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思道掌握雍正帝那麼多祕密,為什麼雍正沒有殺他?

炒米視角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神一般的人物,算無遺策,從未遭遇過失敗。當然,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連張良這樣的人傑也有失算之時。不過,既然《三國演義》可以把諸葛亮塑造成神,那麼《雍正王朝》塑造一個神一般的鄔思道,也就無可厚非。

鄔思道既然是神,那自然就有神的辦法。既可輔佐四阿哥胤禛當上皇帝,也可自保。那麼,鄔思道是如何自保的呢?

鄔思道離京之時,曾經跟十三阿哥胤祥說過,四爺會把府上所有替他辦過機密事的人都殺掉。這些人中,當然應該包括他鄔思道。四爺繼位當晚,急匆匆回到潛邸,見到鄔思道,也確實動過殺心。但鄔思道顯然早就有所防備。他用了兩招,讓雍正不敢、不忍也不必殺了他。

哪兩招呢?

第一招,講感情。

鄔思道面對新皇帝雍正,主動退隱,既不要走向前臺去做官,也不要繼續呆在幕後做謀士。可謂功成身退,事了佛衣去,深藏功與名。

從感情上來說,鄔思道這麼做,雍正是心存愧疚的。因為沒有鄔思道,就沒有他胤禛的皇位。但僅僅如此,雍正未必會放過鄔思道。於是,鄔思道繼續感情攻勢,他眼淚汪汪地對雍正說:我不能全隱,因為我怕皇上想念臣的時候找不到我,所以我半隱,到李衛處去當師爺。

聽完這句話,雍正的眼裡其實也是含有淚水的。因為他知道,鄔思道這句話近乎哀求了:你放過我吧,反正我不會逃離你的視野的,你要是想殺我,隨時可以殺嘛。

人都是感情動物,想想鄔思道為他操勞的日日夜夜,雍正的心腸再硬,也不可能一點不感動的。鄔思道說了這番話後,雍正其實已經覺得自己不忍也不必殺鄔思道了。

但是,感動只是一時的,也許過了這片刻,雍正的心腸又硬了起來,權衡利弊後,他仍然還要殺鄔思道。於是,鄔思道立即使出了第二招。

第二招,講實力。

雍正回府前,鄔思道以一個謀士的身份,竟然調來了五路人馬,負責守衛雍王府,保護雍正的安全。而雍正對於此事竟然毫不知情。

這僅僅是在保護雍正的安全嗎?

並不是。這是鄔思道在向雍正展示自己的實力。在雍王府待了那麼多年,鄔思道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小覷了。他竟然可以越過雍正,打著雍正謀士的旗號,私自調動兵馬。

這說明什麼?如果雍正非要置他於死地,那麼他鄔思道也不會束手就擒,他仍然有能力與雍正鬥一個魚死網破。

以鄔思道的智謀,以及他在雍王府的巨大影響力,這不能不讓雍正有所顧忌。如此一來,雍正就不能、甚至是不敢殺鄔思道了。

當然,這隻能在雍正尚未完全控制局面時有用。一旦雍正理清了各方勢力,鄔思道的影響力就失效了,因為鄔思道所謂的影響力,畢竟是依附著雍正才能發揮效力的。

所以,鄔思道在第二天就趕緊跑了。為什麼跑得那麼急?怕的就是雍正控制住局面後,又反悔了。到那時,他就真的只能是人為刀俎、他為魚肉了。


趣談秘史


鄔思道一介書生而已,雍正除他不費吹灰之力,那為什麼沒殺呢?個人分析如下:

一是鄔思道與雍正朝昔相處十五年了,他太瞭解雍正帝了,他們之間的感情還是有的,雍正當時已經動了滅口鄔思道的想法,鄔思道就動之以情,表示自己絕不會摻和官場之事,而且服從雍正帝安排,只會活動在雍正可控制的範圍之內,如果雍正需要,必要時要也可以幫雍正。雍正也不是絕情腹黑的人,念及舊情,就放了鄔思道。

二是因為老十三,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老十三知道鄔思道是雍正的大恩人,雍正對老十三非常依靠,半分鐘也缺不了的,老十三知道如果雍正對大恩人鄔思道下手,那對他這個打手也一定不會手軟,老十三也擔心雍正卸磨殺驢,鄔思道正好是老十三觀察雍正動向的風向標。一旦有異,他必然會想辦法自保,如果老十三反了水,那場面可有得雍正受了。

