统治中原汉地二百余年,也习惯了这种思路。加之东北是满清龙兴之地,多年来不准汉人入关,长久造成人烟稀少,无兵无防,而西北地区自乾隆年间以后内乱渐弭,逐渐疏于防范,直到左宗棠提出“塞防论”后才开始逐渐为人所重视,所以此番俄国割占土地,清廷实际上并未完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清廷军力孱弱,故步自封。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10多年,是中国追上西方步伐的绝佳机会。但不幸的是,除了极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外,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清廷的皇帝和高层人士都未能意识到这种时代的剧变会给这个古老帝国带来什么。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我们发现,清廷在军事水平上并没有学习西方,基本延续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层次,更不要说在思想文化乃至于观念上向西方取经了。所以,面对在远东及东欧战线上并不占优势的俄国人,清军依旧很难与之匹敌。而没有国家实力做后盾,任何调停干涉都无济于事,外交只能是一纸空文。试想如果我们以1880年代洋务运动初见成效时的军事水平去迎接1860年代的俄军,恐怕结果又会有所不同。



第四,清廷对西方列强产生了一概而论、不明所以的恐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实力让清廷十分震动和恐惧,这促使奕䜣等有识之士在战后开启了洋务运动。知耻后勇,师夷长技,这是值得赞赏的,更是积极的和进步的。但问题是,当时的奕䜣等人对西方列强又有些一概而论,他们误把俄国这样的二流殖民国家当成英国法国这样的顶级殖民国家,失去了最起码的强硬和自尊。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对国际地缘政治常识的缺乏,以及对外部世界和敌情的懵然无知。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逐渐打开国门去了解外界,这种对西方国家一概而论、不明所以的恐惧才渐渐平复,清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地去衡量各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和影响力,并以此做出有针对性的政治外交策略。


达摩说


其实并不是没有打仗,而是打仗了,胜了,却也割了。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派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他们闯入中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由于当时后金在明末在关外与明帝国交战,双方均无瑕顾及黑龙江流域沙俄觊觎,这也就是后来雅克萨之战的根源。

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这终于遭来了清政府的正面反应。

有两种说法是,清军出动了大约5000人围困并战胜了俄军800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军出动了包括民夫在内的20000人围困了俄军八百人,最终的结局是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了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这是一个中方做了无原则退让的产物,该条约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富庶地区拱手送给了俄国,造成了重大国土损失。再者,该条约还明确将北诺斯山与南支之间北到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包括勘察加半岛和整个乌第河流域在内的广袤疆域,定为待议地区,其面积不小于300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但是世界政治格局巨变,时至至今,不仅从未再议,而且也永远无法再议。所以,中俄尼布楚条约,虽然勉强可以说不是不平等条约,但确实是一部失地条约。

从1858年开始,中俄签订了《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以及以其后五个勘界协定书以及后来的《改订条约》

在此期间,清政府正属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际,面对刚刚废除了农奴制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沙俄那是无心也无力,沙俄往往是先通过武力占领,再回头来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割占了中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此时的清政府是不敢也不会去打仗的,忙于应付国内乱局的清政府深知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道理,又被洋人们的长枪大炮吓破了胆,恐怕俄国让他割让了东北,他也会割把。

这就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没有主权。


关河南望


满清与俄国确实没有打过几仗,但是北方的领土却被俄国鲸吞,直到如今,让很多国人心里难平,闻一多《七子之歌》里就有过咏叹。

晚清政府面临世界列强联合起来瓜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毕竟是一个没落的王朝,不管是眼界还是有手腕都不能与同时期的列强相比较,即使比起后起之秀的日本,也差了不少。

俄国占领北方领土有几个重要的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这些条约的签订,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其一,晚清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政府。它还是中国传统的朝贡朝廷,缺少对国际法的了解,对近代以来领土的概念和认知,还停留在“北和戎狄、南抚百越,则四海清晏”的时代,只有文化疆界,而无地理界碑,因此给了俄国以可乘之机。比如,俄国在1849年就开始在外东北建设据点,到1853年已颇具规模,清政府对此的反应十分麻木,由此造成了极为被动的局面。在俄国人的史书中,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竟然还是对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地方是无主之地,先占先得,结果清政府从南边过来,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的勇士赶了出来。这是沙俄站在殖民者叙事角度的强盗逻辑,但也说明了当时的世界,已经变了,领土主权已经需要法源了,而清政府对此茫然无知。

