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政先生的《新臺球理論》得多看幾遍,確實好書

傅文政先生的《新臺球理論》得多看幾遍,確實好書

傅文政先生的《新臺球理論》認為,鎖定的動作進程越複雜,控制的參與程度就越高。越是簡化動作的進程,準度就能夠獲得更大的保障。這也就是說,我們最好將瞄準的感覺打包、統一為一個整體的印象和感覺,才符合本能的認知模式。

按照傅老師的理論,在瞄準試擊階段,鎖定進球點的程序一般包括:1,預設重心線的路徑,使這個路徑的終點達到進球點;2,預設動作前進的力量方向,使這個力量和重心線的路徑重疊;3,動作部位在前後點鎖定進球點。

由於本能反應在同一時間只能專注在有限的一兩個環節上,所以,我們最好將重心線、動作進程及動作部位的鎖定感統為一個感覺,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這樣更符合“不斷簡化瞄準程序”的自然法則。

傅老師認為,預設重心線的路徑的目的是為了拿著旋轉的母球力量送達到進球點。一旦探測到進球點的位置,我們就可以忽略或不再關注這個路徑。如果注意力過多的停留在重心線的路徑上,在身體將注意力向進球點切換的時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專注度,而身體的專注度是有限的。所以,在這種場景下,我們對重心線路徑的感知最好只是帶一點輕微的意識,而不要太刻意地逗留在這個感覺上,否則當我們需要將對進球點的鎖定轉換到“動作前進的力量”以及動作部位的時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

實際上,為了進一步簡化瞄準試擊階段的程序,我們可以在試擊瞄準階段的一開始,就將重心線上的力量直接當做是我們動作的力量,而不是母球移動產生的能量。換言之,在我們的感覺中,我們的動作才是能量傳遞的介質,而母球的體積以及移動路徑對我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感覺中,用動作前進的力量取代重心線的力量,彷彿重心線上的母球力量就是我們動作的力量。這樣,當我們需要用動作部位對進球點進行鎖定的時候,感覺的轉換就會更為自然和平滑。

這個轉換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只有透過這個感覺的轉換,我們才能忽略和超越重心線的路徑,產生“動作部位將力量打到進球點”這樣的感覺。當然,這一打擊場景還是一種錯覺,但對我們的本能來說,卻是一個真實的、客觀的場景。

在這個場景下,在我們的本能認知中彷彿已經不存在球杆打擊母球這個程序,更不存在母球、球杆乃至母球的路徑,而只有我們動作部位在動作,在向進球點投送力量。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只需要用動作前進的力量,和這個力量在前進進程中的兩三個節點去鎖定進球 點。因為,越簡化,越合理。之所以要對瞄準進程簡之又簡,減之又減,就是為了不斷簡化瞄準環節,不斷減少大腦的參與度。越是簡到極致,就越有利於我們對打擊場景形成統一的印象和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