雍正也不傻,殺了鄔思道,要背上忘恩負義,卸磨殺驢的惡名,而且有可能增加老十三的不信任和反水。雍正只需要能夠控制著鄔思道的生死,這就足夠了,何必趟這渾水。


小女讀歷史


雍正能夠順利成為帝王,鄔思道在其中所取到的作用是無人能及的,在雍正跟前15載,任勞任怨,具有十分靈敏的政治嗅覺,他不居功自傲,懂得進退,這是備受雍正重用的原因,也是其能夠全身而退主因。

除此之外,雍正帝也並非是一個嗜血冷酷無情之人,鄔思道和他雖然是從屬關係,但時間也讓得他們之間有著超越一般君臣的朋友關係,雍正手下留情也是出於此種情感。

再者,鄔思道在雍正成為帝王之後,就直流勇退,明確告訴了雍正他要“中隱”於市,也就是去往李衛去處,而李衛是雍正的鐵桿心腹,如此鄔思道的身影還在雍正的視線之內,雍正可以掌控鄔思道行蹤。

還有,表現出雍正自我的容人之量,老十三被釋放而出,掌控西山銳健營和豐田大營,是其最終能夠坐穩皇位的重要因素,一個鄔思道幫助雍正籌謀劃策,一個十三阿哥幫助雍正控制軍權,穩定朝局,在一定程度上都發揮出了同樣重要的作用,而如果雍正除去鄔思道,未免會令得老十三感動心寒,“狡兔死,走狗烹”,這要是在此時冷了十三阿哥的心,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最後,鄔思道隱退之後,經常在李衛出要錢財,後來由到田文境處所要,這是告訴雍正,他沒有別的想法,只想安享晚年,為子孫謀富貴,這可以從王翦率領60萬大軍而在中途不斷差人向嬴政所要錢糧和房產是如出一轍。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鄔思道懂政治,懂雍正,懂得進退,所以在其精心佈局下,從容而退。


歷史風雲天下




其實通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看到,雍正成為皇帝后的當晚,沒又在皇宮裡住,而是回到潛邸雍正王府住,再通過他剛回來看鄔先生的那充滿殺機的眼神,可以猜想到雍正開始安排後事,對鄔先生又了殺心,於是說:”對你的安排還沒有想好,想聽聽你的意見”,可見雍正還沒有想好,殺了鄔先生,太可惜,也有些太狠心,不殺吧,鄔先生知道的秘密太多,萬一說出去就麻煩了,再說鄔先生很有計謀,留下或許對自己還有幫助,要知道現在的雍正剛剛當上皇帝,八爺黨和十四爺都還在,所以雍正把這個問題推給鄔先生,讓他自己選擇自己的後路!



而鄔先生擅長心計,早就給自己安排好後路,當然他也很瞭解雍正,所以先感激雍正重用他,還怕雍正以後想他而找不到他,於是就到李衛那裡半隱,這也就是告訴雍正他就在李衛那裡安家,雍正可以讓李衛監視他,如果遇到麻煩事還可以通過李衛找他幫忙。這樣一下鄔先生就控制在雍正自己人手裡,他也可以放心了。



後來也證實裡鄔先生仍有很大作用,幫助田文鏡破獲山西諾敏案,到西北送軍糧,還時常幫助田文鏡寫奏摺,雍正已經知道鄔先生被李衛推介給田文鏡,也知道鄔先生幫助田文鏡做事,也相當於為朝廷做事,也很感激鄔先生,想見見鄔先生,而鄔先生為了低調,選擇偷偷溜走,他的身份也從沒有告訴田文鏡,所以這時的雍正才徹底放心,再沒有尋找鄔先生!



總體來說,是鄔先生自己急流勇退,低調做人,又生活在雍正可控制的範圍內,慢慢減除雍正的疑心和殺心,換來自己安度晚年!