其二,晚清政府对北疆不够重视。东北、蒙古地方都是苦寒之地,人烟稀少,也收不上多少税,派兵驻扎,花费太高,经营这样的土地很不划算。由于人烟稀少,所以即使丢了也不会引起强大的舆论,甚至在朝廷上海出现过“海防”、“塞防”的争论。可见,清政府对于北疆领土管理的认识水平。其实,对当时的沙俄政府来说,北方冻土地带也一样无法利用,因为世界上的好地方都被英法等国占完了,如中国的南方,都成了英法的势力范围,而且英法也是打了好几仗才得到这些权益。因为在南方中国人多,英法即使战胜了清政府,他们的到来也会影响当地人们的生计和利益,会导致强烈的反抗。轮到俄国的时就只能占些犄角旮旯,这些地方人少,也没什么油水,缺少关注,所以一圈就圈了很大一片地方。没成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870年后迅速发展起来了,俄国人占领的西伯利亚土地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俄国其时也一样,当时以720万美元卖掉阿拉斯加,还是求着美国人买的,那时候是1867年,都已经摸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门槛了。

其三,清政府在北方缺少实力。清政府因为龙兴之地在东北,对于入主中原一直有着不够自信的一面,他们极为担心东北地区汉人多了,他们就没有了退路,因此从立国其,清政府就实行了“柳条禁边”的政策,严禁汉人迁徙东北。这样一条恶政,导致的结果是过了几百年,东北地区依旧是人烟稀少,对东北没有足够的掌控力,所以俄国人才能顺利地沿着黑龙江建设据点。后来如不是山东人“闯关东”,让汉人在东北占据了相对多数,东北地区还未必能留在版图。

其四,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起义吸引了晚清政府的绝大多数的兵力,使得东北、西北原本就不多的兵力尽都内调,在客观上也给沙俄进攻东北和西北提供了便利。

其五,清政府的腐败昏庸。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时,俄国刚刚经历过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不仅黑海沿岸土地丢失,还损失了70万军队,顺带搭上了一个沙皇。此时,正是1856年,俄国向西扩张遭到严重的挫败。不得已之下,俄国只有掉头西进。俄国此时已经不能主导世界秩序了,此时俄国最大的军事举动仅仅是在高加索地区平叛。俄国已经没有实力再发动一场倾国之战。但是这些情况,清政府不知道啊,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的虚张声势,威胁恫吓,竟然就把被太平天国北伐、英法联军登陆大沽口给整的焦头烂额的清政府给吓怕了。清政府不敢承担三线作战的风险,在拒绝了两次(清政府也不是一开始就怂的),俄国军舰在江上开炮威胁,清政府左右权衡之下,忍痛签订了这个不平等条约。

这个条约签订之后,他们的敲诈得逞了,俄国人不费一枪一弹,得了这么大的好处,这可是连彼得一世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更让俄国人看到了清政府的愚昧和虚弱,从此,俄国人就像是吃定了晚清政府一样,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直到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晚清政府倒台。


而知而行


这个问题很有瑕疵。两次雅克萨之战不是清朝和沙俄的战争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不是清朝和沙俄的战争吗?说清朝没有和沙俄打仗就割让这么多领土,是非常不严谨的说法。

在清朝历史上,沙俄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这个曾经被蒙古统治了长达250年的民族,在近代创造了迅速崛起、领土扩大400多倍的奇迹,并对清朝的北方边疆形成了巨大威胁。

关于沙俄的威胁,清朝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因抵抗英国侵略而被流放新疆伊犁之后,林则徐看到了沙俄的威胁,指出:“俄夷则西北包我边境,南可由滇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

在防备俄罗斯的问题上,林则徐告诫左宗棠:“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观点对后来的清朝士大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罗斯也成为清朝的最大威胁。

从清朝前期开始,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清朝北部土地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严重伤害了清朝的主权完整。

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相比于清朝在鸦片战争战败后割让香港岛,在甲午战争战败后割让宝岛和辽东半岛。沙俄对清朝土地的索取,不仅投入最小,而且收获最大。

除了清朝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包括雍正时期和沙俄的边界条约,清朝都不曾与沙俄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就将大片土地割让给了沙俄。

那么是清朝怕沙俄怕到骨子里吗?为何沙俄如此轻易就从清朝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打败沙俄太困难

尽管沙俄在欧洲与列强争夺的过程中屡战屡败,有时候甚至连奥斯曼帝国也打不过。但是对于清朝而言,打败沙俄绝非易事。

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沙俄位置更加靠北,这就使沙俄具有了更大的优势。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虽然能够屡次打败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但是却无法对游牧民族斩草除根。

