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晟:人生就是一场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恒的!

张首晟:人生就是一场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恒的!

天才陨落。

2018年12月1日,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张首晟教授去世,享年55岁。

真的是天妒英才,张首晟在20岁的时候,就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得意门生,杨振宁说,张首晟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在短短的四十年中,张首晟取得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成就。

如张首晟是全球首个提出“拓扑绝缘体”的物理学家,宇宙五大神秘粒子之一的“天使粒子”——Majorana费米子也是张首晟发现的。

普通人也许难以理解这些基础科学突破意味着什么,如果举个例子的话,可以说没有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和E=mc²公式,世界上也就没有核武器了。

任正非曾在华为内部说过,人类不能离开土地,我们的本质是“农民”,最大的优点是种地。从事基础研究就如同刨地。也可能种玉米时,插种了一些大豆;种水稻时,稻田里养了一些鱼;但本质没变,仍在主航道上。

所以,张首晟对人类的贡献是深远的、永恒的。

张首晟:人生就是一场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恒的!

对于技术研究,我们很难理解,但张首晟一辈子都钟情的“熵+”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因为“熵+”说得其实是生死的变化。

S=-p log p

嗯,这个公式看不懂是吧,我也看不懂,不过我们的生命、世界万事万物,包括无穷大的宇宙都是处在这个公式之中。

1854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克劳修斯认为,“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会从原来集中、有序的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

北大教授饶毅曾有过一个著名的毕业演讲,在几百字的演讲词里面,有一句特别动人的文字: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他说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对熵的定义。

而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说得就是“熵增”,说得也是人的生死。

张首晟:人生就是一场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恒的!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举个例子。

还是说华为,因为任正非把“熵增”的物理现象带到了企业经营当中。

自然社会任何时候都是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的——在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再不能作功。这个过程就叫熵增,最后状态就是熵死,也称热寂。

任正非认为,企业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并失去发展动力。而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耗散结构。

所以任正非在华为强调开放、妥协和灰度,他指出,华为公司长期推行的管理结构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我们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过耗散,使我们自己获得一个新生。

什么是耗散结构?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了,就变成了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那我们为什么要耗散结构呢?大家说,我们非常忠诚这个公司,其实就是公司付的钱太多了,不一定能持续。因此,我们把这种对企业的热爱耗散掉,用奋斗者,用流程优化来巩固。奋斗者是先付出后得到,与先得到再忠诚,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就进步了一点。我们要通过把我们潜在的能量耗散掉,从而形成新的势能。

我们经营企业去学习华为和任正非,一定要留意这个关键的视角。

张首晟:人生就是一场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恒的!

企业是靠反熵增以提高生命活力,延续企业的存在,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张首晟教授认为,人类的知识再往前推进,牛顿力学可能不对,量子力学可能不对,相对论可能也不对,但信息熵的公式是永恒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宇宙就是一场无比漫长的自杀过程,而处于其中的微小存在“人”也是如此。

万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恒,人间虚妄,数学是唯一真实。

张首晟早已走进了人类智力的无人区,在那个顶尖的高度上,空气稀薄,渺无痕迹,他茫然四顾,都是无比的寂寥。

对信息的认识,正是人类对大自然最重要的认识。张首晟如是说。

信息和能量,是宇宙、是我们的全部。

1943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曾有过一个“生命是什么”的演讲,他说,

“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而负熵,代表的是生命的活力,“负熵”使得自然万物与热力学的熵増反向运动。

张首晟:人生就是一场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恒的!

那么,说了这么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说的是人生的问题。

而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人生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

但是呢,生,是由不得你的,而死,却是人可以自己决定的。

有人说,孔夫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是回避问题,实际上他才不是回避问题,要知道,孔夫子其实是在劝导人们万物生长啊。

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直有避讳谈死的习惯,我们无法决定死亡的结果,但我们可以决定死亡的过程。

如果人生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死亡之路,那么何必着急奔向终点,看看路上的风景也不是很好的吗?

一定要认真地生活,既然可以笑着、美好地走完全程,为什么要迫不及待的去慢性自杀呢?

要体验人生啊,生而为人,一定不要辜负了生命的存在。

“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所讲的,就是要让你保持生命的活力,去反熵增。

张首晟:人生就是一场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恒的!

死亡是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我们的责任是应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