看歷史說古今


鄔思道懂人性,是他避免被殺的原因

1.鄔思道在雍正登基之後,就提出了“半隱”,去了李衛家做幕僚,實則主動接受雍正監視,因為李為是雍正非常信任的人

2.鄔思道離開時,雍正送了他一個丫鬟,叫如月,也是來監視他的,鄔思道沒有拒絕,而且表現的很喜歡,是讓雍正知道,他喜歡女人,現在是樂於享受,不會有其它想法

3.鄔思道向李衛要的酬金非常多,後來李衛承擔不起,八千兩“賣”給了田文鏡,田文鏡也是雍正信任的人,鄔思道天天追著田文鏡要酬金,試想一下,鄔思道為什麼要那麼多錢,雍正會想他要這麼多錢做什麼,無非就是存起來,留給子孫,或者置辦田產,享受富貴,

而鄔思道就是想讓雍正這麼想,認為他貪財,守財,貪圖享受,好色,就不會有叛逆的想法

後來,鄔思道藉口田文鏡付不起酬金,又離開了。鄔最後是得到了很多錢財,又避免了雍正的殺害,真是一位高人


小燦哥說歷史


原因有四:

第一,鄔思道有自全之術,懂得急流勇退,在雍正成功繼位後很快做出退隱的請求,沒有讓雍正有功高震主的感覺,更表明自己沒有任何的權欲,讓雍正放心;

第二,鄔思道還有用處。剛剛繼位的雍正,朝廷上阿哥們冷眼旁觀,磨刀霍霍,隨時有取而代之之心,可以說是危機四伏。封建組織內部吏治敗壞,無官不貪,造成國庫空虛,統治基礎不穩。西北邊境部族叛亂,外圍憂患日增。面對這麼多難題雍正還需要隨時向鄔思道諮詢。

第三,可以控制,觀察表現後可隨時做出處置。後來一直讓鄔思道在督府衙門中中隱就是表現。

第四,雍正雖然冷血,但畢竟有血有肉有感情,與鄔思道朝夕相處幾年不能不說是不忍心,何況有前三條的原因,情感就顯得重要。


很多事以前都發生過


沒有比四爺再瞭解鄔先生的了。

也沒有比鄔先生更瞭解四爺的了。

鄔先生一個殘障人,又以曾是康熙朝“要犯”為理由,無意於為官作宰,是真情。

所以,利用掌握的秘密,“轄制”皇帝,鞏固權利這一想法,是沒有的。

(被“轄制”是極不舒服的,尤其拿你的秘密轄制你。大家懂。)

我覺得,鄔先生一個掌握大秘密的人,若做大官,不用他說啥,皇帝也會很不舒服。所以他不要官做。

那麼,有二心,“扶保”別的人當皇帝涅?不可能了。皇帝既然聯手鄔先生和十三爺,幹掉八爺黨,絕不是白給的。

別忘了,皇帝的愛子弘曆,是個多善於結交人,多有手腕的人。而弘晝,面上荒唐,卻是典型的扮豬吃老虎深藏不露的人。

八爺黨都不行了。

還有哪個集團,再能摧毀皇帝爺仨集團?

沒了。

排除了為了功利,有目地地利用秘密。鄔先生總不會找死,拿著秘密去八卦吧?哈哈哈。

四爺雖然是個“苛忌”的人,卻智商在線。

那些拿不準性情的小人物,為滅口,可以殺了。乾淨。

而鄔先生他了解。話說的明白,總不會洩密,不洩密理由又極合情理理。念往昔之情,幹嘛還殺他?