这种局面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原王朝位置偏南,虽然能够在实力上对北方的政权产生优势,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可以不断的向北逃遁,而中原王朝想要彻底消灭游牧民族就必须要穷追到底,而这对于中原王朝的后勤补给,气候适应力等都是巨大的考验,很多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所以汉朝驱逐了匈奴之后,草原上很快崛起了鲜卑,柔然衰落后突厥成为草原霸主,契丹灭亡后蒙古又成为草原上的雄鹰。

清朝虽然最终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但是沙俄却成为比游牧民族纬度更高的存在。康熙年间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战斗,已经让清朝意识到:

因为纬度的关系,清朝根本不可能彻底消灭沙俄,将沙俄赶到乌拉尔山以西。所以和沙俄签订边界条约是最为恰当的选择。

康熙时期清朝国力较为强盛,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对沙俄尚不能形成明显的优势,那么当清朝国力由盛转衰,和沙俄的力量产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那么清朝面对的局面将更加凶险。

沙俄和英法等西方列强不同,他的国土和清朝紧密相连,这使得他们在侵占清朝领土时,能够不断增兵强化有效占领,并加以巩固,通过步步蚕食的方式,沙俄逐渐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也正因为沙俄和清朝国土紧密相连,使得沙俄成为最有可能彻底吃掉清朝的强大威胁,因此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清朝对沙俄更多的偏向于妥协。

2、沙俄喜欢趁火打劫。

从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到1727年的《恰克图条约,再到1858年的《瑷珲条约。沙俄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因为沙俄能够审时度势,在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比如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正面临着准噶尔汗国的严重威胁。1727年的《恰克图条约同样如此。

而在1858年沙俄逼迫清朝割让外东北时,此时的太平天国正席卷清朝的南方半壁,捻军起义也在清朝的北方风起云涌,加上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说清朝是真正的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直以来,为了保护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在辽东地区修建柳条边等隔离措施,禁止汉人和蒙古族人民向东北地区移民。因为对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进行高度的戒备,使得东北地区在200多年的时间内长期处于千里无人烟的白地状态。

正因为清朝在东北地区几乎没有民众甚至军队的存在,导致沙俄能轻而易举的对外东北形成实际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太平天国、捻军和英法联军的轮番攻击,清朝对于外东北土地的丧失根本就无能为力。

一直以来沙俄的领土扩张都是只进不出的状态,在欧洲地区,沙俄的扩张虽然屡屡碰壁,但是在亚洲地区则是屡屡得手。

清朝在和沙俄进行土地争夺的过程中,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是1881年曾纪泽和左宗棠等人通过谈判收回了伊犁大部分地区。然而沙俄还是侵占了伊犁以西的大片土地,并勒索了大笔资金。

3、清朝对沙俄的认识太茫然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片土地的丧失,使清朝朝野认识到沙俄的真正威胁。

一直以来,由于清朝和沙俄在200多年的时间内并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争,使得清朝朝野普遍认为沙俄不是清朝的最大威胁。

这导致清朝对沙俄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康熙时候的状态。清朝的这种认知直接导致在和沙俄打交道的过程中屡屡吃亏。

比如清朝和沙俄谈判时,使用的竟然都是沙俄做过手脚地图。因为没有专门的翻译人才,清朝只得启用传教士来充当翻译,而传教士和俄国同属于基督教系统,因此吃里扒外的传教士成为沙俄的间谍,这使得清朝虽然能够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却总是丧权失地。

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对沙俄的认识虽然提升了一个很大的档次,但却有些矫枉过正了。

因为将沙俄作为第一威胁,因此清朝内部爆发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左宗棠作为塞防的代表,成功收复新疆名垂青史。而除了左宗棠这样的务实派之外,像张之洞这样的士大夫则主张引入外国的势力对抗沙俄,妄图通过以“以夷制夷”的方式将沙俄拒之门外。

其结果就是,因为清朝的实力太弱,根本无法主持纵横捭阖的国际局面。引入列强对抗沙俄,不仅没有起到抵御沙俄的作用,反而使其他列强对清朝的侵略更加深入,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而在深知清朝无法对抗沙俄的情况下,只能对沙俄做出更大的妥协,以求沙俄减缓侵略的脚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首先做为少数民政权统治中国关内广大地区,其重心在关内。满清从来没把国力统治重心向北扩张做为国策,稳定中原汉人地区是其根基


在面对俄罗斯的东进,大清只是愚蠢地想用给以利益阻止其向东扩张。但却低估了这是永远喂不饱的狼


俄罗斯吞下了贝尔加湖地区后,仍是瞪着两只饥饿的狼眼在盯着大清这块肥肉。后来的瑷珲条约、北京新约。无疑不是乘人之危而强迫清廷签定的。


鲜于思


这个问题问的好!在没有和沙皇俄国进行战争的情况下,满清王朝还割让领土,我认为是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满清政府面对沙皇俄国时的自卑。