不殺。也是惺惺惜惺惺。


莘縣村民



看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第一卷九王奪嫡的第五十二回:高鳥已盡良弓宜藏 書生明哲克保全身。這一回從十四王爺胤禵回京上靈堂,和剛繼位的雍正帝嗆聲,雍正帝在康熙皇帝靈前一番哭訴,口似懸河滔滔不絕,像是談心又像是勸說,語氣中既不乏誠懇又帶著巨大的威亞,幾個跪在靈堂的兄弟們被他說得目瞪神痴,又見十三爺胤祥虎視眈眈注目眾人,外頭張五哥劉鐵成一干待衛仗劍瞋目挺身而立,哪個敢作仗馬之鳴?然後寫道十三爺胤祥向鄔思道報喜,鄔思道勸胤祥不要接受鐵帽子王的賞賜,他對胤祥這樣說: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接著寫鄔思道向雍正辭官,列舉出自己身上不可入朝堂的三忌三不可用。“臣及殘疾之人這是一忌,大清國運正盛,人才濟濟,臣在王邸十幾年,知之人甚多,驟然置入廟堂,雖至公亦無私,雖無私也有私,有傷聖德,這是一不可用。臣原是犯罪之人,這是二忌。康熙三十六年臣率舉人大鬧貢院觸犯國法,先帝下旨捕拿。今萬歲功成名就,啟用臣輔,有礙聖祖當初之意,置萬歲為不孝之君,這是二不可用。臣雖小有薄才卻以陰謀為體,而今萬歲龍日天表光明正大,這正是三忌。臣在僭邸十餘年,顧問侍從,早已彈精竭慮耗盡心力,如熬乾的藥渣,萬歲何堪再用?萬歲念思道忠貞之心,放臣還山,沐浴聖化之中,舞鶴昇平之世,傳之後世,亦為一段風雲際會佳話。如萬歲不信臣之心,臣今就仰藥而盡,不傷聖人知人之明。”雍正本存了殺心的,想現今外面胤禩黨羽如林,政局不穩,萬一鄔恩道,坎兒這些幫他做隱弊事的人被有心人拿住威脅將雍邸的事兜出,正好給胤禩借來推波助瀾,所以本打算全部處死的。但鄔思道這番言語已表明永不從政永不洩密,想起十幾年來知遇之交,這情分也難一古腦兒付諸東流。終是嘆問道:你有何打算?鄔思道知道他不會死了,回道打算回老家。雍正道:“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你不要大隱也不要小隱,去找個靠得住的官,做個師爺,將來朕出巡,還能見見。”就這樣,鄔思道才在後來做了田文鏡的幕僚,再後來又去了李衛府上。


陳晨孕育育兒專欄


《雍正王朝》中,有五段關於鄔思道離開的劇情:

第一段是鄔思道建議雍正不要接手“張五哥刑部冤案”,但是雍正卻假意像康熙請命接受這項任務,鄔思道不明真相,氣憤中準備離開王府;

第二段是雍正感覺自己繼位無望,所以準備了金銀珠寶給鄔思道讓他離開,以安享晚年,而鄔思道卻藉此重新分析了奪嫡的形式,讓雍正恍然大悟;

第三段是雍正繼位當夜,趕回家中,與鄔思道有一番對話,而後鄔思道說出了“三可用”“三不可用”以及“三隱”,最終成功隱退;

第四段是鄔思道乘車離開,十三爺胤祥趕上馬上,送別鄔思道,並且將如月送給了他;

第五段是雍正前往河南視察,趕在雍正達到前,鄔思道帶著如月,星夜離開了田文鏡的府邸,至此,鄔思道再無出場。

其中最讓人深思的是第二段的離開劇情,雍正自認為奪嫡無望,選擇讓鄔思道離開,這個時候難道就不怕鄔思道改換門庭反將自己一軍麼,還是此時只是試探一下鄔先生的口風自己留有了後手,如果說雍正真的想殺鄔思道的話,我倒是認為,這一次雍正是下了殺心的,而不是在繼位之後的那次回府,因為這個時候除掉了鄔思道,即便自己沒有繼位,但是憑藉自己多年“孤臣”的處事之道以及“不爭是爭”的行為風格,只要沒有人把底漏出去,依然可以自保,相對應的,做了皇帝的自己,反而是可以將自己之前的行為和行動合法化,可以不用考慮其他人的看法。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雍正登基之後就沒有準備殺鄔思道。

首先,殺掉鄔思道必然引起十三阿哥的不滿。雖然鄔思道一直是在雍正的府上,但是與十三也的交情非常之深,並且深得十三爺的欽佩,這一點從十三爺送別鄔思道,以及送給鄔思道如月就能看的出來。十三爺胤祥素來是以俠王著稱,當初因為追比戶部欠款,魏東亭自盡之事就與雍正有過沖突,說明十三爺本身就是俠肝義膽,嫉惡如仇,如果鄔思道的死確係跟雍正有關,十三爺定然會對雍正非常的失望,而繼位之初的雍正最為依仗的以及唯一能依仗的兄弟只有十三阿哥,就衝這一點,雍正不會在這個時候動鄔思道。

其次,知道鄔思道的人並不在少數,府裡的福晉、年秋月以及傭人們,包括在外的年羹堯、李衛都知道鄔思道的存在,更知道鄔思道所發揮的作用,別忘了鄔思道還是弘時、弘曆和弘晝的老師,牽扯的面太大,如果貿然處理難免人多嘴雜,流傳於市井而留下罵名。同時,鄔思道不同於高福,鄔思道沒有過錯,也沒有不利於雍正,如果鄔思道被處死必然讓年羹堯、李衛等一眾人陷入緊張情緒,自己也會眾叛親離,陷入不利局面。