如果说清政府和沙皇俄国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是不对的。因为十七世纪中后期,两国就发生了雅克萨之战。

当时清王朝的统治者是康熙,沙皇俄国的统治者是彼得大帝,二人是同时代的强者、精英!虽然最后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但基本上是平等的。

但历史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两百年后,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每况愈下,实力大打折扣;沙皇俄国却成为能和英法等列强平视的世界强国。

所以,清王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在面对沙皇俄国割让领土的要求时,是不敢再战的。

因为他知道打不过又徒增耗费,再加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局,还不如割土求个平安,才有了他私自和俄方签订了《瑷珲条约》。

其次,沙皇俄国的趁火打劫。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打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清王朝进行换约。

1859年,沙皇特使在和肃顺的谈判中,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对《瑷珲条约》的承认,让这位特使极为恼火。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他就无法向沙皇交差。

鉴于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不久,沙皇俄国的国力还没有恢复,而且军事重心还处在中亚和西亚,远东的兵力不足以对清王朝发动战争侵略。

所以这位特使奔赴上海,怂恿英法联军对北京发起进攻,用军事手段逼迫清政府换约。同时他可以从中为沙皇俄国渔利。

事实证明,这位沙皇特使的判断没有错。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后,不仅火烧圆明园,还得到了清政府全权代表恭亲王奕䜣签订的《北京条约》。

沙皇俄国以居中人的身份得到了清政府对《瑷珲条约》的承认,同时也签订了《北京条约》,得到了英法两国在华的相同利益。

最后,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畏洋派的妥协和退让。

沙皇俄国在和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后,就为割取中国西北领土做了伏笔。

从同治元年到同治三年,沙皇俄国为了造成既定的事实,连续在中国西部边疆增兵,并占领重要的关隘;同时要求清政府对《北京条约》中商定的西北边界进行确认。

面对沙皇俄国的军事威胁,太平天国席卷南北的情况下,当时已经进入军机处,并担任总理衙门首席大臣的恭亲王奕䜣提出了妥协退让的政治主张。

他认为“该国如此强横,若不早为完结,诚恐酿成不可收拾之势”

,导致了同治三年清王朝和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了西北领土。

历史是需要吸取教训的。其实一个国家,民族唯有强大,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否则被动挨打就成了必然。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简单说就是俄国佬打了一个“信息差”,俄国其实相比于英美等国还是有区别的,近代清政府虽然闭关锁国,但老毛子是个例外,到1860年时俄国人在北京派驻代表的历史已经超过150年了,而且它还在北京有一个传教士团,可以说是清朝被打开国门前唯一获准长驻北京的欧洲国家。因此相较于欧美来说它对清朝的政治传统与心里诉求有着更深的理解,同时其又是欧洲国家,对欧洲也很了解,这就给了俄国一个打“信息差”的机会。

俄国属于奉行“扩张主义”的国家,一直想要将“满洲、蒙古和新疆”纳入它的版图,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好给俄国提供了这个机会。当时俄国驻北京的特命全权公使是伊格纳季耶夫伯爵,这个人在中国和欧洲都呆过很多年,深谙东西方的政治传统,他看出当时的清廷虽然已经距“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去了近二十年,但仍然对欧洲人一知半解,所以就跑到清廷跟前极力让其相信只有俄国才能让英法联军撤出北京,之后又向英法联军提供了关于中国内地的详细的地图和情报,告诉英法联军冬季即将到来,如果他们再不撤出北京,进出京城的主要河道—白河—将被冻结,而他们则会陷入充满仇恨的中国暴民的包围。随后极力保证他会确保清政府遵守条约。

凭着这次所谓的“调停”之功,俄国通过条约确立了沿太平洋的一大片土地(包括弗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等等属于俄国领土。清政府因为对欧洲的不了解,并不清楚只要他们只要遵守条约联军就会退兵,就这么被俄国借“信息差”坑了一大片领土。其实也不一定是看不出来,只是一来当时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再招惹一个列强了,二来俄国所要求的那些领土在英法联军出兵期间就已经自己出兵占领了,现在所要求的的只是名义上的承认而已。

其实了解一下当时的环境就很清楚,英法等国对于占领一个自己鞭长未及的遥远国家的领土并没有兴趣,他们所要求的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占领。只有俄国、日本等领土和清政府接壤的国家才有强烈的领土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