再次,鄔思道並沒有像年羹堯、隆科多一樣,居功自傲,而是選擇了急流勇退,用自己的隱退解決了雍正心中的一個心結,這一點多少會讓雍正感到感動和感激,畢竟鄔思道也是對雍正奪嫡立下大功的人,而且選擇了中隱,也是到李衛府上,行動、言論、交際可以說完完全全在雍正自己的掌握之下,所以也就沒有再進一步,同意了鄔思道的建議,讓他離開去中隱了。

其實,雍正留下鄔思道也是為了不時之需,比如後來前往年羹堯大營為年羹堯出謀劃策,這也看出了鄔思道確實的過人之處與不世之材,就這樣殺掉他,確實可惜了,所以雍正留下了鄔思道。


雍親王府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鄔思道是雍正在潛邸時的謀士,是個諸葛孔明般的人物,雍正之所以能在“九子奪嫡”中最後勝出登上皇位,與他的謀劃和輔佐是分不開的。

雍正繼承皇位後,同為輔佐雍正登上皇位的主要人物的年羹堯、隆科多,鄔思道最終的結局卻是大相徑庭,年羹堯被賜自盡、隆科多圈禁至死,唯有鄔思道得以善終,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說說年羹堯



年羹堯可以說是大清的一代名將,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僅30歲就升任四川巡撫,成為封疆大吏。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總督各軍,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年羹堯也是不負雍正厚望,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平定了羅卜藏丹津的叛亂,穩固雍正的皇位的同時使得雍正對他恩寵有加。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堯入京覲見,獲封一等公、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等非常之物,雍正稱年羹堯為“恩人”,一度要與他做“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人物”。受如此恩寵,可謂是位極人臣,可是年羹堯卻不懂得身為人臣功高震主的道理,不知道低調做人,明哲保身,反而是自恃功高,專制跋扈,結黨營私,極盡奢侈,多行越制之事,回京要王公大臣跪迎、發給總督、將軍的平行文書擅稱“令諭”,吃飯叫“用膳”,睡女人都要“翻牌子”,全然一個皇帝的做派,最終不容於雍正也是他咎由自取。雍正四年(1726年)年,年羹堯被列92條罪狀賜自盡。

再來看看隆科多


隆科多,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國維之子,正牌的皇親國戚,也是輔佐雍正登上皇位的主要人物之一。

在雍正繼位之初,就加封隆科多為一等公、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太子太保,雍正更是不直呼其名,而稱隆科多為“舅舅”,縱觀大清王朝260多年的歷史,能獲此殊榮,被皇帝稱為舅舅的,唯隆科多一人。一時間隆科多“銓選官吏,不經奏請,任意為之,號為佟選”。而隆科多也和年羹堯一般,不懂得“飛鳥經,良弓藏”的道理,不懂得韜光養晦,反而是恃寵而驕,結黨營私,肆意妄為,竟然還勾結三阿哥弘時妄圖謀害皇儲弘曆,正所謂“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結果落得個幽禁至死的下場也是情理之中。

最後我們說說鄔思道



鄔思道僅是一介布衣,為雍正所賞識而追隨雍正,有別於年羹堯和隆科多,至始至終他都是布衣之身,他之所以輔佐雍正,只是想依平生所學一展抱負,不是為貪圖榮華富貴而來。

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應該記得,鄔思道在雍正毒死板兒的當晚,就清醒的認識道雍正是個“多疑寡恩”之人,只可與患難不可同富貴。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鄔思道就已經在考慮自己的退身之路了。

雍正得繼大位的當晚,他回府的目的原本是要殺鄔思道滅口的,可是被早有準備的鄔思道巧妙化解了。當雍正眼裡充滿殺機的問及該如何安排鄔思道的去處時,聰明的鄔思道說出了“半隱”二字,即不要高官厚祿,也不需榮華富貴,同時把自己時刻置於雍正的監控之下,既讓雍正避免揹負“鳥盡弓藏”的罵名,又使得自己能全身而退,可謂高明至極。

所以,相較年羹堯、隆科多,唯鄔思道最後能得以善終,是因為他淡泊名利、做事做人低調,更是因為他深諳為臣之道,明白進退之理,知道如何做能讓皇帝對自己放心,知道如何做才能不對雍正構成威脅,從而能夠讓他保全自己的性命,全身而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